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设于瑞士日内瓦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经过对全球人体素质和平均寿命进行测定,对年龄划分标准作出了新的规定。
该规定将人的一生分为五个年龄段,即:未成年人
岁;青年人
岁;中年人
岁;老年人
岁;长寿老人
100
岁以上。今天,本文探讨的对象是
岁以上的老年人和
100
岁以上的长寿老人。
从“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角度出发,人的一生可以分成几个阶段:从生命孕育到发育的初始期、从出生到
岁的学习成长期、
岁的奋斗积累期、
岁的成熟奉献期、
岁的养生保健期,以及
岁以后的老年照护期。但遗憾的是,很多人没能进入养生保健期就“英年早逝”了,而进入老年照护期的老人,很多也过着与病痛持续抗争的生活。
保健专家强调:“生命的长度和质量不能等同。一名百岁老人,如患老年痴呆超过
年,终年卧床,一切起居均需别人照顾,和家人没有沟通,生命质量必然极低。”我们要探讨的就是如何提高高龄老人的生命质量,自己不受罪,家人不受累。
一、幸福生活不忘健康
医学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状况的提升,让活到八九十岁不再是一件难以企及的事,。
(一)老年人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社会的认同。
医学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状况的提升,活到八九十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不再是一件难以企及的事。
2014
年底,
生活在中国大陆的
岁以上的老年人达
2400
多万,并以每年以
100
万的速度递增。这部分老年人
为共和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都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老人养老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亟待解决并正在进一步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我们的国家已成为,富强、民主、和谐、安康的乐园。高龄老人都是这和谐安康乐园的当之无愧
的成员,
以安享幸福晚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老干部“双先”表彰大会的重要讲话中,详细阐述了他的“老同志观”:尊重老同志,就是尊重党的光荣历史;爱护老同志,就是爱护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重视老同志,就是重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资源。这三句话,言简意赅,情深意切,深刻感人,符合党心、民心和老人心,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老同志的尊重、爱护和重视。
人人都追求健康,最终是为了幸福。幸福和健康互为影响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又指出,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调查显示,幸福和健康不仅有共通之处,还有很多指标是重叠的。要想幸福,除了努力工作,实现人生目标外,还要拥有健康的身体。高龄老人感受高龄阶段的幸福是一种能力。不忘高龄阶段的健康是享受幸福生活的本钱。
(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正在形成。
近年来,全国都在营造尊老敬老社会氛围,处处敬老,天天敬老,人人敬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的社会风尚正在形成。使老年人亲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社会的认同;亲身感受到自身价值的提升和生存的尊严。
在社会实践中,涌现出许多尊老敬老的模范,他(她)们以大爱无亲疏,高龄皆父母的高尚道德境界,悉心照料鳏寡孤独老
人;老人家中有事,有人帮助;在社会上,买票优先,进公园、
乘公交车免费,在公交车上会有人让座……到处都能感受到超越血缘关系的大爱,平凡之中见真情;
目前,全国多数省市建立了
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津贴制度、生活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还有些省份建立了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制度。离休老人有护理津贴……
请大家想想:我们的先辈们,包括古往今来的多少了不起的人物,他们看过电视吗?用过手机吗?上过互联网吗?玩过微信吗?享受现代科技成就的老人们,今天是多么幸运!现在的生活不就是我们曾经的梦想吗?
2016
日的《北京日报》上,看到一篇不大引人注意的报道,题目是“我们竟然被这样羡慕着”!,文中说,我们总喜欢站在自己的位置仰望别人的幸福,却不知,我们早已是他人羡慕的对象。一些微信公众号集纳了部分网友们的真实感受。米国大叔还有瑞典朋友认为,中国的治安很好,晚上也可出去玩!
一个女孩在德国念书,找了个
1.90
米的德国帅哥,本来大家都以为人家要在德国定居住别墅了。因为要办中式婚礼回到国内,原计划办完后再回去,结果,德国小伙住了半年不走了。他说中国治安好,啥都有,生活方便,人很热情,也好相处。在人家眼里中国大陆已经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了。
当今的科技工作者回国工作成主流,著名科学家
杨振宁、姚期智、施一公等放弃美国科学院院士、转为中科院院士,前两位还放弃美国国籍,回国施展才华,实现梦想,贡献祖国。伟大的祖国有着强烈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我感到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是最自豪的、最扬眉吐气的、也是最幸福的!而离退休的老年人,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是我们的父辈们和我们年轻时侯,做梦也没想到的,怎能不留恋这每一天!怎能不感觉日子的幸福呢?
