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这4个指标关乎你的寿命 做好3方面,健康又长寿 快看这4个指标关乎你的寿命 做好3方面,健康又长寿快看这4个指标关乎你的寿命 做好3方面,健康又长寿

快看这4个指标关乎你的寿命 做好3方面,健康又长寿

人民健康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一切为了人民幸福

一个人能活多久,是否健康长寿?若想回答这个问题,江湖术士的做法可能是看手相,目测一下所谓的“生命线”有多长。而现代科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可靠的判断依据。那么,依据哪些指标可以预测一个人的健康程度和寿命长短呢?又有哪些方法帮助人们保持健康与长寿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大脑过度活动与较短的寿命有关

美国哈佛医学院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研究表明,大脑的神经活动会影响人类寿命,,而抑制这种过度活动则可延长寿命。

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该发现提供了神经系统活动影响人类寿命的第一个证据。以前有研究表明,神经系统的某些部分会影响动物的衰老,但神经活动在人类衰老过程中的作用却一直模糊不清。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分析了数百名60至100多岁、生前认知功能良好的死者的脑组织中的基因表达模式。他们发现,那些长寿者(85岁以上)脑内与神经兴奋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水平比寿命相对短的人(60岁至80岁)要低。神经兴奋是指神经系统处于一种过度活动的亢奋状态,可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如肌肉抽搐、情绪转换等。

随后,为验证大脑神经活动与寿命的关系,研究人员进行了包括秀丽隐杆线虫遗传、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测试,转基因小鼠分析,百岁老人脑组织分析等一系列研究实验。这些研究表明,改变神经兴奋状态确实会影响寿命。

研究人员发现,神经兴奋通过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信号通路起作用,这种信号级联反应的关键则是一种叫做REST的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神经兴奋。在动物模型中阻断REST或其等效物可导致更高强度的神经活动和动物的更早死亡,而增强REST则会有相反结果。研究人员发现,与七八十岁去世的人相比,百岁老人大脑细胞核中的REST要多出很多。

虽然该研究并没有弄清一个人的思想、个性或行为是否会影响其寿命或如何影响其寿命,但研究人员认为,其研究成果可以为涉及神经过度活动的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躁郁症的新疗法设计提供参考。研究人员还指出,人类神经活动的变化可能既有遗传原因,又有环境原因,因而相关的治疗干预手段也可多样化,他们的新发现就增加了通过某些药物(如针对REST的药物)或某些行为(如冥想)调节神经活动来延长寿命的可能性。

这四个指标关乎你的寿命

步速快慢

走路速度是寿命长短的“预警器”。一项针对近500名老人、随访10年的研究发现,观察期限内,走路慢的老人中有77%死亡,中速的人中有50%死亡,而步行速度快的人中只有27%死亡。英国伦敦大学针对4581名老人的研究发现,相对步速处于平均水平的老人来说,走路缓慢的老人更易患上抑郁症。

走路快慢和肌肉力量、心脏功能、骨关节健康、消化系统状况及精神情绪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步速反映了一个人的“有氧耐力”,即长时间进行有氧运动的能力。美国心脏协会研究发现,有氧耐力比血压、血脂、血糖等,更能准确地预测死亡几率。如果老人每分钟走不了53米,且走不稳、易摔倒,表明身体机能很差。

想要提高走路速度,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如因身体不适影响步行速度,应先就医排查疾病,积极治疗。其次,勤于锻炼利于改善有氧耐力。走路属于有氧运动,建议每周刻意进行3~5次走路训练,每次保证半小时以上,以微微出汗为宜。走路时应保持姿势端正,避免驼背、斜肩。训练后可增加一些柔韧性、平衡性练习,比如伸腰、拉腿、单脚站立。

手劲大小

握力,说白了就是“手劲儿”,是评估健康的重要指标,却常被人们忽视。2016年,一项多国联合开展的研究发现,握力比收缩压能更好地预测死亡风险。握力每减少5公斤,人们因慢性病死亡的风险就会增加16%,心脏病和脑卒中发生风险分别上升7%和9%。2018年,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针对5000名成年人的一项研究发现,握力是预测患心脏病风险的重要指标,握力大的人,心脏更健康。

