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遇到个宝妈:
小孩快1岁半,牙出得差不多了,但还是很爱流口水,时不时玩口水、吹口水泡泡,还喜欢用手去抹口水,抹得一脸都是,搞得满脸满手都是一股“口水臭”
流口水,几乎是小宝宝的标配特征,“十个baby十个流”,不然也不会有口水巾这个东西了。
大部分家长都知道,小宝宝流口水一般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等宝宝大了,牙长齐了就会自然消失。
但是,仍然有不少家长反映:宝宝出现
口水比较多,湿湿嗒嗒流不停,异味重,或者2岁后仍然口水不断,甚至越来越多
的情况。
图片来源:锐景创意
我们首先要知道,宝宝流口水,一般可分为
生理性和病理性
两种。
家长遇到宝宝流涎不断,可以先学会判断是哪一种,再来合理应对。
生理性流口水:
长牙吃手都是原因,正常
2岁以前,绝大多数宝宝的流口水都是生理性的,主要有以下5个原因:
①吞咽能力发育不完善
②出牙造成的阶段性流口水
③淀粉类辅食刺激口水分泌。
减少淀粉摄入就能缓解
④吮吸手指
⑤食欲旺盛的表现
其中最常见的宝宝流涎原因就是“出牙”。
通常而言,宝宝在6个月之后会长出第一颗牙。但宝宝的长牙过程其实从一出生就开始了。
出牙早的宝宝,流口水现象会在
8~9个月
时慢慢消失;
出牙迟一些的宝宝,随着口腔深度的加深,吞咽能力的增强,最晚到
2岁左右,
流口水现象也就渐渐没有了。
所以,这期间的生理性流口水属于正常现象,非但不会对宝宝造成不良影响,
适当的口水还可保持口腔温润,刺激味蕾,促进吞咽能力的形成。
除了长牙,吮手指,也就是我们习惯说的吃手,也会导致婴幼儿流口水。
对宝宝来说,吮吸手指是想要了解和探索世界的表现,说明宝宝支配自己行动的协调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如果不注意卫生,
不仅会增加病邪从口入的机会,还会影响宝宝长牙,甚至延长“流涎期”。
怎么纠正?频繁打手并没有什么用,还会对宝宝的情志产生不好的影响。可以这样做:
纠正方法:
▶饿了?
婴幼儿宝宝饥饿时会下意识模仿吸吮乳汁的动作,吸吮手指、脚趾、毯子等。
建议家长多观察宝宝的进食习惯,合理调整喂养方法。但注意喂奶不过量,辅食缓加,不要为了让宝宝吃饱而损害宝宝脾胃。
▶怕了?
宝宝吮手指可能是心理需要的外部反射。
此时家长要多安抚宝宝,常抚触,多轻声细语交流,呵护好宝宝情志。
▶其他...
经常给宝宝洗手,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和转移注意力,比如给宝宝咀嚼磨牙饼干、戴手套、玩具吸引等。
日常护理爱流口水的宝宝的时候,家长需要注意,口水的刺激,很容易引发皮肤发炎、湿疹等小儿皮肤病。
所以,在日常护理方面,家长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日常护理
“口水宝宝”
①保持口周干燥,用柔软的毛巾或纸巾及时擦拭口水。
②常用温水清洗口水流到处,擦干后涂上薄薄的润肤霜,保护宝宝下巴、颈部等口水常流到的地方。
如果已有
口水疹
等皮肤损伤,可以涂点凡士林或橄榄油缓解。
③给宝宝戴面料柔软的围嘴。
④勤洗勤晒宝宝的衣服、枕头、被褥等,防止细菌滋生。
正确纠正不良习惯,同时注意养护,绝大多数宝宝都能安然度过“流涎期”。
病理性流口水:
脾气不足,口水才会止不住
如果宝宝超过2岁,仍然流口水不断,家长就要格外重视了。
宝宝不正常的流口水,中医又叫
“滞颐”。
中医认为,
脾胃有调整气机的功能。
胃主降,有受纳功能,可把食物临时储存起来,慢慢输送到小肠,让气机下降。
而脾主升,有运化功能,可将摄入体内的水谷精微、营养物质输送到心肺至全身,使气机上升。
儿童属“稚阴稚阳”之体,脾胃功能是否正常对其生长发育有着很大的影响。
临床上,不当的饮食习惯、天气变化等都会造成宝宝脾胃失调。
宝宝流口水正是脾胃失调的表现之一。
脾之液为涎,肾之液为唾。
宝宝脾胃功能正常的时候,口水一般不会往外跑。
但是,一旦
脾气不足,统摄不住体内的水液
时,涎液分泌会急剧增加,
表现在宝宝身上,就是无意识、止不住地流口水。就好比水龙头坏了,拧不紧,水珠就滴答滴答往外流。
一般而言,脾胃不和导致的流涎分为
脾热多涎和脾冷多涎2种。
脾胃积热
宝宝脾胃如果蕴藏了太多湿热,比如积食太久导致的积热,主要表现为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