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盘点】糖尿病领域新进展概览 【每周盘点】糖尿病领域新进展概览【每周盘点】糖尿病领域新进展概览

【每周盘点】糖尿病领域新进展概览

ADA发布糖尿病神经病变立场声明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在2017年1月《糖尿病护理》[DiabetesCare2017,40(1):136]杂志上发布了关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立场声明,指出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可以影响神经系统不同的部位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早期识别神经病变并给予合理的处理非常重要,原因如下。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一个排除性诊断。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出现非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并能够通过具体的措施进行治疗。

症状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有多种治疗选择。

高达50%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无症状,如果未能识别和进行预防性足部处理,患者无感觉的足部极可能发生损伤。

发现和治疗自主神经病变能够改善患者症状、减轻后遗症以及提高生活质量。

在各种表现形式的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目前研究最多的是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和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特别是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CAN)],该声明对其筛查、诊断、预防和治疗进行了详细推荐,此外,该声明还简单介绍了几种非典型神经病变的最新进展。同时,该声明也指出,糖尿病前期患者也可以发生类似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神经病变。

由于缺乏靶向潜在神经损伤的治疗,因此,预防是关键。另外,筛查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症状与体征在临床实践中也很重要,可以发现神经病变的最早期阶段,使早期干预成为可能。尽管筛查少见的非典型糖尿病神经病变可能也需要,但糖尿病DSPN和自主神经病变在实践中最常见,并且适用当前最有力的可得治疗证据。

表糖尿病神经病变分类

图糖尿病神经病变机制

来自:

DiabeticNeuropathy:APositionStatementbythe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

http://care.diabetesjournals.org/content/40/1/136

血糖变异系数阈值的探讨

过度的血糖变异性是糖尿病患者血糖代谢障碍的主要特征之一,法国学者开展研究对其阈值进行探讨。结果发现,血糖变异系数[CV,计算公式为血糖标准差/平均血糖×100%]36%是合适的阈值,可以用于鉴别血糖控制稳定还是不稳定,因为超出该阈值,低血糖的发生率增加。论文12月30日在线发表于DiabetesCare杂志。

来自:

TowardDefiningtheThresholdBetweenLowandHighGlucoseVariabilityinDiabetes

http://care.diabetes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6/12/29/dc16-1769

血清载脂蛋白水平与2型糖尿病风险

荷兰学者开展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血清不同载脂蛋白水平对2型糖尿病风险的影响。研究者对971名个体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中位随访13.5年,结果发现,独立于已知的危险因素,血清载脂蛋白CⅢ(apoCⅢ)的水平以及apoCⅢ/apoA1的比值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并且相关性比HDL-C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更强。

论文12月28日在线发表于DiabetesCare杂志。

来自:

SerumLevelsofApolipoproteinsandIncidentType2Diabetes:AProspectiveCohortStudy

http://care.diabetes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6/12/27/dc16-1295

个案报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治疗后发生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的遗传风险分析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是当前肿瘤免疫治疗的热点话题,已在肿瘤治疗中展现了其有效性,但同时临床上也观察到自身炎症不良反应事件较常见。美国学者报告了1例Ⅳ期黑色素瘤患者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治疗后快速发生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的病例,2016年12月20日发表于JournalforImmunoTherapyofCancer。

在该患者表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明确发生抗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血清转化;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测序和HLA等位基因风险分析提示该患者缺乏已明确的、与发生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相关的遗传易感性。研究者称,尽管需要在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开展较大型的研究来探讨遗传危险因素对发生自身免疫性毒性反应的影响,但以上发现可能不提示对患者预先筛查1型糖尿病风险等位基因,而是需要开展研究明确:对于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患者,通过T细胞受体克隆分析确定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存在的这类方法能否有效地预测其发生自身炎症不良反应的风险。

来自:

Geneticriskanalysisofapatientwithfulminantautoimmunetype1diabetesmellitussecondarytocombinationipilimumabandnivolumabimmunotherapy

http://jitc.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0425-016-0196-z

(编译:《中国医学论坛报》许景红)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