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轮时代【12】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和于光,同于尘。
光是佛的光明,尘是佛的尘刹。
说佛,就有众生,拖泥带水,就有了人、我、寿者的分别、对待,形成二元系统;就有了元空时、现在时、未来时,形成三际。
那就导皈: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遭。
最后莫忘:人所孤寂的,人所猎奇的、人所恐惧的未知,皆在时运中,宇宙时空万事万物的运化,皆在时轮的秘密中。
说时轮,道存续,谓时轮时代。
祝大家好运,智福圆满,通达虚空法界。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福报的化现。
NO00001
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讲法,原本一门一派,后期随着历史、地域、年代等的变迁、发展、传播形成今天的语系、派别、大小乘密乘等多门多派。
这些皆由时间空间而造成,本质是人事的因素所决定。人事是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这一变化没有停止,仍将继续变化下去。
有趣的是,当前演变的依然在变,不变的仍然存在保持着,这种存在或许像古化石一样的珍贵,珍贵之处在于她的存在令我们依稀看到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僧人教团的身影。
因此,我礼敬,并祈愿今天被人们称为的小乘佛教,能够继续保持原始风貌,永不掺杂。这将永远是佛教史上伟大的贡献和奇迹!
当今,小乘佛教徒们仍然过着挨家挨户托钵乞食、不非时食、住阿兰若、半月诵戒、雨季安居、行自恣法、作咖提那衣等简单朴素的原始佛教乞食制生活,他们仍保持着视戒律如生命的修学态度。这种存在,对整个佛教世界都是利好。
关于分乘化派,我不持观点,还是各个尊重的好,毕竟一切为了解脱与证悟。
倒是为了研究整个佛教学说的方便,按照语文分为三大系,即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按地域分为南传佛教,北传佛教。等等。
南传上座部属于巴利语系,因为他们的三藏典籍和许多重要的著作,都是用巴利语写的。
除了巴利语系有一部完整的三藏典籍和各种论著之外,其他北传佛教的经籍,绝大部分都保存在我国的汉文和藏文的藏经里。
另外一种分法,是所谓大乘和小乘。称汉语系和藏语系中的大乘理论为大乘,称巴利语系的佛教及其他类似的佛教为小乘。
但巴利语系的佛教徒则自称为上座部,不接受小乘这样的名称,并且不承认大乘是佛说。
原来上座部及其他一些旧部派的比丘们的理想,是遵照佛的弟子或声闻的行径,求证涅槃,使个人解脱。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形成一个佛教派别,宣称要遵照菩萨的行径,谋求一切众生解脱,不求现世证阿罗汉,而求未来成佛。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达到菩提涅槃之彼岸,故名大乘,而贬称原始佛教和其他部派佛教为小乘。
而小乘佛教在《岛史》则称大乘为‘戏论派’、《论事》称为‘大空派’,大寺的僧众称大乘为‘方等派’。
从大乘和小乘这两个名词本身的概念来看,是包含着自褒贬他之意的。
在学术界,所说大小乘,纯粹为了研究佛学而沿用此名,则无褒贬之意,忠于学术,对历史发生发展的事实进行客观的分析。
纵观佛教史,所有的分裂都是纷争惹的祸。
从历史上看,过去大乘和小乘之间的互相对立、争执、排斥的情况是存在而且相当激烈的。内部自相斗争的结果,促使佛教在印度的消亡!
