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手足口病怎么办 手足口病如何防治 宝宝手足口病怎么办 手足口病如何防治宝宝手足口病怎么办 手足口病如何防治

宝宝手足口病怎么办 手足口病如何防治

手足口病是一种多发生在儿童身上的一种疾病,它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尤其是幼儿园的小孩,更容易感染手足口病。那么你知道手足口病的发病原因到底是哪些吗?今天小编就向大家介绍手足口病的怎么治疗和预防,赶紧来看看吧!

目录

1、手足口病是怎么引起的 2、手足口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3、手足口病如何检查 4、手足口病怎么鉴别诊断

5、手足口病如何治疗 6、手足口病如何预防

7、防治手足口病有什么误区 8、中医治疗手足口病效果好吗

9、手足口病小偏方 10、手足口病的饮食禁忌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

手足口病是怎么引起的

有多种肠道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其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本病在临床上以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故通称为手足口病。潜伏期为1~5日,之后手掌、脚掌、舌、牙龈、口腔内等出现细小水疱。

有时伴有发热现象。病毒种类不同,会有手、足、口未见发疹现象,但是口腔内有溃疡,或者仅手掌、脚掌处有发疹现象。大部分的感染者都没有严重症状表现而痊愈,极少数情况下会发展为脑膜炎。

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有数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萨奇病毒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

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口腔在内的整个消化道,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料、水果等经口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增殖。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4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

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口蹄疫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现称为口疱病毒aphoviruses。呈球状颗粒,直径为22~30nm,有7种不同的血清型:即A,O,C,SATI,SATZ,SAT3 和亚洲-1型。至少有63个亚型。

各流行区的型别分布有所不同,各型间无交叉免疫作用。从人类分离到的几乎都是O型,偶有C型。传染源是患口蹄疫的动物。患病动物的血液、皮肤黏膜分泌物、唾液、尿、粪、乳汁均带有病毒。

大多是通过直接和患病动物接触或挤乳时,病毒通过皮肤微小伤口进入人体发病,偶可通过食用受染的牛乳、乳酪、牛油或其他乳制品被感染发病,甚至食用病牛的肉和骨头也可感染。人与人之间很难相互传染。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

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手足口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1、急性起病,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手、足出现斑丘疹、疱疹,初起为斑丘疹。

后转变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约3-7mm如米粒大小,较水痘皮疹为小,质地较硬,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

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如有继发感染常使皮肤损害加重。

2、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

3、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4、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5、重症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

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阳性。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2)呼吸系统表现并发肺水肿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并发心肌炎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手足口病如何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二)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cTnI)、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CRp)一般不升高。乳酸水平升高。

(三)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

(四)脑脊液检查

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五)病原学检查

CoxA16 、EV71等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咽、气道分泌物、疱疹液、粪便阳性率较高。

(六)血清学检查

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等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手足口病如何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在大规模流行时,尤其是口腔、手足部位的典型皮疹分布特点。诊断不困难。

1、持续高热

体温腋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2、神经系统表现

出现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极个别病例出现食欲亢进。

3、呼吸异常

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若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按年龄,需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

4、循环功能障碍

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gt;140-150次/分,按年龄、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gt;2秒。

5、外周血WBC计数升高

外周血WBC超过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6、血糖升高

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大于8.3mmol/L。

可疑神经系统受累的病例应及早进行脑脊液检查。有条件的医院要尽早检查EV71病毒抗体,在EV71病毒感染早期,抗体即可出现阳性。

对于抗体阳性的患儿要密切观测患儿的精神状态、有无肢体抖动、易惊、皮肤温度以及呼吸、心率、血压等,并及时记录,这是EV71感染重症病例甄别的关键点。

鉴别诊断散在发生时,须与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

1.单纯疱疹性口炎

四季均可发病,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以散发病例为主。口腔黏膜出现疱疹及溃疡。但没有手、足部疱疹疹。