测试握力时,应身体直立,两臂下垂,两脚自然分开,一手拿着握力计,使出全力握紧,记录握力数值。一般测试两次,取最好成绩。为了更好地评估身体素质,最好计算一下“握力体重指数”。这一指标主要反映人的前臂和手部肌肉力量,同时也与其他肌群力量有关,是反映肌肉总体力量的重要指标,算法是:握力(公斤)/体重(公斤)×100%。如果数值高于50%,说明体质不错,但若低于50%,则要加强锻炼。研究发现,人的握力体重指数越大,体质水平越高,慢性病发生率越低。

若想延长寿命,提高握力体重指数,最根本的方法还是科学运动,需在有氧运动的基础上,增加力量训练。特别是老年朋友,随着年龄增长,肌肉难免流失,通过适量运动维持肌肉水平,对健康格外重要。深蹲、卷腹、俯卧撑、引体向上等均是力量练习,人们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老年朋友可以先从拧毛巾、举矿泉水瓶练起。

身材胖瘦

有些人虽胖,却觉得自己很健康,而研究发现,超重或肥胖的人即使当下健康,但日后难免出现问题。一项分析了350万人数据的研究发现,起初,体重超标者的确健康。但随访时间越长,他们暴露出来的问题越多,具体来说,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上升了7%,中风和心衰风险翻倍。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肥胖显著增加患肠癌、肾癌、乳腺癌、宫颈癌等13种癌症的风险。因此,有充足的理由支持,一个体重超标的人面临更多、更大的健康风险。

刊登在《柳叶刀》上的一项全球调查发现,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钮文异表示,提倡人们保持健康体重,即体重指数(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控制在18.5~23.9。如超过24,就要注意吃动平衡,“管住嘴,迈开腿”了。需要注意的是,老年朋友不要过度控制体重,不能太瘦,体重指数不超过27即可,因为临床研究表明,与瘦弱的老人相比,微胖的老人不易发生流感、肺炎等急性感染,外科手术的预后效果更好。

是否吸烟

吸烟的害处可谓众人皆知,如果一个人吸烟,难免减寿。加拿大研究发现,男性吸烟的话,至少减寿3.1年。每天抽一支烟会使男性患冠心病风险增加74%,女性增加119%。英国研究发现,烟草已成为首要致癌因素。

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人们应尽早戒烟。戒烟不是易事,必要时,建议寻求戒烟门诊医生的帮助。

长寿健康生活7要点

①一定要吃好3顿饭;

②一定要睡好8小时觉;

③每天坚持运动半个小时;

④每天要笑,身心健康;

⑤每天一定要大便,排出毒素;

⑥一定要家庭和睦;

⑦不吸烟,不酗酒,每天健走。

做好这些,长寿不再遥远

远亲不如近邻

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需要人际交往活动,也需要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社交质量与健康关系密切。

巩固邻里关系。

在一层楼住了几年,却不知道邻居是谁。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让大家越来越忙;高速度的科技发展,让更多人学会“自己玩”,与他人交流减少。但对于年纪较大的人,邻里间保持良好沟通,不仅能增加融洽性、改善心情;如遇突发情况,亲人、子女无法及时赶到,邻里的帮助往往最及时、可靠。

结交新朋友。

朋友圈是小型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关系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情绪,而情绪与70%的疾病有关。当一个人有负面情绪时,得到他人的关心或帮助,大脑会分泌快乐激素——内啡肽,帮助调整心理状态,还能提高免疫力,而且倾诉过程本身也是对坏情绪的排解。对老人来说,结交新朋友还意味着必须走出家门、参加活动。袁勇贵表示,人际交往的关键在于主动发掘“交朋友”的乐趣。如果老人不爱单独外出,子女可以先陪着他们散步、郊游等,引导他们产生兴趣;待父母养成习惯后,再慢慢放手。

