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关注我们
FUXINYI
糖尿病
病理分析
糖尿病概述
·血葡萄糖水平慢性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
·主要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谨遵医嘱治疗、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是关键
·并发症致失明、截肢、肾衰、心脑血管疾病等。
糖尿病是一组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
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等,病程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引起急性严重代谢紊乱。
糖尿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截肢、失明、肾功能衰竭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类型
|1型糖尿病
少见,常在幼年和青少年阶段发病,在我国占糖尿病患者的1%以下。病因上可分为免疫介导性和特发性(发病机制不明)发病机制主要为因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或显著减少。
|2型糖尿病
常见,在我国占糖尿病患者的95%以上,病因包括胰岛素抵抗、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或两者兼有。
|特殊类型糖尿病
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所致糖尿病
罕见,多有家族遗传史。基因突变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进而使胰岛素产生减少。
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所致糖尿病
罕见,可有家族遗传史。胰岛素受体基因异常,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导致的胰岛素抵抗。
胰腺外分泌疾病所致糖尿病
罕见,继发于胰腺疾病或全身代谢性疾病,如血色病。多见于创伤、胰腺切除术后,胰腺炎、胰腺肿瘤等疾
病或代谢性疾病所导致的胰岛损伤或缺失。
其他内分泌疾病所致糖尿病
罕见,继发于其他内分泌疾病。多见于肢端肥大、胰高血糖素瘤、嗜铬细胞瘤等过度产生有升高血糖作用激素的内分泌疾病。
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糖尿病
罕见,与药物的副作用有关。很多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PD-1类抗肿瘤药物会导致血糖升高或胰岛分泌功能损伤。
感染所致糖尿病
罕见,一些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可有病毒感染。在遗传易感个体中,某些病毒感染可导致胰岛细胞受损,导致糖尿病,可能参与了免疫介导1型糖尿病的发生。
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
罕见,多见于女性,可同时伴发其他自身免疫病。可能与免疫介导产生胰岛细胞抗体有关。
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
多有遗传综合征伴糖尿病,如血色病、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等。多数病因不明。
娠期糖尿病
妊娠前和妊娠早期无糖尿病,妊娠期24周后首次发现的高血糖。病因主要为妊娠后胰岛素抵抗增加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高血糖。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的病因尚未阐明,不同类型的糖尿病病因不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有所不同。
总体来说,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胰岛细胞功能障碍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下降,或者机体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两者兼备,而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有效被利用和储存。
当前,除了部分特殊类型糖尿病的分子病因明确外,绝大多数糖尿病的分子病因尚不明确。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存在家族聚集现象。
但是,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研究已经非常明确,导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生活方式。如果要减少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改善促进不良生活方式形成的社会环境是根本出路。
糖尿病症状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与高血糖相关的“三多一少”和皮肤感染、乏力、视力变化等症状和临床表现,但很多早期患者常常没有任何症状或者症状较轻。
随着疾病的发展,糖尿病患者会逐渐出现多系统损伤,并出现与并发症相关的临床症状。
糖尿病早期往往没有表现,因此并不存在前兆。患者多通过体检、行血糖化验等发现患病,待出现“三多一少”等症状时,通常已经较为严重了
典型症状
糖尿病患者一般都要经历几个阶段:
患者已经存在糖尿病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但是糖耐量仍正常;
随着病情进展,出现糖尿病前期,即正常葡萄糖稳态与糖尿病高血糖之间的一个中间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或)糖耐量异常(IGT);
最后进展为糖尿病。
|早期症状
糖尿病早期其实是指糖尿病前期,这个阶段一般都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和临床表现,主要依靠检测血糖而发现。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一般起病较急,在疾病得到诊断和治疗前可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少数患者可能会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或急腹症为首次发病表现。一般从起病之初就需要胰岛素治疗。也有部分成年患者起病缓慢,早期无明显的临床表现,需要借助血糖检测方能发现本病。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以成年人多见,常在40岁以后起病,大多起病隐匿,半数患者早期无任何症状,很多患者因出现慢性并发症或在健康体检时发现患病,常有家族史。
