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医生得了高血脂
,朱成刚主编
作者序一
用知识搭设健康之桥
老子云: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升。但是,高速的发展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例如,工业发展带来环境污染,致使我国北方雾霾天大幅增加,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还有竞争带来的巨大工作压力,让很多年轻人吃饭和作息不规律、长时间不运动,甚至染上抽烟酗酒等恶习,亚健康人群日益扩大。
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身体总有一天难以承受,最终的结果就是生病。遗憾的是,我国人口众多,目前的医疗资源远远无法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有资料显示:
“中国的医药卫生总体水平被世界卫生组织排在第144位,而卫生公平性竟被排在第188位,全世界倒数第4位。这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与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状况,以及与我国的国家性质相差甚远,医药卫生事业的严重滞后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瓶颈。”[1]
从医疗现状上看,各家大型医院人满为患,诊室内人头攒动,患者往往经历数小时等待却只能换来医生的寥寥数语。而医生们呢?也异常辛苦。他们加班加点、周末无休,依然忙得不可开交,更有甚者,我们经常听到医生们英年早逝的噩耗。
医生并非不想对每一位患者做出详细的病情分析和完备的指导,但有太多患者在等候,平均到每一位患者身上的有限的时间,让医生们只能止步于给出诊疗意见和用药指导。且因人口基数大、医生数量有限、国家投入有限等客观因素,此情况将长期存在。
如何解决这种情况?许多有识之士都在思考。这套书的编写也正基于此考虑。我们旨在通过文字,搭设一座医生与患者沟通的桥梁,将医生没来得及在诊室内条分缕析、详细阐述的话写在纸上,为您提供疾病预防、就医指南、日常护理等方面的详细内容,让书中的知识如同家庭医生一般陪伴您左右,守护您的健康。
这套书在内容上有三大特点:
1.以通俗易懂的科普方式,讲解疾病的成因及治疗原理等问题。通过阅读,您将了解疾病的起因,明白如何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疾病抗争。
2.本书特别讲解了慢性疾病防治办法,将慢性疾病的防治渗透到您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守护您的健康。
3.本书强调了日常健康管理的重要性。通过阅读,您能及早发现生活中的健康隐患,并及时改正,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这套书包含了笔者多年丰富的健康管理经验和临床经验,希望能为您打开一扇通往健康的门。更希望阅读这套书的过程,是医生与患者进行的一次关于健康、医患关系、生命的意义的深度交流,能为守护患者的健康、化解僵硬的医患关系尽一份绵薄之力。
2015年1月1日
1]《中国卫生公平性被排全世界倒数第4位》,《南方日报》,2007年3月12日。
作者序二
高血脂,我们共同的忧
提起高血脂,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哦,那是胖子的事儿,跟我没关系”。事实果真如此吗?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18岁以上血脂异常人群已经达到1.8亿。血脂异常总患病率高达13.2%。也就是说,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血脂异常。尤其是一些特殊行业的从业人员,比如出租车司机、教师、医生等,这类人群的血脂异常率已经超过了50%。现在,你还觉得高血脂只是胖子的事儿,跟自己没关系吗?
一般来说,除了肥胖人群,
40岁以上的男性、绝经的女性,有黄色瘤、有血脂异常及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都是高血脂的易患人群。假如你属于上述任何一类,那你都是重点防治对象,需要定期检查血脂。
如果你现在已经出现了血脂异常,那么你怎样看待这种病呢?我遇到过的极端反应有两种。一种是觉得天塌下来了:
“啊!我怎么这么倒霉,怎么办呢?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另一种是满不在乎:“无所谓了,反正那么多人得,不都活得好好的嘛。”
显然,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对的。前一种过于大惊小怪,后一种又对自己的健康太不负责任。我们需要端正态度,知道更多关于高血脂的知识,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更客观、更全面的了解,进而给身体更好的呵护与照顾。
从医这么多年来,我遇到太多的人,每个人都说自己在意健康,可是当我看到他们的体检结果告诉他们要注意血脂时,他们却说:
“这没什么大碍吧,我根本没有任何异样的感觉。”这其中,又以年轻人居多。这是非常可怕的一种倾向,因为以往的高血脂患者都是中老年人偏多,可是近些年来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35岁以下男性血脂异常的比例明显增加,这种状况使人忧心。
和中老年患者相比,这些较为年轻的患者对高血脂满不在乎、毫不在意的态度更让人担忧。高血脂由于隐蔽性更强,比高血压更厉害、更可怕。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心梗和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跟高血压一样,都是百病之源。虽然你感觉没有任何症状,可是一旦发病,那就是可能造成伤残或死亡后果的疾病。
正是因为大家对血脂异常的重视度还远远不够,所以大量血脂异常的人未能得到及时就诊,而且即便是确诊了,血脂控制也并不理想。
大家千万不要再觉得高血脂离自己很遥远,更不要觉得血脂出现了异常也没什么可怕的。从医生角度来讲,在短短的诊疗时间内,是不可能将所有的注意事项都事无巨细地告诉你,因此,你必须自觉学习一些高血脂基本知识,知道如何预防和辅助治疗高血脂。知道了这些医生没有来得及告诉你的事,才能防止将来听到医生不得不告诉你的坏消息。
朱成刚
2015年3月10日
第一章
认识高血脂幸福生活的
“隐形杀手”
高血脂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在中老年人当中发病率高,可以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甚至危及生命。想要预防和治疗高血脂,就需要先正确、全面认识它,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做到遇病不慌,防治得当,避免治疗和预防上的错误观念和误区,使我们远离高血脂的危害。
知己知彼:什么是高血脂
“血脂”,顾名思义就是血液中的脂肪。可是我们大家都见过鲜血,它是鲜红的液体,不是固体,更看不见脂肪啊。其实,这些脂肪我们不仅看不出来,甚至也感觉不到,这正是血脂异常可怕的地方。它发生的时候你不会有任何异样的感觉,等到有感觉的时候往往已经有相当严重的并发症了。
那么,血脂的准确定义到底是什么呢?一般医生会告诉你,它是我们血液中所含脂类物质的总称。我们的血液中,脂类主要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虽然血液中脂类含量与全身脂类总量相比,只占极少的一部分,但由于血液在身体各组织之间循环流动,所以检查血液中的脂肪含量,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身体的脂类代谢情况。
脂肪本身并没有好坏之说,并且脂肪还是我们身体所必需的,它是能量的重要来源。就拿血液中的这些脂类来说吧:磷脂、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材料,脑和神经构成也都需要磷脂,胆固醇还是体内合成激素的必需物质;从膳食中摄取的营养物质,有些是脂溶性的,比如维生素
A、D、E、K,它们必须与脂肪一起存在,才能在肠道中被溶解吸收;脂质对皮肤上皮细胞有保护作用,可以加速皮肤损伤的愈合;皮肤下面的脂肪还有助于御寒和维持正常体温。所以,脂肪对我们的身体来说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像阳光一样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提防的是不可让脂肪在我们身体中储藏过多,俗话说物极必反,过多必然会引起我们身体的不适和对健康的影响。
血脂中与我们身体健康关系最密切的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如果我们血浆中的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在空腹条件下测定高于正常值,我们通常称之为
“高血脂”。但事实上“高血脂”这个说法是不够准确的,严格说来应该被称为“高脂蛋白血症”,更准确全面的说法是“血脂异常”。临床上,我们会用“高脂血症”这个术语,不过本书中我们还是会采取“高血脂”这种大家比较熟悉的说法来指称这种血脂代谢紊乱的状态。
高血脂和高血压一样,只有很少数是由于全身性疾病所导致的(被称为继发性血脂异常),其他绝大多数都是因遗传基因缺陷,或者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被称为原发性血脂异常。
临床上对高血脂的分类,我们目前广泛采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
WHO)1970年建议采用的五型分类方法,把高血脂分成Ⅰ-Ⅴ型,其中Ⅱ型又分为A和B两种,也就是一共六种。再简化一点,我们还可以把高血脂根据是甘油三酯增高为主,还是总胆固醇增高为主,抑或两者都有比较明显的增高分成三类: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及混合性高脂血症。具体情形这里我们就不多讲了,大家有这个印象就可以了。
血脂高不高,四项指标综合着看
大家如果去医院检查血脂,里面会有很多项目,但基本项目主要有四项。无论是需要进行心血管危险评价,还是需要给予降脂药物治疗的患者,都必须进行这四项血脂检查。所以,我认为大家很有必要了解这四项与血脂水平密切相关的因素,它们分别是
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高血脂的患者,一定对这几个英文名词不陌生,我希望大家能够记得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分别给我们透露出了哪些健康方面的信息。
●TC(总胆固醇)
胆固醇这个名字大家也很熟悉,那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胆固醇可以说是一种不溶于水的
“油”,但实际上血液中没有单独存在的胆固醇,胆固醇必须与载脂蛋白和磷脂结合后,才能在血液中自由流动。也就是说,总胆固醇就是血液中各种脂蛋白所含胆固醇的总和。
一般来说,我们血液中的总胆固醇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个是性别与年龄。总胆固醇的水平常常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但到
70岁后不再上升,甚至还有所下降。而且,中青年女性总胆固醇水平低于男性,但女性等到绝经后,她们的总胆固醇水平会比同年龄的男性高。
第二个是饮食习惯。长期摄入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的食物,会造成总胆固醇升高。
第三个是遗传因素。例如与脂蛋白代谢相关的酶或者受体基因发生突变,就会让总胆固醇的含量出现明显的升高。
●TG(甘油三酯)
临床上,我们测定的甘油三酯是血浆中各种不同的脂蛋白所含甘油三酯的总和。甘油三酯的水平也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不过甘油三酯跟总胆固醇不大一样,我们每一个人的甘油三酯水平,受饮食和不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当我们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状态下检查时,测出来的数值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它只反映短时期内我们的身体状况。
●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这是两种胆固醇,只是一种
“好”,一种“坏”。简单来说,我们身体里面的胆固醇可以分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两种,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通常被称为“好胆固醇”,载有它的高密度脂蛋白,自然也就是好的,比如HDL,它能够把血管壁多余的胆固醇运送回肝脏进行代谢,从而保护血管免受侵害。因此,HDL和它所携带的胆固醇HDL-C都是对健康有好处的。
LDL就不一样了,这是一种“坏”的胆固醇携带者。它从肝脏携带胆固醇到周围血管,特别是到心脏上的血管(医学上称冠状动脉),造成过多的胆固醇在血管壁上存积,引起冠心病。假如血液中的LDL偏高,冠心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所以,LDL和它所携带的胆固醇LDL-C升高,对我们的健康都是有坏处的。
现在我们已经对这四项基本指标有了基本了解,大家应该清楚了,并不是所有胆固醇都是坏的,也并不是所有胆固醇升高都是坏事,假如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反而可以保护我们免受心脑血管病的侵扰。
血脂这样查,检查结果才靠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血脂跟血压一样,也有越来越高的趋势。但是跟量血压相比,大家对于检查血脂还不是特别熟悉,很多患者不知道有哪些注意事项,门诊上查血脂时我也经常遇到一些哭笑不得的事情。在这里也跟大家提个醒,为了检查出准确的血脂水平,大家一定要牢记这些注意事项:
●空腹
人体的血脂水平波动是比较大的,而且非常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检查血脂一定要空腹。很多人会觉得,空腹抽血嘛,这个我们都知道。你确定真的知道吗?
有位老大爷来查血脂之前,我交代他空腹。可是到了那天早上我问他,他说:
“大夫我没吃东西,只喝了一碗粥。粥里一点油都没有,不会影响血脂检查吧?”我哭笑不得,喝粥就不算吃东西了吗?虽然粥里面几乎没有脂肪,可是糖类也会引起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而粥是碳水化合物,它的代谢产物正是葡萄糖,肯定会影响到检查结果。
还有位年轻男士来查血脂的时候,声称自己是
“空腹”,因为这天早上他没有吃东西也没有喝水。可是,他前一天晚上陪客人吃饭应酬到了凌晨一点钟。这能算是空腹吗?前一天晚上吃的东西还没有完全代谢,空腹时间不够,所以他检查出来的血脂水平是不够准确客观的。
很多人只知道做血脂检查时要空腹,却不知道空腹多长时间才合适。我们吃完东西之后,人的血脂水平,尤其是甘油三酯的水平会明显升高,并且会在餐后
2-4个小时内达到最高峰,然后逐渐开始下降,在餐后8个小时后才会基本恢复到空腹时的水平。不过人的代谢能力不尽相同,为了保险起见,临床上规定人们应该在餐后10个小时再进行血脂检查,最佳时间是餐后的10-12个小时之内。也就是说,第二天早晨八点你要抽血,那么前一天晚上十点之后就绝对不要再吃东西了,最好连水都不要喝。
●检查前一天晚上忌食高脂食物、忌饮酒
除了检查的当天早晨要空腹之外,前一天晚上也要清淡饮食。有患者来检查之后发现甘油三酯水平偏高,问清楚之后发现,前一天晚上同学聚会他吃了不少大鱼大肉,尤其是一个人吃了大半只北京烤鸭,这肯定会影响检查结果的。我们的甘油三酯的水平非常容易受到食物的影响,从而在短期内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我建议大家在抽血化验前三天,就不要吃太多高脂肪食物了。
过犹不及不好,矫枉过正其实也不好,有的人为了让化验结果比较放心就斋戒三天,这也是不对的。毕竟,你想要医生看到的是自己身体的真实状况,而不是拿一个自欺欺人的化验结果。我就曾遇到过高血脂患者,他期盼自己早点好起来,在复查前一天只吃青菜水果,一点荤腥油腻都不沾。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让血脂水平低一些,但检查结果会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很有可能会延误病情。
所以,为了拿到一个真实客观的检查结果,我们在检查前既不要大鱼大肉,也不要过于清淡,保持自己平时正常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就好了。一般除了避免高脂食物之外,抽血前一周之内也不要大量饮酒,饮酒也能明显升高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导致化验结果有误差。
●在生理与病理状态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化验
这一点女性朋友们要格外注意,月经、妊娠、哺乳等特殊时期是不适合检查血脂的。临床研究发现,创伤、急性感染、感冒、心肌梗死以及月经来潮、妊娠、哺乳等多种病理及生理变化,都会影响血脂检查的结果,尤其是急性感染,对血脂的影响尤为明显。所以,我们检查血脂的时候要尽量避开月经期。处于哺乳期的女性,应该在停止哺乳至少
3个月以后,再进行血脂检查。除此之外,近期患有重大疾病、急性病、严重外伤及做过手术的人,也不适合进行血脂检查,如果必须做这项检查,就应该将自己的病情告诉医生,以便医生综合考虑你的身体状况,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除了这些疾病以及特殊时刻,大家一定还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在身体
“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检查。有的患者可能是为了赶时间,也有可能是爬楼梯爬得太快,到了诊室好大一会儿了还气喘吁吁的,这种状态去检查,血脂水平一定会受影响的。同样,你刚跟人大吵一架或者情绪特别抑郁,都会影响到血脂水平。因此查血脂时,不管是身体状态还是心理状况,都要尽可能平稳才好。
●不要在服用这些药物时检查
药物会影响体检各项指标的数值,这个应该是常识了,大家都应该很清楚。对于血脂检查来说,避孕药、某些降压药如心得安、血脂调节药、噻嗪类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噻、氯噻酮、激素类药物等,会影响血脂水平,导致检查结果出现误差。最好的做法就是采血前,停用影响血脂的药物数天或数周。如果不能停药,就一定要告知医生你的用药情况。
最后还有一点是在检查之后需要注意的,在这里也一并叮嘱大家。如果我们的血脂检查结果没有明显偏高,只是接近或超过参考值,医生也没有给你用药,那就不要擅自服药。你可以在间隔一周之后,去同一家医院的实验室抽血复查,尽量减少或避免由于实验室误差或身体状况变化造成的假象。至少应该有两次血脂检查的记录,才能够确定一个人是否真的患有高血脂。所以大家不要心急,不要仅凭一次检查就自作主张用药,避免自找麻烦。
原发还是继发?找到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前一阵子我刚接诊了一位患者,他是个工人,平时工作很累很忙,生活没有什么规律,但是他很年轻,身体素质本来也比较好,而且对自己的饮食也很注意。但是尽管如此,有一次体检还是检查出来患上了肾炎,他也没把这病放在心上,就随便治疗了一下,不疼了就没再继续治疗。半年之后,他的身体又开始严重不适,再去检查的时候,医生发现他不仅肾炎严重了,居然还多出了高血脂。他来找我的时候一脸疑惑:
“我就不明白了,我这么瘦,平时生活也不是大鱼大肉的,怎么会有高血脂呢?”
