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半书房·文化驿站丨NO.62  向不朽的传统致敬——东君及其小说写作丨温州作者NO.2 温州半书房·文化驿站丨NO.62  向不朽的传统致敬——东君及其小说写作丨温州作者NO.2温州半书房·文化驿站丨NO.62 向不朽的传统致敬——东君及其小说写作丨温州作者NO.2

温州半书房·文化驿站丨NO.62 向不朽的传统致敬——东君及其小说写作丨温州作者NO.2

T.S.艾略特说:“他的作品,不仅最好的部分,就是最个人的部分也是他前辈诗人最有力地表明他们的不朽的地方。”

于东君而言,这“不朽的地方”即中国古代志怪、志人小说和唐传奇的流风余韵,西方现代派小说的斑驳颜色。正是这不朽的传统使他融入中国和世界,也使他成为自己。

第二期“温州作者”沙龙隆重推出诗人小说家东君,届时我们可以倾听东君讲述向传统学习的故事,可以在与东君的对话中理解传统。

《树巢》

长篇小说,重庆出版社,2008年1月

《恍兮惚兮》

短篇小说集,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12月

《东瓯小史》

中短篇小说集,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年6月

《浮世三记》

长篇小说,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10月

《某年某月某先生》

短篇小说集,广东花城出版社,2016年5月

《听洪素手弹琴》

短篇小说集,台湾人间出版社,2016年

【主题】

向不朽的传统致敬

——东君及其小说写作

【主讲】

70后写作者

第二届茅盾文学新人奖获得者

第二届郁达夫短篇小说奖获得者

谢加平

乐清文献丛书主编

乐清历史学会副会长

张祥听

70后作家

全国中学生文学社优秀指导师

【主持】

孙良好

教授,温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对象】

文学爱好者60人

【时间】

1月13日(周六)

19:00~21:00

【地点】

温州半书房

楠溪江路家景花园9幢101号丽景苑别墅

【主办】

龙湾区文广新局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半书房文化空间

【协办】

温州市作家协会

白鹭书院

慢读书

半书房边读社

【承办】

温州半书房·文化驿站

【媒体支持】

《温州日报》《温州文学》《温州教育》

浙江新闻浙里温州温州新闻网

【报名】

公益免费

请长按下列二维码报名

本场活动将进行现场直播

远地书友届时请关注相关链接

嘉宾简介

本名郑晓泉,70后写作者,白鹭书院发起人。以小说创作为主,兼及诗与随笔,偶涉戏剧。若干作品曾在《人民文学》《收获》《十月》《江南》《西湖》《作家》《花城》等文学刊物上发表。著有长篇小说《树巢》《浮世三记》,另有结集作品《恍兮惚兮》《东瓯小史》《某年某月某先生》《听洪素手弹琴》等。曾获《人民文学》短篇小说奖、第九届《十月》文学奖、第二届郁达夫短篇小说奖、第二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等。

谢加平

1970年代生,别名觉晓,乐清文献丛书主编,乐清历史学会副会长。少年时代,偏好古典文学;1990年代,从事现代汉诗写作,为檀林诗群成员;2010年代前后,倾向于历史与思辨。

张祥听

70后作家,白鹭书院特邀指导师,全国中学生文学社优秀指导师。著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散文随笔集)、《张祥听老师评点高考作文》(教学专著)等。

孙良好

教授,硕士生导师,温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温州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温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温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建筑·抒情·栖居大地——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三维世界》《文学的温州——温籍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等,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比较文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先读为快

《异人小传》

短篇小说,作者荐读。

读完约需一小时,读透约需一辈子。

沙龙现场可具体讨论。

异人小传

左手·右手

上帝造了男人与女人,这男人与女人便弄出了无数小男人与小女人;上帝在人身上造了左手与右手,这左手与右手便在世间生出许多事端来。在西方人眼中,右手象征善良、灵巧、权威;而左手意味着笨拙、邪恶、柔弱。《圣经》中时常可以看到,上帝所喜悦的人,便坐在上帝的右手,反之就从左手打入地狱。我们的魔术师也喜欢模仿上帝,常常让通往左手的路径变得无比幽暗,而右手了了分明。东瓯城有个怪人,面相不怪,言谈不怪,怪就怪在那双手。光是看手相,其实也没什么可怪的,甚至可以说,这双手在品相上足以与钢琴家的手媲美。佛家有“三十二种相好”之说——相好,就是好相——手指纤长,亦是其中一种好相。这怪人的双手既然有好相,人们也就忽略它们的怪异之处。从表面上看,这双手就像挛生兄弟,实则互为仇敌。怪人出生之后,左手便常常趁右手沉睡之际,用指爪抠右手皮肉,有时把右手抬起来,搁在火盆上。现在我们知道左手和右手怪在哪里了。左手时常有行恶的冲动,而右手时常有行善的力量。事实上,左手行恶,是不知恶之为恶,正如右手行善,不知善之为善。它们的所作所为,乃是各凭天性。仿佛左手离恶念更近一步,而右手与善根更亲近一点。这双手的主人很是为此苦恼,于是就向一位看手相的老先生请教。老先生说,你这左手与右手在前世就已经结下了夙仇,它们分别长在两个仇人的身上,而今却长在你一人身上。问,如何解开左手与右手之间的夙仇?老先生说,他也没法子解决这个难题,不如去法华寺,向智仁法师请教。智仁法师见了怪人的双手,连连称奇,说,你暂且住下,每日听我说法,以图化解左手的戾气。他把心安住,遂在庙里住下。与佛借个莆团,向和尚借本经书,跟香客话些家常,日子也就这么过来了。怪人听老和尚说法的时候,一直把自己的左手绑着,藏在袖子里,以免多生事端。某日,夜深人静,老和尚说了一通佛法之后,让他伸出左手来。怪人说,我已经将它绑了,不敢解开。老和尚说,你不解开左手的绳子,也就无法解开它与右手之间的仇恨。听了老和尚的劝说,他就将绳子缓缓解开。稍顷,左手恢复了往日的血色。老和尚正在念一段经文时,左手突然像虺蛇般从袖间窜出,攫住他的喉咙,中指弯曲的骨节抵住他的喉结,致其窒息而死。坐在一旁的小沙弥不觉大骇,都躲到柱子后面去了。怪人也被左手的疯狂举动吓得面色惨白,右手意欲扼住左手,但左手仍存杀气,哪里还阻拦得住。怪手无奈,疾步跑到香积厨中,右手抄起一把菜刀,使劲一挥,就砍落了左手。左手在地上弹跳了许久,直至黑血淌完,方如死鱼般凝然不动。这怪人断了一只手,心中恶念顿消,从此一心向佛,就在法华寺出家了。但每每独处之时,他的右手还是常常伸到左边的袖子里,似乎对自己当初一气之下挥刀斩落左手的事仍存愧意。有人来了,他来不及缩回右手,便看了看天色说,这天气也真够冷啊,手放在袖子里就不想伸出来了。