经常与肥胖症、血脂异常、高血压等疾病同时或者先后发生。随着我国青少年人群中肥胖患病率的增加,在40岁前发生糖尿病的人数逐渐增多。有些血糖明显增高的糖尿病患者还可以有视力改变、皮肤感染、外阴炎(女性)、包皮炎(男性)、牙龈炎等。在糖尿病发病过程的早期,有些患者可有低血糖表现,即在餐后3~5小时后出现心慌、恶心、出冷汗等症状。
|并发症和(或)伴发病表现
当病情进展到并发症时,会出现相应器官受损的症状。
血糖长期升高可导致视网膜血管病变,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糖尿病患者发生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病的机会也明显增高。
足部受伤后伤口难于愈合,可出现伤口感染和溃疡(糖尿病足)。病情严重者,可发生全身感染和骨髓炎等,治疗效果差时可导致截肢。
心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在糖尿病人群中发生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患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发病更早、病情进展较快。
造成糖尿病肾病,最终可能引致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致死的重要原因。肾功能衰竭严重时需要依靠透析和肾移植来维持生命。
最常见的是多发性神经炎,产生肢端感觉异常,感觉过敏、刺痛、灼热感、袜套样的感觉,是导致糖尿病足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还可以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导致胃肠功能、生殖系统功能和心脏功能的紊乱。
糖尿病容易并发各种细菌、真菌感染,如反复发作的肾盂肾炎、膀胱炎,疖、痈等皮肤化脓感染,足癣、体癣等真菌感染等。
动脉硬化治疗方法
糖尿病目前还无法治愈,但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使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具有与非糖尿病者同等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糖尿病的治疗需要综合治疗。鉴于每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及年龄不同,治疗方案也不同,但不论哪种类型的糖尿病,不论病情轻重,都应进行饮食治疗,并量多地接受糖尿病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必须调动患者本人和家属的积极性,方能取得更好的控制效果。糖尿病综合管理的5个要点(又称“五驾马车“)包括:糖尿病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
糖尿病危害性
糖尿病会引起血管和神经发生病变,而出现各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中枢神经病变会使脑的老化加快,引起老年性痴呆。
自主神经病变会影响多脏器的功能调节,引起腹泻、便秘、胃轻瘫、心动过速、低血压、尿失禁、尿潴
、阳痿、对光反射异常、多汗或少汗等一系列复杂的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会使患者痛觉丧失,受伤或患部分疾病时无法及时发现,贻误病情。
周围血管病变会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而使肢体出现溃疡甚至坏死,最终不得不截肢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使患者视力逐渐降低,直至失明。
糖尿病肾病会缓慢进展为肾衰竭,需要透析或肾移植。
糖尿病对血管的影响还会使各种心脑血管病慢性病发生风险增加。
此外,血糖升高会使感染难以治愈,使伤口难以愈合,给很多疾病治疗造成困难。而糖尿病及治疗导致血糖
过高或过低,也可直接引起患者死亡。
糖尿病并发症
|感染
糖尿病易并发感染,主要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和病原体的入侵所致,其中,细菌感染最为常见,也可
有真菌感染。如易并发疖、痈等化脓菌感染,发生膀胱炎、肾盂肾炎、毛菌病等,同时也使结核病的发生增
预防措施包括良好的血糖控制,使血糖保持在稳定水平;保证适量的运动,增强身体免疫能力。
主要治疗方案是胰岛素控制血糖;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必要时行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是在糖尿病足病的治疗
过程中。
|急性并发症
|慢性并发症
患者一经诊断就应接受糖尿病教育、学习糖尿病知识。在心理上,要正确对待糖尿病,不要恐惧,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根据医生制定的专业的、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指导,使用合适的药物控制血糖处于正常范围。与此同时,还需注意自我检测血糖,定期去医院复查,评估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在治疗刚开始,至少每三个月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血糖控制稳定者可每六个月复查一次。
糖尿病特殊注意事项
|注意糖尿病重点人群
·年龄在45岁以上者;
·肥胖者,尤其是中心型肥胖者;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有高血脂的患者;
·有高血压和(或)心脑血管疾病者。
·糖尿病妇女受孕必须做到有计划,并全程监护。
|不适合运动治疗人群
自身胰岛素严重分泌不足的1型糖尿病患者;
血糖极不稳定的脆性糖尿病患者;
收缩压大于180mmHg的患者;
血糖过高,大于14mmol/L患者;
严重心脏病患者;
脑供血不足患者;
肾脏病并发症患者;
急性感染的糖尿病患者。
|注意并发症
低血糖: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常见于老年、肾功能减退以及有严重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和反复发生低血糖者应及时到医院就医。
可能的诱因和对策:
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谨慎的调整剂量;
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患者应定时定量进餐,如果进餐量减少应相应减少药物剂量,有可能误餐时提前做好准备;
运动量增加:运动前应增加额外的碳水化合物摄入;
酒精摄入,尤其是空腹饮酒:酒精能直接导致低血糖,应避免酗酒和空腹饮酒;
降糖药使用不正确。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01
03-08
04-08
03-30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