2.疱疹性咽颊炎

主要由柯萨奇病毒引起,患儿发热、咽痛,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疱疹破溃形成溃疡。病变在口腔后部;如扁桃体前部、软腭、悬雍垂,很少累及颊黏膜、舌、龈。不典型的患儿须做病原学及血清检查。

多种疾病易被当成手足口病

冬春季节正是过敏性荨麻疹的高发季节,患了过敏性荨麻疹的孩子手脚也会出现小疙瘩,但是过敏性荨麻疹出现的小疙瘩摸起来比较硬,而且反复出现,手、足、脸部还可能出现水肿。

过敏性荨麻疹主要由花粉、蚊虫叮咬、鱼虾等一些食物诱发,一般一两周后即会痊愈。患水痘后,孩子全身都会出红色斑丘疹、疱疹,但一两天后皮肤会结痂。部分手足口病患者,口腔内会出疹并且溃疡。

因此一些患了疱疹性口炎的小患者也被家长误当做患了手足口病。疱疹性口炎是单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同样易发于6个月~5岁的小孩,但这种疾病只在口腔内出疹,其他部位没有。

另外,汗疱疹这种皮肤病也表现为出疹,细菌、手足出汗等都可引起,它主要表现为米粒大小的水疱,而且会有瘙痒感。

判断有标准 家长勿恐慌

手足口病的一些症状与部分疾病类似,医生提醒家长认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切勿恐慌。

手足口病起病急,早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发热度数不高,在38℃左右,一些患儿伴有手、足、口腔、肛周疱疹或溃疡,但是不会感觉到疼痒,也不会结痂。

手足口病是自限性疾病,大部分情况下,孩子在一周左右时间就会自愈,只有部分孩子病情进展快,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心力衰竭等多器官功能损伤,可能会在数小时内死亡。

如果是孩子得病了,家长朋友们千万不要过分担心,应该根据宝贝的症状,而做出判断。一些能知道的病情,轻微的病情,不要因为一点点小问题,而就去医院。

是药就有三分毒,长期的服用药物,身体也会产生抵抗,以免药物到时候对您孩子没有用,更让小孩,经常去医院。

手足口病如何治疗

1、口服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

2、呕吐难以进食者给予输液。当口腔因有糜烂吃东西困难时,可以给予易消化的流食,饭后漱口。

3、口腔溃疡给予青梅散、金霉素鱼肝油或锡类散外涂,疼痛剧烈涂以利多卡因或苯佐卡因加硼砂甘油,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 并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

4、皮肤疱疹有继发感染者涂以1%甲紫。

5、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病毒灵等。若伴有发热时,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6、手足口病可能结合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病症,应及时进行治疗。

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主要为对症治疗。

(1)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对症治疗,做好口腔护理。口腔内疱疹及溃疡严重者,用康复新液含漱或涂患处,也可将思密达调成糊状于饭后用棉签敷在溃疡面上。

(3)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4)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5)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6)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7)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补充维生素B、C等。

(8)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血糖及胸片。

(9)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

(10)有颅内压增高者可给予甘露醇等脱水治疗,重症病例可酌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

(11)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12)维持血压稳定,必要时适当给予血管活性药物。

其他重症处理:如出现DIC、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应给予相应处理。

7、抗病毒药物。因为抗病毒药一般在发病24小时到48小时前使用才是最佳的。而往往我们确诊手足口病的时候,都已经过了最有效的治疗阶段,现在也不提倡用抗病毒的药物。

8、双花防毒饮。方剂:金银花10g,野菊花10g,蚤休15g,茯苓10g,甘草3g。

制法:上药加水300ml,浸泡30分钟,以武火大火煎煮沸腾,改用文火小火煎煮15分钟,煎成药液150ml。每日1剂,药液分2~3次服,连续服用7~10天。3岁以下婴幼儿可减量服用。

