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粪便也有少量黏液,但与粪便均匀混合不易察觉。如果发现肉眼可见的黏液就说明黏液含量过多,也即“黏液便”,常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以及全身不适等症状。
如果是小肠炎造成的黏液增多黏液会与粪便均匀混合,但如果是大肠炎引起的黏液不易与粪便混合,所以常附着于粪便表面。
什么是大便黏液?
大便带黏液是肠道疾病的一种症状,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可根据黏液的多少判断溃疡面大小。
大便出现黏液的原因是大肠绒毛或肠内膜发炎、糜烂,然后脱落,再发炎再糜烂,反反复复形成的。大便外面的白色黏液一般由白细胞炎症物质及脱落的肠黏膜细胞等组成。
黏液便的形成
大便出现黏液的原因可分为生理性黏液与病理性黏液,生理性黏液便由一些非疾病因素造成,如过度紧张、惊吓刺激以及小肠过敏等。
这种黏液便的黏液量很少,而且与粪便均匀混合,不易察觉,生理性黏液便属于正常现象。
病理性原因造成的黏液便黏液含量较多,通过肉眼观察就可明显分辨,不会与大便充分混合,常附着在大便表面或呈稀薄的果冻状。
如果大便黏液与脓性物质相混合更要引起重视,因为有可能是肿瘤、肠癌的前兆。
哪些疾病会造成黏液便?
黏液便的原因一般包括结肠炎、慢性肠炎、肠癌以及痔疮便血、直肠或结肠息肉、细菌性痢疾、急性血吸虫病等,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很容易造成腹泻、腹痛、黏液便,甚至还会出现便秘、肠鸣等症状。
腹泻与便秘既可单独出现又可交替反复发生,常伴有消瘦乏力及失眠。腹泻严重的患者会导致直肠严重受累,可出现里急后重、大便呈糊状、黏液大量增多甚至带脓血。
肠道慢性炎症
肠道慢性炎症主要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饮食不当及滥用抗生素等原因造成,临床常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严重时还会出现黏液便或水样便。
肠癌包括直肠癌、结肠癌、肠道肿瘤等,尤其是结肠癌的黏液最为明显。结肠癌早期症状多为腹胀、腹痛和消化不良,由于症状不明显所以常被漏诊。
结肠癌会对排便造成影响,出现便前腹痛、黏液便或黏液脓性血便,同时还伴有低热、乏力、消瘦等症状。
婴儿便有黏液怎么回事?
导致婴儿大便出现黏液的原因包括肠道炎、口水分泌过多、过敏以及感染等,如果宝宝大便看上去很黏、常为绿色,黏液看起来像胶水,就是肠道黏液。
如果宝宝最近流口水很多,那么大便的黏液就可能来自未消化的唾液。宝宝出牙时的疼痛与消化道中过多的唾液都可能刺激肠道,从而增加大便的黏液量。
受感染的宝宝,如咽喉炎、扁桃体炎等也会使宝宝流更多口水。一些宝宝对牛奶蛋白过敏,这种过敏也被称作过敏性结肠炎,约2%~
的婴儿可能患有过敏性结肠炎。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