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村坐落在太行山深处。它位于河北省涉县城东直线距离约二十华里的山沟中,被高峻的韩王山阻隔,村落绵延约四华里,四周高山环绕,峰岭叠嶂,王冠罩虎位其左、麒麟再生列其右、南望锦绣屏藩、西北龙凤缠绕、南学岿然座其中,加上遍山的松柏点缀,形成一道俊美的风景线。
小车村是一个山青“水不秀”的地方,小车村缺水。小车人世世代代找水,自始至终都没寻到一滴泉水。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在掘井找水中,有一位叫王河运的村民,还为此付出一个年轻的生命。
小车村自然地理条件恶劣,村四周山高、坡陡、沟狭窄而深长,石厚土薄。当走进小车村几乎看不到两千多人赖以生存的土地,就是走进各大沟内抬眼远望全是层层叠叠的石头堰。明朝后期李、王、张三户大姓相继在此开荒造田。日月轮回,朝代更替,他(她)们弓腰曲背、披星戴月辛勤劳作,世世代代用顽强的毅力、强硬的脊梁艰难地改造着自然,同时也默默地承受着自然界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击,用他(她)们那宽厚仁慈的胸襟,坚强的意志,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将小车村繁衍发展为两千多人具有生机勃勃的大村。
小车村多灾难
小车村所处的地理条件恶劣,由自然界带来的祸患相对较多,数百年来村民不屈不挠地抗争着,也暗自伤悲地承受着。
(1)水患:小车村虽为干旱地区,却极易遭水灾,究其原因,山高险峻,坡势陡峭,所以存水量小,遇有大暴雨急速直泻而下;村周围几条大沟狭窄且深长,遭遇暴雨后几条大沟的急湍洪水汇聚即形成巨大祸患。光绪三年(1877年)、1963年、1982年、1996年、2016年等都有过洪灾,每次洪灾过后都给小车村造成严重损失。特别严重的是1996年的巨大洪水,亲眼所见咆哮的洪水裹胁着泥石流如万马奔腾,所到之处顷刻间房倒屋塌,洪水过后、狼藉遍野、良田尽毁、沃土尽失、冲毁房屋四百余间,尤其是十三条鲜活的生命瞬间被肆虐的洪水吞噬,许多村民无家可归,悲酸情境惨不忍睹。
(2)旱灾:小车村无半寸水浇田,完全靠天吃饭。旱灾虽不像水患那样直接突然,但它的危害却不容小视。首先是粮食颗粒无收,就连赖以生存的“糠菜半年粮”也没的吃。最要命的是生活用水的短缺(1968年之前)。我清楚记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几年中,由春到夏天旱无雨,村里所有水窖枯竭,人们用水布袋、方洋油桶、木筲到连泉驴䭾人挑,后来上级支援每个生产队两个大洋油桶用排子车拉水给村民分水吃,真是吃水贵如油啊!我亲身经历的两件事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信:其一,一次生产队正在分水,突然一头强驴拱到一只桶里抢水喝,众人费了好大劲才将其驱赶,李夕高大爷说:“没事,牲口嘴不脏,先给我分”;其二,晚上三两个男人一伙到野外的小水窖里淘水,每人分得小半桶泥水,到家后抓上一把柴灰搅拌一下,澄一澄将上半部分所谓的清水煮饭。我六十多岁年纪就遇到形如2019年的干旱许多年,那么我们的先人在数百年间不知要遭遇多少个即无吃又无喝的大旱之年。