他的高血脂,是和肾炎有关系的。肾炎使得很多有利于人体的载脂蛋白从尿液中丢失了。刚才我们已经提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以把脂质转运至肝脏,让肝脏把它分解,避免血中脂质过高增加它在血管壁沉积的机会,对人体有保护作用。现在这种好的脂蛋白损失了很多,导致密度低的坏的脂蛋白和甘油三酯都有所升高,从而让血脂出现了异常变化。更可怕的是,血脂浓度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到肾炎病情。
很多患者都不明白肾炎和高血脂的这个关系,疏于治疗。比如我的这位患者,他本身已经有肾脏疾病,现在又有了高血脂,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它就会与肾脏内的系膜细胞结合,引起系膜细胞的增殖,也就是促进了肾小球的硬化,这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前奏。所以大家现在应该能明白,肾炎会引起血脂浓度异常,而血脂浓度异常又会加剧对肾的破坏,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像我的这位患者,他的高血脂,是由肾炎引起的。这种由于某种或者某几种全身系统性疾病所引起的血脂异常,叫作继发性血脂异常。可以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的系统性疾病,主要有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还有肾功能衰竭、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原累积症、骨髓瘤、脂肪萎缩症、急性卟啉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此外,某些药物如利尿剂、
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也可能引起继发性血脂升高。很多时候,正如那句“祸不单行”一样,很多病症总不是单独出现的,很多病症会对人体的机理产生影响,一些功能的减弱就会导致另外一些疾病的发生。假如患者已经有了上述这些疾病,那么随之而来的高血脂,就是一种并发症。
一个血脂异常的患者,在排除了继发性血脂异常的可能后,就可以被诊断为原发性血脂异常,因为血脂异常从发病原因就只分为这两类。原发性血脂异常的发病原因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清晰的解释。我们只知道,有一部分原发性血脂异常是由于先天性基因缺陷所致,例如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缺陷会引起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但其他另一部分原发性血脂异常的病因,还有待学者和医生共同努力去揭示。
尽管原发性血脂异常病因尚不明确,但还是可以确定跟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有关系的。比如,假如你平时空腹血脂正常,现在吃了猪油炒鸡蛋,
2个小时后到医院去抽血查血脂,就会发现此时的血脂水平,比平时空腹水平高出许多。不过很明显,这种膳食所造成的影响只是暂时的。一般来说,3-6个小时之后,血脂就趋于正常了。但如果我们长久以来一直是这种高脂饮食模式,血液中的脂含量始终居高不下,就有可能成为高血脂,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了。
高血脂不是独行侠,并发症让可怕度升级
“三高”联手悄然染身,猝不及防
和高血压一样,高血脂也是非常危险的,它的发病人群数量非常庞大,但是却不易被察觉,知晓率仅有
25%,所以它被称为“无声的杀手”或者“隐形杀手”。
高血脂在早期人体几乎没有任何感觉,它的致病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常常是从青壮年甚至幼儿时期就开始了,因为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往往不能被及时发现。等到发现的时候,通常已经很严重了。
前文我们已经简单讲过什么是血脂和高血脂了。那么,如果高血脂出现,会对身体产生哪些威胁呢?
高血脂最常见的一种危害是血脂出现异常,坏胆固醇的含量过高,使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壁上,引起血管壁增厚,血管腔变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发展到堵塞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使得我们的身体出现组织、功能损害。这时候,身体就会出现明显的不适,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疼、健忘、乏力、四肢麻木等,也有一些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但没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往往更危险。
有一次春节刚过,我接诊了一位病人,他是因为
“胃痛难耐”被送进医院的。然而诊断以后发现,他根本不是普通的胃痛,而是得了“心梗”。倘若救治不及时,非常有可能出现生命危险。那么他是什么情况呢?
他早就知道自己有高血脂,可是由于根本没有任何症状,自己也才三十多岁,想来也不会有什么大危险,于是就没放在心上。他本身是做销售的,几乎天天周旋于客户的应酬饭局。我想他是知道自己不应该天天大鱼大肉、不醉不归的,可是为了不扫客户的兴致,也只能周旋到底。尤其春节期间应酬特别多,有一天他突然感到胃痛,粗心的他以为这是工作繁忙的后遗症,好好休息等过了这一段时间就行了。没想到元宵节还没到,他就被送进医院了。
这种情形并不罕见,高血脂是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由它引发的并发症种类非常繁多,后果也相当严重。
本身就有高血脂的人,如果有长期大量吸烟喝酒、缺乏运动及饮食搭配不合理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促使病情加重。而严寒酷暑、压力过大、过度疲劳、突然用力、紧张、生气或激动等诱因,就可以诱发心脏病。等到这时候再重视高血脂,就已经太晚了。
大家可能知道高血压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你们不知道的是,高血脂也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进而造成冠心病和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因素,它和高血糖、高血压统称为
“三高”,是威胁我们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任何“一高”拿出来,似乎对我们的正常生活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聚集在一起,就成了要命的危险因素。这也正是它们可怕的地方,大家往往不够警惕。
人在健康的时候,血液也是健康的,可是一旦身体出现了状况,血液就直接性地发生病变。我们血液中的脂含量过高时,血液中的各种成分也会相应出现变化。比如:红细胞膜黏度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微循环障碍、血液黏度增高、血栓形成增加、血小板聚集等。大家可能不太清楚这都是一些怎样的疾病,但一定能猜出来身体上出现这些状况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它们都会对血液、对身体产生各种各样的危害。
无病才能一身轻,我相信每个人都不希望这些疾病出现在自己身上。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学会避开这种隐形杀手,即使是不小心招惹上了,也要马上开始治疗,千万不要存在侥幸、满不在乎的心理。
高血脂往往与心脑血管疾病结伴而行
很多患者来找我开单子检查血脂的时候,往往会犯嘀咕:
“我明明是高血压,为什么医生让我来测血脂?”同样,很多患者被确诊是高血脂时,我通常也会建议他们量量血压。即便他们血压不高,我也会叮嘱他们经常测测血压。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关心高血压病人的血脂,又关心高血脂病人的血压,肯定不是为了让患者多花冤枉钱,当然是有理由的。
高血压的产生与发展,都跟高血脂和冠心病密切相关。临床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许多高血压病人常常并发脂质代谢异常,表现为低密度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比正常人显著增多。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就是
“好胆固醇”的含量显著降低,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当我们有高血压时,血流对血管壁的压力会增大,进而撞击、撕裂血管内膜,造成内膜破损,为脂质进入血管壁堆积创造机会。所以,我们会建议高血压病人测一测自己的血脂。
另一方面,许多高血脂患者也常常合并患有高血压。目前学者已经证实,高血压病人的血清脂质和脂蛋白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直接相关。高血压和高血脂都属于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且当两者同时存在的时候,冠心病的发病率将会远远高出只存在一项的患者。这说明高血压和高血脂对于冠心病等心血管病是有协同作用的,它们在一起时的危害性会叠加,远远大于两者单独存在时所造成的危害之和。
因此,当我们出现高血压时积极预防高血脂,或者出现高血脂时积极预防高血压,防患于未然,对于预防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并发症都是非常重要的。
就拿大家谈之色变的冠心病来说吧。大约有八成突发猝死的患者都是因为冠心病造成的,它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因是为心脏输送血液的冠状动脉狭窄或者发生堵塞,引发心肌缺血,严重的会造成心肌梗死,极易发生心脏猝死。而这种可怕的冠心病,跟高血脂是有关系的。
临床上我们已经证实,血浆中的血脂含量和比例,跟动脉粥样硬化有直接关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这些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物质,当它们的含量在血浆中升高时,就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如果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硬化,就会使心脏的供血量不足,病人就会感觉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甚至猝死。
高密度脂蛋白对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极强的保护作用,它能把滞留在血管壁等末梢组织中多余的胆固醇揪出来,加以集中带回肝脏,经肠道排出体外,发挥着血管清道夫的作用。高密度脂蛋白除了保护血管内皮不被胆固醇破坏以外,还能使血脂之间的比例均衡,防止动脉出现可怕的粥样硬化。而高血脂的表现却是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高与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所以很容易引发动脉硬化、冠心病等。
现在,我们应该清楚为什么医生会让高血压患者检查血脂,让高血脂患者检查血压了吧。对这
“二高”都有所了解,才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当然,这也意味着,假如我们有了其中“一高”,就一定要密切关注另一个,尽量不要让它们一起出现。
高血脂让
“代谢综合征”找上门来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来看看什么是
“代谢综合征”。这个词很多人并不熟悉,它以前在我国的发病情况并不多见,因为那时的生活水平并不高。但是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肥胖病人、高血压病人、高血脂病人、糖尿病病人的数量不断增多,所以代谢综合征在我国的发病率目前也越来越高,而且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所谓代谢综合征,是指高血压、血糖异常、血脂紊乱和肥胖症等多种疾病在人体内集结的一种状态。简单来说,这是一种综合征,是一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集中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并且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这些病症有一个共同的病根,这个病根就是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所造成的胰岛素抵抗。在肌肉细胞内,胰岛素抵抗降低葡萄糖的吸收;而在肝细胞内,胰岛素抵抗降低葡萄糖的储备,两者共同导致血糖含量的提高。而在脂肪细胞内,胰岛素抵抗导致储存的甘油三酯水解,进而提高血浆内自由脂肪酸的含量,进而影响我们的血脂值。因此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三者的关系很密切,这三者往往相伴而生。
代谢综合征最主要的临床后果是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损害,是多重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它所造成的病理效应,不是单个危险因素简单相加,而是互为因果,呈现出恶性循环,坏的影响倍增。而且,代谢综合征还有增加高尿酸血症、黑棘皮症、多囊卵巢病等的风险。也就是说,它能直接导致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并造成死亡。
那么这种综合征和高血脂又有什么关系呢?医学专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探索,发现了代谢综合征的常见发病模式是这样的:中心性肥胖
→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心脑血管疾病等。
大家可以看到,高血脂在里面占据了关键的一环,它是身体从亚健康状态到患上疾病的一个转折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这里我必须要提醒大家,如果你的体形不够标准,显然已经超重或者达到了肥胖的程度,并且同时还有高血脂,就一定要警惕代谢综合征找上门来。想要知道我为什么这样说,大家可以先看看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假如某个人在具有必备指标的基础上至少还具有其他指标中的任何两项,那么就可以确诊是代谢综合征。
“必备指标”就是中心性肥胖。在我国,男性腰围大于等于90厘米或者腰臀比在0.9以上,女性腰围大于等于80厘米或者腰臀比在0.8以上,就是中心性肥胖了。
其他指标包括下面这些:
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甘油三酯
≥1.7mmol/L或已接受针对性的治疗。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男性
<1.03mmol/L女性<1.29mmol/L或已接受针对性的治疗。
血压升高:收缩压
≥130mmHg或舒张压≥85mmHg,或已接受降压治疗,或此前已被诊断为高血压。
空腹血糖升高:空腹血糖
≥5.6mmol/L,或已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
大家可以看出来,假如你是高血脂患者,往往意味着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这已经具备了两项,假如再有中心性肥胖,毫无疑问就是患有代谢综合征了。所以,假如你已经出现高血脂,就一定要努力控制自己的腰围了,避免再出现中心性肥胖。
对待代谢综合征重在预防,为此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主动控制每天摄入的总热量,同时改变饮食结构,尽可能低脂饮食,各种油脂摄入应小于总热量的
30%,胆固醇摄入小于每天300毫克。而且,由于饱和脂肪酸会使代谢综合征日益加重,所以我们要多食用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核桃、杏仁、榛子等,少吃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比如人工奶油、冰淇淋、油炸及膨化食品等。与此同时,还要适当增加运动量,以减轻体重。
