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父母堂(askjane)
每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生出的宝宝天赋异禀。
然而,高智商的孩子都会有一些小特点,只是容易被父母们忽略。
那么,高智商的孩子都有哪些共性呢?
人民日报总结了“高智商儿童”的22个特征:
这22条特征,你家孩子中了几条?
如果有其中一种表现,那么你的孩子极有可能就是高智商!
关于智力、智商,家长们总有些疑问:
为什么学霸家庭总容易出学渣?智商跟遗传有多大关系?
随爸还是随妈?幼年对大脑的开发训练能不能提高智力?
家长会把可能是天才的孩子耽误了吗?如何发现孩子的天赋……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下这些“关于智商的相关话题”,希望能为你带来一些新的视角。
高智商是遗传吗
是开盲盒还是一切皆有定数
曾经有一篇家长的自述很火,讲的是“我的儿子是学渣”。
父母双方都是985博士和硕士,特意挑了最适合怀孕的年龄备孕,也很注重怀孕期间的饮食和胎教。
但孩子生出来后发现,一点都没遗传到父母优良的学霸基因,不管怎么努力,在班里中等都排不上,妥妥的学渣。
俩学霸父母,生的孩子却是学渣,啥体验?
在生活中,怀疑娃是不是基因突变或者投错了胎的父母大有人在。
自己同学是学霸,本科清华,硕博哈佛,老婆本硕清华,儿子却是倒数第一:
“我这被子没挨过的训,儿子上学后挨到了。”
“有时候都怀疑自己是不是上辈子没做够善事,导致这辈子孩子来折磨你。”
遗传学上有一个词叫“均值回归”,由高尔顿提出,指的是:
父母的极端特征并不完全会遗传给孩子,这些特征会在孩子身上慢慢向大众的平均值回归。
孩子的智商,也会取决于列祖列宗智商的平均值,是古往今来的列祖列宗已经决定的。
如果你的智商达到了家族智商的“天花板”,那么你的孩子很有可能会回归到平均值。
简单来说,就是父母高智商的优良基因不一定能遗传给孩子,孩子的智商会趋向于大众水平靠拢。
在杂志《前沿科学》中一篇关于智商的研究中也提到:
智力是认知能力的核心成分,具有很高的遗传度。
但基因的分配具有随机性和复杂性,无法确定父母双方谁的智商基因能传给下一代,甚至也无法保证高智商那部分基因会传递给孩子。
于是,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接受娃只是个普通人……
智力是天生的
还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像开盲盒一样的“均值回归现象”不可避免,但却可以降低影响,甚至靠后天改变。
父母智商的高低不能确定孩子智商的绝对值,但能影响孩子智商的潜能。
如果在后天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中,将潜能激发出来,发挥最大的效能也是有可能的。
美国堪萨斯大学的两名儿童心理学家李斯莉ToddRisley和哈特BettyHart,20年前曾对42个来自不同社会以及经济背景的家庭进行了研究。
他们从孩子9个月开始,一直跟踪记录到3岁,重点考察这些家庭共计数百小时的亲子互动情况。
研究者每个月都在这些家庭中拍摄1小时的录像,记录孩子和家长的互动过程。
结果显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智力水平普遍偏低。
不过,造成差距的真正原因跟家庭条件无关,而是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互动方式。
根据亲子互动录像发现,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倾向于说话简短而敷衍;
而高收入家庭的父母,则更倾向于与孩子交谈多种多样的话题,使孩子一出生就处于一个语言丰富的正面环境中。
父母接受过高等教育,较好家庭背景的孩子,平均每小时接收2153个单词量;
工薪阶层家庭的孩子,平均每小时接收1251个单词量;
靠领取社会救济生活的家庭的孩子,平均每小时只接收616个单词量。
等到孩子4岁时,这样的差距累计起来大约相差了3000万个词汇量。
细节决定成败,家长与孩子之间每天的对话、互动、沟通……
看似微不足道,但这些点滴像是一块块拼图,逐渐影响了孩子的整个未来。
在接受研究的孩子中,和父母交流多且高质量的孩子,不仅在3岁进行的IQ测试中得分更高,在9岁时学校的表现也更好。
针对这一问题,美国哈佛大学和其他名校也成立研究小组,在波士顿地区对30多名4岁和6岁的儿童进行了研究。
研究小组在回顾孩子在家里与父母互动时的录音后发现:
孩子和父母交谈的频率越高,在孩子大脑中与语言有关的领域的活动就越活跃;
而互动较少的孩子,语言技能和大脑反应差。
父母与孩子沟通的质量高低,影响孩子了大脑发育。
会好好说话的父母,更能养出聪明的孩子。
不仅仅是沟通方式会影响孩子大脑的开发,家庭的熏陶、父母的脾气、教养方式都有影响。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戴维希尔(DavidHill)博士认为:
人与人之间智商的差别有50%以上都与基因有关,
但是环境同样对智力发展有重要影响。
比如说产前环境、教养方式、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早期经验等。
性格也同理,后天的培养比基因遗传发挥的作用更大。
遗传因素固然无法磨灭,但我们可以决定给孩子怎样的成长环境。
聚焦孩子的发展优势
挖掘孩子的内在力量
真正的天才凤毛麟角。
对于大多数“娃只是个普通人”的家长来说,以平常心正确看待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更为重要。
美国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劳拉·贝克认为:
父母要顺应孩子的基因倾向,使基因倾向在所希望的方向上不断变化。
其实,大部分孩子都是有自己擅长的领域的。
可很多父母常常致力于去改善孩子某些领域的短板和缺点,对孩子的教育普遍使用的是“问题视角”,聚焦于“你哪里不好”,而忽略了发展优势的重要性。
在积极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优势视角”:
是一种关注人内在力量的视角,强调淡化问题,关注优势。
相对于“问题视角”来说,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
在面对一些事情容易被困难、失败、无价值等等负面因素所困扰,也会因为某些打击而产生失落和质疑。
如果可以转换视角,把关注点从“问题”转移到“优势”上,那问题就可以提升成为机遇。
比如,有的孩子在数学和逻辑思维上表现比较好,但是对于历史知识吸收较慢;
有的孩子擅长阅读和言语表达,但是没有音乐细胞五音不全。
想找到孩子的“优势视角”,父母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推测出孩子的优势和天赋所在。
人民日报推出的这份《孩子潜能自查表》,家长们可以简单来自查一下。
看孩子究竟在哪些方面有天赋和潜力,在后续的教育中,也可以有意识地对这些“优势视角”进行培养:
如果孩子在1、8、17条表现突出,代表TA可能有很好的语言天赋;
如果孩子在6、12、18条表现突出,代表TA可能有很好的音乐才能;
如果孩子在3、7、15条表现突出,代表TA可能在数学、逻辑方面有天赋;
如果孩子在4、11、13条表现突出,代表TA有很好的空间方面的才能;
如果孩子在5、9、14条表现突出,代表TA有很好的身体动觉才能;
如果孩子在10、16、20条表现突出,代表TA有很好的自我认识才能;
如果孩子在2、10、19条表现突出,代表TA有很好的认识他人的才能。
只要是一颗种子,就有发芽的机会。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采用优势视角,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且更具价值的孩子。
你家娃有什么高智商特征?
在哪些方面有天赋?
欢迎在留言区跟我们分享讨论!
关于作者
本文来源于父母堂(askjane):融合中西,聚集海内外精英家长,开拓国际化教育视野。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