减少慢性压力。

医学界越来越重视慢性应激对健康的影响。慢性应激是指人们处于慢性压力,大脑长时间应激,分泌出“压力激素”——皮质醇。这种激素不仅会“杀死”脑细胞,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免疫系统。袁勇贵表示,睡眠有助于降低皮质醇水平,最好保持早睡早起或午睡的习惯。瑜伽、冥想、散步、深呼吸等,也能帮助放空大脑,让大脑充分休息。

学会“寻开心”。

“寻开心”是指去寻找能令人快乐的事物,并不意味着要强装开心,就好像一些喜剧大师常在台前带给大家快乐,幕后却被抑郁折磨。袁勇贵表示,这种开心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而且要不断动用脑细胞,反而会透支健康。想要“寻开心”,可以换个发型、看场电影或去旅游一次,来点娱乐、找些新鲜感。

饮食要找对的吃

俗话说,长寿是吃出来的,但到底该怎么吃呢?

别吃太饱或太快。

调查显示,人们已从40年前每餐咀嚼900~1100次、用时20~30分钟,缩短至现在的500~600次、用时5~10分钟。一顿吃太快、太饱,会增加胃肠道负担;顿顿吃太饱,胃始终处于饱胀状态,胃黏膜迟迟得不到修复,就会出现炎症,甚至导致胃溃疡等疾病。研究显示,“饭吃八分饱”的人比“不感觉撑不停嘴”的人,患病甚至患癌的概率更低。“八分饱”到底该怎么吃?中国营养学会理事、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教授蔺新英表示,吃饭时,每一口尽量多嚼一会儿,比如嚼20多次;饥饿感消失,且吃饭速度越来越慢时,就是“八分饱”。

多吃蔬菜,会吃肉和蛋。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蔬菜不仅种类丰富、水分多,还富含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酶类,能有效促进胃肠蠕动,帮身体排出无益的“废料”。蔺新英表示,蔬菜中蛋白质、脂肪含量很少,无法满足人体每日的需求。建议老年人适量吃些肉和蛋。肉类含有较多优质蛋白、一定量的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但红肉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较多,进食太多可能会增加肥胖、2型糖尿病和结直肠癌等风险,建议适量食用。平时可多吃些鱼肉或禽肉,补充所需营养。蛋类营养丰富,老年人每天适宜吃一个煮鸡蛋,血胆固醇高者可酌情减量至每周吃3~4个。

常吃咖喱。

咖喱是印度、东南亚、日本菜肴中常见的调料,近年来在我国百姓的餐桌上也越来越普遍。咖喱中的姜黄素具有很强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能中和自由基的破坏性影响,防止细胞氧化、衰老,有防病抗病作用。

让身体动起来

心情好了、吃对了,但健康还需多走一步,让身体动起来。

经常站起来走走。

久坐让全身重量集中在臀部,阻碍血液循环,容易导致痔疮,增加患结肠癌风险,还会影响大脑供氧。动得少是肥胖的重要因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也与运动量少相关。“久坐族”要经常起身活动,比如每隔1小时去趟卫生间、去窗边远眺,午餐后散散步等。如果想不起来,可以设个闹钟;看电视时,遇到广告就站起来动一动。

多给大脑“充点氧”。

建议大家每周进行3~5次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比如慢跑、快走、游泳等。运动过程中有大量的氧气参与,加速血液循环,可帮大脑获得更多能量和氧气,延缓老化;还能促进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分泌,保持身心舒畅。除了身体有氧运动,大家可以多给大脑“充点氧”,比如改变回家路线、改变家里的布置等,让大脑时刻保持新鲜感。

肌肉是老人的“刚需”。

肌肉是身体代谢的发动机、骨骼的保镖,但随着年龄增长,骨骼肌质量和力量会慢慢流失。对老人来说,肌肉是“刚需”。如果肌肉衰弱没力量,不仅走路容易摔倒,还可能会累及骨骼、心脏。哑铃操、平板支撑、深蹲等简单的无氧训练可以帮助肌肉增长。无氧运动中,老人最好佩戴护具,比如护膝、护踝;动作一定要慢,对肌肉的刺激才能更充分。运动后,建议多吃些牛肉、蛋类、豆制品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同时还要保证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防止蛋白质作为热能被消耗。

(来源:人民健康网综合)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