对急性期出现低热或无发热,流涕咳嗽,咽红疼痛,或纳差恶心,可用银翘散方剂。

高热持续,口腔、手足、臀部、四肢疱疹分布稠密,可用清瘟败毒饮方剂;对出现高热不退,频咳气急等并发症,可用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方剂。

治疗口疼牙龈肿:可用板蓝根10克,黄芩、白藓皮各6克,双花3克,竹叶、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

在疾病康复期,对于口干咽痛的孩子可在沙参麦冬汤方剂里,加生地黄、芦根养阴生津,清热润咽。

9、中成药。玉屏风口服液和板蓝根冲剂,连续服用7~10天。

治疗口咽部疱疹,可用西瓜霜、冰硼散、锡类散,任选1种,涂搽口腔患处,1日3次;吹敷口腔患处,或口腔炎喷剂喷患处,每日2次。口腔炎喷雾剂对扁桃体炎效果最为明显;对小儿口腔炎有特效;具有一定的祛痰止咳效果;雾化剂型易吸收。

手足疱疹严重者,可用如意金黄散、青黛散,任选1种,麻油调,敷于疱疹患处,1日3次。

手足口病如何预防

学龄前儿童为易感人群

成人大多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入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因此在流行时应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应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

伴发无菌性脑膜炎时,其症状表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下患儿多见。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患儿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6.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7.托幼单位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8.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以清泄心火为主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乃由湿热疫毒感染所致,治疗上宜清热解毒祛湿,清凉解表,疏散风热,或兼以透疹外出。

在发疹初期,患儿仅见少量疱疹,分布稀疏,或伴有表证,病位主要在肺,可以采用疏散风热、透疹外出的方法,佐以清热解毒,使表邪得解,邪有所出,疱疹得消。

对于湿重于热者,临床症状除见大量疱疹显现,疱中含有脓液外,还伴有大便稀溏,苔黄腻,脉滑。治疗应以化湿为重点,兼以清热解毒。

对于热重于湿者,可见疱疹红,身热不宁,烦躁口渴,大便干甚至便秘、舌红、脉数。治宜清热解毒为主,佐以祛湿。

一般情况下,手足口病多发于夏季,暑气通于心,此时心火亢盛,临床症状除见手足肌肤、口咽部出现大量疱疹外,伴有夜寐不宁、小便赤黄、舌尖红、脉数等症状。因此,清泄心火为主要治疗原则。

本病属于温病的范畴,若毒邪炽盛,或患者素体禀赋不足、素体偏亢,则在疾病的传变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种危重证候。

由于前期病程中邪热之毒耗伤阴液,而且口咽部的疱疹影响患者的进食,因此在疾病的后期患者以阴伤脾虚为主,症见疱疹渐消,伴有身热渐退、口渴、纳差、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宜健脾助运,生津养阴为主。

另外,还可对患者疱疹采取外用药物进行局部治疗,尤其是当口唇、咽峡部发生疱疹时,患者疼痛拒食,局部外治更显得尤为重要。

喝开水勤洗手是关键

&"ldquo;手足口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rdquo;冯主任提醒,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并且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

比如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日常接触传播、经口感染等,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因此,家长应做好小儿的日常防护工作,衣物应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饭前便后要洗手,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多喝白开水,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一旦孩子出现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做好隔离工作。患儿宝宝可能因发热、口腔疱疹而不愿进食,所以饮食要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多吃一些流质食物。

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每次餐后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患儿的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宽大、柔软,经常更换。

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防治手足口病有什么误区

误区一、儿童才会得手足口病,成人不会感染

一般人都认为手足口病只会传染给儿童,不会传染给成人,这是我们最为常见的一个误区。

由于在临床上发现的大多数手足口病的患者基本全都是婴幼儿,因此相关的医疗机构和媒体就相对侧重于普及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正因为这个原因,让不少人误会手足口病只会传染给儿童,但其实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可能被传染。

