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时常受到情绪的左右,痛苦不堪。比如,他们在消极情绪来临时,不知如何掌控它,往往受其支配,轻者影响正常的生活,重者影响人际关系,甚至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真正健康、有活力的人是可以控制自己情绪的,他们懂得驾驭、协调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让情绪为自己服务。下面,我想谈谈大学生的情绪认知与管理。
一、认识我们的情绪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当客观事物满足自身的需要时,个体会产生幸福、开心的感觉;反之则是沮丧、悲伤等感觉。
人类有四种基本的原始情绪,即喜悦、愤怒、悲哀和恐惧。此外,还有惊奇、厌恶、羞耻、骄傲、压抑、嫉妒等情绪。如果再细分一下,人类有数百种情绪。情绪按其方向可分为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对我们的良好行为起促进、增进作用。常见的积极情绪包括开心、乐观、喜悦、希望、自豪、感激等。消极情绪对我们的良好行为起削弱、减力作用。消极情绪包括忧愁、悲伤、愤怒、紧张、焦虑、痛苦、恐惧、憎恨等。人们消极情绪的产生是因人、因时、因事而异的,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也有很多种,比如,对突发事件产生的反应,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遭受挫折,受到挖苦或讽刺,莫名其妙的情绪低落等。
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划分是相对而言的。面对生活的压力,如果能够及时察觉消极情绪,并把它调节转化为积极情绪,则能促进人的进步;反之,若消极情绪一直居于上风,会导致人一直困于情绪的牢笼,无法自拔。
二、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
1.影响学习效率
科学实验表明:情绪低落时,人们大概会忘掉记忆内容的1/4;情绪高昂时,同等时间内,仅忘掉记忆内容的1/20。因此,不少大学生都有这样的体验,情绪积极乐观时,学习效率倍增;情绪低迷、忧郁或烦躁不安时,往往学不进去。
2.影响身心健康
《黄帝内经》中提到:“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们的生理疾病中,70%同时伴有心理上的病因。在现代社会中,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杀手”,这些疾病都与人的情绪状态有直接的关系。长期的学习压力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失眠、紧张、神经性头痛、消化系统等问题。这些大都是情绪状态没能得到很好的调整所致。
3.影响人际关系
情绪是内心情感的反应,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在积极健康的情绪中,大学生能够较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反之,焦虑、抑郁、冷漠,或处在应激状态中的情绪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行为。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当人情绪不佳的时候,即使刻意地掩饰自己的消极情绪,但一些细微的动作、眼神会“出卖”他。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觉察他人的情绪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对方交流沟通。
三、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1.情绪的冲动性
大学生的情感世界丰富、强烈而又复杂,情绪体验的快而强烈,表现为热情奔放的冲动性。心理学家常用“疾风骤雨”来形容这种情绪特征。情绪的冲动性在群体氛围的烘托中往往会演变得更加激烈。大学生群体有较强的同伴认同感,好模仿,易受暗示,也容易受当时情境的感染和鼓舞,容易表现出比个体行为时更大的冲动性和盲目性。
2.情绪的爆发性
大学生的情绪特点还表现为情绪体验深刻,富有激情,对很多事情的反应比较敏感,一旦情绪爆发则很难控制,甚至表现为一定的盲目性和冲动性。而当学业生活受挫,人际关系产生矛盾时,往往会走极端,给自己及他人带来伤害。
3.情绪的波动性
大学生正处于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的转变阶段,在情绪状态上反映着两种情绪并存的特点。一方面,相对于中学阶段,大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和成熟;另一方面,与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带有明显的波动性和起伏性,容易从—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4.情绪的隐蔽性
大学生的情绪表现虽然有时也会喜形于色,但更多的时候已经不像少年时期那样坦率直露,不少大学生常会将自己的情绪隐藏和掩饰,体现为外在表现与内在体验并不一致。这也无形中给大学生的人际交流带来一定的阻碍,使一些学生产生孤独和苦闷的情感困惑。很多大学生都说,高中时代的友谊特别的纯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是进入大学后,总觉得和身边的同学有距离,交流的时候比较困难。
四、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1.焦虑
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状态,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产生某种不良后果的不安感,是担心、恐惧和害怕等混合的情绪体验。当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遭遇挫折或担心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事情来临时,便会产生这种体验。焦虑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复杂的,既可以成为大学生前进的内驱力,起促进作用,也可能因为过于焦虑、压力过大而起阻碍作用。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中等焦虑能使学生维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促进学习。但过高或是过低的焦虑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比如,有的大学生考试前夕容易失眠或考试时过于紧张发生遗忘等,都是高度焦虑所致。被高度焦虑困扰的大学生,常常会感到内心极度紧张不安,精神方面出现心神不定、思维混乱、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现象,甚至记忆力下降,同时还容易产生头痛、失眠、食欲不振、胃肠不适等不良的生理反应。
