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的异性交往
青春是美丽的,也是烦恼的;青春是骄傲的,也是羞怯难言的。八年级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他们的性角色认同需要在家庭、学校、社会中通过与异性交往来实现。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开始对异性产生朦胧的好感,产生了解异性、接近异性的欲望,渴望异性同学能关注自己、喜欢自己。由于初中生的年龄尚小、性心理发育不完善,他们在异性交往中会存在很多的困惑与苦恼。
为了能让这些情窦初开的孩子学会正常地与异性交往,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家长应该恰当地给予引导,并相应调整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案例:
李锐是一个八年级的学生,是个典型的阳光男孩,学习成绩好,待人诚恳、有礼貌,是父母的乖儿子。李妈妈经常自豪地对同事说:"我们家李锐,从来不用我们操心。”可是最近一段时间,李锐这个乖儿子,却有些让李妈妈劳神。
原因是期中考试前夕,李锐加班加点地复习功课,搞得身心很疲劳,于是父母鼓励他与同学星期日去郊游。自从郊游后,来家里找李锐的除了几个男同学外,还经常有女同学,有时候还有女同学打电话到家里,也不知儿子跟她们聊些什么。
细心的李妈妈发现:虽说同学打来电话大多是谈论学习问题,可一旦遇上女同学来电话,李锐的神情便显得有些不同,他总是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单独接听。李妈妈不放心,曾经偷偷地拿起分机听了几次,结果也没发现什么特殊情况。李锐和女同学也只是说学习和作业的问题,除此之外,就是随便聊几句。可李锐父母的心总是悬着放不下来,因为他们害怕孩子早恋。
在给儿子收拾房间时,李妈妈发现了几张郊游时李锐和女孩子的合影。照片中紧挨着李锐的女孩子李妈妈曾经见过,是他们班的班长。“儿子不会喜欢上这个女孩吧?”“要是因为早恋耽误了学习可怎么办?”李妈妈不知如何是好。
后来,李妈妈决定,禁止儿子和女同学来往。谁知李锐听后一反平素乖儿子的形象,大声说道:”你们凭什么不让我和女同学来往呢?”李妈妈与孩子间出现了矛盾,这使李妈妈陷入困惑中……
案例分析
随着八年级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他们已经进人了“异性好感期”,李妈妈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必烦恼,这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现象。
异性交往效应
世界由男人和女人组成,在日常的生活中常常有“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异性效应。异性效应的定义是:有两性共同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参加者一般会感到更愉快,干得也更起劲、更出色。
某中学八二班外出野餐。第一次,男女分席,男孩子你争我抢,狼吞虎咽,一桌菜吃个精光;女孩子在嬉笑打闹中把一桌菜也很快地“报销”了,杯盘狼藉。第二次,男女合席,情景大为改观,男孩子你谦我让,大有君子风度,女孩子温文尔雅,大有淑女风范。
八年级的孩子需要异性交往,男女同学表现出想与异性交往的行为是一种自然而正常的现象。适当的异性交往是必要的,大可不必遮遮掩掩。
异性交往的合理性
中学生异性同学之间交往是自然、平常又不可避免的事情,而且也是非常必要和相当有益处的。
一是异性交往和友谊,有助于孩子个性的全面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和实际观察发现:青春期交往范围广泛、既有同性知己又有异性朋友的人,比那些朋友少或只有同性朋友的人的个性发展更完善,情绪波动小,情感丰富,自制力较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容易形成积极乐观、开朗豁达的性格。
二是青少年在异性交往中可以得到角色互补。一般来说,男性有豪气、大度、勇敢、富于冒险、粗犷等特点,女性有温柔、贤惠、细心等特点。良性的异性交往可以使男孩子学习到女孩子的温柔、细致,使女孩子从男孩子身上学习坚强、勇敢的精神,有利于促进孩子的人格完善、发展。
三是异性交往和友谊,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性心理。任何一个健康的年轻人,都有心理上的"异性效应"。心理学研究发现,青春期的人们对异性的向往,大部分并不是表现为对爱的渴望,而主要是求得心理和情绪上的接近。
男女同学一起参加活动,比男女同学各自进行活动,参加者一般感到更愉快一些,活动起来也更起劲,活动效果更好一些。这是由于青春期异性间的心理和情绪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而获得不同程度的愉悦感,从而激发起孩子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案例中李妈妈没必要对孩子与异性的接触过多担心,也不应过分限制,更不应武断地认为孩子与异性交往就是不健康的行为并对其施加压力。李锐与异性交往是基于对学习问题的探讨,李妈妈应理解与支持。
正确的异性交往
性意识的发生和发展大致经历四个时期:疏远异性期,一般是13~14岁;接近异性期,一般是15~16岁;向往异性期,一般是16~18岁;恋爱期,一般是18岁以后。
八年级的孩子大多14~15岁,属于由疏远异性期向接近异性期过渡阶段。青春萌动的男女生逐渐从疏远发展为彼此接近。他们常常以欣赏和友好的态度来对待异性,开始注意异性对自己的态度,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以博得异性的好感。
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进行异性交往,避免男女生“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出现,同时也要防止“早恋”的发生,帮助孩子安全度过青春期阶段。
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异性交往呢?
