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的挫折应对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的挫折应对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的挫折应对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的挫折应对方法

挫折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认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困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挫折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挫折情境,指需要不能满足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等情境因素。第二是挫折反应,即对自己的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常见的有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第三,挫折认知,即对挫折情境的认知和评价。在挫折的三个含义中,挫折认知是最核心的,因为面对不同的挫折情境,不同的认知会产生不同的挫折反应和情感体验。

一、挫折产生的原因

挫折产生的外部原因有些是非人为环境因素或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遭受到人为因素的限制而造成的。比如,有些大学生家庭贫困,但室友家境都较好,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也有一些大学生第一次远离家乡,身处异地倍感孤单等。挫折产生的内部因素是指个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等带来的阻碍和限制。

1.个体生理条件的限制。例如,色盲的人不能从事自己喜爱的医疗或美术工作;身材过矮的男性或过胖的女性在择偶时往往会遇到挫折等。

2.动机冲突。动机冲突是指个体同时产生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二者不可兼得。如果这种心理矛盾持续太久、太强烈,或是其中一个动机得到满足而其他动机受到阻碍,这时便会造成挫折。

3.能力和期望的矛盾。一个人如果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就会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制定过高或无法达到的目标或计划。一旦目标无法实现,便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4.人际关系障碍。人际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有人称之为“心理气氛”。如果一个大学生善于与室友、同学保持良好关系,或者与周围人维持一种融洽的正常的感情交流,就会获得一种归属感;反之,如果人际关系不良,有无助或孤独之感,就会引起各种形式的挫折反应。

5.学习上的不适应。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学习方法、方式不同。在大学阶段,主要靠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自学能力。有些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不适应这种转变,平时疏于复习,到了期末考试就手忙脚乱,引起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6.生活上的创伤(或重要的丧失)。大学生中重要的丧失主要包括重要的人际关系丧失、自尊的丧失和荣誉的丧失。重要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家人、朋友、特别是异性(恋人)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旦丧失或出现问题,如亲人的突然离世、失恋的痛苦等,就会给大学生造成极大的精神打击,这也是较为常见的心理受挫因素。荣誉和自尊的丧失对大一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有些在高中时代一直是班委,有着较强的优越感;上了大学以后却发现身边优秀的同学太多,自己仅仅是班里一名很普通的同学等,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导致强烈的自尊感的丧失。

二、挫折的反应

人在遭受挫折时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焦虑。它包括自尊心的受损、自信心的丧失、失败感和愧疚的增加,最终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等感受所交织成的复杂的心情,概括称之为焦虑。

2.攻击。人们遭受挫折后,常常引起愤怒的情绪,为了宣泄愤怒情绪,就可能出现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按其表现方式可分为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两种。直接攻击大多采用打斗、辱骂、讽刺等形式,以侮辱对方人格,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转向攻击是将其他人或物作为发泄愤怒的对象。

3.冷漠。在遭受挫折时表现出无动于衷、事不关己的态度,似乎毫无情绪反应,这是一种与攻击相反的行为反应。其实,冷漠并非不包含愤怒的情绪,只是个体把愤怒暂时压抑到内心深处。

4.退化。人们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身份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退化这种受挫后的表现其根本目的在于发泄心中的不满和博取别人的同情和关注。

5.幻想。人们以自己想象的虚幻情境来应付挫折,借以摆脱现实的痛苦,并在此虚幻情境中寻求满足。幻想偶尔为之,并非失常,但是,一旦形成了以幻想来应对现实中的挫折,希望从幻想中得到现实中得不到的满足的习惯,是十分危险的,并可能形成病态的行为反应。

6.固着。人们在受挫后需要有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来摆脱所遭遇的困境。但是有人在重复碰到类似的困境后,依旧用先前的方法、模式去解决已经变化了的问题。这种情形多见于惊慌失措的状态中。如一些失恋的大学生,明知感情已经无法挽回,却仍然旧地重游,徘徊于往日约会的地方。

7.自杀。自杀是个体自觉陷入绝境无法自拔的最后选择,也是最极端的反应。

三、什么是挫折承受力和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茨威格认为,挫折承受力即个体适应挫折、抵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般来说,挫折承受力较强的人,往往挫折反应小,挫折时间短,挫折的消极影响少;而挫折承受力较弱的人,则容易在挫折面前不知所措,挫折的不良影响大而易受伤害,甚至导致心理和行为的失常。大学校园发生的各种极端事件都与挫折承受力息息相关。

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条件。一般来说,一个身体健康、一个正常人应对挫折的能力比一个疾病缠身、有生理缺陷的人要高。

2.过去经验。一个有着挫折经历的人,可使成年期的耐挫力更富于适应性和多变性。相反,自幼一帆风顺、总受赞扬的人,缺乏应对挫折的经验,他们的自尊心往往过于强烈,对挫折的承受力很低。

