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邻居陈妈妈晚上散步时,跟小区里的妈妈大吐苦水:
“最近孩子染上了撒谎的毛病,孩子都7、8岁了,说多了怕伤他的自尊,不说的话又担心长久以往下去,孩子撒谎成瘾,更加难以管教……”
事情的起源是孩子在社区里小卖部里赊账,直接拿起冰棍就吃,还说自己妈妈会买单的,等到陈妈妈去小卖部,才听说孩子的所作所为,当即给了钱,回家和家人说起此事,大家都摇头表示不知道。
陈妈妈听了之后内心差点要爆发,自己平时挺乖巧的儿子,怎么会有这种“先斩后奏”的行为,而且也对小卖部的老板撒了谎,想着怎样教育孩子,孩子才能理解呢?
其实,孩子会撒谎,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把事情说出来,家长会打骂。
孩子撒谎很多时候是因为恐惧心理作祟,导致孩子不敢说出真话。
这就需要孩子在平日的教育里,不要大呼小叫,造成孩子生活在恐惧中。
谎言是最真的真话
知乎上有博主回答她小时候第一次被定义为“撒谎”,是偷偷拿了姥姥家存钱罐里的硬币,去买学校门口的贴纸。
刚好被博主舅舅看到,博主说是别人给的钱。舅舅看博主面红耳赤,很快就问出了真相,告诉了博主妈妈。
博主妈妈立马从单位里“弹”回家,冲进门狂风暴雨般打骂了博主一通。那天把博主吓坏了,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博主家里人很少打骂博主,最让博主害怕的是,那天博主也觉得妈妈也变得很怕,她怕博主变“坏”了。
“撒谎有什么的,谎话也可以是最真的真话嘛。”李松蔚老师说道。在咨询中李松蔚说的话让博主不明觉厉,又陷入沉思。
“什么意思啊?”博主问他。
“不是吗,撒谎也是孩子的表达方式,”他解释道,“
每句谎话都是有诉求的,那个诉求就是真的。
“什么意思啊,所以撒谎是对的吗?”
“当然不对,要教育孩子不能这样!”
“对嘛,还不是……”
“问题是”,李老师话锋一转,
“你们的教育孩子听见了,孩子想表达的声音,你们听见了吗?”
博主不由得愣了一下。
听了李松蔚老师的一段话后,博主表示,如果有人问小时候的自己,为什么撒谎?
博主应该会说,因为自己想买贴纸,它们太好看了,花花绿绿,每次放学路过,都没办法不停下来看一会儿。
如果撒谎没有在我们脑海里被定义为洪水猛兽,那么,在家长告诫我不可以这么做的同时,他们会听到孩子发出一个真实的声音:
“我想要一个东西,我不敢告诉你们,我真的好喜欢它。”
家长本该听到孩子的纠结,委屈和无奈。
谎言是真话。只是有时候我们不去听,被“撒谎”两个字给吓到了。
撒谎太真实了,我们宁愿不去听到那句“真话”。原来“撒谎”贴一个标签,有可能是我们自己在保护自己。
撒谎敏感期,是孩子成长里程碑
两岁左右,差不多30%的孩子会撒谎;三岁多,50%左右的孩子会撒谎;四岁左右,几乎所有孩子都会撒谎。
不想上幼儿园,说肚子痛,但在家却生龙活虎;宣称吃饱了,但是看到零食就两眼发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小家伙就“满嘴跑火车”,这些小机灵鬼,怎么那么多谎言呢?
撒谎,起源于婴幼儿期各种生活经验的逐步积累。
这些生活经验,经过反复多次的体验,被孩子逐渐总结为两个有趣的发现:
他能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事情
别人不能实际看到他心里在想什么
一旦孩子意识到这个后,他很快就能举一反三,越来越好地将这种经验用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
他想要汽车模型,又怕妈妈不同意,于是告诉妈妈,是老师的要求;他想让阿姨觉得妈妈很厉害,于是通过幻想告诉阿姨,妈妈会做一个非常好喝的秘制饮料;当他不想吃饭时,他会捂住肚皮,告诉妈妈他已经很饱了,再也装不下一丁点儿东西……
这些稚嫩的谎言,都标志着孩子解读心理这项非常重要的能力的正常发展。
撒谎除了标志着孩子心理解读能力的正常发展之外,还有其他非常积极的意义。
孩子两三岁开始撒谎,隐藏在这个表面看起来有点像问题行为之下的是:孩子正挥舞着思维的小皮鞭,
进行复杂的大脑管控系统、工作记忆、语言表达、逻辑推理练习。
所以,进入撒谎敏感期,并不可怕,撒谎敏感期的出现,对于孩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孩子成长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学着理解和宽容,孩子状态大不同
对于爱说谎的孩子,家长教育的时候千万不能打骂。
如果孩子经常被打骂,内心就会对家长特别恐惧。
当自己犯错误后就会因为害怕不敢说实话而撒谎。
这样下去就会恶性循环,孩子撒谎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多。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切忌打骂,尽量是跟孩子平心静气的交谈。
交谈的时候要用平等的态度来面对孩子,不要居高临下呵责孩子。
如果孩子受想象力和创造力驱动,为了编故事而撒谎,这并非是孩子为了个人利益,可以将其理解为他在编故事,即便觉得故事很离谱,也不要感到紧张,
千万不要呵斥和说教孩子,及时告诉他真相就行。
面对孩子撒谎时,试着理解孩子撒谎的前因后果。
相信孩子是出于善意,理解孩子这么做的理由。同时和他谈谈,让他也参与到这个讨论中来,帮助他理解自己撒谎的原因。
其次,绝对不要冷落或者怒气冲天地指责孩子。
四五岁的孩子,道德感才刚萌芽,撒谎本身会让他感到愧疚,紧接着的冷落或者怒气冲天的指责,更会加重这种愧疚感。
为人父母者,责任是帮助孩子将道德感内化,而不是羞辱孩子。
写在最后:
在养育孩子的路上,
包容和理解永远比批评指责更有效。
道德感逐渐内化,
孩子慢慢会明白,
正面表达自己的需求,
比撒谎的后果会好很多。
孩子对待事物需求的表达会慢慢改变,
他们会敢于说出内心的需求,
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如何唤醒孩子的正面表达和内心想法,
应该是我们努力和思考的方向。
让我们继续一起探讨吧。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