2.抑郁
抑郁是一种感到无力应对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常伴有厌恶、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报告,目前抑郁症是全球第四大疾病,大约有1/7的人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遭受抑郁症困扰。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的第二大疾病。在中国,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6%,目前已确诊的抑郁症患者为3000万人左右。抑郁最明显的症状是情绪低落,常常伴随着焦虑,对所有活动丧失兴趣,不愿与人交流。长期存在的抑郁心境会使大学生身心受到损害,学习热情下降,人际交往受挫,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3.自卑
自卑的表现有以下三种:第一,自我评价偏低。有些学生对自身条件如长相、身材、学习能力、人际交往等作出低评价,因而产生低自尊,总觉得自己不如他人。第二,自贬泛化。这是一种把自身某一方面的缺憾,以偏概全地泛化到个人其他方面的自卑类型。例如,有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出现了自卑情绪后,渐渐地觉得自己其他方面也都不如别人。第三,敏感与掩饰。自卑的学生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拿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优势进行比较,但同时又害怕别人会发现或关注自己的缺陷。他们非常在乎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总是毫无根据地担心别人会在背后议论或贬斥自己。为了使自己的缺陷不被别人察觉,就会不自觉地对自己的缺点加以掩饰或否认,因此,他们会采取自我封闭的方法避免与人来往,极少吐露心声。这种做法的结果是越发顾影自怜、自惭形秽,甚至放弃前进的目标和动力。
4.愤怒
愤怒是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愿望相违背,或因愿望无法实现时,人们内心产生的一种激烈的情绪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愤怒发生情绪失控时,可导致心跳加快、心律失常、高血压等问题,同时还会使人的自制力减弱乃至丧失,甚至做出一些事后后悔的蠢事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比如,有的大学生因一句刺耳的话或一件不顺心的小事暴跳如雷;有的大学生因人际协调受阻而怒不可遏、恶语伤人;有的大学生因别人的观点或意见与自己不同而恼羞成怒,甚至大打出手;有的大学生因失恋怒伤对方。这种缺乏冷静的分析与思考,易激动、易动怒的不良情绪特点,在一些大学生身上时有体现,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有害的。
5.嫉妒
嫉妒是指他人在某些方面胜过自己而引起的不快甚至是痛苦的情绪体验,是自尊心的一种异常表现。嫉妒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当看到他人学业成绩、取得的荣誉甚至穿着打扮比自己时尚等时,导致内心产生的不平、痛苦、愤怒等感受;当别人身陷不幸或处于困境时则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在人后恶语中伤、诽谤。嫉妒是一种情绪障碍,它扭曲人的心灵,妨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真诚地交往。
五、管理情绪的方法
1.识别情绪
当我们产生消极情绪时,表明生活中有事件刺激而引发警报。如果我们能察觉到自己的消极情绪,并懂得情绪背后的感受,就能不受情绪的控制成为情绪的奴隶。
2.调整情绪
情绪调整需要巨大的毅力与意志。善于调整情绪的人在情绪的调整上用时很短,有时只需要短短的几分钟。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如何进行调节。情绪调节常用的方法包括:转移注意力、自我暗示、善用社会支持。
第一,转移注意力。把注意力从引起消极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中,转移到其他事物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去,比如,散步、看电影、读书、打球、下棋、找朋友聊天、旅游等。这些活动有助于使情绪平静下来。
第二,自我暗示。自我暗示分消极自我暗示与积极自我暗示。进行情绪调节时多用积极暗示,在不知不觉之中对自己的意志、心理以至生理状态产生影响。积极的自我暗示能保持好的心情、乐观的情绪、自信心等。比如,不断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能行”“不要紧张”“不许发怒”等。
第三,善用社会支持。家人、老师、同学和朋友都可以成为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来源。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得到心理上的理解和支持,帮助自己摆脱无能为力的消极感受,重新获得能够控制事物发展方向的感受。而且别人提供的视角和思路,可以帮助当事人走出个人习惯的思维模式,重新评价困境,寻找新的出路。
3.适度宣泄
过分的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甚至引发身心疾病。适度的宣泄则可以把消极情绪释放出来,从而使紧张情绪得以缓解、放松。宣泄的方法有放声大叫大哭、做适当的有氧运动(跑步、打球等)、唱歌、向他人倾诉、写日志或信等。
4.调整认知
很多心情抑郁的人都有不合理的认知。他们认为过去的经验和历史对他目前的一切极为重要,影响是无法消除的;人的不快乐、不幸福都是由外在的因素所引起的,自己很难控制;我应该受到周围每一个人的喜爱与赞扬;如果事情不是自己所想象、喜欢和期待的样子,那实在太可怕了等不合理的信念。调整认知就是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看问题获得不同感悟来改变情绪。“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会调整认知,能够带来不同的感受,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情绪。
总之,情绪伴随每个人的一生,在一定程度上情绪也将决定着一个人的成功和幸福,只有你成为情绪的主人,你才有可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作者:
新疆医科大学姚德雯
编辑:郭晓蓓
新疆教育报
长按二维码
点击关注!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4-04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