高血脂与脂肪肝
“狼狈为奸”,让肝脏不堪重负
高血脂除了经常和高血压、高血糖相伴而生之外,它还喜欢和脂肪肝
“狼狈为奸”。相信大家会觉得这个不难理解,都是脂肪嘛,只不过一个是血液里面脂肪含量高,一个是肝脏里面脂肪含量高。这样理解本身没什么错,但在这里我有一些问题想要向大家澄清。
在澄清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脂肪肝。
“脂肪肝”这种疾病很好理解,顾名思义就是肝细胞里堆积了过多脂肪。当然,根据这个“过多”的程度,脂肪肝也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我们正常人每100克肝湿重,含4-5克脂类,其中磷脂占50%以上,甘油三酯占20%,游离脂肪酸占20%,胆固醇占7%,其余为胆固醇酯等。当肝细胞内的脂质蓄积超过肝湿重的5%时,就可以视作“脂肪肝”了。脂肪含量占肝湿重的5%-10%,是轻度脂肪肝,脂肪含量在10%-25%,是中度脂肪肝,比例再高,就是重度脂肪肝了。
和高血脂一样,脂肪肝也有一个很可怕的特征,那就是发病初期人体感觉不到什么症状。轻度脂肪肝几乎很少有人能感觉到,患者只会有一些疲乏感,大多数都是在体检的时候发现的。即便是中度脂肪肝,也只有一部分病人会出现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肝区或右上腹隐痛等症状。由于这些症状没有特异性,跟一般的慢性胃炎、胆囊炎相似,所以往往会被当作胃病或者肝炎,不容易被发现,等到症状严重的时候往往已经是重度了。
所以假如大家血脂高,最好也查查自己的肝脏,因为在高血脂患者中,脂肪肝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普通人。与此同时,脂肪肝人群也常受到各种高脂血症的光顾,最常见的就是高甘油三酯血症。为什么呢?因为这两种疾病都有共同的敌人
——脂肪,也有共同的致病因素——肥胖、高脂饮食、高糖饮食及酗酒等。但是这并没有让它们成为同仇敌忾的战友,而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高血脂是引起脂肪肝的常见原因之一,而脂肪肝又不利于高血脂病情的恢复。所以我们在治疗其中一种疾病时,千万不要忘记考虑另一种疾病存在的可能性。
虽然两者总是如影随形,但并不是所有的高血脂患者都有脂肪肝,也不是所有脂肪肝患者的血脂都高。因为脂肪肝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酒精性脂肪肝,这类患者中只有少部分人可能出现血脂增高;另一类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原因比较复杂,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脂、药物及遗传因素等,还有
40%左右原因不明的脂肪肝。也就是说,即使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也只有一部分人的血脂升高。显而易见,血脂不高的脂肪肝患者服用降血脂药,对治疗脂肪肝没有任何意义。大家千万不要因为自己高血脂就擅自服用治疗脂肪肝的药,更不要因为自己有脂肪肝就擅自服用降血脂的药。
即使我们同时有脂肪肝和高血脂,该怎样降血脂也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而不是自己吃药降血脂。因为很多药物都要靠肝脏代谢,会给肝脏增加负担,降脂药也不例外。尤其是很多降血脂药可以促使血液中的脂质集中到肝脏进行代谢,患了脂肪肝的肝脏原本就存在脂肪代谢障碍,本身已经不堪重负了,还得应付从血液中突然来到的脂质,这必然会让它们难于处理,只能将这些脂肪再度堆积在肝脏内,无疑会加重脂肪肝的病情,甚至让脂肪肝向肝硬化发展,后果相当严重。
血黏度高不是事儿,血脂指标才要紧
现在相信大家对
“高血脂”的概念和内涵已经不陌生了,但我相信还是会有很多人把它跟“血脂黏稠”“血黏度增高”混为一谈。他们会认为:“血液里面的脂肪含量增高了,那肯定血就变得更加黏稠了啊。”
这种看法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血脂过高,的确会造成血黏度增高,但这只是暂时性的。血液中脂质过多,就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不断长大,使血管逐渐狭窄甚至阻塞,就会引起心绞痛、心肌缺血、脑梗死等疾病。而斑块破裂,则会引发一连串的反应,使动脉迅速堵塞,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大家可以看到,简单来说,高血脂对心血管危害非常大,但它的危害并不主要表现在对血黏度的影响上,它的主要影响是胆固醇会像水垢一样沉积在血管壁,形成动脉粥样斑块,而这一危害跟血黏度增高没有什么关系。
大家一定要抛弃这个认识误区,血黏度和高血脂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血黏度是血液的理化特性之一,与血液中的多种成分有关。血黏度主要取决于血中红细胞压积高低,也就是主要与红细胞多少有关,血黏度主要与血浆蛋白多少有关,尤其是纤维蛋白原。血脂对血黏度影响很小,高血脂病人的血黏度,只会有轻微升高。大家不要以为自己的血黏度不高,那么就肯定自己没有高血脂或者即便有了也不严重。
那么万一真的血黏度高了又会怎样呢?当然,血黏度高也是一种不正常的生理状态,黏稠的血液在血管里不易流动,会影响器官的血液供应。一般来说,我们的血黏度会随时间不同而变化。早晨升高,上午
8点钟达到最高峰,下午开始下降,午夜至8时之间最低。当血容量减少、体表温度降低时,血黏度自然增加。所以,它其实不是什么大问题。然而,很多患者不知道这些常识,往往会很担心。
在诊室里,我常常会听到患者提出这样的要求:
“我血稠,给我开点疏通血管的针吧,我得打点滴,免得哪天中风了。”其实血黏度高,跟中风也没太大关系。临床上曾经把血黏度作为中风预报的指标。后来研究发现,血黏度与脑卒中和心肌梗死都没有明显关系,现在这个观念已经被淘汰了。大家也不要再担心血黏度高会导致中风这件事情了。
我们担心中风,就要预防动脉硬化,而想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主要需要进行的是调节血脂治疗,尤其是调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它才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罪魁祸首,是首先要干预的目标。而血黏度,跟这都没什么太大关系。
坊间盛传血黏度过高可以去打点滴稀释黏度,这种观点其实也是错误的。我们往往把高血脂的危害低估了,却把血黏度高的危害高估了。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所谓降血黏度的药物并没有真正有效的。
至于如何能降低血黏度,其实很简单,一旦饮水充足,体内水分得到补足,黏稠的血液便立刻被稀释。我们可以在早晨起床后、饭前
1小时和睡觉前饮20℃~25℃的白开水或淡茶水200毫升。还可以在运动出汗后或夏季高温天气补充水分。
也就是说,大家平时多喝点水稀释血液就可以了,大可不必过分担心血黏度高,而是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关注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过高上来。
第二章
发现高血脂警惕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
很多人患上了高血脂却浑然不知,最后导致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其实高血脂的易发人群都有自己的特征,并且高血脂的发生有
“迹”可寻,如出现黄色瘤、角膜老年环等。学习和了解这些危险信号有助于我们及早发现高血脂,通过早期的治疗,将疾病扼杀于萌芽状态,让我们的生活和健康不受高血脂的侵扰。
胖瘦不决定血脂的高低,年轻不代表高血脂不会发生
很多人,尤其是身材苗条的人在拿到诊断结果时,总是满脸诧异:
“我?高血脂?”在他们看来,自己出现高血脂,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怎么可能?那不是非常肥胖的人才会得的病吗?我没有任何症状啊!”
当然不是这样的,你离高血脂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遥远。根据国家卫生部门
2010年的统计结果,中国成人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为18.6%,约为1.6亿人。2013年深圳开展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18岁以上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为41.2%,其中女性为32.74%,男性高达52.3%。而血脂异常者中,50%患有高血压,37.5%患有冠心病,超过30%患有外周动脉疾病。大家根据自己的常识就可以推断出来,这种情形是相当危险的。
看到这些吓人的数字和比例,大家还觉得高血脂跟自己没有关系吗?不管你多瘦或者多年轻,有可能,你就是其中的一员,又或者你有着向它发展的趋势。
一提起高血脂,我们都会觉得这是身材肥胖的人才有的一种疾病,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通俗一点讲,高血脂症状不易反映到身体表征上,它是存在于血液中的肥胖。因此,即使
“瘦”人也有患“高血脂”的危险。只不过,身材肥胖的人患“高血脂”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而已,也就是说高血脂与体形的胖瘦没有必然联系,不能用胖瘦来判断血脂的高低。
一般血脂紊乱常常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可以不表现出任何症状,再加上许多
“瘦人”误认为自己与高血脂无缘,在饮食和生活方式上毫无节制,所以一旦出现症状就是很严重的了。与之相反,胖人因为知道自己容易患上高血脂,反而会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因此,和体重超重的人相比,瘦人更应该关注自己的血脂。
身材苗条的人还要注意了,在临床上,瘦人的高血脂特点是:大部分都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往往低于正常水平。从这个特点来看,瘦人很易患上心脑血管疾病。
还有一类人也要关注自己的血脂情况,那就是年轻人。在大家的印象中,高血脂是一种中老年疾病。以前的确是这样,男性超过
45岁、女性超过55岁就是高危人群。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患病人群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这些在一线门诊的医生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这种变化。
也正是因为很多人对血脂异常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致使高血脂患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一般来说,年轻人活动量大,运动也多,体内多余的脂肪容易被消解,不大会出现高血脂。一旦步入中年,工作压力大、运动量减少、细胞新陈代谢减慢、老化速度加快,高血脂就显现出来。可是,大家都很清楚现在年轻人的工作状态,很多白领族,他们的运动量太小甚至几乎没有。
因此,如果年轻苗条的你检查出高血脂,一点也不奇怪,很可能就是因为日常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中,加上一上班就坐着忙工作,缺乏运动,导致能量蓄积,引起脂肪代谢紊乱。而且,年轻人有很多不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营养不均衡,比如快餐吃得太多,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摄入不足,再加上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都会让血脂越来越高。
由此看来,高血脂离你到底有多远,年龄和体态都不能说明什么,不管你多年轻多苗条,体检的时候做个血脂检查,它能告诉你答案。
血脂高是病得治,找医生早诊断早治疗
很多病人来找我看化验单的时候都会说:
“我身体一向挺好的,平时连感冒、咳嗽都非常少,我也不知道怎么突然之间就出现高血脂了。不过,我的血脂指标只比标准高出了一点点,平时又没有什么症状,究竟需不需要治疗呢?”
我相信有这种想法的患者绝对不在少数,那些肯拿这个问题问我的患者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持这种想法的人都是拿到化验报告之后直接离开医院了,甚至根本都不去问问医生。他们自认为,反正高血脂也没什么,很常见,又没有什么症状,自己以后生活注意一点就好了。
显然,对于任何疾病来说,这样的态度都是错误的、危险的,对于你感觉不到任何症状的高血脂更是如此。
血脂异常是导致动脉系统出现粥样硬化,继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猝死的潜在危险因素,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病。临床上我们的统计结果显示,有将近
50%的心肌梗死患者没有得到预防,而在这些心脏病发作者中,有80%都是没有症状的,剩下20%也没有非常典型的症状,甚至有很多本身是医生的人,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心脏病发作。事实上,86%的心脏病发作者,发病前10年左右就有高血脂、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存在。只是因为他们对其认识不足,因而没有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结果使病情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最严重的甚至直接病发身亡。这种结果,我相信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
所以没有症状,并不能说明身体健康。没有症状不等于血脂不高,轻度高血脂通常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只有合并较重并发症的患者才会出现头晕、头痛、胸闷、气短、心慌、乏力、口角歪斜、不能说话、肢体麻木等症状。而在这个过程中,假如没有很好地采取治疗与保健措施,等到发现的时候,往往已经出现严重并发症了。我建议高血脂患者一定要
“早重视、早发现、早治疗”。
首先要从心理上引起重视,清楚它的危害性,不要认为这是什么不足挂齿的小病就不当一回事。有了这种观念和认识之后,才能做到接下来的
“早发现”。
我们都知道,已经出现的病变很难逆转,但如果在病变萌芽时期就干预,结果会大不一样。大家最好能定期检查血脂水平,
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检查一次空腹血脂。至于冠心病及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者等血脂异常高危人群,应该每3-6个月检查一次血脂。
即使指标正常也不能大意,有些人指标虽在正常范围,但却是高值水平,已经接近正常的最高值了,这时候就要格外注意。一旦发现自己血脂异常,就要做好治疗准备。不管身体有没有不良症状,我都建议最好到医院找医生看一下。
因为我们的个体差异,同样的血脂情况,在不同人身上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临床情况,高胆固醇的诊断标准也不同,大家不能简单地根据血脂化验报告单上的箭头来判断自己是否有高血脂,而是应该让专科医师来帮忙诊断,并且指导治疗。
有位年轻网友曾经跟我分享过他的感受:
“我当初查出来血脂异常的时候,根本没当回事,反正也只高出来一点点。不过因为老爸血脂高,我妈整天逼他吃药,顺便也逼我吃。后来,我血脂很快降下来了,也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现在想想,这种病最害人。我们有个同学跟我一样,但是他没管,现在他已经能感觉到症状了,医生说他已经是重度高血脂、高血压,我们还这么年轻呢,就得被这些病缠上一辈子。我真庆幸当初我妈逼我吃药。”
的确是这样,很多人对医院和吃药有一种莫名的抗拒,宁愿自己找偏方、吃保健品,也不肯按医生的指导服用药物,结果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不可逆的并发症。尽管饮食和日常保健都是有用的,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听听医生的建议,跟医生一起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治疗方案。
高血脂六大高危人群,你在其中吗?