快刀·慢刀

东瓯有位刀客,家贫,独身,长着一脸苦极相。某日清早出了市门,正打算坐船去朋友家借钱。到了小南门埠头,忽见河边有一尾大鲤鱼正在垂死挣扎,心中想,今日去见朋友,正愁没有礼物,不如将这条鲤鱼提到他家,也好作个下酒菜。伸手去抓鱼时,他恍惚看见鱼眼中竟映照出一把刀的影子,仔细端详,又没了。他迟疑半晌,就把鱼掼进河中。鱼得了水,游得十分欢畅。刀客坐船时,发现那尾鱼仍然尾随其后,不即不离。舍舟登岸,鱼在清水里游,人在凉风中走。走着走着,腰间的小刀忽地跳脱出来,潜入水中,与鱼同游。稍倾,鱼隐而不见,刀又跳回到他腰间的木鞘。他摸了摸刀柄,竟摸到了两颗鱼眼。访友不遇,他就在道旁小店饮过一巡。眼看天色已晚,他就找了一家驿站边的小客栈将就睡一宿。熄灯之后,忽听得木鞘中发出幽细的沉吟。拔出刀来,在黑暗中细细打量,只见刀上闪烁着斑斑鱼鳞,刀柄上的鱼眼宛如两颗明珠。刀说,你的仇家正向你这边走来。刀客打开门,果然看见仇人已手执一刀站在门外的月光中。仇人说,人们都说你使的是快刀,我不知道有多快……刀客没等他说完,就拔出刀来,那一瞬间,手上掠过一丝独异的快意。仇人按住没入腹部的刀柄,拔腿就跑。刀客好像想起了什么,就追了上去。仇人站定说,你要补我一刀,给我一个痛快么?刀客说,不,我要向你讨回我的宝刀。仇人冷笑一声说,刀在我身上,拔出来之后,我就会立马死在你面前,莫非你想让我蒙受这种羞辱?刀客说,我是刀客,丢了这把宝刀,往后就没饭吃了。仇人叹道,究竟是你的刀重要,还是我的尊严重要?刀客说,好吧,你拿去吧。他在刀柄上轻轻地推了一下,仇人就仰面躺下,像被钉在地上一样,不能动弹了。一阵风吹来,凝结的杀气缓缓散开,直至消融于夜色。刀客拍了拍手掌,刀便带着仇人的鲜血跳回到腰间的木鞘。但从此以后,他每晚睡眠方酣时,就会听到木鞘中发出凄厉的哭声。

读信的人

周子芥客居东瓯多年,因为没有固定工作,所以居无定所,一年半载就要搬一次家。好在他的随身家当不多,大致如东野先生那样,借车载家俱,家俱少于车。今年冬月,他又从东门搬到了西门,租住的是一位新同事家的老房子,虽然略显破敝,但房租便宜、地段清静,故而也没有计较太多。此地之于彼地,喧静的相隔,对他这样一个睡眠不佳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更何况,他这些年来已经习惯于客籍与地著之间或消或长的隔膜,住地偏僻一点反倒更觉自在一些。清扫房间时,他从一个旧式柜子里拉出一个小木箱,一看,原来是纯手工信箱。轻轻一晃,里头似乎有什么东西。他很好奇,就取来一把钳子,打开那副锈迹斑斑的铜锁。里面竟是一堆落满灰尘的信札。信封都是长方形套函,分两层,外层是皮纸,内层是有些泛黄的毛边纸,很显然也是手工制作的。信封上以蝇头小楷写明了寄信人与收信人的地址和名字,字迹异常娟秀。巧合得很,收信人也姓周,想必就是这栋屋子的旧主人了。从信封正面或反面所盖的那方表明接收时间的邮戳来看,寄信人差不多是每隔一年寄一封信。奇怪的是,这些信都无人拆阅。周子芥细数了一下,总共有十二封信。他打开了最早发出的一封信,这封信出自一个名叫朱芫芷的年轻女子的手笔。她与那位周先生似乎有过一场不为人知的师生恋,故而信中仍旧以先生相称。读着读着,一个老掉的世界,一段无言的旧时光就宛然浮现在眼前了。从这封信中,他了解到,那位朱女士已经得知周先生病故,但她还是不忘初心,坚持给他写信。第一封信的落款时间是民国廿二年,第二封信是民国廿三,及至写到民国三十四年信就中断了。周子芥在灯下漫然翻阅,心头布满夜气与哀意。读罢这些信,也不过一个多时辰,但他感觉自己像是度过了悠长的岁月。那个女人写这些信的时候,他还没有出生呢;而他读到这些信的时候,那个女人想必早已经下世了吧。让他不解的是,十二封信,搁在这个旧信箱里长达七十年之久为什么无人拆阅?那个女人明知无人回信,为什么还要如此执意地给故人写信?这些疑问都积压在他心头,无法消除。夜已深了,陋巷深处隐隐传来几声犬吠。周子芥从箱子里找出多年未用的文房四宝,给那位或许早已不在人世的朱女士写了一封长信。信写完之后,他惊讶地发现,自己手上竟出现了通常被人们称为“老年斑”的褐色斑点,不过片刻功夫,老年斑已经爬到脸上,他几乎要摔掉镜子惊叫起来了……

