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晚期阴道菌群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妊娠晚期阴道菌群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妊娠晚期阴道菌群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妊娠晚期阴道菌群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妊娠晚期阴道菌群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任延巍

寿叶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浙江杭州

310006

浙江省绍兴县中心医院

浙江绍兴

312030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阴道菌群异常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对我院

1280

例妊娠

周后孕妇产前常规进行阴道假丝酵母菌、滴虫、细菌性阴道病(

)、衣原体、淋菌检查,部分病例同时行白带需氧菌培养。共筛检出异常患者

204

例,根据自觉症状有无分为有症状组

例和无症状组

113

例,同时随机选取

200

例病原体阴性者做为正常对照组,比较

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

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在胎膜早破、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及新生儿黄疸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在早产、剖宫产率及胎儿窘迫、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º有症状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胎膜早破、产褥感染及新生儿感染发生率显著升高(

P<0.05

),而在早产、剖宫产率、胎儿窘迫、低出生体重儿及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无症状组与正常对照组在上述不良母儿结局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妊娠晚期阴道微生态环境异常与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对有自觉症状者尤其更应该进行全面检查和积极治疗,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关键词】

阴道微生态;阴道菌群;妊娠结局

中图分类号

:R7141.14

文献标识码

阴道是一个典型的微生态系统,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共同维持一个以乳杆菌为主导的阴道微环境。妊娠期由于特殊的激素变化及免疫状态,阴道微生态平衡易遭到破坏,引发下生殖道感染

[1]

为此本文通过对

1280

例妊娠晚期阴道菌群情况的调查,了解其与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

2009

日期间,收集我院妊娠

周以上孕妇,并排除妊娠期内外科合并症、产科并发症及近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或阴道局部用药者后,共

1280

例,常规行假丝酵母菌、滴虫、细菌性阴道病(

)、衣原体、淋菌

项检查,并随机选取

580

例同时行白带需氧菌培养。根据有无白带增多、色黄、异味及外阴瘙痒等自觉症状,将其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并同时随机选取以上检查阴性者

200

例做为对照组。

组在平均年龄、孕产次、分娩孕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标本采集

孕妇清洁外阴后,以无菌窥阴器暴露阴道及宫颈,观察并记录阴道分泌物数量及性状,先用无菌拭子取宫颈口分泌物进行衣原体、淋菌

PCR

检查和白带培养,再用无菌棉签取阴道侧壁、后穹隆分泌物,分别用唾液酸酶法检查

及盐水玻片法显微镜下查找滴虫、假丝酵母菌菌丝或芽孢。

1.3

试剂与仪器

PCR

试剂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有限公司提供,

PCR

仪器为美国

ABI

7300

型定量仪,并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BVBLUE

试剂盒由

CryphutDiagnostics

公司提供,培养基为哥伦比亚琼脂为基础的血平板。

1.4

诊断标准

唾液酸酶法诊断

阴道分泌物与检测试剂混合呈蓝色为阳性,颜色不变为阴性;镜下找到滴虫或假丝酵母菌菌丝及芽孢则诊断为滴虫性阴道炎或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根据

PCR

结果诊断生殖道衣原体感染及淋病。

1.5

统计学方法

SPSS16.0

软件,进行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妊娠晚期阴道菌群异常检出情况

1280

例病例中共筛检异常

204

例,占

15.94%

。其中假丝酵母菌

34.80%

),衣原体

33.33%

BV26

12.75%

),滴虫

2.45%

),淋菌

1.47%

)。白带培养共

15.20%

)阳性,其中

族溶血性链球菌(

GBS

5.88%

),溶血性葡萄球菌

2.94%

),表皮葡萄球菌

1.96%

),肺炎克雷伯杆菌

0.98%

),大肠埃希菌

0.98%

),粪肠球菌(

族链球菌)

0.98%

),洛非不动杆菌

0.49%

),奇异变形杆菌

0.49%

),戴维西地西菌

0.49%

)。两种及以上混合感染为

例,占

8.82%

。在混合感染中,以假丝酵母菌与衣原体混合感染最多见,占

27.7

5/18

),其次为衣原体与

混合感染占

22.22%

4/18

2.2

阴道菌群异常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有症状组中以假丝酵母菌最为多见,占

41.76%

38/91

);无症状组中以衣原体最为多见,占

38.05%

43/113

),两组胎膜早破、产褥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

;两组新生儿黄疸及新生儿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其他围生儿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而无症状组较正常对照组早产、产褥感染及新生儿感染发生率略升高,但在母儿不良结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讨论