这个问题,佛陀生前就曾警告他的弟子说:
那些争论不休的人完全不知道,我们将为此争论所困而走上毁灭之途!如果他们懂得这种危险性,就不会争论了。
如今世界,各国佛教徒的情况已经有所变化,大多数佛教徒都认识到,虽然佛教各派的学术思想有所不同,但都是本着释迦牟尼的言教而各自发展起的,所以大家都愿意互相往来,讲团结,讲友谊。
从这方面讲,我们就不宜采用‘大乘’和‘小乘’这样可能引起误会的言词,为了相互尊重,以下把小乘称为上座部佛教,这也是人家一向官方自称的名称。
NO00002
释迦牟尼佛,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室,是第一位王子,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入灭。
他所说教的地区,主要是在古印度恒河流域的中游一带。
他收了很多男女弟子,建立了比丘和比丘尼僧团。
在他寂灭之后的第一年,便由他的上首弟子摩诃迦叶主持,召集了五百长老于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在阿阇世王的协助之下,诵集了佛陀生前所说的教法。
这次集会把当时诵出的教法分为毗奈耶(戒律)和达摩(法)两大类(律藏和经藏)。
达摩被编成五集,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及《小部》。
这些经典包括经和戒律编好之后,分别付托一些教师传授弟子,使其用口授的方式代代保存下去。
佛教史上把此次活动称为第一次‘结集’。‘结集’,就是合诵或会诵:
佛的弟子们集合在一起,把释迦牟尼佛所说而当时只有口头传诵并无文字记载的经典,进行一番会诵、审定,系统地编辑出来。
在佛涅槃之后的一百年中间,比丘僧团仍然按照佛陀所制订的戒律过着原来最简单的生活,基本上是以乞食为主,把佛的教义口授给弟子,弟子们辗转相传,向各地继续宣扬四谛、八正道、五蕴、十二因缘等法,严持戒律,和合相处,不分派别。
这段历史时期,佛教史上称之为‘原始佛教’时期,‘早期佛教’、‘初期佛教’。
在佛涅槃一百年后,当摩揭陀国迦罗阿输迦(俗称黑阿育)王在位时,僧团内部便发生了分裂。
其主要原因是对于戒律的见解有分歧。据说当时以吠舍离为根据地的东部比丘,实行了一些与原始教规相违背的事,而西部(摩偷罗)的耶舍比丘对此加以反对,并且邀请东西方的七百位长老,在吠舍离举行第二次结集,从人数上来说,名为‘七百结集’,从地点上来说,名‘吠舍离结集’。
这次结集的结果,西部(摩偷罗)的耶舍比丘宣布了起争执的十点是违背戒律的,即所谓‘十事非法’。
东部大多数的僧人却不同意这种决议,但无奈于决议是些有地位的上座长老们所决定的,只好退出原来的教团,另外集会一处,也用会诵的方法,订正戒律,自成一派,因为这些人数多,就叫做‘大众部’。
这样,僧团就公开分裂成为‘大众部’和‘上座部’两大派,各行其是。
此后,佛教僧团形成了更明显的分裂,在四五百年中,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佛教史称这个时期为‘部派佛教’。
NO00003
佛灭后二百多年,到了在印度史上最著名的阿育王统治时期,阿育王虔诚信仰佛教,佛教有了很好的生存发展环境,供养布施很丰厚。好的生活条件,吸引许多非佛教徒来参加僧团,他们的动机只是为了名闻利养而来,其行为放逸,与佛教的教义相反。结果使那些行为纯洁而真正信奉佛教的比丘,不愿与这些行为不正的人为伍。据说在华氏城的王室寺院中,有七年没有举行过‘布萨’和‘自恣’等宗教仪式。阿育王闻知此事,大为震惊,便邀请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来首都华氏城,帮助净化了僧团,并召集一千位长老,举行第三次结集,会诵出比较完整的经律论主要成分。
据说今日存在的上座部巴利语三藏,就是这次大会最后编定的。
这次大会,还曾作出另一项重要的决议,派遣传教师到世界各国去传播佛教。
这些传教团,都由一位著名传教师及另外四位长老组成,不但可以传播佛法,还可以建立新的比丘僧团。
