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唇形科植物。茎直立四方。叶分三种:幼苗叶圆,茎中叶分三叉,茎尖叶呈直线。花长在叶腋,绕茎一圈,花萼钟形,花冠唇形淡红;种子褐色三棱,叫茺蔚子,也入药。明朝以前,益母草实为夏至草,叶如三掌花白,后被混淆错用至今。能活血调经、利水消肿;子清肝明目。孕妇禁用。
益母草,是唇形科植物,入药用它的茎叶花儿,也就是除了根以外的地上部分。
益母草的茎直立,呈四棱方形,每面都有一个凹槽。有时主茎也有分枝。
益母草的叶子比较特殊,有三种样子:幼苗的时候,叶子是圆心形的,边缘有很多裂痕迹及大的锯齿;长茎开花时,茎的中部的叶子分为三叉,中间一叉有再分小叉;越往茎尖部,叶子分叉越少,最尖处的叶子不分叉,呈一条线。
益母草的叶子每层两片相对生长,但上下两层都是相互垂直的。
益母草的花生长在叶子与茎的夹角处,术语叫做叶腋。花绕着茎生长一圈,每层都开花。花萼呈钟形,花冠为唇形(唇形科),淡红色或紫红色。
益母草的种子褐色呈三棱状,叫做茺蔚子(chōngwèi,蔚做姓时读作yù),最早记录在《神农本草经》中,原本种子入药,后来被益母草取代,人人皆知益母草,少有人知茺蔚子。
需要说明一下,有人对益母草的原植物进行了考证,认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益母草不是现在的益母草,而是唇形科植物夏至草。夏至草的叶子如掌分三瓣,花是白色的。现在有人渐渐认识到夏至无,称它为小益母草。
夏至草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个草生命就到夏至,夏天就枯萎了。
但夏至草它比别人起的早,冬天顶着积雪就开始生长了。
宋朝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益母草(茺蔚子)插图就是夏至草,到了李时珍《本草纲目》就改成了现在的益母草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李时珍弄混了,结果以讹传讹,错用到现在,一直未改(这和之前说的阿胶从牛皮变成驴皮是一回事,回复58查看)。
本草不等于中药,中药主要讲某药功效,而本草则含义更广,当一个好中医,只懂中药不懂本草是不应该的。由于历史传承的原因,本草具有很多时代特点,需要涉猎历史地理人文等很多知识,潜心考究本草的人太少了。我们现在用的中药,有很多与古代大相径庭。
益母草的药用价值
活血调经、利水消肿;茺蔚子:清肝明目
活血调经:
益母草在中药书被归为活血药,它具有活血调经的作用,主要用于月经失调等,古代也常用于胎前产后。《神农本草经》记载:“主明目益精,除水气。久服轻身。茎生瘾疹痒,可作浴汤。一名益母,一名益明。”所列功效未见治疗妇科疾病,不知为何又名益母。至于后世益母草成调经常用药,乃益母衍生出来的。又因为妇科常用,又被称为“坤草”。
利水消肿:
益母草利水消肿的功效,源自《本经》“除水气”,可以用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又因为益母草有活血作用,所以伴有血瘀的水肿,应用益母草最为适宜。
清肝明目:
茺蔚子是益母草的原本用药,除了具备益母草的作用外,还具有明目的作用,这个功效符合《本经》的记载
。不过知道人不多,用的人更少。
《本经》“茎生瘾疹痒,可作浴汤。”常常被人忽略,益母草外洗,可以用来治疗荨麻疹。
益母草的应用方法
望文生义
很多人听到益母,就以为是补药,随便买来吃。现在商人也正是抓住了这个名字,用益母草、大枣等,开发了益母草膏等多种制剂,用于活血调经,很是畅销。
某宝就有几十个卖家,还有很多好评
,甚至打出了医生亲手熬制的招牌。某宝啊,某宝
。小永提醒您,请千万不要盲从。益母草不是补药,不能长期使用,也不能大量使用。文献报道有人大量服用益母草引起肾衰竭。
学医者可参见陈士铎《本草新编》论述:“但益母草实非补物,止能佐补药以收功,故不宜多用。大约入诸补剂之中,以三钱为率,可从中再减,断不可此外更增。”
孕妇禁用
对于孕妇来说,益母草绝对禁用,因为益母草可以兴奋子宫,增强子宫收缩,导致流产。古代也正是取它这个作用,而治疗难产的。
2010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明确指出益母草孕妇禁用。
您千万不要以为益母草关爱女性,拿来就吃啊。对于学医的,也需要及时更新知识啊,虽然古书没有把益母草归入妊娠禁忌歌诀中(回复53查看),千万不要给孕妇开益母草或含益母草的制剂啊。
下边这段话是给学医人看的,明白的自然明白。
《神农本草经》:茺蔚子:味辛微温。主明目益精,除水气。久服轻身。茎生瘾疹痒,可作浴汤。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生池泽。
《本草纲目》:益母草之根茎花叶实,并皆入药,可同用。若治手、足厥阴血分风热,明目益精,调女人经脉,则单用茺蔚子为良。若治肿毒疮疡,消水行血,妇人胎产诸病,则宜并用为良。盖其根茎、花、叶专于行,而子则行中有补故也。活血破血,调经解毒,治胎漏产难,胎衣不下,血运血风血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疳痢痔疾,扑打内损瘀血,大小便不通。
《本草备要》:一名茺蔚。通行瘀血,生新血。辛微苦寒,入手足厥阴。心包、肝。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调经解毒。瘀血去则经调。治血风血运,血痛血淋,胎痛产难,崩中带下,带脉横于腰间,病生于此,故名为带。赤属血,白属气;气虚者补中益气而兼升降,血虚者养血滋阴而兼调气。为经产良药。消疔肿乳痈,亦取其散瘀解毒。通大小便。然辛散之药,瞳子散大者忌服。
《本草新编》:益母草,味辛、甘,气微温。无毒。胎前、产后,皆可用之,去死胎最效,行瘀生新,亦能下乳。其名益母,有益于妇人不浅。然不佐之归、芎、参、术,单味未能取胜。前人言其胎前无滞,产后无虚,谓其行中有补也。但益母草实非补物,止能佐补药以收功,故不宜多用。大约入诸补剂之中,以三钱为率,可从中再减,断不可此外更增。
《本草分经》:辛、微苦,微寒。入心包、肝。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解毒,利二便。辛散滑利,并不补益。
主要参考文献:
李佳,陈玉婷
夏至草文献考证
中华医史杂志
.2001.31(2):113-114
苦口必是良药新浪微博
对历代本草中所记载的益母草基源的考证
1-15
苦口必是良药新浪微博
对历代本草中所记载的益母草基源的追加证据
16-24
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
张会永
,博主还会每天通过微信公众号向您推送当日“每天一味中草药”消息。
右上角点击
查看公众号
,再点击
查看历史消息
阅读以前的草药,或者直接回复草药名称,或者回复数字1、2、3……,回复
,查看已经发布的草药对应的数字序号。
也欢迎您关注我的新浪微博,和我进行互动。
点击屏幕左下角的
阅读原文
进入新浪微博
#每天一味中草药#话题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4-21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