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泄泻中医治疗有妙招
——襄阳市中医医院优势技术系列报道之十四
小儿泄泻病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西医称泄泻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本病以
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轻者如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出现慢惊风。
襄阳市中医医院儿科采用小儿止泻膏穴位贴敷、中药直肠滴入疗法、推拿疗法等中医手段综合治疗,颇受患儿家长好评,使得小儿泄泻病成为该科的优势技术之一。
典型案例
岁的毛毛,因腹泻
月余到市中医医院儿科就诊,
月前因乳食不当出现腹泻,呈黄稀水样便,夹带不消化食物,无粘液及脓血,每日
5-6
次,每次量中等,先后在诊所及多家医院就诊,分别给予益生菌、思密达及输液等治疗,疗效不佳,反复腹泻,且近
月体重下降明显,家长万分焦急时来到市中医医院儿科住院治疗。
儿科主任刘素文对该患儿高度重视,亲自会诊后诊断为婴幼儿慢性腹泻病,认为该患儿属“本虚标实”,即脾胃虚弱为本,饮食积滞为实,加之反复滥用抗生素导致腹泻迁延难愈。根据辨证分型给予健脾和胃中药直肠滴入,温中止泻的
“小儿止泻膏”穴位敷贴、配合刺四缝、按摩推拿消食导滞等综合治疗,
天后,患儿腹泻明显好转,食欲逐渐增加,经
天治疗病愈出院。后经
周中药调理患儿体重恢复至正常。
治疗优势
襄阳市中医医院儿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儿童咳喘”“小儿脑瘫”“小儿泄泻”是儿科优势病种,多年来,该科坚持对小儿泄泻病的病因病机不断进行总结、归纳,收集国内外先进的治疗方法,对小儿泄泻病诊疗方案不断优化,从而达到提高临床疗效。
“小儿止泻膏”穴位敷贴:
小儿泄泻病主要病变在脾胃,小儿脾常不足,泄泻后易致脾虚耗伤脾气,继伤脾阳,日久则脾损及肾,造成脾肾阳虚。在治疗中予药饼贴敷于脐部,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的最后闭合处,和全身皮肤结构比较,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祖国医学认为,脐名神阙穴,属任脉,又为冲脉循行之地。冲乃经脉之海。又任、督相表里,故任、督、冲“三源而三歧”,三脉经气相通,内联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药物敷脐后即通过经脉之循行,输布于全身,发挥治疗作用。天枢穴为足阳明胃经穴,是大肠募穴,能调理肠胃气机。该科应用此法治疗小儿泄泻、效果显著,临床应用简便,安全。
中药直肠滴入疗法:
中药直肠滴入是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根据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临床给药技术,是除口服和注射给药之外的第三种给药途径。祖国医学认为:肺于大肠相表里,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再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此方法可解决小儿服药困难,使其易于接受,减少消化道刺激,临床中得到患儿及家长的认可。
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治疗小儿泄泻病,是在中医“整体疗法”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下,运用了中医的“内病外治”理论,根据辨证分型施以相应的手法治疗。小儿肌肤娇嫩,经络敏感,反应强烈,通过穴位加之补泄手法作用于体表某些部位,由经络传到脏腑,调节其功能,调和气血,从而达到防治泄泻的目的。小儿泄泻系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或脾肾阳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其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实证以驱邪为主,虚证以扶正为主。而推拿治疗泄泻正是遵循此法则,其中补脾经有健脾胃补气血之功效,泻法能清热利湿导积滞;补大肠有调理肠道止泻的作用,泻法能清利肠道,除湿热,导积滞之功;通过对患儿辩证取穴,临证加减以及合理应用补泻手法,综合应用从而达到扶正驱邪,健脾和胃的目的。
专家提醒
刘素文主任介绍:小儿泄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病证.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两季为多。发病年龄一般在
岁以下,
岁以内发病者约占一半左右。泄泻是排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临床上伴有其他症状的综合征,由于不同病因其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小儿患病若失治、误治可致其他变证,而出现阴伤、阳伤或阴阳俱伤等证,甚或久泻不愈,逐渐发展成为慢惊风、疳积等证。中医学认为,泄泻的病机为脾胃虚弱为本,外邪、饮食、药物、情致等诱发因素为标,病位在脾胃及大肠,治疗的总体法则为扶正祛邪、健脾利湿。小儿泄泻病以后该怎么办?首先家长应注意两点:一是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查明病因后对因治疗,二是不要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而加重腹泻。
刘正茂)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