虽说高血脂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到的状况,但它毕竟还有自己偏爱的人群。这部分人,特别容易患上高血脂,所以要格外引起注意。
临床上我的很多患者都是这样,他们本身就是高血脂的易患人群,平时还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各种习惯,于是就到了不得不看医生的地步。比如有个三十来岁的患者,一直自诩身体健康,并且引以为豪,不过他也知道自己家族中有不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所以平时也挺注意控制饮食的。由于他饮食上很讲究,酒也尽量少喝,一直都没有什么事。但是自从当上副总经理之后,就开始应酬不断,不仅大鱼大肉、觥筹交错,而且出门有专职的司机,从来不运动,结果等他觉得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一经检查,胆固醇值高达
9.0mmol/L,正常值的上限是5.7mmol/L,高血脂已经找上他了。
高血脂跟癌症等更为可怕的疾病相比,听上去不那么让人闻风丧胆,不过只要检查出来了,就要及时医治,但毕竟谁也不想等到疾病已经对身体造成伤害之后才尽力补救,防患于未然才是我们应该做的。那么我们就来一起看看你是否属于容易被高血脂盯上的人群。
●40岁以上的男性,绝经后的女性
一般来说,
50岁之前,高血脂更喜欢找上男性,而且肯定是年岁越大患上高血脂的可能性越高。但是有一点大家需要注意,女性绝经之后,身体的荷尔蒙分泌出现巨大变化,因而比同龄的男性更容易出现高血脂。尤其是体形比较丰腴或者超重的女性,绝经之后一定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血脂水平。
●有家族性遗传病史的人
假如你有家族性高血脂遗传史,你就更容易患上高血脂。与此同时,假如你有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家族史,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早发病或早病逝的,那么也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血脂水平。
●饮食、生活习惯、精神状态方面有问题的人群
饮食不当(高热量、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类的食物摄入过多)、肥胖、运动量不足、外部压力、情绪剧烈波动、吸烟,都会导致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上升,高密度脂蛋白下降,也就是出现高血脂,有这些问题的人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血脂水平。
●平日应酬太多的人和嗜酒如命的人
经常要大吃大喝,而且饭菜往往是大鱼大肉,酒要喝到宾主尽兴,所有这些都是血脂健康的大忌。很多四十几岁就大腹便便的男士,就是这样从应酬酒桌走向高血脂患者行列的。同理,那些没有太多应酬但是嗜酒的人也是高危人群。因为饮酒过多容易造成热能过剩而导致肥胖,而且酒精经过转化后可能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多。所以无酒不欢的你,最好也关注一下自己的血脂水平。
●不喜欢运动的办公室一族
现在的办公室一族,出入有汽车,上楼有电梯,平日所有事务在电脑前点点鼠标就好了,走路、运动似乎成了没必要的事。然而,对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来说,运动是很好的方法。我们不经常运动甚至从来不运动的话,只会让血脂不受抑制地上升。
●喜欢吃动物内脏的人
动物内脏中含有大量的胆固醇。比如,
100克猪脑的胆固醇含量就高达2000毫克,差不多是美国心脏协会建议的每天300毫克量的7倍;而100克猪肝中含胆固醇368毫克,也已经超过了每日推荐的摄取量。如果你有偏好内脏的饮食习惯,当心胆固醇摄入过多。
以上这些人群需要注意的都是原发性高血脂,还有一些人需要注意继发性高血脂。比如,有高血压和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甲状腺机能低下者、糖尿病患者、肾病综合征患者、阻塞性黄疸患者等。假如这些疾病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高血脂就会伴随它们而生,成为它们的并发症,并且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一些药物也可能引起人体血脂代谢的紊乱,比如类固醇药物和避孕药等。经常服用这些药物的人群,也要记得关注自己的血脂水平。
列举这些,是希望大家结合自身情况对照一下,看自己是否属于高危人群。如果是,就要从现在开始注意自己的各种生活习惯,努力预防,并且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早发现早治疗。如果你不属于高危人群,也不要掉以轻心,因为我们的身体状况是一直在变化的,而且上面提到的这些人群更容易发生高血脂,但绝不意味着在其他人群身上就不会发生。
了解高血脂的各种征兆,第一时间发现高血脂
前面我们讲过,高血脂是一种隐形杀手,它对我们身体的损害是隐蔽的、逐渐进行的以及全身性的,一开始我们往往察觉不到什么不舒服的感觉,也就是说,它的症状是非常不明显的。很多人都是在检查身体的时候,或者在做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的。高血脂是可以并发很多其他疾病的,比如动脉硬化、心脏方面的问题、大脑供血方面的问题,或者出现肝功能异常,或者肾脏出问题等,甚至有的人会有高血脂造成的胰腺炎,这些都可能成为高血脂的症状。但我肯定是不建议大家等到那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血脂原来偏高的,所以体检的时候发现高血脂应该是个好消息,否则等到出现并发症的时候发现,就比较严重了。
除了体检,我们还要注意高血脂的早期征兆。只要我们足够关心自己的身体,努力发现各种蛛丝马迹,就能将高血脂扼杀在萌芽状态。
迷糊爱犯困,可能是血脂升高在作怪
高血脂一个很重要的症状,就是头晕犯困犯迷糊。大家可能觉得,犯困嘛,多正常,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它能说明什么呢?它能说明很多问题。如果一个人白天晚上都非常容易犯困,这可能是身体即将出现某种疾病的征兆。
比如,年纪较大的人,脑血管如果发生了硬化、萎缩以及脂质沉积等,就会造成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降低,进而出现脑组织缺氧、缺血的现象。久而久之,就会患上脑梗死、脑萎缩、脑血栓等脑血管相关疾病。而它一开始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脑部缺氧所致的昏昏欲睡、精力不济。
我有个患者是出租车司机,大家知道这个职业是要求精神高度集中的,整天犯困那可了不得。所以,当他发现自己天天脑袋晕乎乎的,强打精神还是总犯困时,他就觉得不对劲,去医院了又不知道该看哪个科室,干脆做了个体检。检查结果出来一看,血液里甘油三酯水平达到
20.39mmol/L,是正常水平的将近10倍。毫无疑问,他肯定是高血脂了。而且必须进行治疗。
知道自己高血脂,他倒是没什么惊讶或者恐惧,他还问我:
“可是为什么会头晕呢?如果血脂降下来了,是不是开车就不困了?”相信很多人也会有同样的疑问:犯困为什么会成为高血脂的征兆呢?
道理是这样的:如果我们血液中的血脂偏高,就会导致血液的流速下降,供氧功能降低,而心脏也会代偿性地增加收缩。这时候,人不但会容易感到困倦,而且稍一剧烈活动,还会增加心脏负荷,从而加重疲劳感,整个人就显得特别慵懒,懒得动,也容易犯困。
但是高血脂引起的犯困跟心脏病引起的犯困,以及真的疲劳引起的犯困,是有细节上的差异的。假如你经常出现头昏脑涨、健忘,或者跟人讲话的间隙容易睡着,早晨起床后感觉头脑不清醒,但早餐后会有所改善,午后又非常容易犯困。那就有可能是高血脂引起的犯困了,这时候最好去查一下自己的血脂,以免延误病情。
腿抽筋,不是缺钙,而是血脂异常的问题
腿抽筋这种小毛病,可能很多人都遇到过。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
“缺钙了”或者“着凉了”,有些人会补钙,希望改善症状,有些人干脆置之不理。那些不理会它的人就暂且不说了,补钙的会发现效果不明显,为什么呢?因为你很可能没有找对病因。腿抽筋并不一定就是缺钙了,所以补钙自然不管用。
我家小区前面的广场上总是有一群老太太在跳广场舞,其中一个领舞的老太太格外精神,身材保养得不错,气色也很好,所以几乎从来不缺席,我几乎每天下班都能看到她。可是突然有一天,她不再出现在跳舞的人群中了。又过了几天,我在医院见到了她。
原来,她最近这段时间小腿经常抽筋,晚上睡觉时尤其明显。她以为是自己年纪大了缺钙,再加上整天跳舞,把小腿累着了,于是在家休息了一周,还每天吃钙片补钙。可是症状一点儿不见好转,反而连走路都吃力了。她这才着急了,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原来她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两项血脂指标远远高出了正常值,腿抽筋正是高血脂导致的。
为什么高血脂会让腿抽筋呢?这看起来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啊。这是因为,当我们的血脂变高时,身体里过高的胆固醇无法正常代谢,就可能积聚在周围肌肉中,刺激肌肉收缩,导致抽筋。另一方面,过高的血脂很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变窄,导致局部供血不足、血液循环不畅,使得肢体末端因为缺血出现抽筋、疼痛等不适。就是因为这样,高血脂和腿抽筋扯上了关系。
大家别觉得腿抽筋不算什么大毛病。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外周血管狭窄会逐渐加重,可能引起外周器官营养缺乏,严重时还会出现坏疽等后果。刚刚提到的那位老太太,就是因为外周血管狭窄,才导致走路都吃力。
假如你经常出现腿抽筋、小腿发凉、发麻,尤其是感觉腿像灌满了铅,有疲劳或者灼痛之感,睡觉时常发生腿部痉挛,坐起或轻微运动后可缓解疼痛,而且多休息也没用,补了钙也不见缓解,那么就可以考虑考虑是不是自己的血脂偏高了。去医院抽个血检查一下,做个简单的血管超声检查,也许就能找出根源,解决这个小麻烦及其背后的大问题了。
腹痛有时不是肚子出了问题,而是血脂出了问题
肚子痛是再平常不过的毛病了,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不过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肚子痛的呢?那原因可就复杂了。而且,肚子痛跟肚子痛不一样,到底是隐痛还是剧痛还是阵痛,症状不同,原因也不一样。
假如你发现自己开始出现间歇性的腹痛,而且总是发生在饭后,是吃了油腻食物之后,那么建议你不妨去查查血脂,腹痛的原因很可能就在这里。
我还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千万别自行判断是胃疼或者肠炎,就给自己开药方吃止痛药。我有一位患者就是这样,他经常出现这种饭后的腹痛,他以为是慢性胃炎,自己去买了一大堆的胃药,结果发现没有效果。后来去医院做了胃镜、心电图等多项检查,也没有查出肠胃方面的病因。到最后才查出来,他是高血脂,而且得了胰腺炎。
为什么甘油三酯升高,会和急性胰腺炎扯上关系呢?不知道大家对急性胰腺炎有多少了解,简单来说,这是一种消化道急症,严重的可以引起胰腺坏死,导致病人迅速死亡。我们血液中的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是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它们也是体积最大的脂蛋白,乳糜微粒增多,极易形成栓子,迅速阻塞胰腺的微血管的血流,从而导致急性胰腺炎。而且,过多的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水解后释放的大量游离脂肪酸,以及在胰腺毛细血管床释放的溶血卵磷脂,超过了白蛋白所能结合的数量,会让胰腺细胞膜溶化,产生化学性胰腺炎。虽然成因不同,但最终结果都是引起胰腺炎,给健康甚至生命造成威胁。
当高血脂引起胰腺炎之后,就会腹痛了,因为腹痛是胰腺炎的早期表现。高血脂引起的急性胰腺炎,跟普通胰腺炎没有太大区别,疼痛部位通常在中上腹部。如果是胰头炎症,疼痛部位常常在中上腹部偏右;如果是胰体、胰尾炎症,疼痛部位常常在中上腹部及左上腹部,并且常常向左肩或两侧的腰背部放射。
我并不是说所有的高血脂患者都会出现胰腺炎,事实上在临床上,高血脂引起的这种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是比较低的。但假如你血脂本来就偏高,还暴饮暴食,就很容易出现胰腺炎,有胰腺炎病史的患者复发的概率也会升高。临床上我们也确实看到,很多急性胰腺炎患者,都出现了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明显升高的现象。
综上所述,对于腹痛这种高血脂症状,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不要把肚子痛不当回事,或者自以为是地确定病因,这样只会延误病情。
眼睑上的黄色瘤,美容手段只能治标,调节血脂才能治本
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高血脂的女性患者,都是从皮肤科医生那里转过来的。她们往往发现自己的眼睑上不知什么时候长出了隆起的黄色肿块,软软的,不疼也不痒,因为有碍于美观,就去看皮肤科。而皮肤科医生看了之后,建议她们来找我。
“黄色瘤”,是一种少见的脂类代谢性疾病。含有脂类的细胞在真皮或皮下组织内聚集,常常会在皮肤表面形成黄色的瘤状损害,由于它的颜色大多是黄色、橘黄或棕红色,所以给它取了个这样的名字。
还有一些患者,没有去看皮肤科,而是去了美容院。美容院会给她们做冷冻治疗,刚开始效果还挺好。但是,数月后这些肿块慢慢又会长出来,反复做过几次美容治疗后总是消而复长。最后她们可能才会去医院找医生,往往这时候才发现自己血脂明显升高,找到自己长黄色瘤的根本原因。
大家不要以为黄色瘤跟脂肪粒一样可以不用管它,不是这样的,它是血脂健康的镜子,是血脂明显升高的一个信号。它不仅影响外观,更反映出了血脂、心脑血管疾病问题。那么为什么血脂升高会出现这种类似皮肤病的黄色瘤呢?
大家都知道,血脂是血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长期吃过多高脂肪食物,造成脂肪代谢异常,会导致体内大量胆固醇沉积。沉积的胆固醇被细胞吞噬后,就会形成各种类型的黄色片状物,眼睑上的黄色瘤就是常见的一种。这种黄色瘤除了不好看之外,本身对健康没有明显的危害,但是它的出现会告诉我们:
“你的血脂水平已经很高了,一定要注意。”
这种黄色瘤,更多出现在中老年人,尤其是肥胖女性的身上。往往开始出现在上眼睑上,大概有米粒大小,稍微隆起,边缘不规则,以后逐渐扩大,可以占据部分或全部眼睑,犹如一片黄油贴在皮肤表面,看起来相当不好看。
对于这种由高血脂引起的黄色瘤,我们可以不进行任何处理。如果觉得不好看,也可以做烧灼、冷冻、激光或手术切除。一般来说,老年人的眼睑松弛,移动性很大,即使较大或同时有多个黄色瘤也是可以同时切除的。但是任何一种方法治疗,黄色瘤都有可能复发。我们只有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并辅以适当的药物治疗,从根本上控制自己的血脂,才能避免它再次长出来。
大家还要注意,这种黄色瘤,除了会长在眼皮上之外,还会长在眼睛外围、手肘、脚后跟、臀部等部位,还有人会在手掌上出现黄色或橘黄色线条状条纹。家族遗传性的高血脂患者,会特别容易出现各种黄色瘤。
总而言之,假如你发现自己眼睑或者身上长出了这种黄色瘤,还是尽快去医院查一下血脂,当然最好是查血脂全套。而且一次检查的结果并不可靠,要最少在不同时间检查两次,以便准确掌握自己的血脂状况。
听力减弱不是因为衰老,而是血脂异常在捣鬼
我们在描述老年人身体状态好的时候,往往会说
“眼不花耳不聋”,之所以选择这两种器官是有讲究的,正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眼睛和耳朵,都是人体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门户,地位非常重要,而且它们比较容易出问题。它们的健康,往往代表着身体其他器官的健康。而眼睛和耳朵出现的问题,原因一般比较复杂,我们往往会忽略其背后的根源,而高血脂就是根源之一。
有个网友曾经问我:
“我患高血压高血脂10多年了,一直在吃药,血压和血脂控制得都还不错。可是最近一段时间耳朵老是有嗡嗡声,我觉得可能是上火了,前一阵子吃了点清热祛火的药,感觉好了点。可是最近耳朵又开始嗡嗡了,有时候听不到声音,这是怎么回事?”