手足口病一般在学龄前高发,其中5岁以下尤其是3岁以下的小孩最容易得此病。成人由于免疫系统较完善,一般很少感染,但并不代表成人不会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发现成人感染者因为免疫力较强,多为隐性感染,既感染后既不发病,也没有任何症状。

但这样的隐性感染者虽然不易发病,却仍然携带病菌,会传播病毒。

有一部分的儿童患上手足口病正是因为被成年人传染上的,所以对于成年人的手足口病预防工作也应该高度重视起来,在预防传染病毒的时候,也应该尽量避免自己会成为手足口病的传染源。

误区二、手足口病通过手、口接触传染,不会通过空气传播

不少人认为只要加强手、口的清洁卫生,不用手接触不干净的东西,不吃不洁的食物和水,就能预防手足口病,但这样还远远不够。

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除了手、口的直接接触会造成感染,呼吸道的间接接触也会造成感染。

手足口病病毒可通过患者的咽喉分泌物及唾液在空气中传播,也就是说患者说话或咳嗽、打喷嚏等产生的飞沫也是危险传染源。

因此患者确诊后应及时隔离,以免传染他人。个人也应尽量避免与患者的近距离接触。

少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与患者接触或在人多拥挤、空气不畅的场所出入时,可戴上口罩预防。

误区三、 病毒会通过空气传播,所以目前不宜频繁地通风透气

有人不知道病毒会通过空气传播,有人却因为知道而矫枉过正。因为目前正处手足口病高发季节,部分人害怕通风换气会把病毒吹进家门,因此拒绝勤开门窗,即使开门窗换气,时间也非常短。

实际上,通风透气是对人体的健康有利的,而且也可以起到预防手足口病的作用。如果减少了换气的频率,对空气的质量是有影响的。

门窗紧关,空气无法流通开来,这将为各种疾病的病菌和细菌提供滋生和繁殖最佳的条件,也会大幅度增加手足口病的传染风险。

经常开窗,保持空气流通,既能有效地利用阳光紫外线杀死病菌,又能保证足够的氧气供应。通风的过程中,即使有少量的病毒漂浮,也会在大量的新鲜空气中稀释,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因此无论家庭、教室或宿舍等场所都应保持良好通风,有条件的家庭或学校、幼儿园还可以在每天通风时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

误区四、酒精、来苏水可以消灭手足口病病毒,家庭应常备使用

在当前疫情较为严峻的情况下,很多家庭都加强了清洁卫生工作,其中不少人将酒精、来苏水等当做消毒剂来使用。

但酒精、来苏水并不能有效杀死手足口病病毒这类肠道病毒,只有紫外线、干燥和高温(大于50摄氏度),以及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才能消灭它们。

家庭可使用84消毒液、漂白粉等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等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等可煮沸消毒;对衣物、被褥可进行晾晒或清洗消毒,也可以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84消毒液或漂白粉消毒。

误区五、手足口病非常可怕,儿童感染后死亡率较高

目前的手足口病疫情让不少家长忧心忡忡,担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更担心孩子的生命安全,一旦孩子出现疑似症状,就非常紧张。

专家表示,家长应该对手足口病引起足够的重视,但不必过分担心手足口病的危害。手足口病多以轻型病例为主,患儿如无合并症,只要及时治疗,多在一周内便可痊愈。

手足口病的主要病症为发热伴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溃疡,只有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2008年我国全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达48万多例,其中轻型病例占99.76%,重症病例占0.24%,死亡病例占0.026%,死亡率为0.0095/10万。家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将极大地降低患儿风险。

中医治疗手足口病效果好吗?