(三)幸福生活不忘健康。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80%
老年人都患有慢性病,
80%
的慢性病要靠自己来康复治疗,这是许多老年人面临的现实问题。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前提。
同时,老年人在心理承受方面也有较大的变化,如对同龄人逝去、亲友变故、疾病折磨等的巨大冲击,都可能产生消极悲观情绪;许多老年人,爱追溯往事,炫耀既往业绩,不易接受新事物;或对一生的坎坷经历、心灵创伤、耿耿于怀,经常滔滔不绝地诉说,沉湎于往事的悲哀之中。这种现象,心理学家称之为“回归心理”。
“回归心理”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组织一系列进行性退化息息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逐渐衰老,思维能力降低,近记忆力减退,远期记忆力反而加强,因而对储存在大脑中的往事印象很深,难以忘却,常表现为回忆过去,夸耀自己,或触景生情,念叨不停,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慰籍。一旦在这方面受到压抑,则烦躁、易怒、焦虑、抑郁。
因此,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全面小康,关键看健康!幸福生活,不忘健康!
二、高龄老人保健养生的新理念
衰老,即身体自我恢复能力的衰退,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但可力争善终享天年。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作为个体,从生到死不过是昙花一现的事。人生的轨迹就像太阳的运行,从日出、朝阳、烈日、夕阳、日落西山,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规律。针对这个不可抗拒的规律,使老年人才感到“夕阳无限好,明天会更老”。
如果高龄老人注意保健养生,适应环境,顺应自然,就能日复一日享受生活,年复一年安度时光,享受天年。一旦细胞分裂到时,新陈代谢终止,安然离去,回归自然,也算是个人一生完善地划上了句号。
大量观察资料说明:
岁以上老人与
岁左右人群相比较,他们的身体状况是明显不同的。
日子会越过越快,犹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岁按年过,
岁按月过,
岁就按天过了。因此对保健养生的要求也是有区别的。高龄老人的保健养生应具有现代的新理念、今天条件下的新实践和力争最大的健康效果。
(一)
打破“衰老”的心理错觉。
衰老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正值风华正茂的中青年人恐怕还答不上来。也许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位白发苍苍、满脸皱纹、行动迟缓的老人形象,然后开始害怕衰老的到来。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很多时候并不是岁月催人老,而是心灵先老了。人类很容易受到约定俗成习惯的影响,被僵化的惯例、观念或偏见所麻痹,以至于很多行为都是先入为主的或想当然的。在这种惯性思维的影响下,不少老人看着镜中的自己,头发不断花白、皱纹日渐增多,就会对自己的衰老深信不疑。
再加上社会传统偏见里的一些观念影响,诸如人老了体力会变差、就该少出门、没精力学习等。传统偏见影响下,老人们就会产生“英雄迟暮”的心态,心生无用和无力感。在这种心态下,许多老人就会不自觉地过上所谓的“晚年生活”,天天窝在家里,不爱与人交流,或者倚老卖老,试图找回自尊与自信,结果就真的老了。
上述这些现象说明一个问题,衰老常常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衰老是环境暗示出来的。当你觉得自己老了,放弃了“年轻”的念头时,身体就会向衰老的心态靠拢。
一些老年学者认为,人类的衰老与能力的降低,很多时候在于不良的社会影响,人们在社会上划定的衰老界限,就是一副催人衰老的方剂,是地地道道的催人衰老的心理错觉。
(二)“七十三”“八十四”高高兴兴活在世。
我国民间自古以来,将
岁视为不吉祥之年,即所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这种封建迷信思想,给许多老年人套上了一副精神枷锁。至今还有一定的影响。笔者还曾遇到一位
岁的长者,当时他曾做好了去世后的一切准备和安排,终日等待死神的降临。结果这一年过去了,他的身体和从前一样,健康如常。足见社会心理影响之深。实际上,依据大数据统计。在老年人中,死在
岁的并不比其他年龄组多。
其实,“七十三”、“八十四”,这两个年岁并不神秘,也不可怕,它只不过是我国历史上两个“圣人”归天的虚龄罢了。一个是春秋时期的“圣人”孔丘(公元前
551