(3)瘟疫:小车村过去世代喝的是水窖水,它是由自然界的雨水流入水窖的。房顶、院内、街道既有鸡鸭猫狗的粪便,也有小孩、牲畜的粪便,更有动植物腐尸及自然界的一些有害物质,一遇下雨(尤其是夏季的第一场雨)一股脑儿流入水窖,生怕灌不满缺水。夏季从水窖中打上来的水虱子、孑孓成群,你想成年累月吃这样的水,不生病才怪呢!小车人由此引发的疫情多次爆发。如二十世纪五十、六十、七十年代常有的肠炎痢疾、蛔虫病、脑膜炎、腮腺炎等,往往是季发性、群发性、传染力极强。当年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但限于当时医疗技术和条件的落后,经济困难和交通不便,仅1963年小车村就有近十名儿童因感染痢疾而夭折。可以想象解放前的兵荒马乱,政府的不管不问,村民对待频繁的瘟疫只能自生自灭。难以想象小车人数百年间的艰难悲辛生活是怎样挣扎过来的。
小车人穷
好事不出名,坏事传千里。小车人“喝光汤吃软枣”一句话传遍涉县。实事求是的讲,这句话在二十世纪既说明小车村软枣多,但也说明小车村穷,且穷的掉渣。
小车村处于穷乡僻壤的深山中,大约人均一亩薄田,且大多堰头高、土层薄、地块小、沟深山高、阳光照射不充分,农作物籽粒不饱满,再加上十年九旱,产量极低。小麦年年种,但多数麦收后连种子都不够,偶尔遇小麦丰收年,人均分到手顶多50来斤,但就50来斤还不能吃啊!留着修房盖屋或给儿子娶媳妇用。清楚记得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整年只有屈指可数的几顿白面吃,有的家庭甚至大年初一包饺子也要掺点白玉米面。风调雨顺时每人每年能分得谷子、玉米各一百来斤,年头不好人均也就是二三十斤,再买点糠菜,365日将就着饿肚子煎熬吧!
为了不至于饿死,人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生存。粮食少,吃糠,糠没有就到山西或北路买,稍好点的糠面二三斤玉米一斤糠,大多家庭一斤玉米一斤糠,推上几百斤糠面就是一大家子一年的主要食物。那时的小孩子是见不到奶粉和点心的,奶水不够吃就从汤饭里澄了又澄,澄得一口小米饭喂养一下得了。稍大一点的孩子糠窝头也不管饱你吃,男孩多的家庭分份。为了弥补糠面的不足,秋后家家户户用软柿子(或软枣)和着莜糠捏成糠疙瘩,晒干后用土炕经过一周的烘烤,推成糠炒面当主食吃。那时的过年稍好人家三天内不吃糠,家境差点的只有初一不吃糠,初二就开始手捧糠窝头啃。
小车村的蔬菜也单调缺少,即使风调雨顺也是半年鲜菜半年干菜。秋季南瓜豆角;冬季红萝卜、老南瓜;春季红萝卜和干萝卜条、干豆角、南瓜干;到夏季干菜也将完了,遇上旱年新菜无收,人们就采榆叶、槐叶、黄莲花、核桃花穗、清杨叶、洋桃稍叶等,这些东西若侍弄不好,人们吃了有浮肿、呕吐、下泄、胃难受或刺激食管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但不吃会饿死人的。小车人缺粮、缺菜、缺水、灾情又多,能不穷吗?
别的不说单从当年光棍多这一点也可看出小车村的穷,小车村的许多姑娘嫌本村穷嫁向周围村,而周围村的姑娘却无一嫁向小车村。难道小车村的小伙长相不好吗?不对,当时小车村青年在全公社比较长相最俊气,就是讨不上媳妇,真是人穷位低啊!
