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
上幼儿园对
来说是一件大事,能够帮孩子顺利过渡将意味着孩子进入社会生活的新起点
孩子的生活模式将逐渐的由以家庭为中心向社会化过度。进入幼儿园后,同伴和老师:除了家人以外对孩子最有影响力两类人作为新的角色进入他们的生活,他们将会把从幼儿园学会的生活、社交技巧迁移到未来的人际交往中作为社会交往的基本模式。
顺利入园意味着孩子社会交往进入新的旅程。如果入园挫伤了宝宝交往的主动性,为孩子的社会化留下不可磨灭阴影,则有可能为宝宝的一生带来强烈的不信任、不安全感,甚至是永久的伤害。
本专题从以下四个方面为各位家长提供一些咨询建议,帮助孩子快速、主动的融入幼儿园的生活:
,为什么孩子难以适应幼儿园生活?
,入园前该怎样准备?(宝宝进入幼儿园之前应该具备的能力)
,怎样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
,怎样知道孩子适应了新的生活?
(一)为什么孩子难以适应幼儿园生活?
有很多来龙宝贝早教中心咨询的家长,有这样的疑惑,就是
孩子在家好好的,一送到幼儿园就病了?看来是他们没有照顾好,或者孩子受到了
当然还有部分无奈的家长和不负责任的老师故作轻松的接受了这个事实:“孩子嘛,第一次离开妈妈进入集体生活肯定会不适应,生病也是正常的”……当面对这些无情的断言,我们忍不住对成人的无知以及他们对孩子的麻木不仁而感到悲哀——难道我们必须经由孩子的眼泪、恐惧、噩梦、打针、吃药才能让他们融入社会生活吗?这是孩子们适应幼儿园必须付出的代价吗?经过多年的教育探索,我们发现这些不必要的痛苦完全可以避免和预防。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以及入园对孩子们的意义。孩子们不适应幼儿园,通常有以下的原因:
分离焦虑
。这种焦虑主要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1)宝宝的分离焦虑;2)家长的分离焦虑;3)宝宝对适应陌生环境所承担的压力。
宝宝的分离焦虑。孩子从出生到入园要经历三次痛苦的分离,第一次分离是出生:原本是母子同体,温暖安全的一体,出生以后,随着脐带的剪割,一个世界变成两个,孩子好像被孤零零的抛弃到这个世界,变成弃儿,所以他的出生便伴随了痛苦:母子分离的痛苦及独立面对未知世界的痛苦;第二个是断奶,第一次分离的痛苦通过母亲的乳房连接到一起,孩子通过与母亲的身体建立起新的联系(按照弗莱克尔的研究,孩子能通过乳汁重新感觉母亲的心灵、情绪、爱等一切在子宫内缺失的同体感
力比多连接)。而断奶,将原本通过母乳传递的心理链条也断了。这种生理链接切断的痛苦通过精神、情感一体性(母子安全感)得到修复——爱弥补了断奶的痛苦;第三次分离就是独立面对陌生世界的焦虑,以前他生活在家庭的世界中,在某种程度上,家庭是以他为中心的,当到了幼儿园,他被抛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从孩子看来,是父母不喜欢他了,或者不要他了,而且与同伴及老师相处,学会生活自理,这种双重的压力使得他变的退缩难以适应。这一次分离焦虑,对孩子来说就是从一个安全的世界到一个新的不安全的环境,他既有对家庭环境的依恋又有对新环境的不安,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入园对孩子绝对是一件大事,一个生活的转折点
另一个是
家长的分离焦虑情绪的投射
。我们把家长和宝宝的分离焦虑合称为双向焦虑。我们担心的太多,照顾不好、吃不好、睡不好、阿姨态度不好、孩子是不是哭了、有没有人欺负她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心理不舒服,极不情愿,也就是我们还没有做好和孩子分离的准备,认为这是一个很痛苦的事实,无意中会表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者烦恼,或者担心,或者那幼儿园吓唬孩子,或者做消极评价
