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头就是在有人断了气,家人要在第一时间请来做丧事的人。
现在请棺材头,已经没有多少讲究,过去还是有套规矩的。比方说一个老人仙逝了,子女急着去请棺材头来料理后事,一到他家中,就要双膝下跪拜,为什么呢?过去有种说法,家里的长辈走了,晚辈就处在危难之中,所以要去请求帮助。子女双膝落地是希望棺材头不要推辞,同时也是请求他在办丧事的时候,特别是搬运尸体的过程,要小心谨慎。作为棺材头的我,每次只要看到对方一片诚心地邀请,就会义不容辞地答应下来。
去了他们家,第一件事就是给死者洗浴,然后给他换上寿衣。洗浴还是有点讲究的,不能用家里的水,要到村口的水坑或者水塘里去取,这水还不能白取,要用钞票去买。我一般先用红纸包上一分钱,取水的时候,再说一句:水浪公公,某某人老了,到你这里买点水。然后拿起红包往水里一丢,再用一只钵罐去装水。
买完水回家后,要倒入镬里加热。烧浴汤水也有规定,必须要取晒衣服的竹竿当柴火,等水温升高后再重新舀回钵罐里。随后再取块布条,中间剪个小口子,食指刚好能夹住,以防擦身时布条滑落。
给死者洗浴也有规矩,要先三后七。怎么叫先三后七呢?就是先在死者的胸前抹三下,然后再翻身,在他背上抹七下,这叫先三后七。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有的死人咽气前,刚好拉出一泡大便,我们称之为“拉金屎”。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先把它清理干净,然后再穿寿衣。穿寿衣也有讲究,如果死者是父亲,那么贴身衣裤之类的就要孝子来穿,如果死者是亲娘那么就由孝女代劳。如果这户人家没有儿子或女儿,则由女婿或儿媳妇来穿。穿完贴身衣裤,之后再由我们棺材头来穿,寿衣的数量一定要逢单数,不能成双。
穿上寿衣后,再把尸体抬到门板上。这时,死者的儿子要取上一碗白米,大约是一斤半,用开水泡煮一会儿,不能完全煮熟,要半生不熟刚好能结成球块的那种。这碗饭我们称为“香碗”,丧期用来插香火用的,然后再把“香碗”、猪肉和豆腐放在床脚,叫做“烧床脚”。过去人都认为多子多福,有的人家有四五个儿子,“香碗”由哪个儿子烧,出殡就由哪个儿子拎,之后逢的七个七,也要由他准备。一般来说都是长子烧“香碗”,如果长子去世的早,那就由大孙(即长孙)接替。
接着就要烧“雨伞包裹”了,烧这个是给城隍庙报信,请神明接纳死者的到来。包裹里面装的是死者吃剩下的东西,如饼干、糖果和水果之类,再和雨伞、笠帽、布鞋等一起,裹成一个包裹。还要放上锡箔和纸钱,纸钱就是用烧纸剪成圆形,中间留有四方孔的那种。锡箔和纸钱的数量也有规定,要各用麻线串成十二串,要是碰上润月,那就串十三串。一般烧“雨伞包裹”,都是在村口的百步外。
寿衣穿好了,“雨伞包裹”也烧了,那么只要避开“受死日”和“重生日”,就可以把尸体移到本族的祠堂里。搬尸体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能让其摔到地上。有的死者个子高,老房子里的通道又狭小,棺材头力气小,在把尸体从房里移出来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失手。为什么亲属手上之后人手拿着一根孝棍?孝棍是由棺材头做的,因为万一有闪失,他们就要用这个敲打我棺材头和扛棺材的人。特别出殡这天,亲属在我们面前还要三跪九叩,为什么?就是嘱托我们出行时要小心,不能有失误。我虽然没有被孝棍打过,但听上辈人说,曾经有个棺材头,不小心在路上滑了一跤,那孝棍就立马落在了头上。孝棍长度没要求,如果死的人是男的,孝棍用小竹子做,竹代表君子嘛,女性则取樟树枝,为什么呢?樟树娘,就是指的女人呀。
请来了阴阳先生,阴阳先生一般都是本地人,经常会在这一带走动,对周边地区的山水地貌都很了解,他掐指一算,就能把出殡的日子定下来,日子又在近几天,紧接着就去看风水,也就是选墓地了。
一旦选定了墓地,就可以“开山门”了。“开山门”就是打墓坟洞穴的日子,一般这天晚上,棺材头就把扛棺材(四人)的人员确定下来。往往这时,主人家还要请我们吃一顿饭,这顿饭叫“定轿饭”
(本地方言音译)
,就是告诉大家,接下来的日子请大家在这里安心办丧事。办丧事期间有多个红包,“定轿饭”前的红包由棺材头和副手均分,吃了“定轿饭”后,红包就要所有人平分了。
我们村在山区,坟墓都是依山而建,掘个洞穴也容易,就不另请泥水匠,一般事情都由扛棺材的人代劳。“开山门”开工前,要摆上鸡肉、猪肉和豆腐饭,敬土地公公,之后再由阴阳先生插一根“羊公婆”
