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感悟
刘志英
蒙蒙细雨中有幸参加师训科组织的专家报告会,透过张建云大师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解读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和儒家五德“温良恭俭让”,透过康长运博士解读他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感情和深刻理解,让我体会到传统文化经典能修正品行、健全人格、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跟孩子多读经典,古圣先贤把思想、理念、精神中的精髓传承给我们,颂读经典,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孩子和我们来说都是莫大的幸事。老师是传统文化很好的传承者,我们应当做学生的导航,为他们打开这扇门,让他们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精美的词句,引导学生修身立人,明礼诚信,厚仁笃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引导学生构筑自己人生美好的诗篇。
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学生的同时教师也要修身,首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其次,立足当下。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每一天都努力去实现目标。最后,从自己做起,多读国学,感悟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淡定而从容。
学贵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贵在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坚持不断地阅读经典,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教育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加县教育专家大讲堂学习心得
刘福刚
在上级的统一组织安排下,2017年4月8日,我于博兴县第四中学参加了“博兴县2017年第二期教育专家大讲堂”培训活动。我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仔细的聆听了两位专家的专题讲座,受益匪浅。体会到了“教育”二字的真正含义,改变了我对教育的肤浅认识。现将自己的体会感悟汇报如下。
一、作为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教书育人,努力争做排头兵。
要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改革的实践需要教育理论作指导。先进的教育理论将有力地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另外,教师自身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应当考虑如何为自己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学生的“自尊、自信”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两位专家都提到了“自尊、自信”,张建云专家说:“人的信仰可以使复杂变为简单,可以使困难变为容易,可以使烦恼变为快乐,可以使不可能变为可能。”康长运专家报告的题目就是“文化自信与中国教育的出路”,不言而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尊重的需要”作为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他指出:自尊需要一旦受挫,就将使人产生自卑、较弱、无能的感受,使人失去信心,无所作为。只有自尊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产生最旺盛的创造力,实现自我,获得成功。因此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尝试着充分尊重“差生”的自尊需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优势,赞赏他们的成绩,鼓励他们的成功之处。
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蓓蕾,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一位学生都不想做差生。他们所以“落后”一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由于自尊需要没有得到老师的充分关注。教育专家韩凤珍说:“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要前方百计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三、用心用情管理
学校管理最重要的是用心与用情,心即责任心、;情即爱之情。责任的精髓就是负责、担当、落到实处,情与爱的重点是要有仁爱之心。用心管理,用情做事学校才会有人情味,也才能育出优秀的人才。
总之,这次会议,既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又学会了诸多工作方法,明确了今后的工作重心和工作思路。今后,我将不断加强理论和技能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开拓创新,务求实效,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培训学习心得
杨彩霞
4月8日我有幸参加了博兴县第二期教育专家大讲堂学习活动。活动中我们聆听了我国著名国学学者张建云的《中国家风家训》、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育与社会工作学院中国教育中心主任康长运教授的《文化自信与中国教育的出路》。张建云教授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作家、文化学者风趣幽默的独特语言风格,为广大听众带来了生动有趣的家风文化大餐,引起了听众浓厚的兴趣,博得了阵阵掌声。康长运教授所做《文化自信与中国教育的出路》的报告中提出了拥抱机遇、应对挑战、政策创新。引导教师也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并具有批判精神的态度。
此次培训活动让我们增添了对国学名家和国学文化的敬重感,通过学习我了解了家风家训的古今意义、当代价值;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更高的期待。希望教育局多组织像这样广受欢迎的名家大讲堂活动。
第二期教育专家大讲堂学习感悟
臧晓飞
月8日,我有幸在博兴第四中学,参加了第二期教育专家大讲堂活动,会上我认真倾听了张建云专家的《中国家风建设》和康长运主任的《文化自信与中国家与出路》两篇报告,感悟颇多。
良好的家教家风的传承是孩子们健康发展的前提,它必然能够影响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是家庭的“基本法”,家风是家族子孙代代恪守家训、家规而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产,是每个家族成员自豪感的源泉。