手足口病在中医看来是属于&"ldquo;温病&"rdquo;的范围,因为它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湿热的病毒通过人的口鼻进入人体,发病在手、足以及口咽等部位,皮肤表皮会出现如同米粒大小的疱疹,而且伴有发热、倦怠、恶心、便秘等症状。

婴幼儿系稚阴稚阳之体,感受疫毒后,病情变化迅速,宜早发现,早治疗,防变证。或邪毒内陷,出现高热、抖动、肢体痿软,甚则发生喘、脱,危及生命。

一、普通型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红晕,伴咽痛、流涎,倦怠,纳差,大便多秘结,舌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治疗此病症的处方可以参考如下:知母、紫草、白茅根金银花、野菊花、黄连、生石膏、白茅根、青蒿、藿香、生甘草,药物的量可以根据患儿的自身条件和情况加减。水煎分34次口服,或灌肠、直肠点滴。

1、高热、抖动、易惊加羚羊角粉冲服。

2、便秘加生大黄。

3、咽喉痛加元参、板蓝根。

4、咳嗽加杏仁、炙杷叶。

可以选择一些中成药,例如清开灵口服液、黄栀花口服液、金莲泡腾片、小儿豉翘颗粒以及蓝芩口服液等等,效果都比较明显,也可以选择使用炎琥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效果明显。

二、重型

1、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不退,汗少,疹出不畅,嗜睡易惊,呕吐,肌肉瞤动,或见肢体痿软、无力,甚则昏睡等,舌红,苔厚腻,脉细数,指纹紫暗。

治法:清热祛风。

参考处方:生石膏、生大黄、栀子、滑石(包煎)、寒水石、桂枝、生龙骨、生牡蛎、赤石脂、广地龙、全蝎、羚羊角粉(冲服),药物用量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水煎分3~4次口服,或可灌肠、直肠滴注。

中成药:紫雪丹或新雪丹等,也可选用炎琥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

2、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喘促,面色苍白晦暗,口唇紫绀,四肢厥逆、冷汗出,或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舌质紫暗,脉细数或迟缓,或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

参考处方:人参、炮附子、山萸肉、煅龙骨、煅牡蛎,药物用量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浓煎鼻饲或直肠滴注。

重症患儿发病急,传变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针对性地加强中西医结合救治工作。

手足口病小偏方

手足口病为一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出疹性疾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发热,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儿可并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家长在发现小儿患病后还需及早治疗,在治疗期间还可配合食疗的方法来辅助治疗,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红萝卜1条,白茅根15克,竹蔗1节,生薏仁15克,每日1剂、煎水代茶。

功效:红萝卜健脾和胃、清热解毒、透疹、降气止咳;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竹蔗清热泻火、解烦;薏仁健脾利湿。

此方剂具有补肺健脾、清热化湿的功效,适用于小儿手足口病、麻疹、水痘、幼儿急疹、流感的易感人群。

2、灯芯草5扎 ,蝉蜕3g ,木棉花1朵 ,鸡骨草10g ,瘦猪肉50g, 煲汤饮用。

功效:灯芯草利尿通淋,清心降火;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痛;木棉花清热、去湿、解暑、利尿;鸡骨草清热解毒。此方具有疏风清热,化湿解毒的功效。

3、鲜荷叶2张 ,白米50克 ,将荷叶切碎煮粥吃。

功效:鲜荷叶理脾活血,祛暑解热。

4、生米仁10克,扁豆10克,绿豆10克,共同煮粥食用。

功效:生米仁清利湿热;扁豆健脾和中,消暑化湿;绿豆清热解毒。此粥具有健脾、祛湿、清热的功效。

5、紫草根、绿豆、赤小豆、粳米、甘草各适量,煮粥口服。

功效:紫草根清热凉血,透疹解毒;甘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此粥既香甜可口,又可治疗疾病。

以上均为3~6岁儿童1人份剂量,可根据年龄大小酌情增减剂量。

手足口病的饮食禁忌

患有手足口病的宝宝饮食特别需要注意,应该以豆浆、米汤、蛋花汤或者是牛奶等流质食物为主最佳,而且要少食多餐,这样可以维持身体所需的基本营养的需要。

但是为了宝宝进食的时候防止嘴巴的疼痛感,所以食物尽量不要太烫或者太凉,味道要不咸、不酸,也可用吸管吸食以减少食物与口腔粘膜的接触。

1、以牛奶香蕉糊等泥糊状食物为主

牛奶提供优质蛋白质;香蕉易制成糊状,富含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和果胶,能提供热能、维生素,且润肠通便。

