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是开玩笑,孩子的心里却在下雨 你以为是开玩笑,孩子的心里却在下雨你以为是开玩笑,孩子的心里却在下雨

你以为是开玩笑,孩子的心里却在下雨

有很多成年人不了解玩笑的意义,也掌握不好分寸,分不清玩笑与幽默之间的区别。

幽默是受欢迎的,但玩笑开不好会伤人。

弗洛伊德说:“世界上没有所谓的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多少真心话在玩笑中说出口,或是本来就是真的,只是用玩笑的方式说出来而已。不想懂的人,怎么都不会懂。”

旅行的时候不要将个人财物暴露在公共场所下,这样很有可能会引起小偷的特别关注,所以最好身上携带零钱,这样不用每次付钱要掏钱包。

作为社区里遛娃大部队的一份子,每天我都能见到许多“同道中人”,小区的各种小广场小公园,商场超市,熊孩子们在前方一路高歌猛进,家长们在后面一路呐喊狂追。

“小心点,前面有车!”

“别跑了,一会又摔了!”

“那是别人的东西,不要乱动!”

是不是很有画面感?呵,中年老母的辛酸一言难尽。(还没娃的同志们,你们迟早会经历这些。娃已经长大的同志们,你们迟早会在看孙子/外孙的时候经历这些。我真的有点坏

面对玩的得意忘形的孩子们,家长们有时候会使出自己的杀手锏来让他们听话。

比如“我不要你了,你自己玩吧,我走了!”或者干脆找个地方躲起来,来看看孩子们的反应。

等孩子们发现家长不见的时候,一定会立刻哭的跟杀猪一样惨。

此时家长们纷纷现身,说:“让你不听话。”或者“以后再这样我就走了知道吗?”

孩子们含着眼泪点点头,家长们心里暗自窃喜。

当然还有纯粹是故意逗孩子玩的。

我还见过一个小女孩,话还讲不清楚,她奶奶看她跟小朋友玩的兴起,心生一计,躲到凉亭柱子后头,想看看女孩的反应。

女孩玩着玩着发现奶奶不见了,其他家长逗她:“你奶奶不要你了,你跟我回家吧。”

女孩一下就坐地上嚎啕大哭,即使奶奶出现在她眼前,不断安慰她这只是个玩笑,她还是哭的根本停不下来。

奶奶看哄不好她,板起了脸,说:“我刚才是逗你呢,别那么不禁逗行不行?”

女孩才慢慢地停止了抽泣。

我是发现了,对娃进行各种忽悠,还真是家长们十分擅长的事情。

虽然说想要独自旅行放松心情,但是碰上坏人了就可能不会这样想了,所以最好有朋友的陪伴才好。

孩子是家庭中重要的点缀,也是许多家长们生活的重心。在不同的家庭环境里,不同的家长会用不同的方式来爱自己的孩子。

然而孩子的世界观与大人们并不一样,家长们好的出发点往往会给孩子们带来不好的影响。像这种类似的玩笑,我们知道这仅仅是个玩笑,是因为我们的头脑和智商都是成年人,自然晓得,但孩子却不一样,有很大一部分的玩笑都会给孩子无暇的心灵蒙上各种阴影。

尤其是这种带有“抛弃”式的玩笑,孩子以为自己被遗弃的时候,甚至周围的人还在哄堂大笑,这反而会令他更加害怕。

孩子的世界很单纯,也很敏感。他们不懂什么是玩笑,什么是事实。

可能大人们会觉得,仅仅是逗一下,一瞬间的事,马上就出现了,这能有什么,孩子看到大人出现了自然就好了,也能明白这是个玩笑。

但这仅仅是“你以为”。

孩子并不这么认为,看到大人出现,并且解释,能够意识到这是在骗自己,和自己开玩笑。但那一瞬间的恐惧,却怎么都无法消散。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成人也会害怕,还会心有余悸地怕很久,更何况是孩子。

人多就有可能会发生踩踏,所以旅行避开人多的区域,这样才可以确保自己的安全。

关于逗小孩这个问题,心理学专家武志红老师有一段很经典的解释:

