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央视的《开学第一课》在全国开播。节目中几位花样美男的出场,引发了一场关于“
男孩子要不要这么娘
”的大讨论。有人提出,男孩子应该有阳刚之气;也有人认为男孩子打扮成什么样是个人审美,别人无权管辖。
我们也好奇,
正值青春的中学生们怎么看待这场讨论呢?
在我们收集到的观点中,不少同学都认为外貌不应成为评价人的标准,外表看起来温柔的男孩子也可以有一颗坚毅的内心;也有同学认为女性化潮流不应成为社会主流;有同学讲了自己身边的故事;更有大神从历史上找到了争论的原因。
辩证:应该包容,但不能过度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对“娘化”现象应该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来看待。不过,
凡事应该有个度,如果过度就需要矫正。
如果青少年过于沉迷在“阴柔之美”中,审美出现“一边倒”的态势,那就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北京五中满润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男人是应该有阳刚之气的。正如《南齐书·文学传·卞彬》所说,“父延之有刚气,为虞令。”然而对此问题,发达国家却并不在意,说明这种问题并不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而人的一切外在表现也确实不能决定其内在品格。因此,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根本是
传统文化给人们带来的惯性思维和新的潮流文化的碰撞。
北京二中季开
可怕的不是男孩子爱打扮,而是只会打扮。
开放的时代应有开放的思想,同时更不应忘记本分。
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王思扬
我们不应过于死板守旧,不接受个人审美差异,不支持社会发展,但是作为央视节目,而且是要求广大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学生观看的节目,
《开学第一课》不应该在无形中把这样的形象拉入社会主流。
北京五中刘卓苒
我们应该把“娘炮”分两类,一是“外表娘”,二是“内心娘”。“外表娘”是指那些长相秀气,说话声音细,看起来有点像女生的男生。他们的长相不应该成为大家反对的对象。而“内心娘”是指那些没有男子气概的男生,他们注意力全放在描眉画眼,把自己打扮的油头粉面这些方面去了,从不想着好好学习和工作,不为国家做贡献。这些人是真正的“娘炮”,应该大力反对。
马浩宸
反对:每个人有追寻理想形象的权利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男生化妆是不能被接受的,化妆应该是女生才会干的事情。事实上,
我们可以接受女生身着男生的装备,却不能忍受男生穿女生的衣服和化妆,这就是一种性别上的不平等。
化妆和爱美是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无可否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他们认真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激情所在。而保有这份激情是他们成功的因素。
吕嘉恒
在中国的教育中,尤其是对男性的教育,家长和老师们总以一种“压抑隐忍”的观点作为教育宗旨。男孩子从小就要不断被打压,即便是喜怒哀乐的表达也要受到限制。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亦是如此,但却从来没人提过后一句的“只是没到伤心处”。演员看起来“娘炮”与否,都只是外在的打扮问题。并没有人规定过中国的男人一定要怎么样,如果这么说,反而变成了一种文化霸权。
166中学李優
只看一个人的表面,怎知他的心灵?看一个人,要看他面对刀山火海时的义勇直前,要看他面对狂风暴雨时的坚韧不拔,要看他面对灭顶之灾时的泰然不紊,要看他心里,有没有真善、勇敢,和大爱。这样方可称为阳刚之气。
166中学钱小恬
“我誓死捍卫你自由的权力,但是我无法支持你。”这种观点的本质依然是对“娘炮”的反对。它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施舍,表示给予生存空间,但仍与它无法共存。无论话语如何表达,
只要多数人认为阳刚、刚毅是更值得培养的气质,那么“娘炮”在公众视野中就是被低看、歧视的对象,是一种需要被淡化的气质和身份。
杨馨柳
社会对性别角色与性别标签的定位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但是,在日益开放的新时代,在审美逐渐发生转变的年代,我不认为应该过于执着人们外表的性别标签化,而是应该注重人们内在的精神。一个人甚至是一种性别的打扮风格,不应被社会品头论足。毕竟,在新的时代,
我们更应追求的是“少年自由,则国自由”,而不是本就带着性别标签的“娘”与否,不是吗?
