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样一条朋友圈火了
宝妈致信未来亲家
言辞恳切,让人哭笑不得
“不要彩礼,嫁妆配好,送车送房
包办酒席,礼金全给孩子
唯一的要求:能不能现在就接走
把作业都辅导一下,谁家的媳妇谁养!”
这位母亲已然被糟心孩子闹到崩溃的“呐喊”,让人哭笑不得。如今,饱受生活压力与困扰,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又处于高压状态的时候,随之而来的
“焦虑”“抑郁”、“狂躁”“强迫症”
等现代病让人无处遁形。
有一些人则引用心理学家塞里格曼(MartinSeligman)的研究,将中国类比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情绪。20世纪50年代是焦虑的时代。”这种情绪基调是弗洛伊德奠定的。
当旧的价值体系被破坏,而新的还没建立起来时,那个时代就会充满焦虑和不安
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焦虑,诸如这里所略微讨论的
生殖焦虑、财富焦虑、对未来的焦虑
似乎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你是否也会恍然间觉得喘不过气来,也许是因为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也许是因为刚好无力抵抗的年纪。
你也许不知道你为什么焦虑,
但一定会感受到自己的焦虑。
焦虑是一种很容易被觉察到的情感
。也许你抑郁,但是你不知道你的这种负面情绪具体是什么;但是如果你焦虑,那么你一定能意识到,并且能够把焦虑和痛苦、悲伤、抑郁等情绪区分开来。焦虑在这个意义上,和疼痛是一样的。
你也许不知道你为什么焦虑,但一定会感受到自己的焦虑。
焦虑这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表现为没有明确来源而又无所不在的紧张、不安与恐惧感,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的表现。
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对未发生事情的一种恐惧感。
弗洛伊德在1926年
《抑制、症状与焦虑》
谈到焦虑理论,他认为人的头脑分为三个层次,最深处是
“本我(Id)”
,也就是你没有意识到的(还在潜意识中的)那些欲望和恐惧;最外面一层是
“超我(Superego)”
,就是我们父母和社会教的道德和良心;而
“自我(Ego)”
是大部分有意识的,用来处理现实问题的,处在本我和超我之间的执行者。
由此,可以将焦虑分为三种类型:
现实焦虑:在觉察到真实世界的危险时体会到的情绪。
神经质焦虑:我们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焦虑,但是却清楚的体验到了焦虑。
道德焦虑:做了错事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那种内疚感被看做是一种焦虑情绪。
焦虑可以有多个种类,但其来源只有一个,即“冲突”。
可能是我们自身内部的冲突,也可能是我们和外部世界的冲突。
“焦虑”背后的信念和规则
我们是把正确的规则运用在了错误的时间。事实上,
正是因为我们忠实地遵循了那些规则,导致了现代社会所谓的“焦虑症”。
规则1:检测危险
一旦大脑中的“恐惧文件夹”被打开,你就很难再将其关上。在四处搜查信息的过程中,你只会找到越来越多的“恐惧文件夹”。
如果你处在焦虑模式,首先你会认为,
你需要预测所有形式的危险
如果可以,你的大脑会尽可能地向你传达所有有关事情可能出错的信息,进而你可以去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说,你要作一个演讲,就应该事先预想所有可能发生的坏事——你的大脑或许会一片空白,观众或许会不友好,你的投影仪可能会出故障,你可能会漏掉某些重要的东西。根据你的大脑,你能想到的危险越多,作的准备就越充分——也就是说,你将会更安全。
当然,事实是,
你越觉得危险,就越着急,越不能正常发挥
。总之,正是你的警惕导致了你的失败。