“中国广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灵仍然敞开而单纯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样绝望、粗糙而粗鄙。”

的确,成人对孩子的玩笑往往会让孩子陷入害怕的状态,大人们以此获得开心,但这些开心都是建立在看到孩子们“出丑”的基础上。

心理学上认为,这是对孩子人格的羞辱。孩子在这个状态中会恐惧,会自我怀疑,会不信任身边的人,也可能会产生自卑的情绪。

他们会记住这一刻的“被抛弃感”,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所以他们才不要我了。

如果家长们经常用这种方式来逗孩子,孩子们也会变得习惯。不过这个习惯代价就更大了,长期处于这种患得患失的状态之中,他们也许不再信任父母,不相信有人会一直爱自己。

这不仅仅是对家长们死心,而是丧失了对整个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同时,孩子们还会产生说不出口的、只能压抑在心底的情绪,将来不是对外找人爆发,就是对内进行自我攻击。

等他们长大了,可能认为骗人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这不过是玩笑。

可能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好不过是虚情假意,自己不配拥有。

可能认为这就是爱一个人的方式,爱谁就要伤害谁。

可能认为拒人千里之外,才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方法。

还有更多的可能。

长此以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

一个失去安全感和信任感的人,会有多痛苦,将来是否有能力和机会走出这段影响,都是未知。

人多就有可能会发生踩踏,所以旅行避开人多的区域,这样才可以确保自己的安全。

身为家长,要懂得有些玩笑并不好笑,也不是幽默,不能和孩子们开。

比如“你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你是充话费送的,垃圾堆里捡来的”,“爸爸妈妈喜欢弟弟/妹妹,不喜欢你了”,“你跟阿姨走吧,要把你送人了”。

这些话,没有任何教育意义,除了会增加孩子的恐惧,内心负担重重,降低自我价值,加重孩子的失落,破坏孩子们之间的亲情之外,当真找不到一点好处。

当我们与孩子说话的时候,要记得成人与孩子的区别,他们会无条件信任我们所说的话,所以我们要对自己说出口的话再三斟酌,答应下来的事情也要尽力去完成。

就算我们懂得哪些是不恰当的玩笑,不会对孩子说,但却没法保证其他人对孩子的态度。当周围有人对孩子开了具有伤害性的玩笑,父母要及时制止或解释,让孩子坚定信念,不轻易相信别人的玩笑,才不会伤心。

大人与孩子交流时,难道就不能开玩笑了吗?

并非如此,其实还有很多玩笑都是又积极又正面的,可以引起孩子的兴趣,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向孩子传递爱和温暖等等。

都不是那种会让孩子产生伤心难过情绪的玩笑。

So,这个尺度,家长们要好好把握。

人多就有可能会发生踩踏,所以旅行避开人多的区域,这样才可以确保自己的安全。

我还记得,有次我带娃去拜访贾伶老师,办公室里有个阿姨看小孩有趣,想逗逗他,就想让我偷偷藏起来看看孩子的反应。

我知道这样孩子会伤心,哪怕只是一瞬间,我也不想刻意去制造这份伤心。

但我并不好意思对阿姨明说这件事,大脑快速运转,也无法管理好表情,正想着怎么来开口,不让阿姨下不来台地拒绝这件事。

贾伶老师本来注意力在其他事情上,此刻她站在了我身前,特别坚定地对那个阿姨说:“不可以,这样孩子会伤心,这个玩笑不好,不要这样做。”

我在后面小鸡啄米一样点点、点点、点点头。

包括本文的标题——

你以为是在开玩笑,孩子的心里却在下雨

。这句话也是胡天静老师的观点,她曾一字一字亲口讲给我听。

在这之后,再遇到别人对娃开玩笑,甚至说出一些玩笑话的时候,我从来都坚定地制止,或告诉孩子“不会的,我不会不要你”。

向别人表达你的拒绝,其实并不算什么难事。

这是心理学给我带来的意义,也是同人老师们给我带来的启迪。

让我们和最爱的孩子,携手成长。

{点个好看,你最好看}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