2、需注意要少食多餐,注意营养

如鸡蛋羹中加入少量菜末、碎豆腐、碎蘑菇等。大约十天左右可恢复正常饮食。

秋天的时候,宝宝手足口病的病情恢复是喝饮食的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的。

因此,各位家长们必须要了解宝宝手足口病的一些饮食误区,以避免宝宝吃了不该吃的食物而加重病情。

3、清淡易消化、温度适宜的流质食物

急性期口味重。手足口病小儿生病时精神状态及胃肠道的消化功能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粗糙、难消化、刺激性大的食物会加重小儿胃肠道的负担,造成小儿口腔及胃肠道的不适。

所以手足口病小儿急性期家长需准备清淡易消化、温度适宜的流质食物,避免食物对手足口病小儿口腔及胃肠道的刺激及损伤,促使营养较好的吸收,家长也可以给小儿准备一根吸管,缓解小儿对进食时口腔疼痛的抗拒情绪。

让手足口病患儿少食多餐,维持其基本营养需要,待患儿进入疾病恢复期时,食物就可以逐渐改为泥糊状和正常饮食,选用一些患儿感兴趣的食物以提高食欲,摄入高热量、高营养素供给患儿每日活动所需。

另外一岁以内的宝宝在生病期应减少辅食量或暂停辅食,以免造成消化不良。

4、让小儿喝冷牛奶去暑热

没有经过加热的鲜牛奶,是会因为蛋白质的过敏而导致牛奶中的铁元素的丢失,从而造成手足口病的宝宝营养的失衡,而且冷凉的食物也会刺激患有手足口病的宝宝肠胃,从而导致宝宝腹痛和腹泻等症状。

5、鲜榨豆浆放久点没关系

鲜榨的豆浆如果放置时间过长,会使细菌繁殖,食物变质,加重手足口病小儿胃肠道的不适。所以鲜榨的豆浆放置时间不可超过四个小时,最好是两个小时内喝完,保证患儿食物的新鲜。

6、患病期间吃素

民间有一种说法是,患儿在患病期间饮食要&"ldquo;全素,不动荤腥&"rdquo;。这是错误的。因为完全吃素,把牛奶、鸡蛋等营养品排除在外,营养质量不够,缺少优质蛋白质,而抗体是一种蛋白质,故全素不妥。

手足口病患儿不同的阶段要吃不同的食物,下面就介绍一下不同阶段手足口病适合与不适合吃的食物。

第一阶段:病初

以牛奶、豆浆、米汤、蛋花汤等流质食物为主,少食多餐,维持基本的营养需要。为了进食时减少嘴疼,食物要不烫、不凉,味道要不咸、不酸。

这里介绍一个小窍门用吸管吸食,减少食物与口腔粘膜的接触。

第二阶段:烧退

以泥糊状食物为主。举例:牛奶香蕉糊。牛奶提供优质蛋白质;香蕉易制成糊状,富含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和果胶,能提供热能、维生素,且润肠通便。

第三阶段:恢复期

要多餐。量不需太多,营养要高。如鸡蛋羹中加入少量菜末、碎豆腐、碎蘑菇等。大约十天左右恢复正常饮食。

也有说法&"ldquo;全素,不动荤腥&"rdquo;。完全吃素,把牛奶、鸡蛋等营养品排除在外,营养质量不够,缺少优质蛋白质,而抗体是一种蛋白质,故全素不妥。

最好禁食冰冷、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治疗期间应注意不吃鱼、虾、蟹。

结语:通过小编上文的介绍,你知道手足口病的发病原因到底有有哪些了吗?你知道患上手足口病应该怎么治疗才最有效果了吗?手足口病是小儿常见病,只要大家在平时做好预防工作,就会远离疾病困扰。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