被派往僧诃罗(今斯里兰卡)的使团,是由阿育王的儿子摩哂陀率领四位长老和一位沙弥,在提婆南毗耶·帝沙统治时期(公元前250~前210)到达该国的。他们传教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使国王以及大臣和人民信仰佛教,建立了比丘僧团,创建塔寺,如著名的大寺等。以后,摩哂陀的妹妹僧伽密多也被派去斯里兰卡,建立了比丘尼僧团,并从佛陀伽耶佛陀坐在树下成道的那株菩提树上折下一枝幼苗带去栽在大寺园内,至今尚存,被视为国宝之一。从此开始,斯里兰卡才有佛教。
摩哂陀传入斯里兰卡的三藏经典,属于分别说系的上座部,但当时仍以传统的记诵方法流传。因为国内有时也发生内乱,使教团中的长老体会到,只依赖某些人用不可靠的生命对记诵的方法来保存经典,是一件冒险的事。
基于这种考虑,使长老们于公元前一世纪,伐多伽摩尼·阿巴耶王时(公元前101~前77),在斯里兰卡中部马特列地区的阿卢寺,举行一次重要的结集,由罗揭多主持,五百长老参加,诵出上座部的三藏和义疏,并决定把一向口口相传的三藏经典第一次用巴利文字写在贝叶上保存。
这对后来上座部佛教长期流传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斯里兰卡的史学家评说:‘保存印度早已失传的巴利文上座部圣典,是僧诃罗民族对人类文化遗产最伟大的贡献。’(《锡兰简明史》)上座部的史书中认为这是第四次结集。
北传佛教记载,约在一世纪,迦腻色迦王时,在迦湿弥罗第四次结集,但南传佛教史书无记载。
佛教传入斯里兰卡之后,建立了僧团,国王把自己的王家公园布施给比丘,改建成著名的大寺,为比丘僧团的中心。
在家佛教信徒,皈依佛法僧三宝,遵守五戒,礼拜佛塔和菩提树以表示恭敬佛陀,大约在一世纪时,才开始以佛像作为礼拜的对象。
直至公元前一世纪,比丘僧团都是承认大寺的权威。到了伐多伽摩尼·阿巴耶修建了一座宏大的无畏山寺,献给大寺中的摩诃帝须,他便带领五百徒众脱离大寺去无畏山另立一派。
这样,斯里兰卡的佛教史上便第一次分裂为大寺与无畏山两大派。
到了摩诃舍那王建成只陀林寺,献给此派的古哄帝须,他们便以该寺为中心而被称为只陀林派。这样,斯里兰卡的僧团便分成了三派。
僧团虽分为三,但都是属于上座部,他们主要的巴利文三藏经典是相同的。然而无畏山和只陀林寺的长老们都各自著有解释经典的注疏,对于经典某些章节的解释,则与大寺僧人所作的注疏有些不同。后来,这些注疏的原作都不存在了,唯有大寺派的思想体系继续流传至今,这和觉音有着密切联系。
在其他国家方面,公元四至五世纪以后,缅甸即有佛教传入,然采纳南方上座部佛教,则始于1058年阿耨楼陀王时代。公元十二世纪以后,泰国开始接受上座部佛教。1361年,锡兰的僧伽领袖,被迎入泰国,为泰王传戒。至于柬埔寨、寮国之接纳上座部佛教,则始自十四至十五世纪泰民族之征略后。
觉音是南传上座部巴利语系佛教的一位杰出的著述家,约为五世纪前半时人,出生于北印度佛陀伽耶附近的婆罗门族,在佛陀伽耶一座僧诃罗人建造的寺院出家,于摩诃那摩王时(410~432)去僧诃罗首都阿努拉达补拉,住在大寺,专研巴利三藏和僧诃罗文的注疏,并用巴利文著述了很多书。
原来古代僧伽罗僧人,曾用僧伽罗文写了不少注疏,因为其他上座部佛教流行的国家不懂僧伽罗文,所以这些注疏——主要是大寺的作品,‘都被伟大的注释家觉音以律藏和经藏中各种典籍的注疏形式译成了巴利文(《锡兰简明史》)。
觉音依据大寺派的传统思想理论,对巴利三藏圣典都写了重要的注释,并写了一部著名的《清净道论》,系统地论述三藏和义疏的精要。他对南传上座部佛教的长期流传是有很大影响的。
上座部佛教在斯里兰卡盛行之后,同泰国和缅甸等盛行上座部佛教的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徒之间,互相往来,相互学习,相互补救。
在斯里兰卡的佛教兴盛时期,把大寺派上座部的学说传播到泰国、缅甸去,到了佛教衰落时期,又从泰国及缅甸把上座部佛教传回来。
例如:
1361年,锡兰僧王被当时的暹罗国王邀请前往其国建立僧团,他所成立的僧诃罗僧团于以后约二百年中,在暹罗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1425年,有缅甸、暹罗和柬埔寨比丘前来锡兰,学习经教,在迦罗利耶重新受戒。他们回国后,分别在本国仿照锡兰僧团的形式,建立宗教组织。
1476年,有一宗教使团从勃固来访锡兰,并有若干缅甸僧人在迦罗利耶受戒。他们回国以后,也建立了名叫僧诃罗僧团的宗教组织(见《锡兰简明史》)。
在十一世纪和十二世纪,斯里兰卡经常遭到外国侵略,佛教也跟着衰弱下去,十一世纪末,曾遣使缅甸,请缅甸僧人去锡兰传戒,重新建立僧团。
到十八世纪时,锡兰佛教的宗教形式已等于全部灭亡,塔寺尽成丘墟,连一位正式的比丘都没有了,经典也没有了,这是锡兰佛教史上最凄凉的时期!
直至1750年,才遣使暹罗请求派比丘来锡兰传戒,获得暹罗国王的同情,派遣以优波离为首的十名比丘佛教使节团,并抄写了许多上座部的经典,于1753年到达锡兰,当时便有以萨拉能格拉为首的数百人从暹罗僧人受比丘戒,数年之后,便有比丘三千余人。从此重建僧团,重修塔寺,佛教文化又渐渐地在山区里重兴起来,同时这也是斯里兰卡暹罗派僧团的开始。
1802年,摩诃格罗瓦·匿纳唯曼罗帝须又从缅甸传入比丘僧团,名为阿曼罗波罗派。
1865年,阿般格诃梵多·即陀沙婆再从缅甸传来比丘僧团,名为蓝曼匿派。斯里兰卡虽有三大派僧团,但他们的根本教理并无差别,都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泰国和缅甸等国的僧团也是这样。
NO00004
非独有偶。
锡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和中国的佛教文化交流,很早就有一种特殊关系:
约在410年,我国的法显访问了师子国,在无畏山住了两年,他的游记里描绘了当时锡兰的首都、民情和佛教的盛况,为后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也为锡兰的历史和佛教增了光,很受锡兰人民崇敬。
约在434年,有师子国铁索罗等两批比丘尼先后到达中国当时南方宋都建康(南京),为慧果等三百余人授比丘尼戒,在中国建立比丘尼僧团。中国比丘尼于二众中受戒,是从慧果开始的。
比丘尼僧团在锡兰传承了一千多年,约在十一世纪而绝迹,此后,南传上座部盛行的国家,至今仍未恢复起合格的比丘尼僧团。
觉音于五世纪前期在锡兰用巴利文写的《善见律毗婆沙》,约在五世纪后期,便传入中国,并被译为汉文流通。
当时在中国流传‘众圣点记’的佛灭年代说,也是随着这部书传进来的。
总上所述,南传上座部佛教已有四次重要的结集,但据各种史书记载,还有不少次要的结集,不断地修订他们的经典。
此外,另有两次很重要的结集。据缅甸的说法,1871年,敏东(或曼同)国王(1853~1878)在曼德勒召开上座部佛教第五次结集,有二千四百人参加,用三年多时间重新校对巴利文大藏经。同时建立了一片塔林,叫古道陀石经院(一说库托道藏经塔库),每座塔里有一块石碑,每块石碑上刻篇佛经,把这次新校对的巴利文大藏经,全部刻在七二0座石经塔上,使佛典得到长期保存。
1954至1956年,缅甸政府在首都仰光举行一次上座部佛教史上规模最大的第六次结集,出席者有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长老比丘二千五百人,根据各国的各种版本,对巴利语的经、律、论三藏典籍,进行了一次非常严密的校勘,并且决定把这次校勘的典籍全部陆续地刊印出来,作为现代世界上最有权威的巴利语大藏经新版本。这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各国僧团在现代史上一次通力合作的重大成果。
NO00005
上座部佛教的修行,并不仅仅在于严持戒律,持戒严谨只是上座部佛教的表相而已。上座部佛教至今仍传承着完整系统的止观禅修次第,禅修者能够依照止观禅修,亦即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止,培育定力之后再修观,乃至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现证涅槃。