一直躺在床上的人

邮递员李确骑车经过一座山村时,忽尔迷路。树林中笼罩着从地心透出的奇异的寂静,夕阳给远山抹上一道柔和的光晕。咣当一声,他从自行车上跌落,坠入一个深洞。他醒来时,发现自己正躺在一张柔软的大床上。眼前是一个灯火辉煌、无比宽敞的大厅。他不知道此地是牢房还是宫殿,此刻是白天还是夜晚。他坐起来的时候,就有人陆陆续续进来,向他问好。李确问,你们究竟是什么人?我为什么会在这里?他们肃立床前,一律噤声不语。李确起初以为自己堕入地狱,心中不免大骇。后来见人人面相和善,也就释然——权当自己是被乱梦打昏,苟活于现世。他在床上一连躺了几天,感到浑身难受,因此就提出了洗澡的要求。很快地,有四名壮汉端来一个巨大的澡盆,放在床中央,随即有人上来给他宽衣解带。他裸身蹲伏大澡盆中,犹如坚冰的疲倦在暖汤的激荡下一点点化掉了。李确浴罢,进房间探望他的人越来越多,也不知奉谁的钧旨,从何而来。有人看了看他的面色,有人给他搭脉,有人给他吃食,有人陪他下棋,有人手持唾壶,一动不动。总之,人人都毕恭毕敬,有着垂直的倾听。但李确再度抓住他们的袖子问到诸如“你们究竟是什么人”、“我在哪里”之类的问题时他们就退避一边,依旧是默不作声。李确过着幽闭的生活,不知今夕何夕。屋外没有一丝声音透进来,也无风声,也无雨声,甚至连他往昔所嫌憎的市肆的喧嚷也听不到了。因此他想,这里大约远离人境,与乌有乡接壤了吧。有几回,李确起床,企图冲出那些层层包围着他的人群,但他们很快就以礼貌的态度把他推回到床榻上。他对数量构成的整体力量心存忌惮,因此不敢盲撞。生活在这个大得有些过份的大房间里,他时而感觉自己如帝王,时而感觉自己如囚徒,时而哭,时而笑,时而沉默,时而咆哮,但那些人都佯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李确头脑昏沉,胃口不佳。他自忖:我是否得了什么病?如果真有病,那么,大病从死,小病从医,将就着把日子过完吧。但每日定时过来给他检查身体的医生十分明确地告诉他:他的身体没有什么大病小恙,一切正常。李确说,既然我没病,就不必让我天天躺在床上,就跟等死的病人一样吧。医生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就背着药箱离开了。李确看着那些在床前晃动的人影,自言自语地说,你们为什么要让我一直躺着?我还要躺多久?依然无人作答。晚饭之后,有人在他床后的墙壁上贴了一对“红双喜”,有人在床边的桌子上点燃了两根红烛,接着,就有人给他送来一个长得跟水果般甜美的姑娘。一个自称“司仪”的长者为他主持了婚礼,并且对他说,今晚你可以跟她一起剪灯花,如果有雅兴,明朝醒来还可以给她画眉。姑娘宽衣解带,登上床榻之后,那些人依旧没有离开,像幽灵般围绕着婚床。但李确对他们已经满不在乎了,呷了几口酒,血流加速,情变为欲,遂将姑娘揽进了被窝。在众人的喝彩声中,他享受到了一种混合着恐慌的逸乐。当然,姑娘从被窝里钻出来之后就变成女人了。她给李确生了三男一女,但孩子们从未见过天日。李确再也没有向周围的人提一些诸如“你们是什么人”、“我在哪里”、“我还要待多久”之类的话。夫荣妻贵,肉食者食肉而终。

吃石头的人

那人抱起一块石头,说,这就是肉。众人都笑了。他们说,他想吃肉都想疯了。但他仍然带着严肃的表情说,我说它是肉就是肉,你们不相信我也没法子。有人抢白道,除非你吃下它。好,那人说,我只有吃下它,你们才会相信我的话。众人摇头,说他真的饿疯了。那人捧起石头,狠狠地咬了一口,咽下,嘴角居然流出了一抹油。众人的目光都聚集在那块奇妙的石头上。有人上前,舔了一口,说,果然是肉。此时,石头表面突然散发出一股肉香。他们都流下了口水,想吃。但那人立马把石头收回来,说,因为你们不相信这是一块肉,所以,饶是有谁长着一副铁齿也咬它不动。有人上前咬了一口,险些磕掉了牙齿。那时正是一九五八年,东瓯城闹饥荒,人们脑子想的就一件事:吃。没饿死的,形如骷髅,唯独那个吃石头的人,吃得身宽体胖,活像庙堂里的弥勒佛。邻舍们暗地里诅咒说,胖顶个屁用?人越胖,死后的蛆虫越多。大约是因了人们的诅咒,越三年,东瓯城里的人过上有吃有喝的日子之后,那个吃石头的人忽然就瘦了下来。一日,他看到粮管所里的一架磅秤,就站了上去。一看数字,斤两居然没有短少。他甚至疑心,自己的体重没有减轻,是心情沉重的缘故。那人终究放心不下,就去看医生,说明情况。医生望闻问切,查不出个所以然。那人又去省城检查。X光片出来,医生纳闷:那人的胃里居然塞满了石头。医生给他动了手术,取出了体内的石头。不多久,石头复生。那人无奈,到山里去找一位法力甚大的巫师。后来听说,巫师也治不好他的病。那人带着绝望,索性跑到荒无人烟的山坳里面。多年后,曾有人在深山草寮里见过他,那人每天起来,头一件事便是把溪里的石头搬到屋里去,然后又把石头一一丢进溪流。那人说,他必须不停地往窗外丢石头,才能把身体里的石头驱逐出去。他到底活了多久,就没有人知道了。

忘掉自己名字的人

杜步归,中学历史老师,记忆力惊人,能一口气背出每个朝代的起讫时间、年号以及每个帝王的名字,但有几回,他竟忘掉了自己的名字。他原本有个哥哥,得了一种俗称“七日疯”的怪病,不幸夭折。母亲想到自己身上掉下来还没多久的一块活肉,就这么埋进土里面,心里面不知有多悲伤,因此,她决定把孩子的名字留下来。也就是说,杜步归是借用了早夭的哥哥的名字。杜步归长到七岁的时候,上学堂正好及龄,有一晚梦见有个小男孩立在床头,要向他讨回自己的名字。杜步归问,你是谁?小男孩说,我是杜步归。杜步归说,我才叫杜步归。小男孩说,不对,我比你早生,我是你哥哥,是我先用这个名字。杜步归醒来后问妈妈,我叫什么名字?妈妈说,你叫杜步归。杜步归说,不对,杜步归是我一个哥哥的名字,我不要了。妈妈说,你们兄弟俩共用一个名字有什么不好?妈妈给他穿上了衣服,杜步归赌气不穿,妈妈扇了他一记耳光,他才低下头来,屈就于妈妈的意愿。于是,他的名字就像衣服一样,穿在身上,伴随着他出门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叫他杜步归,他听着听着,也就顺耳了。杜步归这个名字,给他带来了一连串好运。从小学到大学,他的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杜步归在大学里暗恋过一名外校的女生,他常常在暗地里跟踪她,却不敢表白。有一回,女生突然停住脚步,猛地回过头来,微笑着问,你叫什么名字?杜步归在那一瞬间突然忘掉了自己叫什么。可那个女生竟冁然一笑说,你不说,我也知道你叫什么名字。几天前,我收到了一封信,下面署名杜步归。如果我猜得没错,这人就是你了。从此,杜步归就跟那个女生经常写信。有一晚,那个久违的小男孩再次站在他床前,要向他讨回名字。杜步归说,我现在正在用杜步归这个名字给女朋友写信。这是一个能给我带来好运的名字,我不能归还你。小男孩说,我在那边用得着这个名字,如果你不打算还给我,我就会厄运不断。小男孩捂着脸,哭泣着走开了。杜步归从梦中醒来,忽然忘掉了自己叫什么名字,还好,有人走进寝室,报出了他的名字。杜步归在每一个地方(包括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塞满了纸条,上面写着三个字:杜步归。后来,杜步归结婚,生子,在一所中学过着平淡的教书生涯。某日,杜步归骑着自行车经过一座荒远小镇,黄昏时分小酒馆飘出的酒香勾住了他的双脚。于是,下车饮酒。连喝七盅,大呼一声:爽!踏月出了铺子,酒劲方始上来。此时要是回去,生怕老婆抱怨。遂又骑上车,打算绕城逛一圈。他的整个身体歪斜在车上,东摇西晃,如坐船里。驶入小梨园,忽被树枝绊住,落车,在梨园中一座老坟边倒下,竟连睡三昼夜。醒来后,忘了归路,也忘了自己的名字。

