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少年
的故事
第30届金曲奖颁奖典礼落下帷幕,天后蔡依林凭借
《玫瑰少年》
获得年度歌曲奖。然而“哪朵玫瑰,没有荆棘?”动听的歌声背后,歌词讲述的却是玫瑰少年遭霸凌凋零的故事。
事件回顾
歌曲《玫瑰少年》创作源于对台湾的一起关于
多元性别议题
的校园事件“叶永志事件”的致敬。
中学生少年叶永志因所谓“娘娘腔”遭到同学霸凌而无法安心上厕所。2000年4月,叶永志被发现伤重倒卧血泊,离奇死亡。
之后该事件引起台湾社会对于
性别平等教育
的广泛讨论,使得原《两性平等教育法》在2004年修订为《性别平等教育法》,教育政策也从传统二元的两性教育延伸转化成为更具普遍性的性别平等教育。
校园性别霸凌
究竟什么样才算校园霸凌?
美国从事校园中性别暴力研究的学者NanStein曾将“霸凌”定义为“发生在同侪之间的欺凌行为”,挪威长期研究这一议题的学者D.Olweu则将“霸凌”定义为“专指一个学生长时间、重复地暴露在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欺负或骚扰,或是被锁定为霸凌对象而成为首领儿童的情形。
不管是肢体上的踢、打,言语上的嘲弄、威吓,或是关系上的排挤,身体、性别上的取笑或评论,都被视为霸凌。”
权利不均
是分辨霸凌行为的一大特征。学者Smith强调,霸凌是一种有系统的权力滥用,可以使体型上,力量上,或是性别上。因此,校园中很多看似平常的举动,都有可能是霸凌行为,如辱骂女性气质的男生为“娘娘腔”或“同性恋”等。
2016年5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第一份因性倾向而起的校园暴力全球报告。
报告显示,学生因
性别认同
而遭受暴力的情况普遍存在,在某些国家,多达85%的男女同性恋、双性恋及跨性别学生遭受到基于性别和性倾向的暴力,45%的跨性别学生因此离开校园,性少数群体学生自杀倾向相较于异性恋学生是显著偏高。
在中国,参与调查的性少数群体中,有59%的学生认为因性倾向引起的骚扰对他们的学业成绩有影响。
要解决这种校园暴力,我们就得寻求突破权利不均,尤其是这种性别上的不对等。
在这里引申出一个概念——
性别刻板印象
全世界对性别都不可避免存在“刻板印象”,即人们总会在脑中对某一群体形成
特定的固有想象
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经常被认为是两种对立的气质,比如男人应该阳刚,女人应该阴柔;男人应该潇洒,女人应该婉约;男人应该高大威猛,女人应该娇小柔弱……
(图源:bing)
什么是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有很多表现,我们介绍其中最典型的五种:
@01
第一对刻板印象是感性和理性。女性天生富于感性,男性则富于理性。
@02
第二对是自然和文化。女性更接近自然,男性更接近文化;女性更接近物质,男性更接近精神。
@03
第三个是把哺育性同女性联系在一起,认为女性们更愿意从事养育性的职业。
@04
第四个是攻击性的问题。男人更有攻击性,所以能当领导,女人更服从,所以适合做辅助男人的工作。
@05
第五个是关于公领域与私领域的划分,公领域是男人的领地;私领域是女人呆的地方。
性别刻板印象
是对丰富多彩的人性的压迫,它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使人们误以为某种性别就必须是某种样子的,如果一个男人不是这个样子,他就不是男子汉;如果一个女人不是这个样子,她就没有女人味了。这给许多人带来了不必要的压力和痛苦。
例如:
《开学第一课》上几位略显女性气质的明星,受到了网友们的一致炮轰:“这是想让华夏大地变成娘炮集中营吗?!”
(图源:新浪微博)
北京本色男儿俱乐部训练营通过军事化训练,可以矫正男孩的“娘娘腔”。一位妈妈把孩子送到训练营后,对训练效果颇为满意,觉得自己孩子“最大的优点就是听话”。
如何解决
此类性别暴力事件,降低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我们从
四个方面由小到大地谈一谈吧!