良好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所关涉的乃是家庭的德行素养。在今天很多人都忙于工作、事业而无暇顾及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理当值得我们深思,这不是因为时间与距离的阻隔,更多的乃是我们忽视了家风的力量。良好的家风,能成就孩子一生;而这种熏陶,最好从孩提时代就应开始,你从小给他灌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观念,他就可能养成“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思维,做父母的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如何才能做到让良好的家风伴随孩子一生成长。树立端正的家风家教,传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既是家庭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现实需要。
教育专家大讲堂学习心得
赵园园
4月8日我有幸在博兴县第四中学参加了第二期教育专家大讲堂活动。我有幸聆听了张建云教授的《中国家风家训》和康长运的《文化自信与中国教育的出路》的讲座。
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良好的家风需要大家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一个家庭的家风是积极向善的,一个家的所有家庭成员的品德是纯洁的、高尚的,那么一个社会就是和谐的。在世俗淡薄的今天,提倡家风,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家风是融在血脉中的骄傲,是先人从一代又一代的的生活中总结出的家族风气。
一个人修养的养成,首先取决于家风的影响,而礼貌是良好家风的基本标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需要教导其学文化知识,更多的其实应该是培养孩子拥有好的修养,好的修养会让孩子受益终身。如何培养,关键就是依靠家风家训。
当代的中国,正为文化强国的理想所激励而奋力前行。当文化自信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当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中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珍视,当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坚定有力,当世人基于对中国经济崛起的惊叹而越来越瞩目于中国文化的魅力,我们更应该任重而道远。
本次培训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通过这一天的培训,我发现了自身视野之局限,犹如井底之蛙。我随即想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孩子固守陈旧僵化的理念,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完整的社会人,不仅仅是接受知识,还需要我们了解学生成长需求,创造各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条件。培训使我更进一步地明白了走进新课程的教师也不再是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角色,而更多扮演“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研究者”、“开发者”、“协作者”、“参与者”、“学习者”等多元角色。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教师应自觉成为教学的研究者、终生的学习者、教学实践的反思者。
教育专家大讲堂心得体会
马雷敏
这次学习我知道了尊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代代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民族光荣的我们就要继承这种传统美德,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和谐、美好。
家风家训是代代相传的精神滋养。对人的成长而言,家风、
、社会风气的影响,有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家风主要是对人生的启蒙,学风是对人生的充电,社会风气则是对人生的淬炼。
家风,是人生观与世界观的综合体现。家风好者勤劳朴实、艰苦奋斗,家风差者好大喜功、不切实际。要严格要求自我,言传身教,约束家人,方能为树立良好的家风奠定基础。
“妻贤夫祸少,妻愚夫祸多。”作为一名教师,我必须带头管好家属,当好“廉内助”,树立好家风,以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重,舍小家为大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必须带头严格要求自己,时时、事事注意言行,在他人面前要慎言、慎行、慎察。“和、诚、勤、俭、敬、学、廉”的家庭美德先要自己发扬,做好的表率,进而把他们培养成和睦诚信,勤劳节俭,尊老爱幼,好学上进,廉洁奉公的一代新人。
争当廉内助,树立好家风,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事业平安,家庭幸福双丰收。
短短一天的培训,两位教授风格迥异,其精彩授课让我收益颇多,以不同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国学经典的魅力。
中国灿烂的五千年历史文明,积淀了一个泱泱大国厚重的文化底蕴,练就了顽强进取的民族精神,那一部部用智慧凝结成的结晶,带领着我们思考人生,领略广阔的天地,回味古老的悠长。在静下心来学习国学经典之前,我感觉国学是雅堂之事,有着阳春白雪的味道,是饱读诗书者的功课,是大师们口中笔下的舞蹈,高不可攀。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上课备课,像这样静下心来坐在明亮的教室,以学生的身份沐浴这国学经典的光华,感觉惬意安适。一天的培训让我思考颇多,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也正是我们做这件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起国学经典,更多的人感受到的是艰深、难懂,怎样让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好地接受,使之更好地在学生中传承普及,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怎么表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培训后,我不禁想到,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多研读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不断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在不断充实与完善自我的同时去感染和影响我们的学生。短短一天的学习,不光学习到了国学的理念,还学到了很多人生的哲理;从老师那里不光获得知识,还获得了人格的感召。我想,一个会学习的人也应该是一个会生活的人,学以致用,古为今用,才是真正的智慧。
传统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幼小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还蕴涵着美学、哲学,就是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
学习国学,可以传承美德,健全人格,陶冶情操,铸造精神,提升智力,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