年——前
479
年),他活了
岁。一个是战国时代的“亚圣”孟轲(公元前
374
年——前
289
年),他活到
岁时去世。由于孔孟都是“圣人”,所以他们归天的年龄也就成了不吉祥之年。这样,无形之中就使年近
岁的老人产生了一种恐惧的心理。直到今天,不少年
岁的老人,仍然以逃避的方式瞒过这两个岁数。
应该看到,在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条件下,七十岁和八十岁左右的人,不论是体力,还是智力,都不会达到枯竭的地步,人们生活到七十三、八十四岁,不仅不是人类的寿限,而且正是余热生辉、夕阳无限好的时期。
(三)
莫把衰老当疾病。
老年人很多“病”其实不是病,只是衰老的一种表现,大可不必闻之色变,比如有的人睡不好觉或者是睡眠时间少,可能是分泌的褪黑素少了;有的人吃不下,原因可能是口腔功能退化、牙口不好或者胃肠退化,消化功能减弱,这些症状并不能说明患病,即使检查指标不符合正常值,只要坚持正确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服用一些功能性保健品。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短时间服用药物,即能控制和改善,可以维持在正常水平,通过自我保健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就是健康老人。(《生命时报》)
(四)树
立“一病消灾”的观念:
请注意观察下,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们,包括过去的和现在的,闯过一场大病或
体弱多病者的高龄老人,能长寿能的案例比比皆是。他们长寿的经验值得总结和学习。这是因为他们:
、不希望有病但也不怕病。
当今的健康无病的高龄老人到处可见,也是高龄老人梦想成真的体现。但是我们
生活在污染的环境里,感染一些这样那样的疾病是不可避免的;生活工作在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之中,遇到一些这样那样伤心的事情也是常有的。据统计高年人
80%
都有这样那样的慢性病。面对当前的社会环境和疾病流行情况,问题是如何不伤身体、不得病
得病后如何早发现、早治疗,急病早愈,慢病康复,大病不恶化,带病延年,使其对身体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还是可以做到的,这也正是高龄老人不希望有病但也不怕病,积极应对的态度。
、建立“一病消灾”的观念。
健康专家提醒大家:想长寿,就要带点“病”。为啥这么说呢?生病对人体并非只有坏处?其实,疾病能够教给人很多事情,能帮助我们重新看待人生,了解自己,更重要的是,能够一病消灾。
“消灾”是佛教用语,意思是平安、健康,消除孽障,保住健康。一病消灾的意思是:通过一次生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有把握,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我们会更加小心,让自己远离其他疾病,从而避免更大的、未知的灾祸。因此,心态上更不要抵触已有的疾病,老年人已患病恶化的都是那些心态极差的人。
、越是怕病,病越多。
“老了,得场病就完了”,这是很多老年人挂在嘴边的话。嘴上挂着,心里想着,他们每天都生活在对疾病的恐惧中,而一旦疾病到来,比如高血压、心脏病发生,则如临大敌,甚至病来如山倒,迅速被疾病打败。究其原因,就是因老年朋友不能正确看待衰老与疾病的关系,越是怕病,病越多,使自己成为疾病的傀儡。
有的老人反复检查,小病大养,惶惶不可终日;还有的对日常起居过分关心,比如说菜咸一些就怕血压高,稍微运动一下又怕心脏病发作,多吃一个鸡蛋就害怕自己胆固醇增高,疾病恐惧心理及其带来的不良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这种人常伴有其他神经症的症状,如头痛、头昏、失眠、记忆力减退全身无力等。时日长久,对精神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还会导致焦虑症和抑郁症。
无数的事实证明,老年人只要有健康的精神状态,注意自我保健,冲破人为的心理限制,保持身心的正常活动,以良好的情绪,顽强的毅力,力所能及地投身到现实生活中,就完全可能延缓衰老的进程,我们正确地提法是:“七十三、八十四,高高兴兴活在世”。常葆青春,健康
100
可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到了这个年龄就老态龙钟或大病一场,甚至死亡。分析原因,除了上述人为的社会心理影响,使衰老的脚步提前到来以外,笔者认为,主要还是人们对环境变化的不适应所致。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01
03-08
04-08
03-30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