一、家庭
据叶永志母亲回忆,她在听到儿子被欺负时,说:“这个问题存在那么久了,都没有解决,同学要看你什么,你就脱给他看嘛!怕什么?”“在我的思想上,如果是我,我就脱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没什么好看的!”面对遭遇校园霸凌向自己寻求帮助的儿子,叶母似乎并没有意识到霸凌的严重性,只是建议儿子采取“想看就给他们看”的消极应对方式,显然不妥。
其实,家长要做的首先是与孩子进行
有效融洽的沟通
,学会倾听孩子,了解孩子的感受。如果家长完全不了解孩子的处境,又谈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呢?
其次,家长也要加强自身的
性别多元意识
。家长在孩子成长中影响重大,性别教育需家长观念先行,再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树立正确性别观。若非如此,孩子不能正确看待多元性别,眼光局限于性别刻板印象,甚至可能会成为性别霸凌的施暴者。
而像叶永志这样被欺凌孩子的家长,如果也没有性别多元意识的话,很难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无法给孩子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甚至有些家长也训斥孩子这样不符合“标准性别表达规范”的行为,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
二、学校
然而比起叶母不恰当的处理方式,长期目睹欺凌而不作为的老师和校方更应受到谴责。
如果说家长因为没有接受全面性教育因而把性别刻板印象耳濡目染地传给下一代,这还算情有可原,家长也鲜有重返学校重新接受性教育的机会了。
但是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单位,不给孩子提供顺应时代的性别多元教育,我们的教育还怎么有希望?
因此,学校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尽自己最好的条件,给学生开展全面性教育,包括性别多元教育。
其次,在发生校园暴力事件中,学校要展开迅速、及时的干预。以叶永志案为例,校园暴力往往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且其程度由轻到重发展。这意味着学校教职人员越早发现校园暴力的苗头越好,孩子可能受到的伤害也可能最小。但由于校园暴力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如果学校没有一套完备的反校园暴力机制的话恐怕不易及时处理。
最后,在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学校做的事情也很关键。因为这是向全体学生、老师表明,这个学校对校园暴力的态度是什么。如果学校选择了容忍姑息,对施暴者从轻发落甚至不过问,那么这将更加纵容施暴者,也会令其他一些弱者担心害怕,更寒了被施暴者的心。
三、法律法规
叶永志的事件发生后,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性别校园暴力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永志去世后的两年,台湾通过了《性别平等教育法》,“娘娘腔”“男人婆”等侮辱性的词语得到法律的禁止,学校的招生、管理、教育不得因性别与性倾向而有差别。
世界各国也有着各种针对性别暴力、校园暴力的法律、政策。
☆美国政府规定中小学遵守“不宽容原则”。
☆英国对校园欺凌现象采取了以学校为主,结合家庭、社会、司法的综合模式。
☆德国重视从根源上寻找问题解决之道,以“善良教育”启蒙。
☆日本采取“早发现早预防”原则,并明确指出监护人、学校等相关者的职责。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并未设立专门调整校园霸凌的法律,处理校园霸凌只能援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处理。但在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对于校园欺凌问题开展专项治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数字背后:终结校园暴力与霸凌》报告表明,政治领导、高层承诺以及针对儿童、校园暴力与霸凌而建立的强有力的法律与政策框架在减少、遏制校园暴力与欺凌方面效果显著。
四、社会
蔡依林的《玫瑰少年》让我们感动,它用声音记录了叶永志的生命,向大众呼吁多元性别表达,反对性别暴力和校园欺凌。
还有很多的名人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如泰勒•斯威夫特,艾玛•沃特森,阿信等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勇敢发声,联合起来,全世界就听到我们的呼声。
这样的事情,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影响我们身边的家人、朋友、邻居。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文字:王威、莫嘉荣、甘宇航
排版:张佳颖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4-04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