寂寞的理发师

理发师的头发长到秋草那么长时,才发现整整一年都无人光顾理发馆了。除了理发师本人,屋子里唯一会动的是一条金鱼。寂寞的理发师对着一面日益暗淡的镜子,举起手中的剪刀,一寸寸地剪去杂乱的长发。之后又举起剃刀,沿着清晰可见的发际线,一点点刮去那些硬直的发茬,且满足于剃刀带来的冰凉的快意。慢慢地,一颗肉球般的头颅就在镜中浮现出来。剃刀从耳廊穿过时,刀锋一转,陡地一下切入耳根,圆兜圆转地沿着头颅四周转了一圈,揭开了一张血淋淋的头皮。随着剃刀的深入,头颅中露出了鱼子酱般的脑浆、交叉的经络。那些细如钨丝的神经,微末的细胞,似在张惶地等待着;还有一些散碎的灵光,闪回、停顿、跳跃着。理发师无意于研究X和Y染色体,以及颞叶区解决高等数学难题的可能性。剃刀继续深入颅缝,意欲撬开颅骨,但这块安置头顶的石头内封存着古老的静默,那里面似乎隐藏着什么不可知的物事。其表面有灼伤的痕迹,至于如何灼伤,什么时候灼伤,被何物灼伤,他浑然不知。理发师把手伸进温热的脑浆,一点点地搜索着,忽然,抓住了其中一颗腐烂的肉核。理发师哭了。他将肉核小心翼翼地取出,放在一个盛有福尔马林的玻璃缸里;然后,对着镜子,重新塞回脑浆,理好经络,牢牢地包上一层头皮;头发呢?也用粘合剂一一粘上了。咣当,咣当——有一阵清脆的撞击声从钢筋水泥的丛林那端反弹过来。理发师猛地惊醒,摸摸头颅,尚在,还冒着恶梦带来的寒气。金鱼缸内的小鱼儿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吐泡了,他呆呆地望着,疑心这条死鱼就是脑子里那颗已经腐烂的肉核。隔着一层玻璃,理发师感觉自己从来没有如此接近透明的虚无。寂寞的理发师将椅子搬出屋外,坐在冬日一枚老旧的太阳底下,无力地吸吮着孤独。风呼呼地吹着,理发师的脑子里再也没有旧日恋人的影子了。

佟秘书

某局秘书,佟姓澍名。在同事眼中,佟秘书做事本份,脾气温和,可他们还是觉着此人有几分怪。怪在哪里,他们也说不清。佟秘书走路与说话一样缓慢。局长外出例行公事,不大喜欢带他同往,相比之下,局长走路时节奏快、步幅大,仿佛国家之急务全赖他一人去打理。佟秘书若是慢腾腾跟在后面,局长必会恼火。佟秘书嘛,局长说,他只适合坐在办公室里写点公文。佟秘书与同事之间也不大来往,有人与他并排行走时,走着走着,就发现他已落在后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佟秘书下班之后,通常是夹着公文包径直回家。从单位到家门口也不过一里地,可他每每总是坐三轮车。门一关,家人也不知道他在做些什么。除非碰到万不得已的事,通常情况下他很少出门。父亲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佟小姐。吃饭的时候,家人就喊一声“佟小姐,吃饭啦”。早些时候,佟秘书就发现自己右腿的骨骼还在生长,现如今已比左腿足足长出了五厘米,坐下来察觉不到长短,但只要走动,身体就会向一边倾斜,也就是说,他的右肩明显高于左肩。这样,他右脚迈出后,左脚就怯生生地跟在后面,让脚尖轻轻一着地就抬起来。如是循环往复。他加快步伐时,行走姿势就有点不太雅观了,但也谈不上残疾。他一度怀疑自己是否变成了残疾人,后来又担心别人是否会把自己当作残疾人看待。他偶尔也会沿着离家不远一条倾斜的大街散步。街道两边地势偏低,走起路正好合拍。佟秘书唯一的户外运动是登山。举步之间,别人也难以察觉到他的双腿有什么异样。

《山海经》记载:瓯居海中。这块岛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因为皇帝不爱,兵家不争,渐渐地也就与世隔绝,变成一个独立的小王国,名曰东瓯国。某年,有番僧浮海来到东瓯国。舍舟登岸,见山河整洁,花肥树壮,心里甚是喜爱,于是就在山根结庐,天天念些别人听不懂的经文。起初,瓯民将这位高鼻深目的番僧视为怪物,不敢亲近。不出数日,他们见鱼鸟都出来窥经听法,便带着几分好奇前来拜会。番僧与他们相熟之后,常常向他们学习瓯语,了解风土。某日,番僧上山采集果子,忽见一名小妇人正牵着一头水牛向他招手说,吾要小解,你能否帮吾解开裤带。番僧双手合什说,谁给你系上这裤带,就让谁来解吧。小妇人说,好吧,你就帮我牵着牛绳,我去方便一下就来。说着小妇人就把绳子递过去,番僧接手后,往身边一拽,才惊觉这是小妇人的裤带。那时小妇人的裤带被抽走了,袒露下体,略带一些娇羞。番僧心动,遂与之合。十月后,妇人竟产下四胞胎,皆高鼻深目。此事传到东瓯王那里,益奇,就差人把番僧及其妻孥带入宫中。王说,东瓯建国五十年来,国力日盛,但人丁逐年减少。为鼓励生育,国家设置了专门机构,由一种叫做媒官的地方官吏掌管男女生育之事。本国颁布法令,男女宜早婚早育,男人的性功能与精液含量,女人的排卵期与月事周期,每月皆须上报。有些男女结婚两年后,若是依旧没有生儿育女,媒官就来过问。至于寡妇,若是年龄尚轻,务须在两年内再蘸,鳏夫也不例外。多子多孙的人家,国家予以褒奖。人丁不旺的人家,就要受罚,罚什么、怎么罚,都有一定之规。每逢仲春之会,媒官就会摇着木铎来到市肆或乡间,了解妇女生育状况。某地人丁不足,男女都要在这个季节奉旨造人,夙夜匪懈。如若不从,媒官就派人过来抓人,让男女强行交媾,整个过程也都作了详细记录,交由媒官存档。即便如此,妇女怀孕的机会还是为数不多。这事让东瓯王甚是苦恼。番僧听完东瓯王的一番讲述,就说,我有生儿育女的秘术,可在国中传播。王说,好。番僧自此还俗,服色饮食也跟其他瓯民一样。只是,他的言行举止终究与常人有些不同。入冬时,他在园子里撒了些种子,用泥灰覆盖。次年春天,泥土中便有一物勃然怒长。入夏,此物盈尺,男人啖之,感觉周身真气流转。一年后,东瓯之地时常可见一些孕妇迈着鸭步,呈壶状,散缓移动。番僧还俗后不到一年,即擢为卿相,薪俸远远高于朝中其他官员。这是东瓯某乡计生委主任吴信礼讲述的,照录在此。