小车人肩宽脊梁硬
小车人贫穷但不失志,缺吃缺喝但不缺精神。小车村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小车人的劳动强度大,贫困的煎熬,劳动强度的压榨,饥饿的折磨将小车人淬砺成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勇于奉献具有担当的山里人。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战时期,小车人曾义不容辞的参军参战,流血伤残、保家卫国,其中十多人血洒疆场,多人尸骨未还。在地下党的号召下,男女老少齐上阵,壮力青年支前参战数千人次;儿童站岗放哨查路条;妇女老人白天耕种,晚上赶做军鞋上千双支援前线,小车村曾被政府命为支前“模范村”。
解放后小车人为国家建设同样作出了巨大贡献。涉县域内的每一次开渠建坝、筑路建桥、三线工厂建设以及磁县岳城水库等都有小车人付出的辛勤汗水,其中张阳廷、李月生两位村民为青塔水库和四零五工厂的修建付出了生命。
对于贫穷多灾的家乡,小车人不气馁不退缩,而是挺胸直腰顽强地与大自然拼搏,又因为他(她)们的根深深地扎在这个穷山沟,他们舍不得走,也没地走,只有强忍饥饿,紧勒裤腰带,气势昂然地与天斗、与地斗。在极端困苦时期冒严寒、顶酷暑新修河滩地八十六亩(1982年、1996年洪水冲光殆尽);在山坡上整修梯田四百余亩;新建高标准蓄水大池七个;植树造林五千亩;斩悬崖、断峭壁凿通一五零方向近十五华里的山涧公路,使小车沟人有了第一条走出大山的通途,为此还搭上了一条年轻的生命。
小车人即有大家情怀,也有小家担当,对家庭具有极强的责任心。为了国家建设,当年男人们轮流外出做工,每当在外面吃白面馒头,他们总是要省下一小块,三五顿攒一个整馒头,捎回家让妻儿老小尝个稀罕。贤淑温良的小车村女人同样有担当,她们在白天劳动,还起早贪黑为子女们做的千层底布鞋结实、洋气;千针万线缝补过的粗布衣穿着合身、得体、整洁,公社集训或集会时小车村的男女格外显得俊秀、顺眼、有灵气。由此可以看出母性的用心良苦。困难时期,家庭主妇总是尽量让劳动强度大的男人和长身体的子女吃,她们则以清汤寡水嚼上几个软枣裹腹,这就是母性的伟大啊。
小车人睿智
穷则思变,变就需要“大智慧”。随着改革开放,小车人所做的几件大事充分显示出高瞻远瞩的智慧。
(1)想致富先修路,小车人首先瞄准通向“天铁”这块肥肉的致富路,从1983年至1985年的二年期间,集全村之力开山凿石,将几百年来的石圪阶羊肠小道修建成一条近八华里可驶大汽车的宽敞公路,村民的眼界开阔了,致富路畅通了。
(2)小车人虽然始于脚下,更着眼未来。他们深信一条哲理—多读书,若读的好可走出大山奔向似锦前程,即便读的不好也粗知义理而不至于入下流。为了给孩子们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在政府关怀下,于并不富裕的1986年自筹资金,自建砖厂,举全村之力将阴暗潮湿摇摇欲坠的旧庙改建为宽敞明亮的洋楼。小车村的办学条件改善,为教学成绩逐年向好奠定了基础,小车村考入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层出不穷,其中农家孩子李佩轩考入北京大学。
(3)1986年冬,小车村得知“天铁集团”要在涉县城内招收农合工,但要经过考试择优录取,村校领导充分研究后,学校专门腾出一个教室,挑选业务尖子教师无偿成立培训班,这一英明创举在全县是独一无二,最终小车村考入“天铁”人数(按人口比)是全县其它村的许多倍,小车青年在“天铁”上班人数的增加,使小车经济基础得到快速提升。这项举措虽不是惊天动地,却蕴藏着小车人深沉的智慧。
(4)自1968年政府在小车村打出第一眼机井后,村民的饮水困难得到缓解,但水源较远,担一次水上坡下岭要五六华里,为彻底解决村民饮水问题小车人始终在坚持着,首先完成政府支持的机井配套工程,村周围建水池引入机井水。又于1988年小车村自筹资金17万元,克服重重困难,在凹凸不平居住分散的情况下,在全县山区率先户户通水管,使村民吃上了清洁甘甜的地下水,这项英明的决策,不但彻底解决了小车村历史以来吃水难得问题,特别是杜绝了小车人过去饮水带来的各种危害。
(5)小车村唯一不缺的就是大山,小车人深深懂得植树造林能给后人带来长远福祉。它不但能将大山装点的苍翠茂盛郁郁葱葱,还有净化空气及成材后的经济收入,最重要的是可存水固土,防止山体滑坡,所以小车人在坚持不懈的努力着。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首先靠人工挑水将村后两个主山尽植柏树保护村庄;七十年代的几年中趁阴雨连绵时节村民身披麻袋冒着倾盆大雨奋战南坡脑和东峧坡;村里还专门成立林业大队,奔赴黄背草岭,将面积数千亩的大山遍植松柏。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小车人在全村范围内四面出击,营造高标准林业基地,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共营造国家重点林地约一万五千亩。如今小车村被松柏覆盖的大山尽显绿树成荫、生机勃勃的清新景象。
