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能让大儿子接受有个小妹妹 ☀怎么做能让大儿子接受有个小妹妹☀怎么做能让大儿子接受有个小妹妹

☀怎么做能让大儿子接受有个小妹妹

一、老大的心里不好受

大家都看出来了,老大嫉妒刚出生的妹妹夺走了父母对他的爱。原来他可以独占全部,现在却连一半都还剩不到。原来自己要什么,妈妈马上就能回应,现在凡事都得先照顾妹妹的需求,自己靠后站。在家里“地位”的骤然跌落,让老大心里真不是滋味。

然而他无法表达出复杂的心情,会用直接幼稚的行为来表达——给妹妹洗澡,哥哥会把洗澡盆藏起来。给妹妹买的小衣服,哥哥会抱着说是他的。——让父母“又好气又好笑”。

你要问他为什么,多半他表达不出来。偏偏父母这时忙得焦头难额,没精力去管老大的感受(很多家长也想不到!),便责怪孩子“不帮忙还来捣乱”,甚至打骂孩子。于是老大更觉得不公平,对妹妹更多了些怨恨,之后还可能会用其他方式进行孩子气的报复,希望夺回“本属于”自己的爱。

自然,他越阻拦报复,离重获父母的爱越远。恶性循环开始了。

二、争夺父母的爱是零和游戏吗?有没有可能双赢?

在兄妹争夺父母爱的过程中,似乎存在一个困境:妹妹得到多了,哥哥自然剩下就少了。妹妹赢得了父母的关注和爱,哥哥自然就“失去”了相应的部分。

零和游戏,似乎注定是一场不愉快的竞争。

平分爱看来是相对理想的,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然而父母“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婴儿刚出生时其实无法做到。

争夺爱的竞争有没有可能双赢?其实是可能的!

1)当哥哥照顾妹妹的时候要予以及时的肯定并“深描”。

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他的怨恨不会时时留存。兄妹间的亲情其实也在间或增长。

如题主写道“但有时,妹妹睡醒哭了,哥哥听到第一时间跑过去陪妹妹玩。妈妈抱着妹妹,哥哥会摸着妹妹的小脚丫说喜欢妹妹的小脚丫。妹妹换尿布,哥哥会第一个去拿尿不湿。”以最后一个情境举例,父母可以直接肯定他说“你那么快帮妹妹拿过来,真是个会照顾人的好哥哥”(对妹妹好),“有你在旁边,妈妈给妹妹换尿布都不用手忙脚乱了”(帮妈妈忙)。也可以对着还不会说话的婴儿说“你知道吗,刚才的纸尿布是你哥哥帮你拿过来的呢”(对妹妹说哥哥的好)。

待会儿如果换好尿布妹妹情绪很快平静下来微笑了,还可以进一步“深描”:“换上纸尿布,是不是舒服多了,呵,你对哥哥笑了,是不是想谢谢哥哥啊”(替妹妹说出“心里话”)。承认他的努力和成效,并增加对新身份“哥哥”的认同感。

2)他没有主动做的时候,父母也可以创造机会让他帮点忙,适当把成果归功于他。

比如让哥哥去拿奶瓶过来,他也许有点不太情愿地拿过来在稍远处放着,父母也可以对着妹妹说“嗯,哥哥帮你把奶瓶拿的更近了,我一够就能够着”,关键仍然是传达了父母对他的接受和正向期待,营造了更和谐的气氛。

3)有时候我们可以在基本符合事实的情况下,将“好的动机”赋予哥哥。

比如哥哥也许自己在唱歌“小小星星亮晶晶”,你可以抱着小妹妹说,“哥哥唱的真好听,是不是啊”,如果妹妹露出微笑和好奇,你可以对哥哥说话“你看,妹妹觉得你唱的好听,都笑了”,“很想接下来你还会唱什么好听的歌呢”。又例如哥哥想喝水时妈妈在喂奶,他稍微比平时愿意等待也要肯定他,愿意等待也是对父母的“体谅”和“帮助”!需要说明的是,虽说家长们急于改善哥哥的态度,却也不宜勉强塞给孩子不真实的夸奖。

三、在婴儿出生前后的转折期间要特别重视老大,承认他的感受和付出的努力。

1)承认和接纳老大的感受。

“是不是觉得这几天爸爸妈妈不像原来那么关心你了,心里有点难受?”及时共情会让老大觉得父母仍是关心和爱自己的,嫉妒和难过也是被允许的。孩子也更可能和家长交流内心而不担心被批评。

2)爸爸妈妈永远爱你。需要一再的确认。

“你爱我吗?”