王太守

古时,东瓯郡有位姓王的太守极爱写字。他到哪里,就让家奴带着纸笔跟随身后,手头闲了,就写上几笔。冬天落雪,他就在雪地上写字;夏天芭蕉绿了,他就在叶子上写字;晚上见地面月光清亮,就在虚白处落笔;睡梦中犯了书写癖,就用手指在锦被上乱画一气,惹得太太睡眠不佳,要他独自去睡小床;有一阵子,王太守苦闷极了,就用手指在空气中书写,太太有些骇怕,又让他重新回到自己的床上。王太守善书的名声传遍了东瓯,所到之处,地方官员通常会预先铺好白纸,或是故意带他来到一堵白墙前。王太守的公馆门前有一口池塘,水清得如一块碧玉。但自打王太守过来之后,水面时常飘浮着一层滞墨。妇人们看见池边写着“王某某洗笔处”,就不敢再来这里淘米、洗衣裳了。据说这个池塘是与东海相通的,早年间曾有一尾赤鲤从东海洄游至此,郡人分到了鱼汤,便传为奇谈。王太守信奉五斗米道,好神仙之术,对此自然也是深信不疑的。是年夏,王太守散处各州县的七个儿子来东瓯消暑,一家人除了在池边大榕树下写字,别无他事。小儿子偷懒,王太守就拿扫帚抽他屁股,逼迫他趴在石桌上写字。其严厉如此。街坊邻居见了此景就说,全城的墨水难道都让王家父子给吸走了,一滴都不分给别人?过了些日,有一群人闹到郡府,说现如今东瓯子弟都在仿效王家父子临池写字,以至城中的河流到处可闻墨臭,是该治一治了。王太守听闻此事,心中有些怏怏不乐。还没过完暑假,他就遣散儿子,到各处读书或工作去了。王太守本人也改了旧习,决定刚日读书,柔日写字。写完了字,通常在家奴提来的水桶里荡去滞墨。东瓯子弟从此败了兴,纷纷搁起笔来。因为无人临池,河流始得返清。于是,城中百姓又开始写诗作文赞颂他们的太守。王太守在任期间,主张无为而治,得空便驾车出游,几块石头,一条溪流,都能让他出神半天。有时即便是吹来一阵清风,他也会突然醉心于这一阵风的不可捉摸。但更多的时候,王太守是抑郁的,有时在客馆中感觉此身如寄,就给远方的朋友写一封信。在东瓯这块小地方做官,他原本就很憋屈,不到一年,他就给朝廷打了一份报告,要求调往内地。皇帝阅毕,对身边的大臣说,此人只会写字,不懂政治,给他安排一个闲职就是了。王太守离开东瓯之后,池塘边上那块写明“王某某洗笔处”的木牌尚在。那天晚上,有人曾看见池中飞出了一尾赤鲤,在天空隐没。

地方官

从前,东瓯有个地方官,名叫郑玄,与大学问家郑玄同名。这位郑先生也很有文才抱负。一天,他带着家奴和一辆马车,风尘仆仆地来到京城。人问,你这车装的都是什么物事呀?郑先生说,是竹简,里面是献给皇上祝寿赋。京城回来,他带回了三辆马车,除了京城所购之书,还有御赐的丝绸和高粱酒。过了三年,他又带着三辆马车进京面圣。人问,你车上装的是什么物事呀?郑先生说,是竹简,面呈皇上的谏书。三辆马车进京后,回来的却是一辆装着一具棺柩的马车。考虑到郑先生死谏,皇帝又准其死后归葬,特赐棺材一副,厚二十公分,长两米,宽八十公分。

从前,东瓯有个读书人,从地方官一步步攀升,最终当上了南书房行走,除代皇帝草拟诏书,闲时也替皇帝写些吟风弄月之诗。他从来没有用自己的舌头说过心里话,到了晚年,宫廷发生内乱,他就割掉了自己的舌头。

从前,东瓯有个地方官,有一天突然在城门口张贴禁令,三天之内,不允许百姓看天空,谁要是走在大街上忽然抬起头来看天,就要挨板子。这个禁令颁布后,城中百姓都开始低头走路。

夏日午后,暴雨如注,一老者迈着蹒跚步履来到一座小庙避雨。老者头白面焦、衣裳破敝,一望便知是一个穷人。老者先是在门口檐下静坐,看雨一时半刻没能停下,便拖着双腿走进殿内,在一个莆团上坐了下来。这座小庙香火不盛,殿内亦无人走动。老者注视着面前的佛像,抚着双腿长叹了一声。那尊佛忽然开口问,你在叹息什么?老者目光愕然地望着佛说,你的脑袋是木制的,我的双腿也是木制的,可你却被人供奉起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佛听了,笑道,我原本是不说话的,你跟我有佛缘,所以我今天破例开了口。老者问,你说我们有佛缘,这话又怎讲?佛说,你也许不知道,我的脑袋和你的下肢都来自同一株樟树,只不过,樟树的主干部分做成了我的脑袋,枝杈部分做成了你的假肢。老者摸了摸那一段木头说,既然是来自同一株树,为什么它们的命运会如此不同?佛说,你还有什么不能满足的?自从你装了木肢,免去了人世间的诸多灾祸,你难道不曾察觉么?老者双手合什说,请佛明示。佛说,你年轻时,县里面到处拉壮丁去前线打仗,你却因为断腿躲过了这一劫;及至盛年,很多人都要为家人的吃饭问题四处奔波,你却可以不劳而获,吃到国家的救济粮;再说现在,活到你这个年纪的老人中有不少得了痛风或关节炎,你的双腿却安然无恙。之前有个老缙绅到我这里诉苦,说自己饱受痛风之苦,真想切掉了双腿。想想这些,你还有什么不满足?老者听了,敲着那段木头说,同一株樟树,给你带来了智慧,却给我带来了痛苦,这是为甚?佛说,你使劲敲一下自己的木肢,它有痛苦的反应么?没有。所以,你的痛苦不在这根木头上,而是在心上。老者问,如果我的心也用木头制造,是否就没有痛苦了?佛说,心若是木知木觉,还能称其为心么?老者说,我要的是一颗没有痛苦的心。佛说,好吧,我从你的木肢上各取一段,捏合成你的心。天色近晚,暴雨歇了,老者带着一颗木心离开了寺庙。自此以后,老者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是一副无悲无喜的样子。他的妻儿病故、孙子早夭,他也没有流过一滴眼泪。邻舍们都说,他的心难道真是木头做的不成?

