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波兹曼在他著名的《娱乐至死》一书中用“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可以饮用”比喻信息过剩时代人们的处境。卷帙浩繁对应着的无书可读,毋庸置疑成就了一个引人寒噤的讽刺。事实上,在文艺氛围浓重的豆瓣,网络红人和菜头9年前就发起一个名为“烂书通缉令”的小组,接受遭遇不良阅览体验的读者吐槽。曾供职于湖南报媒的读书版编辑袁复生,也为此办过“年度烂书榜”,郭敬明、于丹、易中天、冯小刚等一批畅销书作者均是座上宾。
坏影响越大的书越烂,仅仅是其中一个合理的解释。眼目下,电商购物平台首页推荐、实体书店最招摇的位置均被花哨的畅销书攻陷。那些最显赫的区域,永远为假模假式的都市言情、养生、励志、育儿,理财等门类预留着空位。专栏作家小宝借用大前研一《低智商社会》中的观点——内容简单的畅销书流行,是低智商社会的标志——为好书和坏书大致做了一次分野。
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评价体系中,其实仍有一个对于坏书的共识:无品、无聊、无益。拿直接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养生类图书来说,曾经流行中国大地之上的拍手、敲胆经和吃绿豆,在今天来看多少成了笑话。此外,充斥在这个市场中的爱情圣经、职场宝典、心灵修为、成功学案例等等,让在相关门类饥渴而赤贫的人们,步入字符筑造的迷宫。
大多数自我甄别能力欠佳的读者并不能像海岩那样通过烂书激发写作欲;也不如罗永浩所讲,会从烂书中学到东西。所以,大象公会创始人黄章晋毫不留情地把其中一类蠢归因于害人之书,“我碰到过两类蠢人,一类就是不读书,他会变蠢;还有一些人读的书特别多,他也变蠢了——读了一些不该读的书。”
在险象环生的阅读世界,轻率选择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供需关系宽泛标准下的经济市场,慌忙指导着书市新品上架。书商们炮制出几近戳破眼球的封面标题,企图掩盖内容的粗鄙;读者则在有限的时间缝隙里对此大快朵颐,最终吃出病来。
犹如置身于蒙昧荒原,夜幕已垂,我们需要保持清醒,阻击那些随时可能出现的野蛮人。
成功学——“鸡汤”里有毒
20世纪90年代,卡耐基系列图书被引入中国,随后《谁动了我的奶酪》的近百万销量让出版社赚鼓了腰包。从当时算起,励志心灵鸡汤类书籍在中国持续畅销了10余年。与其说将这类书籍作为人生方向指引,不如将之视作浮躁社会中人们对自己无法平静内心的一次奉承。
实际上,相较数年来国内书市风靡的励志与鸡汤出版物,卡耐基的作品还不算顶糟糕。但言辞犀利的知乎网友还是总结道,“没听说过鸡汤穷三代,励志毁一生吗?说的就是卡老师的书。”
2013年,据新东方培训学校几位元老故事改编的电影《中国合伙人》公映,王阳有句台词说,卡耐基是骗子。影片的这一幕,算是国人对成功学的一次公开反水。
就像盖茨第一笔与IBM的大生意由其母亲促成,巴菲特8岁参观纽交所的前提是他的议员父亲带路,奥巴马老爹是肯尼亚首席经济顾问……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而那些书籍只是将那些成功人士成长经历换用不同的语言置换更新,趋近于受众的认同。对此,中国读者凭借实际生活经验已经不再全盘相信了。
颇具典型意义的案例发生在港澳资讯现任董事长兼CEO唐骏身上。曾经历过学历造假风波的唐骏,在五年前出版《我的成功可以复制》,随后很贴合主题地成“烂书榜”上的反面教材。当一个人自言自语地说自己很成功,本身没太大问题,但非要出书告诉别人很成功已是不大靠谱了,更遑论随便复制。
还有一种类似传销洗脑术的书,如曾经销售火爆的《羊皮卷励志丛书》,该书强调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可以战胜一切阻力。其中也描述不少匪夷所思的案例,比如父亲为营救孩子,双手托举起一辆汽车;某穷光蛋梦想拥有豪车、别墅以及一个金发美女,多年后梦想终于实现,重点在于自己的妻子居然和他梦中的毫厘不差……拿现在时髦的话来讲,这是极度震撼人心的屌丝逆袭事件。引郑渊洁经常在微博上说的一句话来总结,“童话都不敢这么写。”
理性分析,励志书市场的繁荣,其主要驱动力源自年轻群体对成功的渴望,一本杂志曾经做过一个专题“有一种毒药叫成功”。在这个接近于迷信的信息传播范畴里,财富被当做成功的不二标志。如此逻辑之下,作者不乏宣扬为了得到财富,可以牺牲自己的尊严,为了克服恐惧,鼓励大家在公共场合“爬行”。这样的励志已经变态,化作一味毒药。
有关步步高升的假说——职场的水是如何搅浑的
与励志鸡汤书不同,职场类出版物更为精准抓住了中国人的实用主义心理。这部分的文字又微妙地切入了女性市场,书商们恍然大悟,中国女性对于事业精进的渴求不亚于这个国家里的男人,从而形成了一个无比庞大的消费市场。
后来被拍成电影的《杜拉拉升职记》,便是当年的书市黑马。接着便有了《杜拉拉职场变身秘诀》,这个女人的形象简直让人眼睛疲劳。百无聊赖,作者给了无数个失败的案例组成了一连串苍白故事,但是置于如何取得成就,答案几乎是没有的。或许这个问题,作者也没想明白,也就甭刨根问底了。