一是在交往方式上保持公开性,不要偷偷摸摸、羞羞答答。
因为事情越保密,别人就越好奇,越容易引起误会。异性同学约孩子一同参加某项活动,如听音乐会、看电影、观画展、逛书店等,这是正常的、公开场合的两性交往,完全可以让孩子大大方方地赴约。女孩子应端庄、坦荡,不使对方产生误解和非分之想;男孩子要沉稳、庄重,尊重对方。
二是在交往的形式上要坚持群体性,参加有多名男女生同时参加的群体活动。
由于同时与几个异性交往,孩子就可能不会像单独面对异性时那么紧张、羞怯,更容易自然地表达自己,这有助于培养孩子以平常心与异性相处。另外,在群体活动中,孩子更有机会了解不同的异性,因为一个人在群体中的表现比他在某个异性面前的表现更为真实。如果孩子经常只和一位异性单独交往,实际上失去了了解其他异性的机会。
集体交往的形式各种各样,如兴趣小组、科技小组、学习小组等。案例中,李锐的父母支持孩子业余时间去郊游来缓解学习疲劳的做法很好。在郊游中,男女同学拍照也是非常正常的。
三是在情感上要坚持适度性。
与人交往,不论同性还是异性,都从喜欢或不讨厌对方开始。而男女之间的交往,更是以情感上的相互吸引为基础,但要保持适度,不要投入太多的感情,不痴迷对方,只把对方当作朋友。
假如两人互有好感,相处愉快,约会的次数会增多,每次约会的时间会延长。因此父母要提醒孩子与异性交往一定注意适可而止,减少单独在一起的次数、时间,见面时多谈谈学习上的事情,控制感情温度。
为防患于未然,家长要提醒孩子,对以谈情说爱为目的的约会,要婉言谢绝,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假如遇到纠缠不休甚至威逼诱吓的异性,孩子一定要及时请家长、老师帮助处理。
案例中李锐妈妈不必因为孩子的异性交往而烦恼,而应该教育孩子做到男女相处有礼有节,行为举止大方,谈吐文雅庄重,男女同学要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建立真诚的友谊。青春期正是学知识、长才干、树立远大理想、塑造美好心灵的关键时期,家长要指导孩子为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做出努力。
家长对孩子异性交往容易产生的误区
1.中学生异性交往妨碍学习
中学生异性之间交往妨碍学习,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孩子的成长需要同龄伙伴的交往。孩子在同龄异性伙伴交往中能学会尊重、关心、诚信、宽容、律己,避免孤僻、自傲、自卑、自私,获得乐趣,融人集体,促进孩子社会化。家长指导孩子处理好与异性交往和学习的关系,不仅不会妨碍学习,还可能会促进孩子的学习。
2.中学生可以同性交往,不鼓励异性交往
中学生可以同性交往,不鼓励异性交往,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异性交往可以促进孩子知识互补、性格互补。孩子在交往中可以学习规范,学习礼貌,体验自己的性别角色。禁止异性交往是违背人性的,也是根本办不到的。如果孩子在青春期被禁止与异性交往,那么当他(她)进入青年期时容易出现异性交往障碍,甚至可能对他(她)今后的婚姻造成负面影响。
3.异性交往不教自会
异性交往不教自会,这种认识不科学。少男少女是未成年人,阅历浅、感情真,交往中如何保持好友谊的度,非常需要家长的保护和引导。要告诉孩子异性交往应当是公开交往、群体交往。一对一异性交往具有风险性,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情感不稳定,心理不成熟,要避免秘密交往。要提醒孩子,既然在春天,就不要做夏天的事,不需要为早早拥有一棵树,而过早失去一片森林。
4.孩子出现异性交往过密现象是班主任工作失职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出现异性交往过密现象是班主任工作失职,这种认识不对。个别孩子出现异性交往过密现象很正常,这既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老师的错,而是与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性格特点和社会成熟度等有关。家长要积极与老师配合,指导孩子把握好异性交往的度,促使他们回归理智的轨道。
了解孩子
请您对照以下题目了解孩子。符合孩子情况的选"是",不符合孩子情况的选"否"。如果选"是"比较多,说明孩子能够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反之,则说明孩子不能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需要加强引导。
1.愿意与异性同学交往。
2.不排斥与异性同学聊天。
3.经常与同性、异性同学一起游戏、运动。
4.与同学一起去旅游时,能与异性同学互帮、互助。
5.与异性交往时,能目光坦然地与对方相视。
6.与异性交往时不面红耳赤。
7.与异性交往时,不局限于某位异性。
8.与异性同学交往时能够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9.在异性同学身处逆境时能给予适时的激励。
10.与异性同学交往注重的是心灵交往。
11.与异性同学交往的目的很单纯。
12.当同学有困难时,不会因为是异性而拒绝帮助。
13.与异性同学交往时,尊重对方。
14.与异性同学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得十分自然。
指导建议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广泛交友,创设宽松的环境,培养孩子同异性交往的能力,让他们走出异性交往的误区。建议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家长应该理解孩子青春期的变化
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性意识开始萌动,会出现从疏远异性到逐渐渴望接近异性的现象,这是正常的心理变化。此阶段,男孩面对女孩时会表现出一种抑制不住的亢奋。女孩面对男孩时则特别注意自己的仪表,说话、走路的姿势也会刻意装扮和讲究,更为女性化、成人化,待人处世显出特有的矜持。
青春期孩子的共同点是愿意参加有异性加入的郊游、聚会和各种社会活动,而且双方尽量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这种男女生愿意接近、互相吸引的心理,是孩子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对于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和与异性接触的紧张情绪,增进孩子的团结和友谊十分有益。