这一切的一切都会让孩子觉察到,给孩子一种暗示,上幼儿园是一件痛苦的事,孩子对情绪相当敏感,而情绪是一种最容易传染的东西,再加上孩子善于模仿、认同,这样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事实上有一部分孩子他们乐于分离,但是家长的分离焦虑过分严重,反倒使家长将分离焦虑传递给了宝宝,宝宝担心的不是分离而是妈妈太担心自己。
一个是
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熟悉的人、物、环境可以为我们带来安全感,而陌生感则会为我们带来压力,成人儿童莫不如此,但是孩子比我们强烈很多倍。孩子们也一样,他喜欢和熟悉的人交往,他喜欢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大家想一下,进了幼儿园环境陌生,人陌生,那种不安肯定是极其强烈的。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只身一人被抛到原始森林,或者初次在语言不通的异国他乡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感受,这种压力正是孩子面对新环境所承受的恐惧。
以上的三种焦虑是大多数孩子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最主要的心理原因,孩子孩子们入园不久便生病也是这个原因造成的,我们把他叫心因性疾病。当人们在悲伤、分离、忧郁、矛盾、孤单、愤怒、抱怨、无助、被孤立、进入新环境、生活节律改变时候都会不适应,产生焦虑。
焦虑这种心理能量会不断的积累,当压力达到极限的时候,他就需要更多的心理能量来维持平衡,在维持心理平衡方面用的能量多了,身体的免疫力就会下降,孩子也就病了。我们所说的积忧成疾就是这个道理。
未经准备,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十之八九要得病(或轻微的症状),也是这个原因,而非传染、不卫生、照顾不周等。
因此,我们对宝宝的心理帮助及情感支持包括两方面:
一)心理上接纳分离的事实;二)增加孩子抵抗焦虑、适应环境的能力。
当孩子的心理能量趋向平衡时,他就会很自然的面对新生活。
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独立的起点,同时也是孩子自信的源泉。因此,在入园之前宝宝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要能够基本自理,日常作息时间要调整到和幼儿园的作息基本同步。
有些家长在入园前对
孩子保护过严,代替、包办过多
,致使孩子过度依赖,无法也不敢处理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一旦到新的环境,没有了特殊待遇再加上生活自理能力差,他们会羞怯、胆小、难以适应。生活是孩子自己的事,他最终要走向独立,正如一句话所说,世界上最远的一英里是从依赖到独立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入园之前请家长做好这个准备。
缺乏社交技巧
。这里面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社会交往敏感期的到来,一个是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
社会交往
敏感期
通常在三岁左右到来,当社交敏感期到来时,孩子和同伴玩的愿望变得很强烈,他们也会在游戏、交往中潜意识的领悟轮流、等待、分享、交换这四项交往的基本规则,能够积极参与同伴游戏和集体游戏(在此之前他主要玩单人游戏,平行游戏或由成人发动的游戏)。值得注意的是社交敏感期是自然发生的能力,而非家长教会的。孩子的社会交往敏感期没有到来,孩子就没法主动适应集体生活
社交能力主要涉及到社交经验,社交礼仪和社交表达。这三种能力我们会在下一部分谈到。
四)缺乏必要的适应能力及融入、配合能力。