打铁巷有一对姓瞿的父子,长着一双相同的兔耳。街坊邻居都说父子俩有异相。有异相者多有异禀。父亲老瞿是酿酒师,将耳朵贴在桶壁,听酒冒泡的声音,即知熟否。老瞿死后,这一门技艺及身而绝。酒厂倒闭,儿子小瞿便进了一家自来水公司,做一名测漏员。某夜,小瞿带着测漏仪器,行经西门老街,忽然停下脚步,猫身,将耳朵对着一个窨井的盖子,猛听得马蹄声由远而近;他赶紧伏下身子将耳朵贴向地面,听到马蹄声后还伴随着一阵幽细、密集的脚步声。不过片刻,地底下传来铁器碰撞声、马嘶声、哭爹喊娘声。不知过了多久,厮杀声息止了,唯有秋风呜呜作响……有一种黑暗与夜晚无关,但它仿佛可以将一个人吸进去。小瞿摇晃着站了起来,看见一辆汽车的远光灯冷冷地扫射过来,他举起双手,作投降状。那辆汽车没有理会他,只是漠然地驶过,尾光灯一甩就在巷口消失了。俄尔,沉寂里传来男子长叹、妇人呜咽、婴儿啼哭。有人断喝一声“斩”,立马有刀呼地一声掠过,刃口与血肉及骨头磨擦的声音恰如秋风吹过木叶,人头落地的声音与一只怪鸟长唳的声音(抑或是某个人怪叫的声音)几乎在同一瞬间响起,那颗头颅滚动数下,定住,哼一声“有点痛”,即告无语。人群顿作骚动。马蹄声从人丛中穿过,渐远渐细。人们说话的声音一点点向四处飘开,然后在风中一点点消散、湮灭。猫狗远遁,踪迹荒凉。寂静中远鸿有声。隔山的虎啸,仅仅是比鸡鸣犬吠更响亮一点的声音。与之呼应的,是古庙的钟声,罩着无边无际的雨声,继之以鸡声,继之以马蹄踏过木桥的声音、车轱辘碾过青石板的声音、闹市吆喝的声音、讨价还价的声音,然后便是谯楼的鼓声……小瞿回过神来,瞄了一眼手表,有点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了。回头四顾,街市阒然,建筑物的庞大阴影罩过来,有些骇人。他不晓得自己是如何回到家中,如何开门,如何解衣睡下。清晨醒来,鸟声清脆得像一记巴掌,打在耳朵上,他蓦地坐起来。手脚俱全,眉目如故。什么都没走样。上午,小瞿又去了一趟西门老街,向一位精通地方掌故的长者打听老街的历史,长者说,一千年前,这里原来是一片古战场,刀兵过后,就成了墟墓。自明迄清,这里一直都是秋决的地方,之后是屠宰场,之后是肉铺,之后是南北货集散地。渐渐地,也就是成了一条有烟灶聚集的街市。前些年,旧城改造,一些住简易棚的民工曾在夜间觑见荒地里突然飘过几粒鬼火,像是有人提着马灯在行走。小瞿把自己的奇遇和长者的一番话说给公司的同事听,人皆不信。

周童,某邮递局临时工,常戴绿帽,嗜酒,醉后喜欢爬到树上睡觉。村上的人都说他身上有猫性。周童还有异食癖,喜欢吃老鼠。他说:鱼在水中,没有抢人的吃食;而老鼠不同,常常跑出来偷吃这偷吃那,人不吃鼠,而吃鱼,怎么也说不过去。遂以大啖鼠肉为快事。周童家从未闹过鼠患。谷仓满满的,颗粒不少。邻居们都悄悄地说,周童身上或许真的有猫性呢。某日薄暮,周童喝得烂醉,颠荡而归。经过赤脚医师谢某的诊所,门窗关着,屋角半树夕阳几欲燃烧起来。周童虽然大醉,爬树功夫却十分了得,倏地一下,已窜到树上,身体软绵绵地挂在树干上,随风晃动。这株树恰好对着二楼的窗口,因此,周童只须抬一下头就可以瞥见屋内的一切。其时,谢医师正对一个脱光了衣裳的妇人说,把你的下肢抬高一点,再抬高一点。谢医师口吻清淡,说的是“下肢”,而非“大腿”。妇人的大腿刚刚抬起,又急遽放下,指了指窗外说,我家男人找过来了。谢医师提着裤子跑到窗口,见周童正躺在树上呼呼大睡。谢医师伸手做了一个向下按的动作,然后砰的一下关上窗户,放下竹帘。过了些日,村上的人经过周童家门口,发现他的右脚缠上了绷带,就带着揶揄的口吻问,周童,听人家说你去谢医师家捉奸,反倒从树上掉下去摔断了腿,有这回事么?周童淡然一笑说,从树上摔下来这事没错,可你们晓得其中的缘故么?没等人发问,周童就接着说,那天我喝了点酒,摸错了门,上了谢太太的床。我们刚做完活儿,谢医师碰巧出诊回来,我赶紧从他家的窗口跳到树上,一不小心就摔断了这条腿。村上的人都说,周童虽然吃了暗亏,但嘴上到底还是讨了便宜。如前所述,周童有异食癖,亦有奇行,有时会无缘无故拿起木棍,抽打门前的一株垂柳。木棍跟树有仇么?没有。周童跟树有仇么?也没有。周童不说话,人莫能测。有一天,人们发现邮递员周童在一棵老树上吊死了自己,头上还戴着一顶绿帽。周童卒年三十四,属虎。虎属猫科。