(本地方言音译)
。“羊公婆”就是用一节约一米长的毛竹,外形再劈成四方形,四个面上都写上多道咒语,暗示这块地盘已经有主了。插“羊公婆”到出殡的几天里,棺材头每天早上要来这里烧香烛。等棺材安葬完毕,才能把“羊公婆”拔出来,而且拔之前也要用鸡肉和猪肉拜谢,再用刀刮掉四周的咒语,竹屑和烧纸一起烧毁。
要是在“开山门”这天,又碰到“落棺材”的吉日,“落棺材”就是把死者移放到棺材里,那么我开完山门还要在吉时前赶回来“落棺材”。移之前,要在棺材里面铺一层石灰,然后放上木炭,再垫上棕榈。棕榈最少要放七片,放十一片或十三片也行,但必须要凑单数。最后再铺上亲友送来的“大被”(四周白色,中间红色的小被套),这个也要单数。比如在棺材底垫两床“大被”,那么在尸体上面就要盖三床。要是下面垫三床,那么上面就可以盖四床,只要总数是单数就行。如果送来的“大被”刚好是双数,那也没关系,可以留下一床代死者用。过去出殡时戴的白帽、绑鞋用的白布都是从“大被”里取的料子。
棺材的长度都是统一的,俗话说:“七尺棺材八尺床。”如果死者生得矮小,那就以脚能踩到棺材板为标准,为了保证死者的鼻梁间要和棺材盖正中间凸出的部位相对。要是稍有偏差,偏左了小儿子会有意见,说你偏袒了哥哥;偏右了大儿子就会怪罪下来,说你偏向弟弟。为了做到公正,死人一旦放进棺材,就要居中,再用瓦片在枕头两侧塞死,瓦片也要单数,这样才能保证在出殡时,即使棺材摇晃,死者的头也不会移动位置。
之后就要封材了。封材的时间要根据季节来决定,如果天气比较凉,那就可以推迟一两天,好让亲人多看几眼;要是在夏季,那就要提早了。以前的人很讲究,如果一时选择不出吉日出殡,尸体就要在祠堂里摆上一两个月,甚至一年。那股臭气呀,真是无法形容。不像现在,实行火化了,骨灰盒在祠堂里摆个几年也没关系。
出殡时,棺材小头的部分要朝前,也就是说死者的脚部在前头。为什么?脚在前,等于人在走啊,如果头朝前,那就是爬了。我是棺材头,出殡时不用扛棺材,要手拎大锣在最前面开道,起指挥作用。如果前方的山路比较窄,路很难走,我把锣敲得急些,告诉身后的人要小心点,慢慢走。到了墓地之后,我还要协助阴阳先生分经,督促棺材不偏不倚地放入穴洞的正中间,之后再把送丧的原班人马带回来。等坟面做好之后,还要带领他们用鸡肉和猪肉就去“换山”(本地方言音译)。
道士先生要在出殡前三四天就请好。请来后,道士先生就按照家人的意愿缚灵,按照八仙桌的面积来计算,当时的灵屋一般在六七桌左右就算好了。现在大家条件都好了,缚二十多桌的灵屋都有。缚灵屋的开支一般是要由女儿出。
出殡前后,道士先生祭材头、挂灯等都要念经,我就配合他敲小锣。道士先生的花头经也很足的,一般要从日出东方开始念,再念到西方、南方、北方,最后才是中央。念经时,亲属里的妇女都要在一旁啼哭,也就是“哭娘”。但有念到有些经文的时候,是不允许出声的,我就大喊一句:停!哭声就戛然而止,等道士部分经文念完,又需要哭了,我就再喊上一句:哭!亲人们如听到命令似的,立马哭声就又连成一片。
灵屋烧了之后,“铺仙桥”,吃了晚饭,天一黑下来,就要“赶鬼”了,我们这里管“赶鬼”叫“出阁”,有的地方叫“落煞”。道士先生在老人咽气的那间房里,念一阵子经文,然后点上鞭炮,在鞭炮声中,敲起锣和铜叉,把屋里的邪气,赶出家门,然后一直赶到溪水边,让溪水把邪气带走,永不出头。“赶鬼”也是要由我带路,出门时我还要手捧一只香炉,叫“天地炉”,在外转过一圈后,再重新放回祠堂里,这样我的工作就基本完成了。
我再说点题外的话,家里有长辈死去,晚辈所穿的布鞋的头部,都缝制一块白布,这块白布要保持三年之久。为什么?因为守孝要守满三年嘛!三年之后再拆除,并用火烧毁。我们这里还有条规矩,上辈去世后,孝儿的头发就不能剃,至少要留一年,我们管这个叫“留孝”。男人一年不剃头,你想想,那头发长得像野人一样。当然也有实在受不了的人,那就只能拿剪刀修理一下鬓角。
棺材头这碗饭并不好吃,白事里面的矩规要比红事繁琐得多,为什么汤溪人经常会说“死人忙”,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讲述者:张茂飞
记录者
苏易,金华市外国语学校初中部老师
更多阅读——
厨头佬倌
接生婆
孤魂坛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01
03-08
04-08
03-30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