(6)小车村受恶劣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多地少,想脱贫致富,既靠党的政策,又靠自身的勤劳和智慧,小车人醒悟的较早。改革开放后小车人勇抢先机,纷纷走出大山,才智尽显,在不等不靠中脱贫致富,凭勤劳的双手、敏锐的眼光、超前的意识,率先奔向小康,如今全村有百分之九十的家庭在涉县城区或大都市购置了房产,过上了舒适祥和的幸福生活。
小车人长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小车人根据独特地理条件,总结出适宜生长的农作物,主粮靠谷子,可食小米又可吃谷糠,蔬菜虽然单调,但小车村的红萝卜、老南瓜甘甜绵软、营养丰富、延年益寿;也有深山沟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还有小车人传统的勤劳俭朴;更有被人嘲笑的“喝光汤吃软枣”的滋养,特别是富含矿物质地下泉水的润泽,所以小车人长寿。现在小车村90岁以上的老人有12人,80至89岁的老人有68人,70至79岁的老人有320人,其中李有责97岁。小车村,被涉县电视台专题报道为涉县的“长寿村”。
历坎坷,经曲折,自种福田自收获,庇荫后代当积德。
遥望过去,纵观眼前,小车村虽然逢灾遇难频繁,却也激励出小车人穷则思变的奋争精神。而且小车人还是礼仪之乡,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展望未来,无论守故土还是跨江河越远洋,皆应恪守正道,努力做好勤、实、善、信、孝,谨慎把控天下人为之奔波的“名”“利”二字,时常惦记着小米饭、红萝卜、老南瓜养育的小车人;永远念想着具有慈母般的小车村。
庚子初春,荆楚大地“新冠”肆虐,大有漫溢全国之势,党中央一声令下,举国抗击。宅家静观,浮想联翩,既看到祖国的强大与担当,也联想到小车村的往事,咸怀思不能自己,信手提笔,写下了记忆中小车村的点滴,因写作能力差,所以语言浅薄,构思凌乱,望小车村的有识之士指教!
李水榜:小车村人,现年六十九岁,退休教师,热爱生活,热爱乡土,热心公益。
清漳两岸编辑团队
顾问:谈歌
主编:佛刘
编辑:巴蜀布衣赵老师
驻站作家(排名不分先后):
陈自鹏温江水温健康李晓玲窦光明董何明李亮孙琳
江志强赵经纬李光清
驻站摄影师:赵建永
清漳两岸投稿邮箱:
3973962@163.com,
1753502175@qq.com
1057399240@qq.com
(3个邮箱3选1投稿,千万不要同时投3个邮箱,不要重复投稿,没修改好的稿件不要投,不要让编辑给你改稿。
稿件一经发出,无法修改,不要再要求修改,配图不满意的自己邮寄图片。编辑时间有限,拜托了。
稿件要求:小说、散文、诗歌均可,字数最好控制在300---2000字之内,
未在其他微信平台发表过,
不接受微信投稿。稿件以word形式或直接粘贴在邮件中。
请附上作者简介、照片、电话、微信、通信地址。
照片请制作成100K左右,以附件发送,千万不要粘贴在word文件中,也不要直接粘贴在邮件中。
7天内没发出又没接到回复的稿件请另投。
清漳两岸的稿酬制度
1.驻站作家的稿酬为打赏的八成。
2.其他作者的稿酬是打赏的七成,打赏额度超过100元的按八成支付。
3.打赏额不大于3元的稿件不再支付稿酬。
4.对特别优质的稿件给予10--50元的稿酬。
5.对学生的稿件,当打赏额超过50元时,收取3元的编辑费。当打赏额超过100元时,收取5元的编辑费。
6.每月阅读量超过1000次的稿件均给予10元的奖励。
打赏统计均在一周之内,稿酬7-10天后支付。
8.本制度在2020年1月1日开始执行。
星空小作家班招生
1.对象:小学4--6年级、初中生、成年人。
2.授课方式:面授、网授。
3.授课时间:每周日上午8--10点,下午2--4点。2节课,每节课50分钟。
4.学费:每学期(20节课)1200元。学生的优秀作品可推荐到报刊发表。
5.授课教师:
联系电话:13930083836。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01
03-08
04-08
03-30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