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共读
与经典书籍相伴,
吟风揽月,
旖旎了流年,
斑斓了岁月。
(向上滑动启阅)
致读者:
亲爱的老师,有多久没有从头到尾读一本书了?呵呵……都不必脸红,这个时代和这份工作带来太多的躁动不安,沉下心来完整读一本书确实变得越来越不容易了。那就让我们跟随“好书共读”栏目的读书音频,慢慢去品味一本书。我们的读书是完完全全的素读,原汁原味地奉献作者的文字,其中的涵义,需要各位聆听者自己品味和思考。
提供的音频,可以帮助大家在上下班的路途中、厨房的忙碌中、用餐的轻松中去反复倾听。如此一来,利用了碎块化的时间,减免了看书时眼睛的疲劳,真的是一举多得哈……
当然,如果籍由我们的读书栏目,勾起您读这本书的雅兴,您兴致勃勃地捧起书来继续读,这是我们非常期待的。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一起聆听姜文文老师带来的教育书籍《透视幼儿心理世界》。
——董旭花
主编:冯夏婷
“前因果”思维是指幼儿由于知识经验有限,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难以理解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比较复杂的因果关系,因此会对事物做出各种“前因果”的解释。瑞典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前因果”思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幼儿不能发现事物状态发生变化的机制或原因,例如,他们看到自行车在动,会认为是脚踏板在直接带动轮子转动,而忽略中间的链条等连接、传动部分。第二,幼儿对因果关系的解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思想有意识的,思想和意识是和纸、笔一样客观存在的东西等。
——《透视幼儿心理世界》P4
幼儿眼中的因果关系,心理学家布洛克(M.Bullock)和格尔曼(Gelman)等认为基本原则(如有因才有果)、刺激信息(如原因和结果的先后顺序)、知识三者构成了幼儿因果推理的基础。幼儿可以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依据明显的刺激信息来理解简单、熟悉的因果关系事件。但幼儿与成人的区别在于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和知识的局限,使他们难以发现事物之间复杂的、隐蔽的因果关系。因此,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文化是帮助幼儿认识因果关系的重中之重。
——《透视幼儿心理世界》P8
第一部分幼儿是怎样认识世界的
(第一节)
研究婴幼儿注意力的特点的另一个经典方法是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实验。简单地说,习惯化是指如果一个物体反复在孩子面前出现,他对这个物体的反应就会减弱;去习惯化是指当物体变换之后,孩子对已经习惯化了的反应的恢复。
——《透视幼儿心理世界》P13
幼儿的注意范围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扩大。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6岁以下的幼儿在看电视节目《芝麻街》(美国收视率最高的儿童节目)的时候往往专注于片中的视觉形象,如各种动物主人公的衣着、长相、动作表现等,而不理会他们之间的对白内容。6岁以后的幼儿不仅对视觉形象感兴趣,而且能同时注意接收听觉方面的刺激信息——对白。研究还表明,4-6岁的幼儿对节目中的重要信息很敏感,看完节目后能回忆起重要的情节内容,而对不重要的部分则往往回忆不起来。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是幼儿专注地从事一项活动,其注意也是有选择性的。因此,父母和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幼儿逐渐养成专注的习惯。
——《透视幼儿心理世界》P16
第一部分幼儿是怎样认识世界的
(第二节)
幼儿语言发展的一般阶段:
(1)前言语阶段(1岁前):表现为哭、咕咕叫、咿呀学语等。
(2)单词句阶段(12个月):表现为词和手势、动作的结合,用简单的话来表示复杂的意思。如“妈妈”的意思可能是要妈妈抱、亲亲妈妈等。
(3)双词句阶段(也称电报句阶段,18个月):表现为把两个词连接起来,通过词序的不同表达不同的意思。如“妈妈书”,意思可能是让妈妈给他拿书、让妈妈讲书上的故事等。
(4)简单完整句阶段(2岁到2岁半):表现为句子中有主谓语,句型
简单。
如“爸爸在哪儿?”。
(5)无关联词复合句阶段(2岁半到4岁):表现为句子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合而成,但没有或很少有关联词。如“妈妈上班,我上幼儿园”。
(6)关联词复合句阶段(4岁以后):表现为句子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关联较密切的单句组合而成,并出现关联词,即成人式的句子结构。如“因为妈妈要上班,所以我要去幼儿园”。
——《透视幼儿心理世界》P23
第一部分幼儿是怎样认识世界的
(第三节)
儿童有自主学习的强烈动机。心理学家怀特(White)给3岁左右的儿童一套茶杯玩耍。五个塑料杯是叠在一起的。没有人告诉孩子们要怎么玩,但是孩子们很快就开始用各种方法玩塑料杯:把它们排列成一排,想象它们是一列火车;假装用杯子喝水;把它们堆得高高的像一座塔。这些孩子和努力玩拼字游戏的成年人一样,人类似乎有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教师和家长重要的是为孩子们提供探究、成功、理解、利用的机会,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利用挑战的动机。
——《透视幼儿心理世界》P30
情境性影响儿童的自我中心。心理学家博克(Borke,975)设计了布局类似于“三山”实验的“农场景观”模型:在桌子上以“农场中有一座房子、一个小湖,湖中有只小船,还有牛和马在草地上”代替三座山;以美国儿童电视节目《芝麻街》中的主角格罗弗代替玩偶娃娃,格罗弟开着轿车绕农场一周,不时停下来欣赏农场的景色。然后,研究者让儿童通过转动桌子来回答:格罗弗看到了什么?实验结果发现,那些在“三山”实验中成绩比较差的3岁幼儿也能很好地完成“农场景观”的实验任务。这说明当场景是儿童熟悉的、问题是儿童容易理解时,儿童是能够考虑到别人的观点的。这一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儿童的自我中心倾向与情境的熟悉度、生活化程度有关。因此,教育教学中教师不应“小看”幼儿,可以通过情境性、趣味性、生活性的教学内容和材料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
——《透视幼儿心理世界》P43
第一部分幼儿是怎样认识世界的
(第四节)
幼儿靠直觉想象而不是靠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皮亚杰曾举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幼儿的直觉思维:把3个球,一只蓝的、一只红的和一只黄的,同时放进一个纸板做的竖着的管子里,使幼儿看不到它们。聪明的幼儿知道红球在上面,黄球在中间,蓝球在下面,接着把管子转动180°,他仍然知道哪个球在上面,再转动180°,他还知道哪个球在上面。但是,如果你一下子把管子转三圈或两半,孩子就糊涂了。皮亚杰发现,只要儿童能够继续想象管子里球的位置,他们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回答,但是他们产生不了关于奇数圈旋转、偶数圈旋转或半旋转与球的位置之间关系的规则,他们是靠直觉想象而不是靠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
——《透视幼儿心理世界》P50
儿童的认识和学习是自然发生的。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美国演讲时,有人问他:“我能做些什么来让我的孩子迅速达到一个较高的认知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学习应该是自然发生的,在还没有达到必要的成熟之前,不应该逼迫儿童过早地、过多地获得成就。教育者关注孩子的健康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还要关注孩子的智力“健康”。
——《透视幼儿心理世界》P56
购书信息
想了解本书更多内容
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更多关于“学前教育理论”的思考
您可以从下方书中找到答案
编辑丨燕子
朗读丨姜文文
日期丨2021年7月11日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1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