规则2:将危险灾难化
从理智上说,根本没必要这样。但情感上,我们却觉得就像是马上会有张着血盆大口的老虎从草丛中冲出来一样,危险呼之欲出。
该规则的基本信念是:
你所想象的任何消极后果如果真的到来的话,将会是难以承受的。
无论何种负担都将超过你的承受极限。
求职被拒绝将毁掉你的事业,踩着钉子会得破伤风,体重稍微增加就会毁掉你的健康,一次不性感的表现会毁掉你的爱情。在你眼中,没有小事,只有灾难。
一旦确认了将有威胁,就没办法停下来,直到威胁被排除——无法放松,无法享受其他任何事情,无法关注其他(或许更为重要的)事情。
规则3:控制局势
当我们感到焦虑的时候,什么都不做往往是最难做到的,那感觉就像是向即将到来的厄运屈服。但我们越是想抗争,我们在焦虑里就陷得越深。
这条规则背后的信念很好识别。那就是——你认为自己有能力阻止所有坏事情的发生。
你的思想告诉你,
如果不控制局势的话,它们就会分崩离析
——你的安全取决于你处理所在环境中所有因素的能力。但你无法掌控所有的因素,这是一个摆明了的事实,因此你的这种想法显然违背现实。
如果我非常害羞,害怕在公共场合丢丑,我就会像老鹰一样,时刻警惕那些可能会导致我表现愚蠢的焦虑想法。我试图压抑任何焦虑的迹象:颤抖、出汗或是脸红。最重要的是,我会尽力压制,不让焦虑的想法进入我的大脑。
而正是这样的认识让你感觉更加焦虑。
规则4:避免或逃避你的焦虑
当我们的潜意识认为自己无法忍受任何不适时,我们的生活就会裹足不前,被各种障碍所困扰:我们变得呆板、被动和畏缩。
这条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规则3(控制局势)的替代选项。如果无法全面掌控局势,那么避免焦虑的方法或许就是——
连引发焦虑的场景一并逃避
这个策略的基础信念是:
所有的危险,都能通过不正面面对来得以消除。获得安全的方法就在于,维持安全的幻觉。
该规则所引发的后果之一就是
我们害怕坐飞机,所以我们从来不安排重要的家庭聚会。我们害怕被青睐的工作所拒绝,所以我们从不申请。我们同隔壁那条街的人关系不好,所以我们总是绕很大一圈以避开那条街。
孩子的焦虑是由什么引起的?
有些恐惧可以追溯到某一特定事件
比如,孩子可能害怕狗,因为他/她曾经被邻居家的狗追过,或者某次凶狠的恶狗向我们的孩子发出了可怕的叫声。孩子们,特别是婴幼儿,可能很难理解一只可怕的狗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狗都很可怕,不是所有的害怕都是合理的。
童年时一段时间的压力
例如,去了一个新城市或者家庭成员的变动,比如离开熟悉的玩伴、老人的离世以及父母的离异等,这都可能引起孩子对未来的担忧。但如果孩子得到了正确的引导,
种“可能”并不会变成一种“必然”
。可以说,无论焦虑原因是知道的还是不知道的,焦虑给孩子们带来的感受是非常真实的,也是需要得到重视的。
过度的期待
而对另一些孩子来说,
感到焦虑或紧张导致他们总是需要把事情做到“完美”
。例如,对待某次表演或者测验,来自家长、老师、同伴或者自身的期待,会让孩子们越来越焦虑,并对自己极度严苛。这些孩子可能会表现出对“结果”或“表现”的过度关注,也会表现为格外需要外界的赞扬或表扬。
成人的的无视或误解
另外,
引起或加深孩子们焦虑问题的原因是来自成人的无视或误解
。对成人来说,孩子的一些害怕看起来很奇怪或者很傻,甚至是莫名其妙的。家长在处理孩子们的害怕问题时,往往因为没有方法或技巧,难以取得丝毫效果或者取得了完全相反的效果,这对家长而言是充满挫败感的。
而这种挫败感可能会转化为“情绪”,甚至“语言”,
让孩子们在家长的训斥和责怪中加深了自己对某些事情的“焦虑”。这种焦虑的来源,绝不仅仅来自父母,也可能来自照看孩子的长辈、保姆或亲人,还可能会来自孩子的哥哥姐姐,甚至会来自不懂得社会情感学习知识的老师和班主任。
家长的焦虑也会转移至孩子身上
1.您会不会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或者把您与其他家长的比较转嫁到孩子身上?
2.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您是不是总唯恐会错过什么,生活在焦虑气氛中,只要孩子不是在学习,您就受不了?
3.在面对孩子升学问题的时候,您的焦虑会快速滋生,痛苦到心无旁骛,让一家人都身在其中无法自拔?