这种情况说明高血脂变严重了。耳鸣、听力下降这些情况,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是老年人,当他们出现听力减退时,很多人都会以为这是衰老的自然规律,对此并不在意。事实上,随着人体器官的衰老,听力损失不可避免,但影响交流的严重听力障碍是可避免的。如果听力出现障碍,大家不妨去查查自己的血脂,也许从此就能找到有效改善听力状况的途径了。
有的患有高血脂的老人,觉得血脂高点也没什么大碍,于是不吃药也不采取其他任何治疗措施。这样置之不理的结果就是,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有位患者因为高血脂出现耳背,整天都觉得耳朵嗡嗡响,听不清楚别人说话。有天下午和老伴一起去逛街,明明有汽车从右边冲过来,还有鸣笛声,他却没有听到,差点出了车祸。直到这时,他才在老伴的逼迫下来到医院。
医生给他诊断之后发现,他患上了左耳突发性耳聋,详细检查之后,排除了中耳炎、颈椎病、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各种情况,由于他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都明显偏高,所以给他确诊结果是血脂偏高引发的耳聋,于是转到了我的科室。
很多人也许纳闷,高血脂跟听力怎么也扯上关系了?这两者之间的确是有很大关系的。血脂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影响听力:第一种途径是,高血脂的存在会让耳朵内耳脂质沉积,过氧化脂质变多,从而损伤内耳毛细胞,导致血管萎缩。如果此时高血脂患者再伴有高血压,会影响内耳血液供应,影响听神经的发展。第二种是高血脂患者的血黏度比正常人的要高,很容易聚集血小板,患者容易患上动脉粥样硬化,一旦动脉粥样硬化出现在内耳动脉就会影响供血,造成内耳微循环交流障碍,甚至影响听力,出现耳鸣,这时查查血脂是很有必要的。
我建议中老年人一方面要注意控制血脂,另一方面也要坚持每年进行听力测试,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防止老年性耳聋的发生。由高血脂引起的耳聋,在合理治疗后,如果血脂控制得好,听力下降的现象就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甚至能恢复听力。
眼睛出现角膜老年环,是高血脂在预警
和耳朵一样,眼睛不仅仅是人体的视觉器官,还是人体健康的
“晴雨表”。人们不但能用眼睛发现世界的奥秘,而且可从眼睛的变化了解健康状况。如果说眼部生长的眼睑黄色瘤是高血脂的一个危险信号,那么,角膜老年环就是眼睛发出的另一个高血脂危险信号了。
什么是角膜老年环?简单来说,如果眼睛角膜,也就是黑眼珠靠近白眼珠的边沿部分出现了一圈灰白色或白色的环,宽约
1-2毫米,这个环就是角膜老年环。角膜老年环是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宽,并且颜色会渐渐变深的。
以前医学界一直认为,角膜老年环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衰退性变化,是人老了自然会出现的一种普通现象,不少人到了
50岁左右都会出现这种角膜老年环。然而现在都不这么认为了,临床发现,角膜老年环跟血脂代谢不正常和动脉硬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临床统计数据显示,有角膜老年环的人,他们的总胆固醇水平高于正常人水平的概率增加了60%。而没有角膜老年环的老年人,患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概率分别降低了40%和50%。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角膜老年环的出现,其实是一种预警,告诉我们身体血脂出现了异常。
高血脂是怎么影响角膜老年环的形成的呢?
当我们仔细打量角膜老年环时就会发现,它最初出现在角膜周边部的弹力层,通常由下方开始,之后逐渐蔓延到上方角膜,最后形成一个整环。由于角膜本身没有血管,它的营养来自角膜边缘的血管网和眼内的房水,当血液和房水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类物质含量过高时,就会在角膜组织内沉积,慢慢在角膜边缘产生灰白色的环。也就是说,这种环是由胆固醇、磷脂和甘油三酯的沉淀物组成的,是过多血脂沉淀在角膜边缘所导致的。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医学常识,因为角膜老年环一般不痛不痒,也不会影响到视力,很容易就被忽视掉了。所以大家平时照镜子时,不妨多观察一下自己的眼睛,如果发现黑眼球边沿出现了角膜老年环,就应该趁早请医生诊断,看看自己是否患了高血脂。与此同时,还要少吃动物性脂肪和内脏,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饮食要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戒烟限酒,坚持参加体育锻炼。一旦确定这种老年环是高血脂的症状表现,就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降脂治疗了。
看病挂号有讲究,不只内科管降脂
我相信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了,高血脂绝对不是一个可以轻视的病症,作为我们健康的大敌,当我们发现征兆并且确诊自己是患了高血脂之后,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去哪个科室看医生呢?
一位小患者的父亲曾经给我讲过他的这个困惑,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的小患者,是一个小胖墩儿,体重严重超标,已经到了肥胖的程度。这位刚上小学的小朋友在体检的时候,医生建议他查一下血脂。检查结果不出医生所料,可让这位父亲大吃一惊,儿子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两项核心指标都高出了正常值,确定是患了高血脂无疑。可是,接下来怎么办呢?他觉得血液应该是属于内科的,可是现在的医院分科室很细致,内科也分为好多类,自己应该去哪个科室看病呢?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当我们怀疑或者确诊自己是高血脂的时候,首先不要着急,不用那么惊慌,要正确地对待这件事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在确定该去看哪一科的医生之前,首先我们要进一步检查全身各系统各器官的情况。有些疾病可以成为高血脂的诱发因素,比如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酒精中毒、肝脏疾病和异常球蛋白血症等。另外有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等,都可以引起血脂升高。这时,进行一个全面的身体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且,高血脂的发展可以导致全身血管动脉硬化,从而引起各类疾病,比如冠心病、脑血栓、脑溢血、肾功能不全等。我们在进行体检时,这些重要脏器的各项功能与生化指标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首先确定这些重要脏器的功能是否正常,如果已经不正常,就必须要看这些科室的医生。
如果这些重要脏器的功能正常,仅仅只有血脂高,我们才可以考虑应该去哪个科室治疗高血脂。其实新陈代谢科、心脏内科、一般内科都可以,有的医院专门有高血脂门诊。除了高血脂门诊,下面这些科室大家也都可以考虑:
●心血管内科
这个科室专门治疗心脏和大血管系统的疾病,如各种心脏病、高血压等。高血脂往往伴随着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大家可以去这个科室看看。
●血液科
主要治疗各类贫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异常、白血病、各类出血性疾病和凝血机制的缺陷等疾病。血脂异常的患者也可以考虑去血液科。
●消化内科
这个科室专门收治胃、肠、肝、胆、胰、脾等消化器官的疾病,也可以治疗高血脂。
●内分泌科
这个科室是一个基础理论较强的专科,收治甲状腺、甲状旁腺、脑垂体、肾上腺、性腺、胰腺等内分泌腺体疾病,如促肾上腺皮质腺瘤、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糖尿病、胃泌素瘤等。假如大家怀疑自己有高血脂,也可以去内分泌科看看。
以上只是我给大家做的一个简要的介绍,总体来说,高血脂通常会伴随很多其他方面的症状,所以大家还是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判断,你也可以先找一个科室让医生开抽血化验单,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再征询医生的建议。
对已经确诊患上高血脂的患者,除了利用诊断和检查了解目前高血脂的严重程度外,还应该自己拟定治疗目标。例如,你可以问问医生:
“我是个50岁的糖尿病人,又有高血压,那么血脂标准应该是多少?”然后和医师讨论如何达到降脂目标。遗憾的是,目前能为自己订立目标的病人不到五分之一,我在此格外强调。
要特别警惕孩子患上高血脂
在我们的印象中,高血脂是一种老年病,或者说是一种成人慢性疾病,跟小孩子根本没什么关系。但事实却没这么让人乐观,很多医生已经在关注儿童高血脂问题了。北京的小儿心血管专家
2010年曾经公布了一项对北京市近2万名中小学生的血脂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儿童高血脂患病率为9.61%。
血脂异常往往是在体检检查血脂时才被发现的,不过当前很多体检都不会给儿童检查血脂,父母也不会重视这项检查,导致儿童高血脂很难被发现。
有一次,一个胖胖的女孩跟着父母来到医院体检,接诊的医生先给孩子测量身高,
105厘米,在三岁半的孩子里,这样的身高属于中上,但是一量体重,竟然到了29公斤!这已经属于重度肥胖了。负责体检的医生跟孩子父母说,一定要去给孩子查查血脂和血压,然而孩子的家长却说:“这种现象很正常吧,她爸爸长得又高又壮,孩子这么高这么壮是遗传。而且我们家孩子能吃能睡,不常生病,身体很好,能有什么问题?”言外之意,他们根本不认为孩子有抽血检查的必要,医生是在危言耸听。
最终在医生的一再建议下,父母带孩子做了全面的检查。结果发现,孩子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胰岛素水平较高,前者是高血脂的表现,而后者意味着将来有发展为糖尿病的可能。这也提醒着我们,孩子患上高血脂的情况非常少见,但不等于不会出现,比如这个孩子就真的患上了。
了解情况之后我们发现,这位母亲认为自己的家庭条件好,总是想方设法给孩子增加营养,生怕孩子营养不够,再加上这孩子天生食欲特别旺盛,爱吃烤鸭、油条、干炸里脊、炸鱼、炸鸡等油炸食品,而且特别爱吃零食,冰激凌、甜饮料、薯条、膨化食品等,几乎每天都要吃。显然,孩子的饮食结构不合理,摄入能量偏高,碱性食物如蔬菜粗粮吃得少,甜点饮料等不健康零食吃太多,不科学的饮食安排,这些都是导致孩子得高血脂的罪魁祸首。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他们对孩子的这种过分宠溺和放纵,很可能给孩子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与危险。目前,大量临床资料分析认为,如果一个孩子在
10岁左右发现血脂代谢紊乱,等他到了20多岁时,就可能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冠心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也会随之升高。而步入30岁后,高血压、糖尿病将会出现,他们与健康的同龄人相比,精力和活力都会明显不足,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偶尔来袭也不足为奇。等到了40岁,高血压、冠心病、心脑肾功能遭到损坏的危险性都大大增加。等到这时候再开始治疗已经晚了,再加上工作中如果不注意休息,不能及时排除各种压力,发生猝死的可能性必然会明显增加,他们会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亚健康状态。
我在此也希望,有高血脂家族遗传病史的或者有父母和祖父母早年罹患心脏病的,以及超重、肥胖的孩子能定期检查血脂。
血脂高了不好,低了也不好
“三高”鼎鼎大名,所以基本上大家都知道血脂高了是不好的,而且看了前面的内容,也都知道降低血脂可以减少患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危险。但是,还是那句话,正常、平衡才是最好的,血脂高了不好,低了也不好,更不是越低越好。
简单来说,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生理物质。胆固醇不仅能与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来构成细胞的生物膜,还是合成维生素
D的原料。我们人体内很多重要激素也是由它合成的,比如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雌激素等。而甘油三酯,则是机体内的储能大户,当我们禁食或饥饿时,机体靠燃烧脂肪来提供能量,维持人体正常恒定体温。如果血脂水平过低,机体的一些生理活动必然会受到影响。另外,血脂偏低往往是长期营养不良或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危险信号,更需要引起重视和警惕。
目前已经有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证实了每降低
1mmol/L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冠心病的风险至少降低20%。而且脑出血的发病率,会随着血清胆固醇水平的下降而降低。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血清胆固醇低于3.64mmol/L时,脑出血发病率反而增高,而且会缩短寿命,可以说是得不偿失,危害更大。
我有一个女性患者,是个急性子,为了控制高血脂,她不但买来各种广告中的保健品吃,还私自加大降脂药的量。后来她到医院化验检查血脂,发现胆固醇水平已经降到了
4.0mmol/L。她高兴地把化验单拿给我看,本以为会得到表扬,却被我给予了严重的警告。因为她的血脂已经严重偏低,如果再降下去,随时会有脑出血的危险,后果会相当严重。
很多没有高血脂的人以及很多患者,都会有跟我这位患者同样的想法,觉得血脂降得越快越低,对身体健康的好处越大。这种想法是很错误的。研究显示,年龄超过
70岁的老年人,胆固醇水平低于4.16mmol/L时,其危险性与胆固醇水平高于6.24mmol/L时相当。尽管脑出血发病率随血清胆固醇水平下降而降低,但血清胆固醇低于3.64mmol/L时,脑出血发生率反而更高。也就是说,血脂水平过低,它的危险性比血脂水平稍高更大,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好事。
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家在用药物降脂的过程中,不要盲目追求低胆固醇,尤其是老年人。高龄老人降脂的时候要多加小心,别总跟年轻人比,也别总拿年轻时的血脂标准来要求自己,降到某个水平就可以了。
一般来说,在临床上我们会对血脂各项指标的最佳状况有一个设定。对于没有冠心病和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又不存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也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家族史的人来说,总胆固醇的最佳范围在
5.2-5.6mmol/L之间,低密度脂蛋白要小于3.6mmol/L。如果只是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血清总胆固醇就要低于5.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要低于3.12mmol/L。已经患了冠心病的人,总胆固醇应低于4.68mmol/L,低密度脂蛋白应低于2.6mmol/L。在这个范围之内,大家的血脂才会是比较健康和安全的状态。对于患有高脂血症的患者,我们建议您最好与医生沟通,以确定自己的血脂最佳水平。
第三章
饮食降血脂把吃出来的高血脂吃回去
饮食结构不合理是高血脂很大的一个致病因素,对于高血脂患者来说,不仅要多吃对降脂有利的食物,还要远离高胆固醇、高热量食品,合理调整膳食结构,使食物的营养相互搭配,这样不仅能够满足患者一日三餐的营养需求,还能发挥降脂食物的最大功效,促进血脂水平的降低。
慢性病治疗急不得,先从吃上来解决
俗话说
“三分吃药,七分养”,这句话对很多疾病都适用。对于高血脂患者来说,医生一般都会建议采用饮食、运动和药物综合治疗的办法来控制血脂。其中,饮食治疗是最有效、最根本,也是最关键的治疗方案。
当然,血脂异常比较严重的人,是需要遵医嘱服用降脂药物的,但同时也必须辅以饮食治疗。特别是血清总胆固醇升高者,必须首先进行饮食治疗,即使目前正在服用调节血脂的药物,也应以饮食治疗为基础,否则药物的疗效会被没有严格节制的饮食所降低。长期坚持饮食疗法,对于降血脂一定是有好处的。而且,轻度血脂异常者,不一定非要用药,只要使用饮食疗法,就能让血脂降到合适水平。
大家不要以为我是医生就一定会建议大家一发现疾病就吃药。事实上,医生一般都会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假如病人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不是特别高,同时高密度脂蛋白比较高,也没有其他心脑血管和肾脏方面并发症的话,是不会建议他们马上吃药的。尤其是儿童高血脂患者,我会建议他们先采用饮食疗法,这是最不花钱同时也是最安全的方式。