南传佛教认为,包括祭祀、祈祷、火供、念咒等的仪式,以及断食、烧身、自残一类的苦行,皆属于“戒禁取”,并不能断除烦恼,也不能解脱生死。因此,佛陀在世时,僧团并不注重仪式,也没有诸如唱诵、念咒之类的修行方法。最接近于仪式的行为,也许应该是比库僧团所举行的甘马了。然而,凡是学过律者都知道甘马并不是仪式,它只是僧团内部的一种民主表决会议。上座部佛教的修行特色是传承佛法、守护戒律、保持正念、修习禅定以及培育观智。当然,在现今南传上座部教区内,也有诸如祝圣水、祝护符、繋圣线之类的仪式,但那只是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受到古婆罗门教残余风俗、当地民间信仰及鬼神崇拜等因素影响的产物,并不属于严格意义的上座部佛教。
南传上座部佛教严格依照戒定慧的路线开展禅修。
戒对于在家人是五戒、八戒、十戒
对于出家人是227戒。
总共有四十种止业处,即是: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一想、一差别。
此中的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为十遍。
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为十不净。
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死随念、身随念、入出息随念、寂静随念为十随念。
慈、悲、喜、舍为四梵住。
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为四无色。
食厌想为一想。
四界差别为一差别。
一位禅修者从修习世间慧到出世间慧,次第成就的观智有十六种,称为十六观智,即:名色识别智、缘摄受智、思惟智、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行舍智、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其中,能够断除烦恼的是道智。道智生起后即证悟相应的圣果。道智与果智两种属于出世间慧。
文殊勇猛大智辩藏聚,
妙音喜女所聚于一春,
佛教通宝根除世间暗,
启请大乘法日享天年。
慈悯莲花悲悯之莲蕊,
无缘大悲柔软枝叶中,
诸深超绝智悟千瓣开,
俱胝导师顶严享天年。
遍计有法现分所有聚,
依他三座圆轮幻化起,
法性圆成大乐本智之,
执持显义密语享天年。
持二资粮宝海生长之,
三戒珍宝殊胜之足饮,
圣身荷负丰硕二利果,
愿成不坏金刚之七法。
以一心启请之香山风,
从于慈悯蓝云聚憾动,
降二成究甘露明点鬘,
祈赐成熟四胜身妙果。
总之从今乃至生生世世中,
与您依怙圣者不分离,
既获菩提亦成种姓主,
祈愿灭尽六道轮回城。
无常一到即成壁纸;
银行的存款,
也抵不过人生的无常。
将幻化的财富供养三宝,
植生生世世的福田,
才是最大的福报与智慧。
每日佛前一盏灯,
祈愿家和万事兴
于诸福田中,
佛福田为最,
若欲求大果,
当供佛福田。
佛法僧三宝
良有大福田
若人皈依者
福寿广增延
敬奉祈求如顶珠,
美满心愿能实现。
辞逸常作度人舟
善引群迷入觉城
以此功德善心求
行者速成秘密尊
引领六道有情众
普登同等庄严土
心满念善地道亦贤优
心恶则地与道亦卑劣
一切心念悉皆凭藉此
经常善心念进精勤练
别散别散死亡会快来
死亡突来你能怎么样
别闲别闲快去修佛法
没修善业中阴谁救你
别说别说贪欲的语言
贪欲语言吹毁三门善
别执别执在乎的对境
眷恋对境只会堕轮回
别迷别糊跟随着杂念
跟随杂念没有开悟时
没见没见道理的面目
见了真相得到无畏果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1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