在孩子的青春期问题中,家长最关注的是早恋问题。一旦发现孩子与异性交往,有些家长便如临大敌。事实上,适当的异性交往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爱的理想,而不要盲目地禁止和打击。
二、与异性正常交往有益无害
家长应该意识到.异性交往很平常,不要敏感地将孩子所有的异性交往都理解为早恋。异性交往有很多积极作用。
1.异性交往有利于心理健康
在社会化过程中,孩子需要度过第二次"断乳期",与异性交往可以避免产生恋父或恋母情结,并懂得异性之间需要尊重与平等。八年级的孩子还面临很多烦恼,有的来自学习,有的来自交友,而很多家长不能充当孩子心灵的护航者,相比较而言,异性朋友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学习、游戏、旅游、体育比赛等活动中,很多中学生在异性面前都会有一种异样的心理感受,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表的愉悦与兴奋,而且特别愿意在此时表现出自己的长处。这些都说明了正常的异性交往对双方的心理健康发展都会有促进作用。
2.异性交往有助于取长补短
异性交往有助于孩子发挥自己的长处,可使孩子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使孩子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由于男女同学各自特点不同,男生往往比较刚强、勇敢、不畏艰难,更具独立性,而女生则更具细腻、温柔、严谨、有韧性等特点,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可以促使双方互补,对他们的性格和智力发展都有益处。
异性交往还能促进学习,如男孩的宏观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而女孩的微观思维、形象思维以及语言能力较强,可以相互学习。异性效应的力量是巨大的,只要指导孩子好好把握,就能使孩子体会到很多的乐趣,收获更多的自信。
3.独生子女需要情感交流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兄弟姐妹那种异性嫡亲伙伴关系,导致有些孩子情感上孤独。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渴望与同学尤其是异性同学沟通交流,父母要理解孩子的这种需要。很多时候,孩子的需要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青春期的独生子女迫切需要交往、倾诉,以排解自己情感的孤独和苦闷,同时在交流中获得理解和情感支撑。
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引导孩子与异性朋友友好相处,上学期间不光结交同性伙伴,也与异性同学健康交往。这样做,可以使孩子消除性别的神秘感,培养自由交往、自由发展的天性,有利于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的增强,也有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鼓励孩子群体式交往
1.克服异性交往恐惧
渴望、喜欢与异性同学交往,这是青春期孩子性心理发展的必然。然而,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孩子在异性交往方面却出现一些不良的现象,如有的孩子因为受传统"男女授受不亲"思想或个人早期生活中不良经验、个性内向、胆小、缺乏自信等影响,与异性交往时过于害怕、紧张甚至恐惧。
家长要帮助孩子克服异性交往恐惧。
一是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平时多抓住机会表现自己,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二是指导孩子先和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如亲人、老师、好朋友,然后在他们的带动下一起去参加散步、旅游等方面的活动。
三是鼓励孩子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爱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锻炼自己的能力,这样就让自己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容易与别人融在一起。
四是请老师帮助安排班上积极活跃的男女同学多关心、多接触有异性交往恐惧的孩子,发掘他的闪光点,培养他的自信心。
五是指导孩子掌握自我疗法——不否定自己,经常告诫自己"我是最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苛求自己,凡事尽力而为;友善地对待别人,在助人中获得快乐和自信;寻找倾诉对象,把烦恼说出来,从而放松心情。
2.鼓励孩子群体式交往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和异性交往有助于发展性别角色意识,完善自己的性格。但要群体式、公开式交往,不要一对一,这样就不会陷入交往的误区了。
孩子在同龄伙伴群体中能畅所欲言,宣泄不便向成人表达的情绪情感,并得到伙伴的理解、体谅、鼓励和支持,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康情感、集体观念及人际交往能力。在群体交往的过程中孩子做到互补、互学和互助,避免误人早恋的歧途,这样才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努力教育好有早恋倾向的孩子
1.甄别早恋要慎重
当孩子进人青春期之后,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急剧变化,情绪易波动,活动能力增强,人格独立要求更强烈,同时产生愿意与异性交往的想法,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八年级孩子异性交往的动机很多,多数时候并不是为了恋爱,即使一对一的约会,也不能简单地与恋爱画等号。