这主要涉及到四个层面的问题:1)是否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环境;2)是否建立起足够的师生安全感;3)是否寻求到一种相对稳定的伙伴关系;4)是否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节奏。这几个问题我们将在下文中详细探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判断宝宝需要四项基础能力:1)分离适应能力;2)生活自理能力;3)社会交往能力;4)环境适应能力。接下来我们给一些建议帮助孩子建立这些必备的能力。
分离适应能力的训练
)让孩子主动接受分离
没有和爸爸妈妈分开过的孩子,或者年纪比较小的宝宝(两岁半以下)的孩子还没办法适应和爸爸分离。具体表现是不会一个人玩,特别粘人,别人带的时候还可以,一见到爸爸妈妈就好像比较委屈,缠住不放,爸爸妈妈离开会哭好长一段时间……为此,我们需要:
,在平时有意增加分离时间,让宝宝乐于分离。
陪宝宝玩的过程中,很自然的说你先自己玩(积木、汽车、洋娃娃、彩虹塔等),妈妈上个厕所(或工作),几分钟回来——一定告诉她(他),定个时间看他能独处多长时间,如果是十分钟,你就要适当延长,过了一会儿(如十五分钟),就出来对孩子说,妈妈事情做完了,然后很热情的鼓励他,“宝宝会自己玩了,真聪明”“宝宝和积木宝宝玩的真开心啊”等等,给予积极的回应,亲吻、拥抱他,他很喜欢这种感觉,然后逐渐拉长独处时间,
对此注意几点,一)带宝宝进入游戏二)搞清楚孩子能独处多长时间,定时间,不可太长,不宜太短。三)一定告诉妈妈先离开一会、如做饭、写字等等四)鼓励孩子,他会很喜欢这种被肯定成就感;
,告别仪式训练。刚开始可以让其他人带着,然后告诉宝宝妈妈要出去譬如晾床单、到楼道送垃圾等等,一定要传递这个信息,妈妈要离开一会儿;很快就回来。你的理由必须是孩子乐于接受的,例如下去到超市给宝宝买什么等。这个环节要注意
一)知道孩子能离开你多长时间;二)要有他能接受的分离原因(如买糖,取玩具,您一定知道孩子最喜欢什么吧);三)一定要有分离意识,如告诉妈妈下楼给宝宝干什么的,让孩子接纳离别;四)承诺一定要兑现,如果承诺离开他是为了买积木,你就绝对不能骗宝宝;五)加大分离次数,延长分离时间
(时间可以从一两个小时逐渐增加到半天、一天)。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不用偷偷出门了,这是很关键的一步,让宝宝从心理上接受分离,如果妈妈回来能为他带来惊喜,那么,离别也是是充满乐趣的。坚持一周左右,孩子可能就能自然适应了。
)用快乐感染孩子,防止负面情绪投射。传递积极的信息防止
家长的分离焦虑。
毕竟是宝宝第一次离开,家长难免会有分离焦虑;担心他的饮食、休息、吃喝拉撒、阿姨、小朋友的态度等,这些担忧又加深了焦虑,为孩子引发了新的依恋。
我想要告诉家长的是:第一,请快乐的接受这个事实,从入园起,孩子正迈出了伟大的一步——从依赖走向独立之路;第二,关注入园这件事的积极面。
有一个故事说两个囚犯同时出狱,一个人看到了星空,一个人却看到了泥泞。其实,他们的处境相同的,态度决定了行为。孩子终究要走自己的路,教育的目的也是独立,我们应该为此喝彩,坦然接受这个事实。同时,孩子的独立也是家人独立的开始——我们可以做一些以前没法做的事,学一些以前想学但没时间学的教育知识。弗莱克尔说过一句话,他说“如果我们没法改变事件,那么我们努力改变对事件的态度”——用积极的心态看问题,这一点很重要。
就算孩子在幼儿园受了委屈,我们也不应该表现的烦躁、焦急,好的情绪可以传染,坏的情绪同样如此。这就是投射——将自己表现出的无奈、恐慌、焦急、厌恶、担忧传递给孩子,加深了宝宝的入园焦虑,久而久之就病了。我们为孩子的独立感到骄傲、快乐,将负面情绪抛开,很坦然的面对这件事,这样我们的快乐传递给孩子,他就会爱上幼儿园。
人的心灵是一个神奇的过滤器,当我们关注于消极、黑暗面时,生活就会变的沮丧、消极、难以忍受。当我们开始注视积极、光明、进步时我们就会感到喜悦、欣慰、感激。往往击垮我们的不是现实,而是我们对现实的态度,孩子的情感更加如此。
所以,你要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寻找让他快乐的回忆,不断用语言强化这种快乐,你的说话表达应该是“张老师说齐齐特别可爱,张老师喜欢齐齐”“张老师说齐齐会穿鞋了,齐齐真棒”“西西是齐齐最好的朋友吧,他明天还要和齐齐玩积木”……相反,诸如“老师有没有打你”“那个小朋友欺负你了”这些负面的引导会唤起孩子痛苦的回忆,让他认为入园不堪忍受。