北京二中马雨宁
不论男女,有的人天生就温柔腼腆,有的人则生来就雷厉风行,这是刻在基因里的,是改变不了的。我们要求的平权,不只是女人可以像男人一样,而是不论男女,都可以不用掩饰、不用恐惧,坦然的面对并热爱自己的性格。
王海月
阴柔审美的出现本应当成为一种契机,推动社会学会尊重多元的选择、多元的自我,让男性女性相互之间多一些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无论男人女人,想要打扮成什么样子,想以什么方式展现出自己独特而自我的魅力,都应有遵从自己内心声音的权利,不应受到别人背后的议论和指指点点。
北京二中顾雪琪
男性同样需要平权。在几千年来男权社会的深刻烙印下,用无形枷锁束缚女性的同时,也固化了男性高大英武、体魄强健、果断勇敢的形象。但社会发展,提倡男女平权,两性的固化形象都需要被有力地打破,
每个人有追寻自己生命意义
理想形象的权利。
罗雅轩
历史: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魏晋时期的男子既要剃须,又爱敷粉带香,就连魏国丞相何晏都“好服妇人之服”。《晋书》中以“冰清”“玉润”来形容的卫玠,“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就连“俊爽有风”的舅舅王济在他旁边都感叹:“珠玉在侧,觉我形秽。”最后这位体质孱弱的美少年因众人的围观一病而亡。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的他,却又是在魏晋玄学发展中,继“正始之音”,启“江表之声”的重要人物。
众人皆知嵇康为竹林七贤之一,但你可知“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的嵇康?
《世》中山公曰:“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除美色之外,后人称赞的更是他不因循守旧、放荡不羁的个性及满腹的才华。然而,世人皆称这样的“娘”是美。
时代的审美观会因多种因素而改变,当不同于你的审美标准出现时,万不可断章取义地批判讽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美的标准因人而异,而任何审美都应当有被尊重的权利,更何况中国自古还有句古话叫做“不可以貌取人”呢?
教进侯昕妍
男生一定要阳刚,其实是一种性别固化的现象。这种现象产生,往往来自于不同的时代背景。70到90年代中,父辈的观念是男人就应该强壮勇猛,并且敢拼敢闯。但是现在我国的很多娱乐文化都受到韩流的影响,演进成一种更为极端的表演形象。两者互相影响,产生了审美代沟。
父辈对于这类小鲜肉的看法持反对态度,而现今的青少年往往能够欣赏这类颜艺。
北京二中张晶
故事:别成为施暴的一方
我记得念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一个皮肤很白、瘦瘦的男生,相貌清秀,很安静,喜欢看书。相对于和男生,他和女生一起玩的时间会更多。因为这个,他遭到了班里男生的“暴力”:书包里被放虫子,被叫“娘娘腔”,头发有点长会被恶意地扎起小辫嘲笑。他因而变得更加安静,甚至畏缩。他曾经开心地推荐给同学自己喜欢的书,眼睛里有小星星一样,但是后来我再也没有看到那样明亮的眼神出现在他身上。毕业后,便再也联系不上他。
我经常会感到懊悔,懊悔我自己当时为什么不去帮帮他,哪怕只是说一句“别这样”。因为任凭我怎么仔细地回想,我也想不出来他有做什么错事。他是没有多数男孩那样活泼好动、那样“阳刚”,但为何他不能“温柔”?
别成为施暴的一方。
张诺杨
我给爸爸看了这样一张图,问他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他说:“这张图对比十分鲜明,娘炮的气质显露无疑。”我问:“爸,你凭借什么这样认为这个人,你知道吗,我刚刚上百度搜了一下,他,出席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2017、2018青年论坛作为青年代表发言、英文议程演讲;他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青年教育使者;是联合国“畅想2030”优秀倡导者;是五四优秀青年;出席2017新乡村校长论坛并发表演讲;甚至成立了公益专项基金等等。”爸爸一时语塞。
在我看来,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应引导他们以博大的胸襟去接纳这个五彩纷呈的世界,去学习去拼搏,拥有一颗进取的心,将来要承担对于社会对于祖国的责任,而不是用自己的行为教导孩子以貌取人。
上官芸秋
吐槽:篡改文学作品也不好
“少年娘则国娘”是以“
少年强则国强
”为基础改编的,这是一种对青少年的误导,也是对梁启超先生作品《少年中国说》的一种不敬。这是在误导青少年的写作方式,越年幼的孩子越容易形成随意改编文学作品的坏习惯。
北京五中戚嘉懿
或许每个人身边都有那么几位精致的男生,对于他们的看法一定不是非黑即白。
你还有什么看法呢?
欢迎留言。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4-04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