3.1

妊娠期阴道菌群微生态变化特征

健康妇女阴道菌群包括常驻菌、过路菌和偶见菌,并随着年龄、妊娠等发生不同微生物种群相互演替。其中常住菌有乳杆菌、假丝酵母菌、

族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支原体、消化球菌及类杆菌等。过路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及丙酸杆菌等。偶见菌有肺炎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淋球菌、假单疱菌等

[2]

正常情况下,阴道菌群和宿主、环境之间构成相互制约、协调的动态平衡状态,共同建立以乳杆菌占绝对优势的阴道微生态环境。妊娠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阴道内糖原增加及堆积,反而有利于其他细菌的滋生和繁殖,引起阴道

菌群紊乱,同时由于妊娠期阴道黏膜充血、水肿和细胞通透性增加

[3]

,阴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弱,这些都是妊娠期易发生阴道菌群紊乱导致下生殖道感染的诱发因素。

本研究显示妊娠晚期阴道菌群以假丝酵母菌最常见,占

34.80%

,沙眼衣原体感染居第

位,与国外报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已跃居性传播疾病首位相似。需氧性链球菌(尤其

族溶血性链球菌)在需氧菌培养中为首位,且两种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占

8.82%

。上述结果充分说明了妊娠期阴道菌群微生态的变化,值得关注。

3.2妊娠晚期阴道菌群分布

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10%

的非孕妇女和

30%

妊娠妇女阴道内有假丝酵母菌寄生,多处于酵母相,并不引起临床症状,更无临床不良结局,但也有部分妊娠期病例由于细胞免疫低下,假丝酵母菌作为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并转化为菌丝相,代替乳杆菌成为阴道优势菌群,其侵袭力及毒力

[4]

均增强,并产生自觉症状,引发不良妊娠结局。

国外有学者专门研究孕期阴道菌群感染有否症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发现有症状者增加了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

[5]

,而国内未见相关报道。为此,本组资料专门研究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在母儿结局中的区别,结果提示有症状组较无症状组在胎膜早破、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黄疸等方面发生率明显增高,而无症状组在妊娠结局上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这也客观上说明临床症状的

有无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提出与常规阴道菌群监测相比,更有必要重视孕妇阴道局部症状的主诉,给予相应检查及处理。同时

GBS

近年来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妊娠期

GBS

带菌率为

4.6%~30%

[6]

,而我们的检出率仅

2.07%

12/580

),相比检出率有如此大的差异,估计与种族、年龄、妊娠时期、产次、取材部位、取材方法以及培养条件有关,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中检出的

例溶血性链球菌中有

例发生胎膜早破,

例发生产褥感染及新生儿感染,即不良母儿结局高达到

50%

,提醒临床医师要加强关注。

当然其他细菌,如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菌群正常情况下阴道内定植较少,通常不引起症状,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也能大量繁殖成为优势菌群,引起产褥感染、新生儿脓疱疹及肠炎等。

3.3

妊娠期阴道菌群异常的治疗与微生态疗法

妊娠期阴道菌群异常是否都需要治疗,尤其对无症状者是否需要治疗,是目前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抗生素和抗病原体药物的应用在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同时,也能引起和加重阴道菌群紊乱。有研究表明,对有症状的妊娠期假丝酵母菌、滴虫或

感染进行对症治疗是有必要的,但对无症状者进行治疗并不减少早产发生率,甚至是有害的,因而推荐对无症状孕妇不进行常规筛查和治疗,本研究结果也支持该观点。这一依据症状有否出现的治疗原则,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

另外,随着微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国内外有学者探索单独或联合应用乳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对妊娠期假丝酵母菌及

病进行治疗,提出了边治边调,扶本培

正的治疗理念,其目的是在治疗的同时调整阴道正常菌群。所谓微生态治疗,即根据微生态原理,阴道局部放入乳杆菌制剂,可通过产生乳酸、

、细菌素及

营养竞争等多个环节抑制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生长及繁殖,维持以乳杆菌为主的阴道微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解亚斌,宋迎春,田雪梅,等.围生期下生殖道感染与妊娠结局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4):509.

[2]李兰娟,主编.感染微生态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22-424.

[3]肖冰冰,张岱,廖秦平,等.妊娠期阴道菌群的微生态评价[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7,8(6):414.

[4]凌秀凤.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3,14(3):153-155.

[5]JeffM,Denney,JenniferF.Culhane,Bacterialvaginosis:Aproblem-aticinfectionfrombothaperinatalandneonatalperspective[J].SeminarsinFetal&NeonatalMedicine,2009,14(4):200-203.

[6]FitzroyA.Orrett.ColonizationwithGroupBstreptococciinpregnancyandoutcomeofinfectedneonatesinTrinidad[J].PediatricsInternational2003,45(3):319-323.

有任何问题和建议,欢迎在下方留言。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