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 01 养育的选择之“一胎照书养” 小欢喜 01 养育的选择之“一胎照书养”小欢喜 01 养育的选择之“一胎照书养”

小欢喜 01 养育的选择之“一胎照书养”

养育下一代总是充满着期待与希望,人不自觉地就会希望把每一步都做到最科学、最精准。

俗话说,“一胎照书养”,在“科学育儿”理念盛行的当下,我为此买的书籍大概也就这么点:

熟读各类书籍和育儿科普之后,我自觉已了然于胸,自信且迫不及待。

然而现实并不简单,很快我就发现,这些都跟说好的不一样啊?

01孩子刚出生,可以添加奶粉吗?

书上说

新生儿的胃容量很小,只有5ml左右,初乳量虽少但刚好足够,也最珍贵;

多吮吸刺激乳房可以促进乳汁产生,吃了奶粉新生儿吮吸的需求就会减弱,乳汁自然也就少了;

母乳是宝宝最好的食物,过早添加奶粉可能导致过敏等种种不好;

排胎便后婴儿体重会生理性下降,不必误以为宝宝没吃饱;

因此,哪怕是刚出生,只吸母乳也足够了,不需要额外添加奶粉。

现实里

刚生完被推出产房的我就收到护士的叮嘱,每3小时喂一次奶粉,一次30ml,每次吃前先吮吸乳房,刺激初乳产生,然后喂奶粉。

询问护士理由,得到的答复是,产妇刚出来没那么快产初乳。

否则婴儿有低血糖风险,孩子体重越高则越需要多吃。

要知道,受

纯母乳理念

影响,我仅仅象征性地备了一小罐奶粉,还丢在了车上。

如果添加了奶粉,是否意味着我在第一步就做错了,而无法成为一个好母亲?

当然,纵使母乳喂养千般好,考虑到可能的健康风险,我没有纠结太多便同意了。

(后来了解到,在这件事情上,产科和儿科医生之间也是有争议的,产科更主张母乳喂养,有的医院甚至会不允许携带奶粉奶瓶;而儿科更看重让孩子吃饱。)

02喂奶粉,可以用奶瓶吗?

书上说

如果实在迫不得已喂奶粉,也千万千万千万(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可以用奶瓶喂养。

否则会造成乳头混淆,纠正困难,孩子很可能就不会再吸母乳了。

现实里

在同意喂奶粉后,我坚持要求

一定要用勺子喂养

,哪怕孩子并不会吸吮勺子,吃不了多少。(当时心里还是想着她的胃容量不大,不吃也没关系)

第二天,月嫂来了之后,立刻提出了问题所在:

一是她不会吸,用勺子像是给她灌进去的,她不会舒服;

二是用勺子喂的慢,奶凉的快,可能对肠胃不好。

三是她带养过40多个宝宝,暂时没有混淆的先例。

说完,她将选择权交还给我们。

听着她温和地责备和宝宝急切的哭泣,我再一次妥协了。

但焦虑还是包围了我。

恰逢住院第三天,生理性涨奶,宝宝吮吸费力,确实一度不太爱吸母乳。

每次宝宝嚎啕大哭,接受奶瓶后又一秒安静,我都在自责和后悔。是我的选择做错了吗?明明知道有风险,为什么要同意瓶喂?为什么不再多坚持一会儿?现在可好,自作自受吧。

结果却是,回家后,在阿姨的帮助下,并没有怎么费力,孩子自然回归了母乳。

回头看来当时的纠结好像都毫无意义,

书上说的案例或许确实存在,只是办法真的会比困难多,而我们或许不必提前焦虑。

03黄疸高

茵栀黄能用吗?需要停母乳吗?