前一段时间就有一个才
30来岁的高血脂患者,通过改变自己的饮食方案,成功地降低了血脂。他的经历是这样的:
在某家外企做白领的这位患者体检时发现,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高于正常值,他的第一反应是让我给他开药,赶紧把血脂降下来。可是根据他的体检结果,我判断他暂时并不需要吃降脂药。所有药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几乎所有治疗高血脂的药物都或多或少存在副作用,因此我建议他先采用饮食疗法观察一段时间再说。
他虽然表示疑惑,但还是跟我一起制定了自己的饮食治疗方案。每天早餐吃
1小块玉米面馒头和1个水煮鸡蛋,喝1杯牛奶,再加一点蔬菜或者水果。中餐或晚餐尽可能清淡,没有太多忌嘴,但总的原则是少荤多素,适当减少主食的量,增加蔬菜水果的分量。每天他都要这样坚持,同时戒烟戒酒。
一段时间之后,他来医院复查,化验的结果不出我所料,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都在正常值范围。此后,他又做了心脏彩超和心电图检查,结果都正常。体重也从
77公斤降到了69公斤,这个结果让他高兴坏了。
我说这个案例就是想告诉大家,有了高血脂之后,从饮食上进行调节是非常有效的,而且比起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具有安全性高、无副作用的优势。不过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同,应该采用的饮食治疗方案也各不相同,大家最好在自己制定饮食治疗方案前咨询下主治医生的意见。
“一个平衡,五个原则”,合理布局饮食结构
很多人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大饱口福,肆无忌惮地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等到有了高血脂之后,又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也不能吃那也不敢吃。这种状态肯定是不科学的。想要降血脂,我们要吃得健康,吃得科学。简单来说,就是要把握一个平衡和五个原则。
“一个平衡”
首先是要膳食结构合理、营养均衡。很多患者一听说自己是高血脂,马上改吃素食了,这其实对身体并不好。我们的身体健康,说到底讲究的就是一个平衡和谐。
我们从饮食中获得的各种营养物质,应该种类齐全,比例适当。一般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完全相同,除母乳外,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每天人体需要的营养素超过
40种,靠一种或简单的几种食物根本不能满足身体的营养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合理比例,广泛摄入各类食物,包括谷类、动物性食品、蔬菜和水果、豆类制品、奶类制品和油脂,以达到平衡膳食,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要。
如果在两星期内你所吃的食物没有超过
20个品种,就说明你的饮食结构有问题。那种认为自己血脂高了就开始偏食的做法,并不值得推崇,我们应该增加而不是减少每日摄取的食物种类。
“五个原则”
“五个原则”分别是指低热量、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糖、高纤维。这四低一高也是大有讲究的,我们来一一细说:
●低热量
所谓低热量,是说不要摄入过多热量,避免过度肥胖,或者让体重降低,但也并不是说要让大家过分节食。我们每天要摄入多少热量是因人而异的,一个
80斤的姑娘和160斤的小伙子,每天摄入的热量肯定是不同的。简单来说,应该以能够维持标准体重为宜,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但仍然要保持碳水化合物供热量占摄入总热量的55%以上。
另外,膳食供给应该保持热量均衡分配,不可以暴饮暴食,特别是晚餐不可以过分油腻肥厚。主食由精米精面变为粗细搭配、多吃杂粮,并增加玉米、小米、全麦面、莜面、荞面等成分,这些食品中纤维素含量高,具有降脂的作用。
●低胆固醇
为什么要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相信大家通过前面的阅读应该都很清楚了,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胆固醇中有一部分是
“好胆固醇”,我们不能因为“坏胆固醇”的存在而停止摄入其他胆固醇,否则就是因噎废食了。我们只需要注意别摄入过量就可以了。
一般健康成年人膳食中的胆固醇摄入,每天不超过
300毫克比较合适。至于高血脂患者,则要忌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比如动物内脏、蛋黄、鱼子、鱿鱼等。
在限制动物类胆固醇摄入量的同时,我们还要增加植物固醇的摄入量。植物固醇主要存在于稻谷、小麦、玉米等植物中,它在植物油中呈现游离状态,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而大豆中的豆甾醇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医生提倡高血脂患者多吃豆制品的原因就在这里。
●低脂肪
低脂肪食物能够减少我们身体的负担,尤其是本身已经肥胖的高血脂患者,更应该低脂饮食。日常膳食中,应该刻意减少动物脂肪,如猪油、肥猪肉、黄油、肥羊肉、肥牛肉的摄入量。这类食物含饱和脂肪酸过多,而饱和脂肪酸会促进胆固醇的吸收和肝脏胆固醇的合成,使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
另外,如果饱和脂肪酸在人体内积累过多,会让甘油三酯升高,促使血小板凝聚,促进血栓形成。所以要控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也就是我们要吃低脂肪食品。与此同时,在饮食中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比重,我建议大家多吃海鱼,以保护心血管系统,降低血脂。烹调食物时,也最好使用植物油,比如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茶油、芝麻油等。
●低糖
不要吃过多的糖和甜食,过多的糖类在我们身体中可以转变为脂肪,导致肥胖,使高血脂更加严重。碳水化合物应主要由谷物供应,不要吃太多精制糖类、蜂蜜、果汁、果酱、蜜饯等甜食和甜点心。
●高纤维
高纤维饮食要求我们要多吃鲜果和蔬菜,建议大家每天保证摄入的新鲜蔬菜和水果达到
400克以上,并注意增加深色或绿色蔬菜的摄入比例,它们能提供的维生素C、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较多。
维生素
C能降低β-脂蛋白,增加脂蛋白酶的活性,从而使甘油三酯水平降低。
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含膳食纤维较多,可以促使胆固醇尽快代谢。而一些蔬果中含有的矿物质对血管有保护作用。
大家平时做饭的时候也可以多选用一些降脂食物,比如酸牛奶、大蒜、绿茶、山楂、绿豆、洋葱、香菇、蘑菇、平菇、金针菇、木耳、银耳、猴头菇等。
不过我在这里想要提醒大家的是,很多人把水果都是作为加餐食用的,也就是在两个正餐之间食用,比如上午
10点或者下午3点,这样做是比较好的。
我并不提倡大家在餐前或餐后立即吃水果,因为一次性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分会让胰腺负担过重。
最后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尽管蔬果对降血脂有好处,但也要避免过量。
“坏”的碳水化合物,升糖又升脂;“好”的碳水化合物,降脂佳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很多大城市已经出现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超过谷类食物消费量的倾向,对高血脂及其他一些慢性病的预防极为不利。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大力发扬
“以谷类为主”的中国膳食的良好传统,避免“以肉类为主”的西方膳食的弊端,让谷类成为每天能量的主要来源才真正对身体有利。
那么,我为什么又说要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呢?总体来说,碳水化合物对血脂的影响比较复杂。这种影响除与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外,还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有关。当其摄入过多时,一方面容易引起肥胖,并导致血脂代谢异常;另一方面过量的碳水化合物中的单糖和双糖,本身又可以直接转化为内源性甘油三酯,导致高血脂特别是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发生。也就是说,它是能够诱发或者加重高血脂的。而且,在碳水化合物对血脂的影响方面,一般男性比同年龄的女性敏感,老年人比青年人敏感。因此,男性的老年人尤其应该注意自己每天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含量。
不过,碳水化合物也分为很多种类,不同种类的碳水化合物对血脂的影响各不相同。在热能相同的情况下,多糖可以让血清甘油三酯水平降低,而单糖和双糖则可以让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我们应该多吃一些含多糖的碳水化合物。
复杂碳水化合物含有多糖,并且比简单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时间更长,因此会引起不同的血糖反应。它们进入血流的速度更慢,所以升高血糖水平的速度更为平缓。结果就使血糖水平趋于稳定,这意味着人脑不会在短时间内收到饥饿信号,我们的食欲就会下降。
此外,复杂碳水化合物脂肪含量较低,内含纤维。众所周知,纤维是不能消化的,也不会产生任何热量。不仅如此,纤维还会让食品显得更大,饱腹感更强。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吃的东西会更少,摄入的热量更低。
那么,哪些食物中含有复杂碳水化合物呢?全麦食品、谷类食品、糙米、燕麦片、荞麦和土豆都属于复杂碳水化合物,其中我尤其要向大家推荐燕麦。
燕麦片是一种粗粮,它高蛋白低热量的特性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常被称为减肥食物。并且燕麦片中的高黏稠度可溶性纤维,能减慢胃部消化时间,让人感到饱腹。所以很多人吃完燕麦片后就会感觉很长时间都不饿,和以前吃饭的感觉大不一样。这样摄入的脂肪少了,身体自然而然就会瘦下来。
燕麦也富含维生素
E、叶酸等,氨基酸含量也很高,可以给我们补充丰富的营养,是非常好的降脂食品。
高胆固醇食物,为了健康就割舍掉它们吧
相信大家读到这里,对胆固醇应该有更深入客观的了解了,它真是让我们又爱又恨。我们需要一定分量的胆固醇来维持正常机能,但是,胆固醇过多了又会严重影响健康,甚至威胁生命。我们不想要坏胆固醇,可是又需要好胆固醇,要想摄入胆固醇不那么纠结,关键在于控制它的数量和质量。
摄取的食物是我们血液中胆固醇的重要来源,因此,控制饮食非常重要,对含有大量胆固醇的食物更应该引起高度注意。一般来说,动物性食物中普遍含有胆固醇,植物性食物则普遍不含胆固醇。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那些美味背后藏有陷阱的高胆固醇食物吧。
●猪脑
猪脑中含有的胆固醇极多,堪称冠军,每
100克猪脑含有胆固醇2571毫克,牛脑是2447毫克,羊脑是2004毫克。值得庆幸的是,猪脑并不是常吃的食物,如果一定要吃动物脑的话,每年最多不要超过两次。
●内脏
和猪脑相比,内脏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食物,比如猪腰、猪肝、猪肺、猪大肠等,牛、羊、鸡、鱼等动物内脏也一样受欢迎。它们都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大致含量是每
100克内脏含200-400毫克胆固醇。所以,动物内脏也应该尽量少吃。如果要吃的话,每个月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蛋黄
鸡蛋和其他蛋类,比如鸭蛋、鹅蛋、鹌鹑蛋等,里面都含有大量胆固醇,而且这些胆固醇主要集中在蛋黄中,且胆固醇含量极高,即使是加工过的茶叶蛋或松花蛋,胆固醇含量也没有改变。
不同动物的蛋,胆固醇含量也不同,一只
50克的鸡蛋,蛋黄中的胆固醇含量大约为290毫克,即使是一只11克左右的鹌鹑蛋,胆固醇含量也能达到74毫克。同样是50克,鸭蛋的胆固醇含量要比鸡蛋高得多,达到600毫克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蛋黄中胆固醇含量高,但不表示不应该吃鸡蛋。蛋黄中也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卵磷脂可以让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脂肪颗粒变小,并妨碍胆固醇和脂肪在血管壁中的沉积。因此,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07》建议,普通成年人每天吃0.5-1个鸡蛋。对于高血脂患者来说,为了安全起见,每周吃鸡蛋最好不要超过2-3个。
●鱿鱼
鱿鱼、墨鱼等无脊椎动物都是以脂肪含量少著称的健康食品,其实是适合高血脂患者食用的,但是这类产品晾晒后就不要食用了。这是因为,这一类动物的胆固醇主要存在于内脏中,一般情况下我们很少会食用它们的内脏,可是,干制海产品如鱿鱼干、乌鱼子、虾等在干制贮藏及烹调过程中,很可能没有去掉全部内脏,并且肝脏中的胆固醇可能会因日照或高温而发生氧化,氧化的胆固醇会生成致癌物。这样就不仅是胆固醇吸收过高的问题了,还有致癌的危险。建议大家要吃干鱿鱼的话,每周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奶制品
奶油、黄油、巧克力奶、雪糕等奶制品中都含有较多胆固醇。其实牛奶本身并不属于高胆固醇类食物,
100克牛奶中胆固醇含量仅为45毫克左右,但为什么奶制品会为我们带来高胆固醇呢?
主要原因是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可以让肝脏制造出大量的胆固醇,同时使人体排出胆固醇的效率降低,这样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就会增多,过剩的胆固醇就会积聚在动脉中。饱和脂肪酸油脂能提高胆固醇的含量,它的这种提高胆固醇能力是不饱和脂肪酸降低胆固醇能力的
2倍。而奶油和雪糕是奶制品中胆固醇含量较高的产品,100克奶油的胆固醇含量是100克牛奶的3倍多,同等重量雪糕的胆固醇含量更是牛奶的5倍多。所以,应该少吃一些奶制品,多喝牛奶。
●骨汤
骨汤是用一些动物骨架,比如说猪骨、羊架、鸡架等熬制而成的。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喝骨汤呢?有些人喝骨汤不仅起不到大补的作用,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
比如患有骨质疏松的人群,他们听说喝骨头汤能吸取骨髓中的钙,就每天喝大骨汤或是吸大棒骨。其实,大棒骨里没有多少钙,你吸进去的全是胆固醇,骨头里的钙是以磷酸盐形式存在的,很难溶于水,不管用多少骨头炖汤或炖多长的时间,都不能增加骨头汤的含钙量,这种方法补钙是不科学的。并且长期食用很容易导致肥胖、高尿酸甚至高血脂。特别是肥胖人群、高脂血症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骨头汤喝多了无疑是对自己的身体有害的。所以,选择骨头汤进补,还要因人而异,切忌过量。
那么鸡汤呢?大家都知道炖鸡的时候营养都在鸡汤中,不过,如果你或者你的家人有高血脂,那么美味的鸡汤可是不适合的哦。因为鸡汤中的脂肪被吸收后,会促使胆固醇含量进一步升高。机体的胆固醇过高,就会在血管内壁沉积,引起冠状动脉硬化等疾病。另外,鸡汤也会引起人体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会增加
2型糖尿病和心脏病风险,这种影响在女性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不过如果你真喜欢煲鸡汤的话,我可以教你一种少油煲汤法:先去鸡皮,再去鸡油,然后再炖,这样可以减少油脂的摄入。而且,喝汤前最好先
“撇油”,等汤冷却到一定程度,把结在上面的一层薄薄的油脂去掉,我们就可以放心地喝了。
上面列举的是一些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当然,控制胆固醇摄入仅仅是预防血液胆固醇升高以及使升高的胆固醇下降的措施之一,并不是全部。虽然饮食中胆固醇摄入并不是血液中胆固醇的主要来源,但控制饮食中胆固醇的摄入仍然是控制血脂异常的重要措施。
除了少吃这些高胆固醇的食物之外,我们还要多吃含低量胆固醇的食物,比如瘦肉、兔肉、黄鱼、去皮鸡肉、鲤鱼、鳝丝、方火腿、白鱼、海蜇皮、海参。植物一般并不含胆固醇,例如日常饮食中的五谷类、水果、蔬菜类、花生、豆浆、豆腐等豆制品食物,这些几乎都不含有胆固醇。
一日之计在于晨,每天降脂从一碗粥开始
营养燕麦粥,高膳食纤维降血脂
不管是不是高血脂患者,我们的饮食都应该粗细搭配,保证有足够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有利于代谢废物的排出,对调节血脂水平有良好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在每天的膳食中添加燕麦片、荞麦等粗粮,以及海带、魔芋和新鲜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强烈建议大家,每一天的早餐,从一杯燕麦片或者一碗燕麦粥开始。那么燕麦对于高血脂患者到底有哪些益处呢?