父母甄别孩子的早恋要慎之又慎。不要乱贴标签,妨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孩子与异性同学的交往,父母应勇于正视并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要相信孩子。如果家长人为地限制孩子与异性同学正常接触,往往会加剧孩子与父母的对立。
2.早恋倾向的多种原因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怕孩子出现早恋,但是早恋不可能完全杜绝。初中生的早恋倾向源自于多种原因。
一是生理的成熟没有带来相应的心理成熟。
二是由于孩子年龄增大,与父母之间不再是无话不谈,沟通和交流减少,心理距离越拉越大。孩子认为自己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理解,就在同龄人中寻找知音。而异性之间有感情互补的特点,容易把感情转移到异性那里。
三是受影视媒体、不健康书籍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随意模仿,或看到身边的同伴有了意中人,在从众心理的驱动下,与人攀比,以显示自己的本事。
四是学习成绩不好,能力比不上别人,在自尊心和虚荣心作用下,便借找异性朋友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解除心中的烦恼,让精神有所寄托和安慰。
五是中学生交往范围不广,看事物不全面,觉得身边某个人不错或某一方面出众,从而对他产生好感,企图拥有对方,却难以发现对方的缺点。
六是在好奇心、神秘感和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家长越是不让干的事便越想试试看。
3.针对早恋倾向的对策
对涉世未深的孩子给予异性交往的正确引导是每位家长的义务与责任。家长要告诉孩子异性交往的技巧和禁忌,而不是一味地阻止,应该倡导他们大胆交往、主动交往、群体交往。
青春的友情是开放、纯洁而美丽的,家长不要打击孩子爱的积极性,而要帮助孩子建立爱的理想,引导其健康发展。
不可否认,也有不少男孩女孩,因为把握不住自己而陷入情感旋涡不能自拔。家长要注意在以下方面引导孩子。
一是认识到友情并不等于爱情。日本一位心理学家把友情与爱情界定为五个不同。支柱不同:友情的支柱是"理解",爱情的支柱是"感情"。地位不同:友情的地位"平等",爱情却要"一体化"。体系不同:友情是"开放的",爱情则是"关闭的"。基础不同:友情的基础是"信赖",爱情则纠缠着"不安"。心境不同:友情充满"充足感",爱情则是充满"欠缺感"。
二是要转移注意力。让孩子明白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通过参加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和健康高尚的课余生活中来,降低对异性的关注。
三是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切实可行的近期目标,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对目标的追求上。
四是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充实自己。
五是为对方的前途和自己的前途着想,都应从早恋中摆脱出来,以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时代是奠定人生的基础的关键时期,需要全力以赴投人其中。
4.家长应该恰当地给予引导
为了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家长应该恰当地给予引导。首先,不要因此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避免孩子因此产生耻辱感和自卑感,而是要增强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可以和孩子谈谈自己在他那个年龄段遇到的一些事情,也可以以其他人为话题,来听听孩子的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最需要注意的是耐心倾听和引导,而不是一味地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其次,尊重孩子现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不要一味制止他们和异性接触,以免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正确的做法是鼓励孩子和多个男女同学一同交往,发展广泛的友谊,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某个异性同学。
家长也可以鼓励孩子把同学带到家里,一方面有利于和孩子建立信任关系,另一方面也便于了解孩子的交往圈子。再次,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性教育。处于异性好感期的孩子,身心正在快速发展,他们懵懵懂懂,既长大了,但又不成熟,他们好奇心强,对成人的模仿能力也强,很多影视作品里的内容都成了孩子模仿的对象,如果家长不积极引导,孩子很可能因为无知而做出让他们后悔终身的事情。
因此,家长要提前认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家长觉得难以启齿,那就为孩子买一本有关青春期生理卫生的书,或者去找相关的专业人士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总之,中学生在心理、生理、经济等方面都不具备恋爱的条件,因此家长要多方面加以引导。可以让孩子记住鲁迅的一句话:“不要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希望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孩子能够把握好自己生命的航向,让青春的花朵开得更加美丽、更加灿烂。
直播、问答、测评、资讯、线上社区
更多专业家庭教育服务,尽在
家学宝
微信ID:jrhappyfamily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4-04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