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战争和饥荒时代的孩子相比,现在孩子非常幸福。他们衣食无缺,有最好的成长和教育的环境,有各种各样的娱乐可以选择,他们本应顺理成章地变得越来越快乐,但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青少年抑郁焦虑指数告诉我们,他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富足生活的另一面是他们的痛苦与无助,心智还未发育成熟的他们甚至背负着超越了许多成年人的负担。他们被要求在考试中取得名次、要学好英语、要培养才艺、要拿到证书、要有社交能力……
如果孩子做得不好,父母往往会选择加倍管教,因为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这样一种观念:“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只要孩子有什么事没做成,就会指向一种危险而必然的推论:他还不够努力。而对于孩子是否具有能力面对这一切,是否有巨大的压力,是否备受煎熬而情绪低落,大部分父母往往不会留意到。
事实上,很多青少年所应付的压力已经超过他们的能力范围,而父母们持续地施压会愈加造成他们对自己人生的失控感。长期沉浸在这种状态中,很容易使他们产生不自信、抑郁、焦虑的情绪,严重则会引发与之相关的心理疾病。
不仅如此,持续的压力和焦虑情绪还会影响他们的大脑发育,使他们变得越变越“笨”。因为
我们日常的判断决策、逻辑推理等一系列理性认知和思考行为,都是由大脑的前额皮质负责。
但前提是我们处于平静、放松的正常心智状态中,前额皮质才会帮助我们做出理性的决定。
而我们在高压、恐惧、焦虑的状态中时,大脑就会被压力反应系统接管。此时,大脑中的杏仁核就成为了心智的主要负责人。然而,杏仁核并不能自主地思考,它只能直接感知事物并做出响应。在杏仁核的影响下,我们会回归原始习性和本能,理智退居二线,变得更有侵略性或更有防御性。
压力反应系统是一套非常有用的应激系统,特别是当我们遇到危险和威胁时,通过电光火石般瞬间的反应速度,可以极大增强获胜和生存的可能性。
但这套系统的另一面是我们无法保持清晰的思路,并且当我们长期被压力激发出这种状态时,大脑中的皮质醇水平会持续升高。这种激素会弱化大脑海马体中的细胞并最终杀死他们,而海马体是我们创造和存储记忆的地方,因此,一个长期沉浸在巨大的压力中的孩子,他不仅没有办法进行高效的思考和学习,反之大脑的发育还会受到影响。
可以理解的是,如今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因而他们从出生起就会被父母报以更高的期望。同时,孩子的内心深处也希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获得父母的认可和肯定。但在其能够应付的范围内还好,但如果超出了他们的掌控范围,就会起到上述所描述的与父母的期望完全相反的效果。
为了避免孩子被压力所击垮,也有很多父母会选择过度地保护孩子,保护他们远离一切可能的压力,尽自己最大的全力让孩子生活在温室之中。但这样的过度保护对孩子同样是一种伤害,因为孩子终究要独自面对压力。父母能保护孩子一世当然最好,但事实是父母只能陪伴孩子一时,待他们长大成年后,终究要在没有父母监督和保护的情况下去学习、去工作、去面对各种选择和挑战、承担各种责任。
对于如何帮助孩子在压力中健康成长,《自躯型成长》的作者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和奈德·约翰逊建议道:父母们应该同时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反省自身是否让这个孩子承担了太多没必要的压力,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备受打击,首先帮助他们甩掉这些没有必要的压力;另一方面,父母要鼓励孩子提升自己压力的耐受性,与其要求他们达到怎样的标准,不如将关注点转移到鼓励上来,培养他们在具有压力的情况下保持良好表现的能力。
书中指出,父母并不应该像一个命令者一样对待孩子,而更应该像一个顾问。像一个专业的商业顾问对待自己的客户那样,为了让客户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自己专业的角度提出很多方案和建议,告诉客户为了最终的成果需要付出哪些努力和牺牲,引导客户考虑自己的真实愿意做出决定。但往往不会强迫客户做出改变,最终叫客户自己拿主意,并提醒他要在一定程度上自己承担后果。
对于书中的建议,有些家长一定会非常诧异:他还是个孩子,怎么能叫他自己做决定,他怎么可能对自己的教育负责?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没错,例如放任一个心智不成熟又贪玩的孩子自己去管理写作业,他们很可能做都做不完,成绩更加糟糕。
但父母们不要总是想着只要一撒手,给了孩子空间,孩子就能游刃有余地接手一切。孩子和我们一样,都需要时间来调整和发展各自的技能,逐渐适应新的状况。短暂看来,他确实可能会走下坡路,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独自承担不好好完成作业带来的后果,开始有机会真正思考为什么要写作业,作业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而不总是等着父母的推进再去动笔作业。
与父母的推动和逼迫不同,给孩子充分的建议后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能够使他们更具掌控感和自主性,推动他们自己去找寻方法克服压力,久而久之,他们的大脑中会建立起一种主动应对压力的回路,变得更加坚韧。
相比于一时的成绩,做事的自主性和应对压力的能力才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永恒财富。作为家长,你需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孩子肯定无法在第一次尝试时,就做得很完美。即使失败,也未尝不是对他们独自承担事物,面对压力的一次锻炼,他需要自己去面对自己的无知、不足乃至失败。
毋庸置疑,每一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有时错误的爱往往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负担。在生活环境优渥的今天,不断升高的抑郁焦虑指数就是一种佐证。与其要求孩子成为什么,不如做一个顾问,给与他完备的建议和支持,鼓励他自己去面对自己的人生,追寻属于自己的爱和幸福。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收听本音频课程
推荐阅读:
“千禧一代”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
要不要让孩子上“国学班”?
亲情的底色里,有一种颜色叫“无情”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么想你已经输了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4-04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