老木匠郑祥福

我早年是个浪荡子,读书不像个相公,种田不像个长工,后来在父母的逼迫之下好歹学会了一样木工活。那个当儿,我最快乐的事便是扛着木工箱去乡间做细木活。借此机会,我常常要找些寂寞的寡妇。我还牢牢记着我跟伊初次见面的情形。那日春阴,风跟今朝一样好。我哼着小曲经过一段慢坡时,瞥见有个妇人在树上垂挂着。我赶紧跑过去,见伊双腿使劲蹬着,舌头还没有吐出来,就从工具箱里取出利斧将那根上吊绳割断了,妇人落在地上,嘴里一径地呜咽着。我俯身要将伊拉起来,伊却推开了我。这时我才看清,伊长着姣好的面容,眉毛细长得像柳叶。风是这么好,我却不能将伊揽进怀里。后来我便常常过来看伊。但伊总是用午后的猫的眼睛看着我,夹着几分轻蔑——目光扫到我脸上,我的眼睛立时就变成了鼠目。伊说,世间的男人都是坏的,只有耶稣是个好男人。伊想到天地间尚有这一人在,心便宽坦了。有一晚,伊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北风呼啸的夜晚,一个逃犯破门而入,双手直向伊扑过来,似把风甩在了门后。伊退缩到墙角,拿起板凳,与逃犯对视着。逃犯说,我饿,给我一块肉吃。伊说,我是从不吃肉的。逃犯从墙上取下一块玉米棒塞进嘴里大嚼之后,便将伊摁倒在地。后来呢?伊说,后来逃犯就成了伊的第二任丈夫。伊讲完这个故事,便接着说,世间的男人都是坏的,只有耶稣是个好男人。每回我来伊家的时候,伊就给我烧饭、烧洗脚汤。伊还给我备好了一张床,虽然窄小,但正对着南窗,凉风吹来,觉着神仙的床榻也不过如此。有一回,伊突然对我说,我们不能在一起了。但我不依,还是要死守着伊不放。第二天一早,我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竟睡在一具黑漆漆的棺材里。我从墓穴里钻了出来,看到墓碑上有一行歪歪斜斜的阴文,写着:柳氏之墓。我不晓得柳氏是何许人,便向附近的村民打听。有人告诉我说,柳氏早在一年前就上吊死了。原因呢?是伊跟一个从牛棚里逃出来的“黑五类”画家“搞破鞋”被人揭发了。搞了也就搞了,画家却将伊的容貌和身体描画了出来。画家和伊被人戴上了帽子,拉出去游街,回来当晚,画家便上吊自杀了。伊将他的绳子解下来,套在自己的脖子上,也跟着去了。此事发生在一九六七年三月。时隔四十年,老木匠郑祥福在弥留之际讲述了这个故事。时年七十九岁。

作家与女权主义者

文友孟君,年龄与我相仿,跟我同年结婚。与我不同的是,他讨老婆,据说是为了解决灵魂的问题。如何解决,不得而知。此君婚后,就跟归隐似的,很少跟我们出来喝酒聊天。孟君的老婆也不怎么凶悍,却把他驯服得如同一只绵羊,着实令人费解。另一位文友郑君说,孟君跟他也算得上发小,小时候去动物园,他都不敢正眼看老虎。而现在,他对老虎的恐惧想必是转移到老婆身上了。这当然只是个玩笑。从孟君的文章可以发现,老婆对他是呵护备致的。至少在吃穿二事上,孟君不必费心。孟君不喜欢逛街,衣裳都是妻子给他买的,衣纯以青,偶或着白,很少花花绿绿。吃饭的事也不用他来操心,到了吃饭时辰,妻子会温柔地喊一声“吃饭咯”。孟君每天的生活总是一成不变。黎明时分,妻子早早起来做早餐,饭毕,妻子去上班,孟君就待在家中写作;其间,妻子会打来电话,提醒他不可久坐,要干点家务活,活络一下筋骨。孟君也乐于此等家务活,照办不误。中午,妻子打电话叫来外卖,孟君大啖之后,必是午睡。醒来后,孟君又开始写作,直到吃下午茶时分。妻子下班回来,烧菜做饭,给他张罗丰盛的晚餐。新闻联播之后,孟君就陪妻子坐在客厅里看电视,偶尔也聊些外间发生的事。到了晚上九点,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妻子就会对他说,你应该坐到书桌前面去了。写到夜里十点半,他将起身休息。在我的文友中,孟君是少数几个至今仍然坚持手写的作家之一。每每写完一篇,就交给妻子打字。样稿校毕,妻子帮他发邮件投稿。孟君状态不好,妻子就给他炖参汤。偶或参加征文比赛得奖,妻子就给他一夜快活。但我后来听孟君本人说,他妻子是一名女权主义者。妻子曾给他立下如下规矩:一,每月必须完成额定的写作任务;二,稿费收入悉归妻子,自己仅留一小部分零花钱;三,不许在文章里说妻子坏话,当然,夸她贤慧是理所当然的事。第三点很重要,孟君牢记在心。有一回,孟君写了一篇讽刺女权主义者的文章,擅自发表,妻子立马取消了他三个月的牛奶配给。然而,不幸的消息还是传到了我们的耳边。有一天,文友郑君告诉我,孟君已与妻子离婚。原因?不详。孟君的妻子去了加拿大(或者是别的什么国家),孟君依然留在本城。他有了新欢?没有,至今独身。他还在写作?是的,还在继续爬格子。他每月依然完成额定的写作任务;稿费收存入银行,作为女儿(一直在学校寄读)的抚养费,自己仅留一小部分零花钱;尤为难得的是,他从来没有在文章中说妻子的坏话。那么,他的生活问题如何解决?他有时也会外出去超市购物,确保衣食无忧。到了吃饭的时辰,他就照墙上一排溜写着的电话号码叫外卖,星期一吃这家,星期二吃那家,变着花样,从不雷同。每餐他都点两份盒饭,吃完了自己这一份,他还吃妻子那一份。就这样,一个人过着两个人的日子。我们再度见到孟君时,发现他已经变成了一个胖子。