书上说

新生儿黄疸偏高是正常的,只要不是病理性黄疸,无需用药处理,多吃多排就好。

不要因此停母乳而剥夺宝宝最好的口粮。

治疗黄疸的唯一正确方式是照蓝光。

茵栀黄的原理是让孩子拉肚子来促进多排,会破坏婴儿肠胃系统,坚决不能吃。

现实里

出院当天,儿科医生查房测黄疸,头部15+,

“我把住院卡给你开好,两天后复查,再高直接住院。”,顺手开了一盒茵栀黄。

任哪一个新母亲听到这番话,或许都要陷入纠结与崩溃中。

回家后我又搜了一大推科普,除了一篇南京儿童医院的推文表示“不要魔化茵栀黄,可以吃”之外,其余内容全部指向不能吃,并说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已经不会开这个药了,意即还在开茵栀黄的医院,都是因为医疗资源和观念落后罢了。

心一横,在家人的支持下,还是决定再观察两天看看,不行就住院照蓝光,好歹是正确方式不是?

两天后复查,头部16,身上略微降了一点。医生让坚持吃药(并不知道我们没吃),并提出怀疑是母乳性黄疸,建议停母乳再观察。

孩子没直接住院对我来说好像是莫大的欣喜。母乳?停吧停吧,毕竟要是住院了,不但吃不着母乳,连面都见不着呢。

然而,这种豁达并没有持续几天,

我又开始焦虑了。她会不会又习惯奶瓶了?母乳会不会减少乃至没有了?这么久没有吃母乳她是不是好可怜?

在她的黄疸有所好转时,我就自作主张提前恢复了母乳,也不再去复测了。满月打疫苗时,孩子的黄疸已经自然消退了。

有时,

书上说的或许确实更正确,但作为一个并不专业的普通人,能坚持自己而否定医生的专业意见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有不慎,可能的后果谁又能承担的起呢。下一次遇到不同意见,我们又该如何决定呢?都是医生,网红医生的科普就一定都是最先进和正确的吗?

在面对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时,我们更加需要审慎地甄别,也更需要一个专业的人来宽慰那颗紧张的心。

04抱睡、奶睡要不得?

书上说

抱睡、奶睡危害大,要不得。

如果已经养成习惯,要及时纠正,做到一二三四五点就好了。

你没纠正过来?那肯定是你内心不够坚定,操作不够正确。

孩子放床上就哭,要缓一会儿再抱起来,间隔时间要逐步拉长,锻炼她自主入睡的习惯。

现实里

书上的孩子实在太乖了,它没有告诉我现实里,每一点都做到了,孩子还是落地醒该怎么办?醒了之后发脾气又该怎么办?面对新生儿,用让她哭会儿再抱的方式来告诉她我不惯着你,真的有效吗?

新生儿的吮吸力不强,经常吃着奶就自己睡着了,我也一度怀疑和焦虑,我这是奶睡吗?她会不会以后挂我身上?

孩子放到床上等她自己睡觉,她大哭时,我能够抱她起来吗?会让她养成坏习惯,不愿意自己在床上睡吗?

好像我们都对新生儿抱有了太大的期待,以为她一出生便拥有独自入睡的能力,任何干预都影响了她原本的发展,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还好我心软,听她哭坚持不了太久,这种焦虑便被我彻底的摒弃了。毕竟孩子长得实在太快,她能在你怀里撒娇的时间又能有多久呢。

05你还可能遇到的问题有…

以上仅仅是这一个多月我所面临过的纠结与选择。

而当你看了足够多的育儿文章后,你会发现,医生和医生之间、流派与流派之间的观点也会不同。

有人说,AD和维D都要补,要交替吃;

也有人说,只补充D3即可,维A食物中可获取,过量补充有害。

有人说,安全起见,安全座椅出生起就要坐;

也有人说,新生儿脊柱没发育好不能坐,哪怕你买的新生儿款也不行。

有人说,小月龄宝宝睡觉容易被惊醒,可以用襁褓包裹一下小手,模仿子宫内的感觉,孩子会睡的更踏实;