很久很久以前,电视里还没有开播《甄嬛传》,但书中的权斗戏码早已拉开帷幕。有本名为《白骨精列传》的书,它不再让人幻想组织团体的协作能力,把重点放在表现光鲜职场背后的尔虞我诈。初入社会的有志青年在它的指引下,将其视作大学毕业后的再教育学习手册。
有本书直接取名《上司喂养手册》。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方法是像养宠物那样喂养上司!当老板对你言听计从,当你说什么老板就做什么,或者你总能利用老板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你就是老板的主人。一种做梦的情绪油然滋生。
当然,除了攻读EMBA,我们的图书市场也为企业家们准备了管理方略猛料——《致加西亚的信》,可用于新入职员工洗脑指定用书;我的前公司曾人手一册发放的《将心比薪》,据说能够从企业员工互动的角度出发,触碰心灵最深层的角落,阐述真正意义的全心投入工作将能有效换取对应薪酬;《心怀感恩去工作》,告诉员工心怀感恩去工作的道理,事实证明,对工作越是感恩,就越是容易得到企业的欢迎与老板的青睐,就越是容易得到成功晋职的机会;《你有多少问题要请示》,老板已经有点不耐烦了,开始强硬起来,告诉员工做到优秀需要“有问题止于自己,把问题当成机会”,这是全新的职场艺术。
一万种养生理论——有病不治也是病
养生类图书一度主宰着畅销榜半壁江山,随后也在书籍投诉量中占了一半。面对强劲的经济诱惑,不少出版商滥造伪健康保健图书。于是,各路“枪手”被召集在一起,有时这些半吊子专家一个多月就能拼凑出一本书。通常,这些书都会用格外夸张的例子吓唬你,从而给出他们的解决方法。
实际上,即便在出版社工作10年之久的老编辑,在审查这类图书内容时也难免遭遇窘境——他们大多只能凭借自己的生活去把握文章说法的正误,底线则是“不至于死人”。
若是稍稍博览这个序列中的几本书,你会很快发现,保养的第一步应该是头晕。面对种类繁多的养生类书籍,那些相互矛盾的指导方法,令人无所适从。比如,有的书提倡水果不能与海味同吃,而另一本书立马就介绍海鲜水果沙拉如何美容养颜;《时尚养生指南》中说“游泳是最好的有氧锻炼方法”,但“游泳池中的氯会诱使哮喘发作”,而另一本保健书《有病不用上医院》中写道,“游泳是支气管哮喘患者最好的运动疗法之一”。在一家书店的陈列柜前,《有病不用上医院》旁边的摆放的另一本书的名字叫《有病就得看医生》。
养生导师“中里巴人”的《求医不如求己》系列,曾在七个月内印刷了十二版,销量达几十万册。但在一次采访时,这位父亲为八卦掌第四代传人的江湖郎中承认自己没有行医资格。
比起上面那位作者影响更大的是张悟本,此人因《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销售超过300万册、主讲节目《百科全说》排名收视率前三,毋庸置疑地也成为了中国荒诞康养史上的领军人物。过犹不及,一位叫刘弘章的人直接搬出太医后裔的名号,撰写《刘太医谈养生系列》,其中用作背景的历史故事,则是乱描一通。不想做历史学家的医生不是好作者。
关于时间管理的恐吓式忽悠——不要一古脑相信
这类书籍的作者似乎大多把自己当成了审判他人命运的上帝,通过几乎来自于同一模板的书名,便可洞见他们是如何指点黎民的。无可厚非,这又迎合了当下人们的功利心,向人们灌输年轻时名利双收的重要性,但这也导致了年轻人无法静下心来做事的状况,整个社会沉浸在浮躁的氛围之中。
《20几岁决定女人的一生》,大概是一本悲情的书,这么早就决定了命运,可人家才刚刚成为女人。
毁人不倦的还有《毕业5年决定你的一生》。即便毕业后的前五年工作对人的性格养成和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动辄用“决定一生”这样耸人听闻的字眼,让那些暂时因为各种原因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并不理想的年轻毕业生作何感想?
不久就有了《30几岁决定男人的一生》,接着又向10多岁发展,最后甚至到了几岁。这种恐吓式忽悠蔓延至各个年龄层,于是有了《十几岁,决定男孩的一生》《18岁以前决定孩子的一生》《6岁决定一生》《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由此观之,不妨说从娘胎里人的一生就被决定了。
幸好,在肯德基白胡子老头哈兰·山德士的年代没有这样的出版物,否则他不可能折腾出一家全球连锁快餐店;也亏得王江民青年时代没有受到“XX岁决定一生论”的干扰,他38岁才开始自学计算机,过了四十岁才成为国内最出色的反病毒专家……
严肃地讲,在人生漫长的岁月中,充满无数未知的可能性,几本败类图书根本无法左右其方向。
———————
———
如希望转载刊登《优雅GRACE》杂志文章,请联系028-86786009。
您可以这样订阅《优雅GRACE》杂志官方微信:
1、点本文标题处“优雅杂志”关注
2、查找微信公众号gracemagazine
3、扫描二维码
您还可以点右上角选择“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回复1可以试读《优雅》杂志手机版,也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试读: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4-02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