“爱”

“你还像原来那样爱我吗?”

“当然爱!”

其实孩子在不确定的情形需要这样一份情感的确认,父母可多用情感性的语言和拥抱,适当保留一些他日常的生活习惯(比如抱着他讲故事书10分钟)。有些家长用物质来补偿这不是一个好方法。物质满足会很快过去,还助长了孩子不满足时便索要的习惯。

当家长把爱的亏欠=物质补偿(如昂贵玩具)时,孩子也同样体会到了父母的爱也只是一堆没有生命的“玩具”。

3)给老大一份“特别”的爱。

家长每天可以专门留“特别时光”(如一个小时)给他,由孩子来主导支配,要把这段时间做足做好,增加仪式感,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例如晚餐时当着全家的面,宣布每天都有一段专属老大的时间。玩什么,怎么玩都尽量由孩子来决定。特别时光如果手机响了,父母可故意不接而先询问孩子,因为“这段时间属于他的!”,或者一开始就当着他的面关掉手机。

陪伴和照顾的时间量不够,更要凸显“质”。

4)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在周末或节假日和老大做一点特别的事。

时间(周日上午还是下午)、地点(儿童图书馆还是去好朋友家)、内容(讲绘本还是在好朋友家搭积木),方式(搭积木,是妈妈帮你搭基础部分,你们来“建高楼”,还是妈妈搭一个,你们各搭一个)。

5)多倾听和了解孩子生活中发生的事

抽空了解孩子的生活,幼儿园里孩子最高兴的事是什么,发生了什么沮丧的事,孩子的好朋友有什么变化?“和原来一样,仍然愿意倾听,随时了解孩子生活中的变化”是爱他关心他的最好表现。

6)肯定他的付出和贡献。

这点在上文的“双赢”中已经做了较多阐释。

四、父母要特别注意些什么?

1)表扬的时候可以要当众表扬,给他公开的承认。

2)批评的时候要私下个别说。

有时候孩子做了不合适的事,有时可以适当忽视,或者私下和他说,再让他做一些弥补,如果弥补了仍然给予以鼓励和肯定(想想托马斯小火车犯了多少错,胖总管还是给他机会弥补,并一如既往的相信他)。要避免当众斥责,如“爸爸妈妈都这么忙了,你还这么不懂事”,“妹妹还小你不知道吗?哪有你这样的哥哥”。

3)自然绝对不要打!!

因为这会更让孩子降低自我价值感,更加悲观地确认“父母觉得我不是好孩子,真的不爱我了!”

4)父母也不宜在兄妹中做负面比较,比较总是包含着评价

“你看妹妹多安静啊,你要这样就好了!”,妹妹更大一点时说“妹妹多听话啊,一叫就来”,如此林林种种的评价,除了让孩子失落沮丧和增加对妹妹、父母“不公平”的怨恨不会有任何益处。

5)尽量(最好!)不要因为照顾不过来把老大送到外地,因为很多不可控因素。

我遇到一个例子是老大被送到外地后,外地的亲戚或街坊邻居喜欢和孩子说开些玩笑的话“你爸爸妈妈是不是不要你了,才把你送过来的?”让他的被抛弃感更加强烈,对弟妹的出生“夺走”父母的爱也更加怨恨甚至仇视。我无法理解他们这么说为什么会觉得好玩,也许是想看预料中的孩子会突然怨恨生气或落寞,这是很恶意的残忍,当然只图好玩说笑的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

五、在弟弟妹妹出生前可以预先做些什么?

1)和老大一起看一些兄弟姐妹相处的有趣故事(比如粉红小猪),让他体会到兄弟姐妹会带来的快乐。

妈妈在怀孕期间就可以开始培育老大当“哥哥”的感觉了。例如让老大唱首歌给肚子里的“小胖”(为还没出生的婴儿取个小名)听,培养感情(”小胖”听了你的歌在肚子里都动了动呢),让他为自己有的技能骄傲。

2)提前告诉孩子弟弟妹妹出生后可能会发生的变化

让他有一个大致的预期,而不会到时候落差很大难以接受。

小结:

家长要做的,是让他从原来独享父母的爱逐步过渡,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仍然是一样多,而且还多了一份做哥哥的身份认同和对自己有能力帮助父母和妹妹的自豪感。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