作为低饱和脂肪酸和低胆固醇食品,燕麦的可溶性纤维能降低患心脏病的可能性。临床研究数据表明,高血脂患者每天早晨吃
50克燕麦粥,2个月后,胆固醇下降14.4%,甘油三酯下降17.3%,β-脂蛋白下降159.7毫克,降脂效果非常明显,而且没有副作用。
究其降脂原因,一是燕麦富含必需脂肪酸
——亚油酸,它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而前列腺素具有扩张血管、降压、利尿排钠和减少血栓形成等生理作用。二是燕麦糖类物质,俗称燕麦胶,具有黏性,能减慢机体对胆盐的吸收速度。胆盐虽然有促进消化的作用,但含有的胆固醇比较多,所以燕麦胶含量越高,阻止胆固醇吸收的效果越好。三是燕麦淀粉在人体内能加快食物中胆固醇通过肠道的速度,使大部分的胆固醇在肠道吸收之前被排泄掉。这三个优势使它具备了很好的降胆固醇的功效。
不过,很多人吃燕麦喜欢买速溶的,直接用热水沏着吃。年轻人早上没有时间做,这点我可以理解,但还是建议大家买那种散装的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原生燕麦片,然后用火熬,熬出来的燕麦粥味道相当不错。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两款燕麦粥及它们的做法。
首先最简单也最常见的要数牛奶燕麦粥了,它的做法也很简单,大家先在小锅中加入一杯约
120毫升的水和20克燕麦片,当然大家可以根据这个比例增减分量,煮开之后,打入一个鸡蛋,并将鸡蛋搅碎,待鸡蛋煮熟后关火,可以加入少许糖调味,然后冲入100毫升鲜牛奶,就可以食用了。
另一款是燕麦蔬菜粥。原材料是燕麦少许,鸡蛋一个,绿叶蔬菜一些,白菜、菠菜、生菜都可以,切成碎末。先把一碗冷水烧开,水开后放入燕麦,不停搅拌,直到燕麦粥逐渐变黏稠。然后将蛋液缓缓注入,继续顺着一个方向搅拌。粥再次煮开的时候,放入切好的蔬菜,继续搅拌。再放入少许盐、鸡精、胡椒和几滴香油调味,建议不要放味精,再稍微煮一会儿,等到所有材料熟了就可以关火了。
但是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膳食纤维也并非
“多多益善”,燕麦片也不是吃得越多越好。过量摄入可能造成腹胀、消化不良,也可能影响钙、铁、锌等元素的吸收,还可能降低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脂肪肝患者、过肠炎和肠道手术的病人、胃肠道功能弱和容易出现低血糖的人等,更应该加以注意。
此外,如果大家一直以来都是低膳食纤维的饮食模式,突然在短期内转变为高膳食纤维饮食模式,可能导致一系列消化道不耐受反应,比如胃肠胀气、腹泻腹痛等。因此,高血脂患者要注意循序渐进地增加膳食纤维,同时要大量饮水。千万不要因为燕麦片有诸多好处,就一下子摄入过多。只要每天早餐吃一点,坚持下去就好。
酸甜山楂粥,刮油减脂上品
我经常会遇到患者和网友疑惑地问我:
“我的饮食明明很正常,吃得也不比别人多,可为什么身上的油脂就是过剩呢?”除了个人体质的原因之外,很多时候,问题就出在食物上,有些食物你吃得再少也会助长身上的赘肉,而有这样一些食物,你吃得再多,也只是刮去你身上的油脂。对于高血脂患者来说,那些可以帮我们有效刮去身体多余油脂的食物,不妨多吃一些,山楂就是其中的一种。
山楂是我国独有的水果品种,它主要含有山楂酸、柠檬酸、脂肪分解酸、维生素
C、黄酮、碳水化合物等成分,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压、促进胆固醇排泄和降低血脂的作用。吃山楂可增加胃中的消化酶,对于油腻大餐后堆积在胃中的食物、脂肪,具有很强的消化作用,一直是减肥去脂良方,很适合高血脂患者,尤其是体形比较肥胖的患者食用。
不过,山楂是酸性食物,所以不适合空腹吃,而且不适合多吃,如果生吃的话最好在饭后食用。
另外我不建议大家食用经过加工的山楂片、山楂卷、果丹皮等零食,而是建议大家多喝山楂粥。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种降脂效果比较好的山楂粥。
降脂滋补粥
山楂大米粥
30-40克,大米50-100克,砂糖10克。
山楂煎取浓汁,取汁入大米,放入砂糖煮粥,分
2-3次服用,每天1剂,7-10天为一疗程。
健脾胃,助消化,降血脂。适用于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以及食积停滞、肉积不消。
我建议大家把它当作两餐之间的点心食用,而且,体虚的女性朋友,可以加一些红糖熬煮。如果时间充足,还可以将红糖加水熬化,山楂放入其中慢慢熬煮腌渍。这个山楂大米粥不仅能强效去脂,还是降血压、降胆固醇的良方。
荸荠山楂粥
60克,山楂50克,大米100克,白糖30克。
将荸荠洗净,去皮,切成小块。山楂洗净,去核,切成小块。大米淘洗干净,备用。然后在锅内加适量的水,放入大米煮粥,五成熟时加入荸荠块、山楂块,再煮至粥熟,调入白糖即成。每天
2次,连服一个月为一疗程。
荸荠性寒,味甘,有清热凉肝、生津止渴、补中益气、清风解毒等功效,可用于治疗高血压、高血脂、便秘等症,它和山楂一起煮食,特别适合高血脂患者食用。
丹参山楂粥
20克,山楂4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
先将丹参、山楂放入砂锅煎取浓汁,去渣待用。在锅中放入梗米熬粥,煮沸时放入丹参和山楂汁,出锅时放入适量的白糖。
健脾胃、散瘀血,适用于治疗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症。
肉桂山楂粥
4克,山楂30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
先将肉桂水煎
20分钟,与山楂、粳米同时入锅,煮成粥,加糖即可食用。
1剂,趁热服食,不吃肉桂。
中医认为,肉桂温中散寒,能扩张血管,使血脉疏通,血液循环旺盛。而山楂活血化瘀,能促进气血流通。两者配合相得益彰,对由肾阳虚弱引起的手足发凉、脾胃虚弱都非常有效,而且,血脂高的人服用效果也相当好。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很多女孩子喜欢吃山楂,尤其是孕妇,怀孕后常常伴有困倦、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反应,特别喜欢吃一些酸甜果品,山楂酸甜可口,很多孕妇喜欢吃。但是,山楂对子宫也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可以促使子宫收缩。所以孕妇大量食用山楂及其制品就很容易导致流产。在此建议孕妇一定不要吃太多山楂制品,而且我们不要把山楂跟海鲜、人参、柠檬等一起食用,以免食物相克伤害我们的身体。
谷物搭配,血管、肠胃都不累
玉米变着花样吃,忆苦思甜又健康
在我们的认知中,玉米似乎是属于上个世纪那个食物匮乏年代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粗粮都被我们抛弃了。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各种富贵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健康饮食的风潮下,玉米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野。
中医认为,玉米有调中开胃及降脂的功效。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玉米含有大量维生素
E,它有助于血管舒张,加强肠壁蠕动,促进机体废物的排出,还能阻止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抑制癌细胞的发展。如今因为它的防癌抗癌的作用,特别受大家欢迎。
对于高血脂患者来说,玉米的保健作用主要体现在它降低胆固醇上。因为玉米中所含的脂肪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其中
50%以上是亚油酸,此外还含有谷甾醇、卵磷脂等,可以较好地降低人体血清中胆固醇含量,预防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而且,玉米富含纤维素,其含量比精米、精面高出6-8倍。纤维素可以同胆汁酸结合,从而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对血脂异常的营养保健作用非常明显。
不过我并不赞成大家把主食都换成玉米,因为玉米的营养结构也有不足之处,它所含的色氨酸较少,单一食用玉米的话容易发生癞皮病。不如把玉米跟米、面、大豆食物混合吃,这样会更有利于蛋白质的互补,营养价值更高。
如果玉米的烹调、食法不当,营养价值也难以充分发挥出来。正确的吃法是:蒸玉米面馍,煮玉米面糊或熬玉米粥时放点碱。
很多经常做饭的女性患者一听到这些就会问我:
“为什么要加碱呢?加碱不是不好吗?”我明白她们的意思,通常我们都不建议在粮食中加碱,是因为加碱之后B族维生素会遭到破坏,但玉米是个特殊的例外。因为加了碱之后,可以让玉米中丰富的烟酸由结合型转变为游离型,人体也就容易吸收利用了,这样也可以防止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当然,大家直接把玉米煮了吃是没办法加小苏打的,所以推荐大家煮粥喝。接下来我就为大家介绍两种好吃又降脂的玉米粥。
一款是玉米蛋花羹。大家可以选择小玉米
(碎碎的那种),或者是冷冻玉米粒切碎,这样比较容易熟,口感上也较好,更容易消化。
做法是将玉米
放在水中,加入少许枸杞子,煮开
5分钟左右加入少许小苏打,打入鸡蛋,搅拌几下即可,喜欢甜味的朋友可以少加点冰糖或者是蜂蜜。
这样简单营养的玉米蛋花羹就做好了,在寒冷的冬日里喝一碗,充满了玉米的糯香,还可以帮助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真的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还有一款香菇玉米羹也要推荐给大家,它的做法基本和玉米蛋花羹差不多,不同之处是香菇也要切碎加入。香菇中所含的抗癌因子特别丰富,同时烟酸含量极高,大家不妨平时多喝些这款粥。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颜色越深的玉米越好,白玉米营养价值相对较低,紫玉米最好。传统的玉米比较难消化,而粘玉米会比较容易消化,肠胃不好的人可以多选择粘玉米。
另外,玉米发霉后能产生致癌物,发霉的玉米绝对不能吃。
大豆和豆制品,质优价廉的血管清道夫
高血脂很可能诱发高血压和血栓以及中风,如果它能被适当及时
“清除”,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就被釜底抽薪了,我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会更有保障。
为了帮我们早日成功赶走血脂异常的状况,建议大家多吃一些大豆。大豆富含优质蛋白,所以被称为
“菜园里的肉类”,它的蛋白质含量高达30%-50%,而且富含人体需要的8种氨基酸,是植物性食品中唯一可与动物性食品相媲美的高蛋白食物。不过我相信对于高血脂患者来说,大豆的营养是否丰富不是大家最关心的,我们最关注的是它到底能不能帮我们降血脂。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在所有降低胆固醇的营养物中,大豆蛋白对血清脂蛋白和心脑血管疾病危险的影响最广泛,它不仅可以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水平,还可以轻度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选择性地降低动脉粥样硬化中小而致密的低密度脂蛋白颗粒数量。而且,除了对降血脂有益外,大豆蛋白及其异黄酮还可以改善血管质量,减少体内氧化,预防炎症,减少血小板聚集,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显而易见,大豆对于降低高血脂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大有帮助,是降脂健康食品。
大豆中的卵磷脂还可以促进肝脏中的脂肪代谢,防止脂肪肝形成,这对于高血脂患者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日本庆应大学的一项研究选择了
22名36-70岁的实验者,在他们的膳食中添加15克高纯度大豆卵磷脂,6周后检查比较发现,他们血清中的甘油三酯都有所减少,动脉硬化指数减少,而且总胆固醇有所下降。虽然这项研究的实验者人数较少,并不能够有力证明卵磷脂就一定能帮我们降血脂,但它必然是对高血脂患者身体有益的。
为什么卵磷脂会有这种功效呢?这是因为作为清扫血管的
“清道夫”,人体内的卵磷脂有乳化作用,它能依靠所含的胆碱、亚麻油酸及肌醇等来化解脂肪,把大颗粒的脂肪变小,增加其流动性和渗透性,从而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机会,对减少脑中风、心肌梗死、冠心病及肾脏机能障碍等病症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卵磷脂原本是人体自造的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如果我们的膳食结构合理的话,并不需要额外补充。但我们今天很多人的膳食结构都不合理,而且有些人,尤其是老年人可能会出现卵磷脂不足的情况,这就应该从大豆类的食品中补充。
不过,虽然大豆营养丰富而且能够帮我们降脂,但由于氨基酸不能在体内贮存,所以过多摄入豆类制品也没有太大实际益处,反而还有可能增加肠胃负担。而痛风或尿酸过高的患者,是不可吃太多大豆的。一般对于高血脂患者来说,每日吃
100克左右的豆类制品是比较合适的。而且,大家如果吃黄豆的话,最好是煮熟吃。如果嫌口感不好,也可以吃豆制品,比如豆腐、豆皮、豆干或豆浆、绿豆芽等。
在此,我特别推荐绿豆芽给大家。绿豆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降胆固醇食物,而在它发芽过程中,维生素
C可达到绿豆原含量的六七倍之多。大量维生素C可以促进胆固醇排泄,防止其在动脉内壁沉积。绿豆芽的膳食纤维,还能帮助我们清除体内垃圾,与食物中的胆固醇相结合并将其转化成胆酸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胆固醇水平。
此外,性味甘凉富含水分的绿豆芽,还可以解腻生津,是不可多得的减肥调脂小菜,平时做菜时可以多选择下它。
老醋花生,降血脂的
“绝配”
很多高血脂患者看到我推荐的这道菜肯定会觉得,
“花生的脂肪含量不是很高吗?我不是应该少吃吗?”的确,每颗花生的脂肪含量达到40%-50%,是大豆的2倍,比油菜籽还高。含蛋白质30%左右,相当于小麦的2倍多,是大米的3倍。看起来似乎是高血脂患者应该远离的食物。
但事实不是这样的,花生含有核黄素、钙、磷、卵磷脂、胆碱、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因此被称为
“长生果”。它对心脑血管疾病和高血脂都有相应的保健作用。
一方面,食用花生可以让人体内肝脏的胆固醇分解为胆汁酸,让它的排泄增强,从而降低胆固醇;另一方面,花生红衣(花生皮)能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促进血小板新生,加强毛细血管的收缩功能,对血小板减少、肺结核咳血和泌尿道出血等疾病大有好处。所以,大家不要因为自己患有高血脂就对花生敬而远之。
如果大家还是担心花生脂肪含量高的话,那就加上它的绝配
——醋吧。醋这种调料,不但可以让菜增加鲜、甜及香味,而且具有增进食欲、促进消化、杀菌等功效,尤其是对过咸、过腻的食品,加上点醋可降咸味,减少腻感。
醋与花生搭配的科学性还在于能突出花生的价值
——花生含有人体所需要的不饱和脂肪酸,不过花生毕竟脂类含量高、热量大,醋正好可以化解这一点,醋中的多种有机酸是解腻又生香的,因此把它们搭配在一起,就可以扬长避短,让两种食物的长处都发挥得淋漓尽致,真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一般来说老醋花生的吃法是用醋浸泡花生一周以上,每晚吃
7-10粒,连吃一周是一个疗程。它可以降低血压、软化血管,减少胆固醇的堆积。
如果大家不喜欢这种吃法的话,也可以考虑另外一种做法:首先要把花生去皮。可以把花生用开水煮沸后,浸泡半个小时,再剥皮,这样的话更好剥。花生米的红衣虽然能够帮助养胃,但它是生血的,高血脂并且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建议还是按照我的方法把花生红衣剥掉。然后用三汤勺陈醋、半勺酱油、半块老姜,一起放到锅里小火烧开。然后再把熬好的姜醋直接浇到花生上。由于刚熬好的姜醋很熏眼睛,大家要特别小心,别让热腾腾的蒸汽烫伤或者呛出眼泪。
很多人觉得既然醋可以软化血管、降低胆固醇,是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一剂良方,那我是不是可以多吃一点呢?这其实是错误的观念,醋不是降脂治病的
“万能药”,醋本身是不适合大量饮用的,过度吃醋也有可能会破坏人体酸碱平衡,反而会适得其反。尤其是患有胃溃疡且胃酸分泌过多的病人,更要避免食用过多的醋,过量的食醋会使胃环境中的酸性加强,对胃黏膜造成损伤。
总之,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我们吃老醋花生也要适量,那种用醋泡了一周的花生米,每天最多吃十几粒就可以了,而且吃完之后一定要及时漱口,否则可能会伤害到牙齿。
既然要降脂,不能放过油
吃油、选油学问多,不仅要选对,还要吃对
我们平时做饭用的油,主要有动物油和植物油两大类。一般说来,多数动物油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较高,而植物油中则是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居多,因此血脂异常的我们肯定应该选择植物油。
但是,植物油也分好多种类:第一类是饱和油脂,如椰子油,这些油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经常吃可以让血胆固醇水平增高,并不适合多吃。第二类是单不饱和油脂,包括花生油、菜籽油和橄榄油,这些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较高。第三类是多不饱和油脂,如大豆油、玉米油、芝麻油、棉籽油、红花油和葵花籽油,这两类油更适合血脂异常的人选用,尤其是橄榄油。
20世纪时,地中海沿岸居民的饮食模式就引起了很多医学家的注意,因为这一地区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特别低,医学家推测这可能跟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关。经过多方调查和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跟他们食用的橄榄油有很大关系。
而我们中国人常用的植物油是花生油、大豆油,因为我们的土地上盛产这两种植物。但是在地中海沿岸,他们普遍种植的是橄榄,当地居民不仅经常食用橄榄,更是把橄榄油作为日常食用油,就像我们吃花生油、大豆油一样普遍。
那么,为什么橄榄油是他们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低的原因呢?同样是油,为什么橄榄油就能比别的油更健康呢?为什么它对血脂异常有着辅助治疗效果呢?