语言就是这样的一根线,当我们牵动了孩子的喜悦时,他就会爱上生活,当我们总是牵动伤痛时伤口就会越来越痛。不仅是上幼儿园,在孩子成长的时时刻刻,他都需要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来感受生活的阳光面,克服那些我们在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困难。
)根据孩子的表现选择入园分离的形式。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个人认为是不适合全托的,
第一个是,孩子很少独立生活过,没有完全离开过爸爸妈妈;第二个是,根据前一阶段的观察孩子离开妈妈、爸爸时间太长就表现出烦躁、焦虑,情绪低落的;第三个是,幼儿园生活规律和家中的不同。
例如不哄没法睡觉,不会自己吃饭,作息时间和幼儿园不同,
第四个是缺乏交往技能、怕生、胆小等。
如果有以上情况,突然送到幼儿园他就难以适应,很容易因为焦虑而生病。根据我们的早教咨询经验,
可以先送半天
,让他接受入园这个事实,其余半天爸爸妈妈陪孩子,这样他就能逐渐适应,主要是给一个缓冲期,让孩子
,接受分离的事实2,训练自理能力3,调解生活节律,生物钟和幼儿园作息一致。
这样就能顺利过渡了。
当然,部分老师并不熟悉孩子的心理世界,不提前告知,不管全托半托收费一样,报喜不报忧。我们没有准备,也让孩子受了很多罪。有些家长考虑到交一天的钱送半天不划算,就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这一点很不可取。花钱买罪受,孩子不适应得病,我们也是东奔西跑,身心俱疲,为了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让孩子快乐入园,舍弃还是必要的。
还有一种最为可取的方法就是
参加亲子园或幼儿园的入园过渡课程
通过在龙宝贝早教这些年的教育实践,我们发现通过逐渐分离的形式可以帮助宝宝很好的建立客体永久性概念,降低分离焦虑。在入园过渡课之前我们会设置一些预热课程,前面两三次先让家长坐在后面观察宝宝上课,接下来几周让家长离开一二十分钟,慢慢延长分离时间,直至家长完全离开教室。这种逐步分离的方式会同时提宝宝的分离适应能力,伙伴交往能力以及师生安全感的建立。
如果没有以上情况,可以选择全托
二)在日常生活和在游戏中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可以为孩子带来很多自信和方便。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别人能做的我们也能做,别人会玩的我们也会玩,我们是不是易于融入群体,反之亦然。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也是孩子焦虑的原因,在上幼儿园之前,家长要注意锻炼以下能力:
)独立进食。能够独立吃完一顿饭,吃饭时不会将饭洒到桌子上或地上;
)有按时喝水,独立饮水的习惯。
)上厕所时可以自己穿裤子,脱裤子
)入厕大小便时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不会拉裤子,尿裤子。
)上完厕所可以自己将屁屁擦干净。可以自己冲马桶。
)有良好的睡眠习惯
。入睡不需要太多的仪式(如摇晃,唱同样的歌,父母陪着睡,作息不规律,讲故事等),作息时间和幼儿园同步。
能够自己洗手、洗脸、拧毛巾擦手、擦脸
)可以自己刷牙、漱口
)可以自己穿鞋子、脱鞋,自己能够系、解鞋扣,粘布,分清鞋的倒正。
)可以自己穿袜子
)可以穿衣服,包括外套、内衣,能够系解拉链、按扣、大扣大眼的衣扣。穿衣知道倒正、正反。
)可以自己脱衣服、换衣服。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能力的训练如果单纯的讲让孩子去做,他会很无趣,或者会因为难度太大而退缩。我们可以通过家庭扮演游戏,讲故事、唱歌谣的方式中将这些情节穿插进去,例如“在一个温暖的下午,小猫齐齐出去看小蚂蚁,刚要出门发现自己光着脚,他想,我要自己穿鞋,怎么穿呢……”然后你顺势学猫妈妈的样子帮他分清左右,自己穿鞋给孩子演示一遍,把步骤分解开,在游戏中让他穿好鞋……最后,一定记得鼓励,那怕他学会了一个步骤,也要夸张而具体的鼓励(一定要具体,不要仅仅说“你真棒”,而要说“猫宝宝会系鞋带了,鞋子喜欢齐齐……”具体的鼓励会让他知道受到鼓励的原因)上厕所,吃饭……也一样。