转世者

医生宣布辜老师患有胰岛腺癌之后,他十分平静地走出医院。回到家中,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给女儿写一封信。太阳已经落山,入秋以后晚风有些凉薄了。他关上窗户,点亮台灯。辜老师写了一个开头,笔尖就凝然不动了。抽完这一根烟,我就要彻底戒烟了。他这样想着便从盒子里抽出一只雪茄。点烟的一瞬间,他那脑袋里的光已在眼睛里闪烁了。女儿留学法国,后来嫁给一位华商,在瑞士定居。辜老师想念女儿的时候,就会点燃一根烟,内心深处仿佛也盘着一团柔软的青烟。女儿接到来信的时候,辜老师的病情已更加危笃。那一段日子里,女儿和女婿一直随侍左右。有一回,辜老师微笑着说,我刚才做了个荒唐的梦,梦见自己竟在你身上投胎,又跟你做了一家人。女儿流着泪说,她也很想给他添个外甥孙或外甥女,但流产之后就一直没有怀上了。辜老师睡觉的时候,女儿掏出一个小本子,拉拉杂杂地写了些什么。经过几次化疗已经脱了形的辜老师时常会在转身之际,下意识地揉着骨头硌疼的部位,发出一阵模糊的梦呓。那时,他的骨头已拱出皮肉,仿佛急着要挣脱这具皮囊。女儿坐在他身旁,感觉父亲已经萎缩成一个无知无觉的婴儿。因此,对她来说,死亡就是一个身体不断变小的过程。入殓时,女儿把一封信塞进了父亲的口袋。谁也不知道,女儿究竟给父亲说了些什么,因为这封信随同父亲的遗体都一并付之火炉,化为灰烬。女儿回到瑞士后,时常望着湖水发呆,风吹到脸上似乎都会变成泪水。此间,丈夫为了排遣她内心的忧伤,曾多次陪伴去国外旅行。半年后,她竟意外地发现自己怀上了身孕。孩子出生,额上竟然跟外公一样,也有一颗痣。人人都说,这颗痣呈示瑞相。孩子尚处襁褓之内,将来或龙或虫,亦未可知。这个故事,是我与斯耐德先生在杭州某家咖啡馆谈诗时,一位碧眼黄须客说起的。他与辜老师的女儿曾是里昂大学的同班同学。

三异人

听说我要写东瓯异人,父亲说,我们村上就有三异人,你可以写写的。三异人都是有名有姓的,但村人平日里都是以阿驼、阿寿、阿歪称呼他们,以至我们都忘了全名。

先说阿驼。此人没有妻儿,除了他本人有两只脚,家里面没有一样长脚的物什,比如桌子、椅子、床等。他靠什么谋生,没有人知道。有一天深夜,他突然扛着一把铁铲来到村外郑氏祠堂后面的一块自留地。有人见了,不作声,立马溜进祠堂村后的小卖店报告。那时正逢寒冬,村上几个闲人正在那里围炉打牌,如果兴致好,他们会玩到天亮。有人好奇,跑过去看,见阿驼正哼哧哼哧地挥铲。他在做什么?没有人去问?回到小卖店后,有人问,阿驼在做什么?答,挖坑。又问,挖坑做什么?答,不像埋粪缸,也不像是埋人。于是,又有人跑过去看个究竟。那时,阿驼已经挖出一个大坑,那些土坷垃就堆积在别人的地里。但他仍然没有歇手的意思。躲在黑暗中偷觑的两闲汉不想点破,就在回去的路上打起赌来:闲汉甲说,阿驼要挖个小池塘养什么田鱼之类的;闲汉乙说阿驼要在那里砌一个大茅坑。小卖店里有人打牌输了钱,忽然想起阿驼,就嘀咕了一句:阿驼是不是在挖什么宝贝。有人附议:阿驼的地就在祠堂后面,难道先人果真在那里埋了什么?于是众人热热地吞下几口烈酒,顶着清晨的寒风走到祠堂后面。那时,阿驼还在那里奋力铲土。忽地,寂静里传来当的一声,铁铲碰到了什么硬实的物什,众人都一齐扑了过去,有人夺掉阿驼手中的铁铲,把他打翻在地,另外几人,迅速从泥土中捞出那块硬实的物什。奇怪的是,阿驼躺在地里,居然不吭一声。他们把那物什抱到浅涧边上,洗去污泥。此时他们才发现那是一块石头,一缕阳光照过来,石头就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再说阿寿。这一回说的是大白天发生的事。那日午后的歇晌,阿寿见一陌生人打远处来,手中提着一酲物什。阿寿嗜酒,隔老远就能闻到酒香。于是明知故问,这酲里装的是什么?那人说,是自酿的乌豆酒,吃一杯否?阿寿从屋子里拿来一个青花大碗,舀了一碗。不过几口,就把碗里的酒喝得一滴不剩。阿寿摘下自家屋檐下的几条腊肉,以肉易酒,又吃了一大碗。陌生人走后,阿寿追出去,还要讨酒喝。那人早已没了踪迹,但阿寿好像还在找什么。有人见了,问,阿寿,你是不是丢了什么物什?不,阿寿说,我在找一扇门。那人说,这里是田野,哪里会有门?阿寿说,我看见一扇门了,但走近它的时候,门又消失了。太阳落山时分,阿寿还在找那扇看不见的门。

全村的人都知道阿歪的一根手指是怎么剁掉的。这事说起来简直让人不可思议。阿歪家贫,曾在耶稣堂做义工,讨得一口饭吃。后来,阿歪接受洗礼,成了一名基督徒。但自此以后,阿歪的感觉自己的手指出现了异样。所谓“异样”就是食指里面有一种刺痛感。阿歪疑心是什么毛刺戳进肉里面,因此就让眼尖的年轻人细细察看。那人看了,也说没有。阿歪去了医院,医生反复察看,也说没有什么毛病。但阿歪就是觉得这根食指有异。一个月后,人们发现阿歪剁掉了食指。

父亲说,第一个异人阿驼是个梦游症患者;第二个异人阿寿,是个得道者;第三个异人阿歪,原来是个小偷,后来悔悟,以断指的方式与过去那个自己决别,他后半辈子都在教堂里服事圣工,人们说他简直就是个圣徒。

△文章可以上下滑动

有奖竞答

请将答案依序写在留言栏(在答案前标明“有奖竞答”字样),答对全部题目且答题时间居前三者有奖,将分别获赠作者签名本1本。答案在1月13日17时在留言中揭晓,届时获奖者请按编者回复的要求领取。

1.作者的笔名“东君”语出下列屈原的哪部作品?

A.《天问》

B.《离骚》

C.《九歌》

D.《九章》

2.《恍兮惚兮》的书名出自老子《道德经》的哪一章?

A.第21章

B.第41章

C.第61章

D.第81章

3.每一个作品后面都藏着很多本书,这是东君写作特点之一。《异人小传》与下列哪些书籍构成互文关系?

A.《圣经》

B.《分成两半的子爵》

C.《山海经》

D.《庄子》

入场提示

Admissiontips

书房吧台扫码签到入场

交通提示

TrafficTips

|地址|

温州市楠溪江路家景花园9幢101(丽景苑别墅)

|公交车|

118路;54路;98路;b112路

家景花园站下,步行94米到达半书房。

|附近停车场|

家景花园外:路边付费停车

(晚20:00之后免费)

车位有限

|电话|

15990710571

合作洽谈

cooperation

|品牌合作|

线上活动、文化类活动策划、品牌露出

|媒体合作|

内容报道、人物专访、见面会

|场地合作|

会议、沙龙场所安排

半书房沙龙总第296场

文案丨1974

编辑|温小半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