这和每一种油中的脂肪组成有关。我们经常吃的花生油、大豆油中富含的是
ω-6脂肪酸,吃多了不仅不能降低血脂,反而会升高血脂。而橄榄油中富含ω-9脂肪酸,这种脂肪酸也称油酸,油酸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能提高血液中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这样,油酸不仅能有效地将坏胆固醇排出体外,还能刺激增殖好胆固醇,将黏附在血管壁上的坏胆固醇“铲”下来,运回肝脏中去。对高血脂患者来说,橄榄油的这种功效简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
橄榄油中还含有一定量的
ω-3脂肪酸。一般甘油三酯在血液中含量过多,也会引起血脂异常,而ω-3脂肪酸具有乳化血液中甘油三酯,并将其排出体外的功能。当血液中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被清除的话,血脂自然会恢复正常,而由血脂过高引发的各种心脑血管疾病也将会得到控制,我们的健康隐患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消除,生活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所以,如果我们能用橄榄油代替其他烹调用油,相信身体中的血脂异常将会得到有效的辅助治疗。不过我们国家不盛产橄榄,商场超市中卖的橄榄油价格相对较高。不过经济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建议大家尽量把食用油换成橄榄油。
另外,我还想在这里澄清一个问题。有很多网友会问我:
“听说每天清晨起床或晚上临睡前喝一勺橄榄油可以降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这是不是真的?”
我承认橄榄油是非常健康的食用油,但是却不建议大家在正常饮食之外再吃一勺橄榄油。橄榄油毕竟还是一种油,不是药品,吃多了同样会造成脂肪的堆积,依靠它来治病是不现实的,大家没有必要在正常饮食外吃一勺油,这很有可能会造成我们每天摄入的油脂总量增加。大家要切记,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用油不要超过
25克,即便是橄榄油也一样。
目前市面上我们可以见到的橄榄油主要分为初榨橄榄油和普通橄榄油两种,初榨橄榄油味道浓郁,适合生吃,比如拌沙拉等。普通橄榄油则适宜煮或者炸,但也要尽量避免长时烹炒煎炸。还要提醒大家目前橄榄油造假相当猖獗,大家在选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包装、产地标识等信息,避免购买到不合格的产品。
盖浇饭虽美味,菜少盐多油超标
相信大家对洋快餐不属于健康饮食这个观点都相当熟悉了,那么大家知道吗,中式快餐也同样可能会对健康不利。我们现在要讲的盖浇饭,就是中式快餐中不健康的一种。
盖浇饭其实有很多其他叫法,东北叫烩饭,广东叫碟头饭,还有的地方根据使用材料不同叫做咖喱土豆饭,咖喱鸡饭,麻婆豆腐饭,番茄蛋饭,番茄牛肉饭等等。但它们只是名称不同,其实都是菜和饭放在一个盘子里,菜浇在饭上,由此称作盖浇饭。它的主要特点是饭菜结合,食用方便,既有主食米饭,又有美味菜肴。菜汤汁浇在饭上面,使米饭更富有口感而备受青睐。而且它不像一般食用饭菜需要较多的餐具摆到桌上,饭菜盛于一盘,所以既可放在桌上食用,也可以用手端着吃,深受学生族和上班族的喜爱。
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这种既方便又美味的食物也存在很大的健康隐患。
首先,它通常会存在油盐超标的问题,极有可能会引发高血脂。大家想想看,自己经常吃的盖浇饭,满目皆是棕红色的酱油和亮亮的油花。固然这种盖浇饭吃得香,开胃下饭,但同时也可能造成盐和脂肪摄入量超标,尤其不适合高血脂患者食用。即便你是健康人,也要尽量少吃。
而且,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盖浇饭通常都只有一些固定品种,它的内容比较单一,蔬菜量少。往往是一大盘米饭上面覆盖着的都是菜汁,菜很少,远远达不到每顿饭半斤蔬菜的要求。同时盖浇饭中蔬菜的种类比较单一,长期吃某一种盖浇饭可能会造成其他营养素摄入不足。并且它不仅缺少蔬菜,还缺少粗粮。盖浇饭的主食大多是白米饭等精细粮食,从营养角度来说,对于主食,还是要求尽量粗细搭配,营养素配比均衡、丰富。显然,盖浇饭并不能满足这个要求,更不利于缓解高血脂患者的病情。
另外一点就是,盖浇饭往往是荤多素少。基本上我们见到的盖浇饭都是排骨、卤肉、牛肉、鸡肉、鱼肉等肉类加上一些蔬菜制成,肉多菜少,难以达到合理的荤素比例,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摄入大量的脂肪。
作为学生族和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有时候难以避免会吃一些盖浇饭,它当然也不是不能吃,只是我们要尽量少吃以炸、煎等方式烹调而成的盖浇饭。而且,容易吸油的菜肴也尽量不要点,比如地三鲜、烧茄子等。
还要尽量避开麻辣口味的菜肴,如宫保鸡丁、虎皮尖椒等。建议考虑多点些清淡少油的菜肴,比如西红柿鸡蛋等就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为了方便省事在家吃盖浇饭,那么大家注意了,在炒菜的时候选用更适合高血脂患者食用的橄榄油,除了炒菜时少油少盐,注意荤素搭配外,大家在烹饪米饭时加点小米或紫米之类的粗粮,也可单独蒸一块红薯来替代部分主食,以保证足量膳食纤维的摄入。通过这些小细节,我们就可以尽可能地扬长避短,把盖浇饭吃得更健康。
降血脂的生活:无肉不欢,缺鱼不可
只要烹饪方法对,肥肉也能吃出健康来
对饮食营养稍微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肥肉的脂肪中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对人体有害,经常吃肥肉会使人发胖,促使体内血清胆固醇值提高,从而引发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脑溢血等心脑血管疾病。所以,很多医生都建议不管有没有高血脂都尽量选择不吃肥肉,只吃瘦肉,这可苦了那些爱吃肥肉的人。
不过我现在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们,肥肉并不是必然跟高血脂画上等号的。日本曾经对数十名百岁老人的饮食习惯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数长寿老人除了爱劳动、爱活动、对生活态度乐观外,几乎
90%以上的老人都爱吃炖烂的肥猪肉。而且这些老人没有一个得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和动脉硬化的,这一点大大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这个原因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事实上,随着肥肉炖煮时间的增长,猪肉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大幅度下降,炖了两个小时以上的肥肉可以下降
46.5%,达到最低点。而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随着烹饪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增加,在两小时达到最高值。这样,相当于让肥肉中对人体不利的因素——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转化为对人体有利的因素——单、多不饱和脂肪酸,同时,炖烂的肥肉保留了猪肉原本的营养成分,如丰富的维生素B
、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等,而且胶质部分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特别适合老年人和希望保养皮肤的女性食用。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大家在炖煮肥肉的时候,最好使用密封的高压锅,这样炖起来可以更熟、更烂。而且一定要炖够两个小时,不要过于性急,在饱和脂肪酸还没有变化的时候就出锅,只能让高血脂越来越严重。还要提醒大家,尽管炖了两个小时的肥肉对身体有很多好处,它毕竟也还是肥肉,大家也不可以过量食用。
另一方面,很多爱吃肉的人有了高血脂之后,不吃肥肉,却依然大量吃瘦肉。的确,瘦肉脂肪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确实低于肥肉,但不能笼统地讲瘦肉都是低脂肪的。营养学家对各种动物肉的脂肪进行测定,以
100克重量为例,每种动物的脂肪含量为:兔肉0.4克,马肉0.8克,瘦牛肉6.2克,瘦羊肉13.6克,而瘦猪肉却高达28.8克。在这样高饱和脂肪酸含量下,我们把瘦猪肉作为日常膳食结构中主要的食物来源,对高血脂肯定是没有好处的。而且由于你认为自己吃的是瘦肉,心理上会没有节制的观念,于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多脂肪。
除了脂肪之外,瘦肉中的蛋氨酸含量也比较高,这种物质在加热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叫同型半胱氨酸的有机物。而这种物质会直接损害动脉血管壁内的内皮细胞,促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脂质沉积并渗入动脉血管壁内,从而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大家由此也应该明白了吧,肥肉不是不能吃,关键是烹饪方法。瘦肉也不是可以随便敞开了吃,关键是要适量。
海鱼、河鱼都要吃,护心护脑降血脂
一般来说,我们都建议高血脂患者少摄入脂肪,控制摄入的总热量。那也就意味着,假如我们整天吃肉,是不是就更容易出现高血脂呢?按理说这样的推论是没错的,但生活在北极的因纽特人给了我们一个反例,他们终年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却很少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血脂水平也不高。这种情形,是由他们的基因决定的吗?
不是的,那些移居到了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因纽特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就会向当地人看齐。后来经研究发现,原来是因纽特人常吃的鱼可以降低血脂,让他们即便吃了很多的肉类,也可以免受高血脂的困扰。
各种不同的肉类,它们所含的脂肪是不一样的。比如,猪肉、牛肉、羊肉等肉类中的脂肪,主要是由饱和脂肪酸组成,这种脂肪吃得过多,膳食搭配不好,就会成为诱发高血脂的重要原因。而很多鱼类中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比较多,能帮助人体排除多余的
“垃圾”,有效降低血脂和胆固醇,对防治动脉硬化、冠心病非常有好处,还能帮我们降血脂。
当然,不同鱼类,它们降血脂的功效也是不一样的。在淡水鱼中,我向大家推荐鲤鱼。鲤鱼虽然脂肪含量比较高,但是
80%以上都是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们常吃的淡水鱼中名列前茅。而且,鲤鱼肉中还富含钾离子,对于强壮肌肉有一定好处。它的蛋白质含量高,质量也很好,人体消化吸收率可达96%,并能供给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A和维生素D。因此,特别适合儿童、产妇、孕妇及年老虚弱的人食用。
不过,如果是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和遗传性高血脂患者,吃鱼对你是没有太明显作用的,我们还需要选择其他治疗方法和保健措施。
除了淡水鱼,还有深海鱼。深海鱼所含的
DHA和EPA是人体代谢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DHA主要存在于人体大脑的灰质部,它能有效活化脑细胞,提高脑神经信息传送速度,增强记忆力,延缓衰老。
另一种被称为
“心血管清道夫”的EPA,对降低血脂血压、防止心脑动脉硬化、保护大脑和心脏都具有很好的效果。它能降低血液中对人体有害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有效控制人体血脂的浓度,并提高对人体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对保持身体健康,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改善内分泌功能等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所有的深海鱼中,又首推三文鱼,因为三文鱼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所有海鱼中是最高的,营养也非常丰富。
有网友曾经问我:
“我干脆直接吃深海鱼油行不行?”虽然理论上鱼油可以密集补充很多从鱼类动物体中提炼出来的不饱和脂肪成分,但市面上的产品良莠不齐,甚至在某些牌子的深海鱼油中还检查出了致癌物质,而且大家对其剂量大小、质量等很难把握。
此外,鱼油也不是没有副作用的,过多的鱼油可能会影响凝血功能,也可能会干扰维生素
E的吸收利用,大量服用鱼油还可能引起恶心、上腹不适、腹胀、腹泻等症状。所以还是建议大家吃鱼比较好。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4-02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