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类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工作习惯,朝九晚五是无数打工族渴望的生活节拍,然而由于工作性质等原因,许多人不得不上夜班,成为名副其实的“夜猫子”。随着生活状态的改变,晨昏颠倒的夜班族似乎遍布各个场所:医院、机场、车站、工厂、仓库、便利店、影院……
(这里小编就忽略熬夜刷手机打电游等放弃自我故意通宵的人们,专指夜晚在岗、白天在床、不得不过着“与众不同”生活的人们。)
大家都知道经常熬夜对身体不好,但你可曾想过,长此以往,
夜班工作究竟会对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
近日,来自加拿大麦吉尔大学附属道格拉斯心理健康大学研究所(DMHUI)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
调节重要生物过程的基因不能适应新的睡眠和饮食模式,并且大多数人仍然适应白天的生物钟节奏
。研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
昼夜节律研究和治疗中心主任、麦吉尔大学精神病学系教授Boivin博士说:“现在,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当睡眠和饮食行为与我们的生物钟同步时,所发生在人体内部的分子变化,例如,我们发现与免疫系统和代谢过程有关的基因表达不适应新的行为。”
在这项研究中,8名健康志愿者被人为地接受了为期5天的模拟夜班工作。第一天,测试者们都在正常时间上床睡觉,但接下来的四天都是“夜班”状态:夜间保持清醒,白天睡觉。在隔离室里,带有任何时间特征的光线或声音等线索都被阻断了,并且测试者不允许使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
在第一天和最后一个夜班之后,研究小组在不同时间采集了测试者的血液样本,随后交由博士后LauraKervezee使用转录组学分析技术测量了2万多个基因的表达,并评估了其中哪些基因在昼夜周期中呈现变异。
众所周知,许多基因的表达随着白天和夜晚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重复节律对于许多生理和行为过程的调节至关重要。研究人员指出:
志愿者在接受夜班模拟后,大约25%的节奏性基因丧失了生物节律,73%的人不适应夜班并一直保持着白天的节奏,不到3%的人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夜班时间表。
Boivin
博士解释说:“
这些分子变化可能会导致糖尿病、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的发展,尤其在长期从事夜间工作的人群中更为常见。
研究人员称,该研究是在实验室高度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未来将研究真正夜班族的身体活动、食物摄入量和睡眠时间等不同的基因表达。
小编最后要说,不仅是夜班族要重视身体健康,许多经历生物钟错位的人也要敲响警钟,例如频繁穿越时区的旅行者,要尽量避免熬夜,保持良好作息和饮食运动习惯。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4-02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