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要领是:1)对于较为复杂的活动要将步骤分解开,这样宝宝会容易掌握要领;2)尽量让这种训练变得更有趣,最好在游戏完成,孩子做不到时不要气馁,更不要训斥孩子;3)在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在平时要有意无意的为孩子示范,孩子在模仿中学习会更快;4)可以让同龄小伙伴一起做生活自理游戏,这样他们的参与热情会更高;5)给予孩子的鼓励要具体,具有指引性。
三)交往能力的训练
衡量宝宝能否顺利入园的一个内在标准就是他的交往能力,主要涉及到交往主动性、交往礼仪、交往训练方式、社交敏感期,交往环境四个问题:
在生活中培养孩子交往的主动性。
我们首先要培养宝宝主动发起交往的能力。当孩子首先对别人微笑、打招呼、问好、握手、说话,意味着孩子是主动的。如果孩子是对别人的交往行为作出反应,这就是被动的,会抑制交往动机。主动性强的孩子交往能力、适应环境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较强,这是因为他在无形之中创造了环境,而不是消极的适应别人。
做到这一点也需要提前准备,例如看到另一个小朋友,给予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譬如说“你看,小弟弟在看齐齐哩,他说齐齐真聪明,我想和齐齐玩,你看,他对你笑了,对弟弟说‘你好’,握个手……”,有了这些准备,孩子就给予自己一个良好的心理暗示,别人都喜欢我,我要对小朋友友好。他会乐于交往,久而久之,没有这些外界引导,他也会形成主动的和别人交往习惯……大家可以试试这个方法,特别管用,当他受到了群体的欢迎,他就会爱上交往。
)通过游戏训练社交礼仪
,如礼貌用语,你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有一些很好的亲子游戏可以让宝宝学会一些交往礼仪中积极的身体语言,例如智慧树上的《你好歌》等。这个问题我们在第中已经详细的分析过,大家可以参考。
)为孩子创造社会交往的条件和环境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为孩子选择亲子课程。亲子课程中有一些游戏譬如《找朋友》,《手指家庭》,《我来帮帮你》等都是为孩子适应群体生活所做的准备。亲子中心还可以提供一种很现实的社交环境,让孩子锻炼交往能力——交往必须在实践和体验中学习。龙宝贝早教在进入幼儿园前专门为孩子们设置了一些交往智能训练的亲子课程,同时在入园前几个月为家长们提供咨询,因为有所准备,孩子们基本能够适应幼儿园生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能孩子上幼儿园这件事也是如此。
如果不允许就该学些教育的方法了,看书,看光碟,请教,咨询……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能解决问题就好。
)以身作则。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的案例分析中已经谈过,大家可以参考页。
)注意宝宝的社会交往敏感期以及交往模式。
乐于交往的前提是社会交往敏感期的到来(大约在两岁半到三岁)。另一个是智能特点,有些孩子因为自我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比较发达,他更倾向于独立,希望捍卫自己独有的世界,不愿别人打扰他的宁静(只有如此,他才是幸福的)。相反,人际交往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发达的孩子易于融入群体,这也是他们希望的。智能不同他们的交往需求也不同,因此提醒家长熟悉孩子的敏感期和智能特征,不要误解孩子的行为。
)培养宝宝的表达能力
让孩子逐渐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宝宝的环境适应能力也是适应幼儿园生活的一个内在标准,因