3.遭受挫折的频率。遭受挫折的频率过高,人的挫折承受力必然大大降低。比如,一个人失恋不久、考试不及格,又把刚买的手机丢了。这些事必然削弱了他的挫折承受力。

4.认知因素。由于每个人的认知不同,同样的挫折情境,对每个人造成的打击和心理压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虚荣心重的人对挫折的知觉敏感性高,承受力低。因为虚荣心重的人常常将名利作为支配自己行为的内在动力,一旦受挫,目标没达到,就会因为虚荣心没有得到满足而难以忍受。

5.个性因素。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和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个人兴趣、世界观都对挫折承受力有重要的作用。性格开朗、乐观、自信的人,挫折承受力强;性格孤僻、懦弱、内向、心胸狭窄的人挫折承受力低。

6.社会支持。人们常说:“一个痛苦两人分担,痛苦就减轻了一半。”当一个人感到有可以信赖的人在关心、爱护和尊重自己时,就会减轻挫折反应的强度,增强挫折的承受力。

四、挫折承受力的培养

1.适当运用心理防御机制。个体为减轻挫折造成的心理压力,常常有意无意地运用心理防御方式,称为心理防御机制。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以下几种:

压抑。压抑是隐而不发,即便非常生气,也努力控制不要爆发自己的怒气,是个体不知不觉中自动地抑制威胁性的一种行动。压抑这种防御机制较为常见,但对身心危害较大。

投射。有时候我们会以己推人,认为自己身上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在他人身上也存在。这在心理学上称作投射。投射通常指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志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说别人有这种恶习或恶念,即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此种机制可以保护个人内心得以安宁,但会影响个体对事情的正确观察和判断,并易造成人际关系上的问题。

合理化。指利用各种理由或借口以提高自身的价值或争取社会认可。

认同。认同是模仿他人或团体的态度行为,使其成为个人人格一部分的心理历程。比如寒暑假期间,原来中学的同学相聚时,大家都会赞誉和抬高自己所在学校,其实就是间接地赞誉和抬高自己。认同作用就是把别人具有的使自己感到羡慕的品质加在自己的头上,或是将自己与崇拜的人视为一体,以提高自己的信心、声望、地位,从而减轻挫折感。

反向。又称“矫枉过正”现象。个体为了防止自认为不好的动机外露,采取与动机方向相反的行为,这种内在动机与外在行为不一致的现象,称为反向作用。它实际上也是对个人的冲动和欲望进行压抑的一种心理表现。比如,一名女大学生对某男生有好感,但在交往中,反而采取冷淡回避的态度;总爱在他人面前炫耀的人,恰恰反映了他内心有怕别人瞧不起的自卑感。

升华。当一个人在人生的主要目标和兴趣上遭遇失败时,转移理想到另一更有价值的事业上去,即升华。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很多文艺创作,多是作家把内在不合理的冲动升华而以社会所能接受的正当方式加以表现。如屈原被放逐以后,写出《离骚》;司马迁遭受凌辱,身陷囹圄,却以《史记》传世。

补偿。原先的目标受挫时,通过别的途径达到目标,或用其他目标代替。比如,一个眼睛高度近视、身体单薄的学生虽然无法在运动场上驰骋,但在学习上刻苦认真。

2.正确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增强自信。挫折可以使人沉沦,也可以使人猛醒和奋起。关键在于受到挫折时,能否从失败中吸取经验,能否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从而振作精神,重整旗鼓。

正确认识自己,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并且逐条记录下来。可分类记录,如个人专长、已做过什么有益或建设性的事、受过的教育等。

正确认识自己,要肯定自己的能力。每天找出三件自己认为做得成功的事情。比如,背完了一篇英文,在足球场上进了一个得意的球,在宿舍给大家做一盘可口的凉菜,顺利通过了驾考等。

正确认识自己,要培养自己某方面的兴趣。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中,找一样来培养、发展,使之成为专长。专长不必太难,可以简单到游泳、做菜或点心、织毛衣、唱歌、跳舞……有了专长,就有机会做主角,就能找到自信。

3.调节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人在从事某种实际活动之前,对自己要达到的目标规定的标准。挫折总是跟目标连在一起的,挫折就是行为受阻,目标没有实现。因此,遭遇挫折后,要重新衡量一下,目标是否定得过高,是否符合主观条件。所定的目标最好是既有足够的把握,又要经过一定努力才能实现。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遇到挫折时,亲人、朋友的帮助支持也是提高挫折承受力的重要因素。人际交往遵循互惠互利原则。你要想在困难时得到朋友精神上的支持和其他帮助,那么在别人困难时,你应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此外,应多与亲人、朋友交流思想、沟通感情。

作者:新疆医科大学姚德雯

编辑:郭晓蓓

新疆教育报

长按二维码

点击关注!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