某种东西短缺时,可促使孩子思考代用品
人一得到想要的一切、心满意足时,精神会松懈,丧失思考的欲望。从这方面而言,物质丰富的现代的孩子与过去的孩子相比,不善于思考。没有自来水便喝不到水,没有筷子和碗便吃不上饭的孩子增,也许是由于所需要的东西一应俱全的缘故。
如果孩子感到缺少某种东西,这是促使其思考的机会。孩子缺少橡皮,你就说&"ldquo;给你&"rdquo;,那很简单,可是,长此以往,永远培养不出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孩子。
和孩子谈话时,务必不要提出用&"ldquo;是的&"rdquo;、&"ldquo;不&"rdquo;便能回答的问题
据说报纸、杂志记者采访时的窍门之一是,提出的都是让对方用&"ldquo;是的&"rdquo;、&"ldquo;不&"rdquo;所不能回答的问题。例如,&"ldquo;你是千叶大学的学生吗?&"rdquo;&"ldquo;是的。&"rdquo;&"ldquo;是工学系吗?&"rdquo;&"ldquo;不。&"rdquo;提这样的问题,从对方是问不出什么情况的。稍微改变问法,&"ldquo;你觉得千叶大学如何?&"rdquo;这样一问,对方就不得不开动脑筋,想办法回答
因而,一个出色的采访记者得到的不只是谁都能作的回答,他能起到领航员的作用,把被采访者的特点和个性都问出来。
和孩子谈话时,采用这种&"ldquo;采访方式&"rdquo;是有效的。我常看到,有些母亲在和孩子谈话时,一开始就以限制孩子自由发言的口气来说话。诸如&"ldquo;那个是信箱吧这样的问话,孩子所能回答的范围已确定,没有思考的余地。
这时,起码要提出&"ldquo;什么事&"rdquo;、&"ldquo;在什么地方&"rdquo;、&"ldquo;何时发生&"rdquo;、&"ldquo;为什么&"rdquo;、&"ldquo;何看&"rdquo;之类孩子自己能回答的问题,可以说,这对锻炼孩子的思考力和表现力甚为有效。
对孩子的问题,即使知道,以不作百分之百的回答为好
父母对孩子的提问能作完美回答时,觉得有失身份,往往大而化之对待当被问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时,就说&"ldquo;回头再说&"rdquo;,或&"ldquo;大概如此&"rdquo;,作不彻底的回答。反之,被问到自己知道的事,就想片面灌输其知识。可是,即使是你知道的事,全都告诉孩子,效果也往往不好。因为这样一来,孩子就没有自我考虑的余地了。孩子有问题,使他们不依靠父母而自己去解决,这样做比较好。
孩子提出问题,可予以反问
孩子为何接二连三地提出问题,你越是觉得奇怪,孩子的问题就越多。不言而喻,通过这种提问和对问题的回答,孩子思的天地将不断大。但是,对同样的回答稍动脑筋,其效果可以成倍增加。
所谓动脑筋,就是对孩子无意识的提问,不要立即直接回答,要使孩子更明确地认识其问题的实质,还要使孩子自己能找到答案。这时的有力武器就是反问。例如,孩子问,&"ldquo;为什么晚上必须睡觉?&"rdquo;你可以反问,&"ldquo;如果不睡觉,你想怎样?&"rdquo;
于是孩子考虑&"ldquo;如果不睡觉,将怎样&"rdquo;。从而,对其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了从各方面考虑的机会。结果想出了&"ldquo;若不睡觉会打瞌睡&"rdquo;、&"ldquo;会疲倦&"rdquo;、&"ldquo;早晨起不了床&"rdquo;等答案。
这种反问,对让孩子去思考自己问题答案的所有可能性,是大有帮助的。即,让孩子自己找出答案的线索。
父亲和母亲的意见越不一样越好
我认识的一位大学教授说:&"ldquo;我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在孩提时,父母关系不好。&"rdquo;他不是在开玩笑,是认真说的。他说,准确地说并不是因为父母关系不好,似乎是生活方式不亲昵。他的双亲对相互不理解的事争论不,还常常吵架。对孩子的事也一样,孩子问同一问题时,父亲和母亲的回答常常不一致。通过察这样的父母,他知道了人的想法是不同的。他模模糊糊地懂得了相互持有批判精神的重要性。
在这种情况下,他养成自己思考、不懂时看看书以取得一些线索的习惯。
我认为他的话里包含着重要的启迪。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双亲,从父母的立场出发,似乎总是想采取统一意见、统一态度来对待孩子,但是这种家庭的教育方式不见得对孩子有好处。因为亲自看到听到大人之间的意见对立,孩子大受刺激,就会去思考问题。
现在的孩子,在小家庭难以受到这种刺激。因此可以说,以用父亲和母亲不同的思考方法明确地教育孩子为好。
为使孩子自己动脑筋,不用&"ldquo;命令句,以用&"ldquo;疑问句&"rdquo;为好
这是过去一位摄影师给弹钢琴的年幼的皇太子拍照时发生的事情。因为皇太子没处在恰当的角度,摄影师非常为难。美智子皇后马上这样说:&"ldquo;小成,弹低音如何?&"rdquo;
于是,皇太子嘭的一声弹了一下低音键,则摄影师所期待的理想角度出现了,因而拍下了一张完美的照片。如果这时美智子皇后命令说,&"ldquo;你给我弹低音!&"rdquo;也许拍不到自然姿态。
皇后也是出色的儿童心理学家,就这样巧妙地引出了皇太子的自主性。
所谓命令就是单方面的思想交流。孩子也许听父母的吩咐,但是对其吩咐未必理解,仅仅是把咐反复加以思量。为使孩子自然地进行思考活动,像前面提到的皇后那样,以用疑问句加以引导为好。
这样一来,父母的话就不是&"ldquo;被动&"rdquo;的强制,而是&"ldquo;自己思考、行动&"rdquo;的有效启迪,可无抵触地进入孩子的头脑中。
告诉孩子,若要打架,先是吵架压倒对方
人们常提到,日本人的缺点之一是&"ldquo;不善于辩论&"rdquo;。这来自日本的为人处世法--不使相互的对峙达到极限,要留下一些暧昧的余地。
为养成对事物坚持理的态度,学会辩论至关重要。但是,要求思考力尚未达到辩论这一高度的孩子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于是想起可以说是&"ldquo;法国式孩子吵架术&"rdquo;的办法。
在法国家庭,孩子开始吵架,父母便饶有兴趣地出面。&"ldquo;孩子吵架,父母出面&"rdquo;,日本也是一样。但是日本和法国的做法不一样。日本的做法是劝解双方使之和好。在法国,孩子相互动手打架,父母并不即劝架,而是让双方尽量争吵。可以说是鼓励&"ldquo;吵架&"rdquo;。双方为了不被对方驳倒,均大动脑筋而妙语连珠。看了此情景使人感到,法国人多么崇尚&"ldquo;明晰&"rdquo;,其严谨的论理性和语言能力的秘密在这里。孩子打架在所难免,以吵架的形式出现,乃是训练思考的绝好机会。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