也有人说,孩子不喜欢被束缚,防惊跳睡袋限制胸部肺部活动,导致发育受限等等。

有人说,2岁之前不建议给幼儿接触电子屏幕,快速变动的画面会影响幼儿的专注力和视力;

也有人说,研究提出早期接触电子产品,可能会促进幼儿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

有人说,把尿会造成脱肛尿频等危害;

也有人说,危害仅是理论推测,实证研究中没有发现显著性差异。

有人说,安抚奶嘴可以满足幼儿的吮吸需求,避免过度喂养;

也有人说,安抚奶嘴难以戒除,甚至对孩子出牙有影响。

这还是双方都能说出一定道理的,还有些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

有人说,同房不同床,才能满足婴儿睡眠的心理和安全需要;

实践里,不愿意睡婴儿床的大有人在。

有人说,黄疸高也可以打疫苗,并不影响;

实践里,社区防疫站都会有对黄疸的要求,高了就是不让打。

有人说,脖圈游泳、学步车等等危害大;

实践里,两者的使用者和需求者都相当多。

有人说,头发多少由基因决定,剃光头非但没用,还会损伤头皮;

实践里,大多还是保留了剃胎发的习俗。

有人说,3岁前,父母的角色不可缺失,隔代育儿问题多,尽力争取全职陪伴幼儿;

实践里,不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个人发展角度,能让一方放弃工作的家庭有多少?

与家庭中老一辈的育儿观念冲突就更多了,暂且按下不表。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06一些反思

与自己和解

在上述这么多的选择里,你能保证每一次都做出正确的决定吗?

育儿的公众号里,还不断贩卖着“不怎么怎么做,孩子就完了”的焦虑气息

因此,

每一个选择,都让我感到纠结

每一个决定,都让我害怕会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但如果,根本就没有唯一最优解呢?

养育一个孩子并不是非黑即白,

每一个家庭的能力和需求不同,

每一个孩子的个体气质不同,

只要带着爱意和尊重,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中,我们总会渐渐找到适应自己的方法,发现与自家孩子的相处之道。

先学会与自己和解,抛下书本带来的焦虑,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吧。

尊重他人的选择

前几天,有个“趴睡导致婴儿死亡”的新闻,孩子出事固然让人觉得惋惜,

但在批判妈妈的人群里,一边说着“宝宝一直和我睡大床”,一边得意洋洋的分享亲密育儿经历的大有人在,

但其实,安全的睡眠环境也不建议幼儿和大人同睡呀。

如果下一次出事的家庭是睡在大人身边被窒息的呢?

是否提倡独立睡的家庭又会卷土重来,鼓吹如何将孩子培养成天使宝宝呢?

我也曾满怀优越感看待别人的育儿方式,

觉得他人要么是观念落后,要么是没有用心实践。

现在看来,那也是他们寻找到的最合适的方法,

只要不是会明显带来伤害的,谁不是在不断摸索中试错呢?

初为父母已经够难了,世界就多点宽容,尊重不同的选择吧。

真实的交流

当我遇到问题时,教科书式的一二三四五并不能帮助我解决问题。

一是说明过于笼统,实践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细节问题,而这些不再有进一步的说明教你如何应对。

二是显得过于轻松,仿佛只要照做,问题就会自然迎刃而解,否则就是大人没有做好,而孩子并不会真的照书长。

转换为教师视角,我也曾在家长咨询时轻松地照本宣科,说着只要坚持就慢慢会好,却没有深入地询问每一次家长如何做,孩子如何回应,而我们又该如何回应。颇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气势。

自己不曾做到的事情,又如何叫人信服呢?

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论实践还是交流,都要去解决接地气的问题。

每个家庭都能充满轻松愉悦

每对父母子女都能以最舒适的姿态相处

PS.本专栏献给我的女儿,你是人生中的小欢喜。

2020.5.4D58

如不嫌弃,欢迎关注: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