焦虑的家长有焦虑的孩子,因为家长不但可能把敏感因子遗传给孩子,并且因教养行为
把某种思维模式传递给孩子
焦虑的家长不但对孩子言传身教,还会因焦虑给孩子额外的压力
。一旦发现孩子有焦虑倾向或者被确诊焦虑症,焦虑的家长往往又会采取颇具焦虑特色的措施,从而加重,强化孩子的焦虑。
如何缓解大人和孩子的焦虑?
让教育“慢”下来
教育原本是“慢”的艺术,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最好的孩子。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害了多少幸福家庭,怎知这条起跑线越来越早!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存在一种
“剧场效应”
剧场效应最早是由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
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置若罔闻,求助剧场管理员,管理员却不在岗位。
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有什么区别吗?先站起来看戏的人在短时间内看的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来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来几乎相同。
只是,所有人都成了站着看戏,所有人都更累了。
“剧场效应”正在中国教育泛滥成灾。
其实,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我们又何必抢跑?我们应该学着慢养,给孩子一些时间,也是给自己一些时间。教育孩子不要太担忧,太着急。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断孩子。
承认和接纳孩子的差异,卸下部分压力
不同的孩子,性格、天赋不同,成长速度自然也不同,成长结果又怎会一样?
不能因为孩子某一方面的不足,就否定孩子的全部,不要盲目推崇“别人家的孩子”,用他人成功的个案去要求自家的孩子。
要眼揉沙子,允许孩子失败。
失败的时候,其实是引导孩子的好时机,不要一味指责甚至打骂,要利用好机会,帮助孩子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不如把这个时间用来多看几本书,提升自己,提升了自己,才有更大可能得到孩子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尊重,而且,你上进的样子,也会在无形中给孩子树立榜样,这可能比耳提面命地说教更为有效。
所以,
我们应该把注意力,适当从孩子身上转移回自己身上一点
凡事慢半拍
情绪控制,也是缓解矛盾的一个好方法。在盛怒时,不要说话、做事,更不要做决定。暂停下来,等待一会,深呼吸,休息一下。静下来思考一下,要达到什么目的。我们的目的,无非是让孩子变好一点,但通过发火,真的可以做到吗?
事实是,
你越发火,孩子越畏惧,越不知道该怎么办
甚至,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你越发火,他越会反抗,最后,除了亲子关系的恶化,一无所得。
发火前想一想,这是我们最挚爱的孩子,他不应该成为情绪发泄的对象,更不是我们的敌人。所以说,有时候,造成问题的并不是境遇本身,而是你对此境遇的反应。
可以偶尔放任
不要把那根“弦”绷得太紧,偶尔放任一下孩子,问题没有没那么严重。与此同时,也花点时间照料自己,停止与发生的事情战斗。哪怕孩子即将高考,也不要将全部精力投注到他身上,以至于丧失了自我。这样不仅大人会精疲力尽,孩子也会有很大压力。
关闭“我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孩子”的想法,允许事态不按着我们想法去发展。
把自己解放出来,也把孩子解放出来
在亲子关系中,我们要滋养尊重、幽默和开放性,彼此给予对方大量的正能量而不是用焦虑情绪去互相伤害。
关心孩子的快乐指数
17岁以下的中国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业适应方面。
大学生中,16.%-25%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中学生高达6%-15%。
当孩子出现以下信号时,我们就要留意,看孩子是不是被焦虑情绪影响到了:
不与身边人交往
暴力行为
畏惧心理
......
当然这常常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孩子强烈厌学,那我们就应该找一找,除了外部原因之外,是否还有什么内部原因。
在当下中国,焦虑似乎无处不在,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焦虑,诸如生殖焦虑、财富焦虑、对未来的焦虑等。斯宾诺莎认为
“恐惧是一种不确定的痛苦,源自我们认为某件我们所憎恨的事,将降临在我们身上;而希望则是不确定的快乐,源自我们认为我们期待的好事即将发生”
。因此,恐惧是一种心智的软弱,需要理性来克服。
而父母们,不要把焦虑传染至孩子,父母应该进化爱的方式,从以前关注物质的方式中脱离出来,更多地考虑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
往期热文
教会孩子独立——成长是为告别做准备
探索犹太教育:学习、钻研、教育是信仰
放下评判,学会欣赏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1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