此,我们建议
)快速为宝宝建立对新环境的安全感。
在入园之前带孩子到幼儿园参观游乐场、教室、厕所、餐厅、宿舍等等,以游戏的方式让孩子知道未来生活的模样。譬如,你学小朋友在餐桌上吃饭,他也会模仿;到了厕所让他学学上厕所的样子,到游乐场以极大的热情赞美他们的玩具,让他感受一下……最初的快乐影响可以克服他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平时没事多带他到幼儿园,这样,他就会慢慢懂得,幼儿园是他的第二个家,久而久之他会喜欢上他用的东西,如小杯子,被褥,小凳子……变成他的好伙伴,然后以看望的名义带他到幼儿园,我们要逐渐培养孩子对幼儿园的感情,并经常以轻松、快乐、骄傲的口气赞叹他的幼儿园及幼儿园生活,久而久之他就习惯了。
还有一点,在入园的时候要提前让孩子懂得
,上幼儿园是因为长大了,爸爸妈妈更爱他了,因为孩子会认为上幼儿园是因为爸爸妈妈不喜欢他,或抛弃他了;2,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会在什么时候接他,要不然孩子会把每次上学都当成了永别;3,说到要做到
,实在做不到就和孩子打电话,告诉他,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还是可信的。
二)熟悉老师,帮宝宝建立师生安全感
老师当然很重要了,我们是把孩子送到了老师而不是抽象的幼儿园,从这个角度来说,选择老师比选择幼儿园更重要。一个优秀的幼儿老师应该具备爱的能力、诚信和公平的素质以及乐观的性格。这些品质判断起来比较难只能依靠直觉、老师的口碑、家长的反应以及宝宝的依恋程度判断,而且因捕捉细节而得到的判断往往比凭借理智和常识做出的判断准确。通常而言,老师有以下的品质,我们就不应该将孩子托付给他们:1)多面孔的老师。例如,有位家长提到的老师本来和她一团和气的说话,突然有位小朋友用球砸到她的肩膀上,立刻横眉冷对,判若两人,这种教师因为比较情绪化,有时候甚至具有伪装性的人格,让孩子接受他们的教育不啻于交给暴君宰割。另外,我曾遇到过在家长中口碑不错的老师,一次孩子们在睡觉,两个老师聊天,这位好老师居然很自然的说“这些孩子每天调皮捣蛋,烦死了。真想把他们杀了”。一个善良的人绝不会说出如此恶毒的话。遇到这样的老师,千万不要送进去,如果送进去赶快退学。说不准那一天厄运真会降临在宝宝头上;2)品行不可靠的老师。凡是有惩罚孩子、欺骗、在背后说人是非等等品行劣迹的老师一定不是合格的老师,因为他首先不是合格的人;3)区别对待的老师。如果你发现他在一个家长前是一套,在令一个家长前又是另一套。不能公平对待孩子,不能欣赏孩子且有明显的好恶,或者在同时、领导、孩子跟前有不同面孔的人,那么这些老师要远离;4)物质而势力的老师。这些老师更关心家长的工作、收入、职位、车、房等物质方面的因素,因为他们的物质欲望强烈,会让有特权的孩子飞扬跋扈、势力攀比迟早种下灾祸的种子,哪些收到歧视、不公平待遇的孩子则会埋下自卑、恐惧的阴影;5)另外,您可以通过家长的反应、同事的评价以及所带宝宝的描述对老师建立一个基本的判断。这个准备过程可能会麻烦一点,但是,为了宝宝收获自由、快乐的品格,怎样的准备都不为过。
另外,家长很关心一个问题,就是怎样选择幼儿园?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过多的关注它的硬件、宣传和营销,而更应该关注办学者的素质。如果这个办学者有爱心,有热情,喜欢孩子,教育理念人性化,教育水平过硬,善于培养人才、尊重个性,以客户为中心……他必然会吸收同道加入这个团队,从某种程度上一个组织就是这个创业者的人格缩影,反之亦然。如果我们没法通过外观来判断幼儿园的好坏时,我建议家长花费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办学者、管理者的素质,这是一个更容易把握,也更核心的标准。
在确定幼儿园后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第一,疏导宝宝在自己和老师之间建立感情链接。比如问谁哄她睡觉,谁带他上厕所,谁带他们唱歌跳舞,喜欢那个老师等……等他说完了以极为羡慕的口气赞美老师;时常在生活中说老师如何如何好,她的发卡哪,她的衣服哪,总之让他记得老师,并充满美好的期待(而不是恐惧),这很重要。切忌:
,绝对不能用老师或上幼儿园来吓唬她
,如果他建立了幼儿园——痛苦的条件发射,他将长期处在心理阴影中;
绝对不可在孩子面前议论幼儿园如何如何不好,老师怎样怎样不好
,这种消极的暗示同样可怕
第二就是培养老师对孩子的感情
例如说孩子如何喜欢王老师,孩子告诉我们王老师给他干什么干什么了,王老师夸了齐齐,齐齐高兴做梦梦到王老师……这样,无形之中就拉近了老师对孩子的心灵距离,老师就会喜欢上你的孩子,而这种喜悦经过相互投射(传染)就建立起了宝宝和老师之间的亲密、友好关系。
要不要送礼?我认为不需要。但是需要沟通,对老师的肯定和认可就是最好的礼品(当然不排除教师节送束鲜花之类的爱心活动)。沟通时最好让孩子给老师打电话,说孩子想和你说话等等,这样以后彼此的距离就进了,老师也就成了孩子可以信任的对象
第三)增加和老师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园内生活,也要让老师更了解我们的宝宝。同时要知道园内的主要活动是什么,回家重温幼儿园的生活,并能对将要到来的课程有所准备,这种熟悉感会降低他的焦虑。
熟悉新伙伴
我们要提前知道孩子的伙伴,这样以后就可以问问,他和谁玩了,他最要好的朋友穿什么衣服,他们玩什么了等等
邀请伙伴一块玩,学会分享,共乐等。必要的时候可以请他到你家做客,不要过分拘泥与礼节,都是为了孩子嘛。
,课余和小伙伴及其他的朋友多接触。譬如说在唱儿歌《打电话》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给朋友打电话,可以假打,也可以真打。
四)新环境中的旧元素
)可以把它喜欢的东西带到幼儿园,告诉她难受的时候可以说说话,想妈妈的时候可以告诉狗狗等……
)可以带点食品。这样一个告诉他分享的乐趣,另一个就是把上
学和其他美好的事情联系起来。
五)调整宝宝的生活节律,和幼儿园基本同步。
这主要涉及到的问题是宝宝的作息时间和幼儿园不一致,通常有以下情况:
)没有午睡的习惯。如果宝宝没有午睡的习惯,入园以后肯定非法在短期内培养,而且强行午休会让孩子因为恐惧或生物钟紊乱而生病。这时候家长需要和老师、园方沟通,让宝宝不午休,在不影响别人休息的情况下独自玩耍或者与其他没有午休习惯的小朋友共享一个独立的空间;
)早上无法起床或者午休时间相对于幼儿园过迟或过早。针对这些情况如果幼儿园能够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作息时间最好。如果幼儿园没法做到,我建议家长在入园前一个月内调整作息时间。早上没法起床的孩子或者午休太迟的孩子都是因为晚上入睡太迟,由此推迟了午睡时间,如果午睡时间太长。他们的作息时间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依次后退。因此,我建议家长从午睡开始调整。一般来说孩子们的休息时间有一个相对的定量,譬如说11个小时。假如平常12点睡觉,早八点起床,下午两点到五点午休。这时候,家长就要有意识的缩短孩子的午睡时间,让他3点半起床。这样一来,他这一天的作息时间就缩短了1个半小时,晚上11点多就累了,第二天睡到八点,叫醒宝宝,这样他的午休时间就会自然提前到一点左右。第三天、第四天依然采取这种方式,一般来说,一周左右新的生物钟及动力定型就会建立起来。一旦建立,注意保持即可。
这里需要提请注意的是,生物钟调整的第一周孩子会因为节律的破坏而烦躁,这时候家长不要着急,因为生物钟的改变像任何事物的改变都需要时间。经过一周的坚持,孩子的烦躁、疲惫就会消失,慢慢适应新的生活节奏。
坚持的前提就是相信孩子超强的适应能力,不适是暂时的,时间可以让孩子坚强,我们的坚定传递孩子,经过两三周的自我调适,他就会爱上新的生活。
入园只是教育的开始,最重要的教育者依然是爸爸妈妈。入园并不意味着将教育交给学校。他只是给我们提供了时间让我们反思教育中出现的得失,也提供了机会让我们学习教育,踏上一条自我教育、教育孩子的新旅程。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1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