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ven王行
金宝贝中国区父母课堂
研发培训师
儿童心理学硕士
国家心理咨询师
我儿子27个月了。我在一些
品德教育
上不知所措。
比如,
他总喜欢翻爷爷奶奶的抽屉,把贵重的东西带回自己的房间。
我温柔地说了很多很多次,不听。
儿子还喜欢把东西从阳台丢下去,
我说过很危险,下次他就偷偷丢。
长辈说我不够严厉,打一顿就记得了,可是我坚持不打孩子;但是内心又着急,怕自己把他宠坏了。
Eleven:
妈妈提到了“品德教育”,担心孩子的这些行为意味着“品德不够好”。
或者更准确地说是,
孩子的行为激发了大人内在的“不好、不对”的道德羞耻感
这很正常,因为我们是具备了“道德感”的成人,我们焦虑,希望孩子能够知对错,明是非,不“损人利己”,不“随心所欲”。
确实,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是使儿童成为一个能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人。
但,“翻爷爷奶奶的抽屉”这些行为,对于27个月的孩子来说,还算不上“品德不好”。
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
道德意识的发展还不完善,
还没有形成稳定的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指儿童对是非、善恶的行为规则及其意义的理解、接纳和认同。
这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依赖于孩子是否掌握了相关的“道德概念”。
比如:
什么叫“我的东西”“爷爷奶奶的东西”?
物权概念孩子具备了吗?
是否能自己判断对错,而不仅仅依赖大人?
是否内心认可规则?
是否能同理别人了?
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别人意味着什么?
遵守规则的意义又是什么?
只有儿童认知能力不断发展,
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遵守规则的行为”。
儿童道德发展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理论)
一、前道德判断阶段(1.5-7岁)
集中自我时期(1.5-2岁):
所有的想法、情感都通过动作、行为来满足自己,自我中心。
注意权威时期(2-7岁):
开始注意到权威,但仅限于父母和其他照料者;
有时听父母的话,有时不听;
分不清“公正”“义务”等道德概念。
所以,他们的行为还谈不上“道德或不道德”。
二、他律道德阶段(5-10岁)
(年龄与上一阶段有重合,不同孩子发展水平不同。)
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非好即坏;
只根据行为结果来判断,不考虑他人的动机;
赞成严厉的惩罚,有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容易显得刻板、绝对化。
三、自律道德阶段(9-11岁后)
认为规则是通过协商制定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
不只从行为结果出发,还会考虑他人的动机,更客观地评判;
能站在别人角度看到其他可能存在的观点,不再绝对化;
认为惩罚需要更温和、贴切,有建设性,能真正帮助到对方。
因此,父母可以从以下方面
培养孩子的“品德”,
帮助孩子内化规则:
1、趁机明确相关的
“道德概念”、“社交规则”,
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
——这个抽屉是爷爷的,这个是奶奶的,这个玩具是你的。(物品所有权)
——别人的东西,没有经过允许,不可以随便拿。(什么行为不可以)
——你的东西,没经过你的允许,我们也不能随便处置。(公平的概念)
——可以问别人,发出邀请,和别人商量,经过别人允许才能拿。(什么行为可以)
如果我们会不经过孩子允许,不跟孩子商量就处理了他的绘本,不打招呼就把他的玩具送人了,从不和孩子商量,也忽略了孩子的物权,孩子是不会真正理解这些规则的。
尽量用孩子能懂的话,解释他的行为对别人和对自己的影响。
——如果别人不同意,你直接动手拿了,别人会生气的;
——爷爷很喜欢这个东西,如果他发现没有了,你觉得他会怎么样?
——是的,看到抽屉被弄得乱糟糟的,会很不高兴;
——如果被砸到,会特别疼,像你上次摔倒出血那么疼;
——保安叔叔是负责我们小区安全的,他会负责找到是谁丢下去的。妈妈会保护你,但有时候妈妈说的不算,这个行为会伤害到别人,很危险,绝不可以;
——这里是公共场合,妈妈说的不算,我们都要遵守规则,不影响别人。
除了启发孩子共情别人,父母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于激动去批评孩子,那样会让孩子感到是“人治”,进而讨厌大人,逆反起来。
而要把“规则”和“妈妈”分开,向孩子平静传达“法治”:
规则是高于你,也高于我的,是我们都需要遵守的。
在家里,遵守规则,是为了尊重家人;在外,遵守规则,是为了尊重他人和环境。
妈妈也想你怎么开心怎么来,但妈妈做不到;在外面,妈妈就更没办法“说了算了”,自有“相关人”来保护规则,希望我们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然,这样表达完,我们需要拥抱、安慰孩子,传达信任。
寻找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认同孩子的想法、情绪。
比如,孩子是因为好奇?无聊?寻求关注?寻求陪伴?是因为我的过于温柔,而一味试探?还是因为我的过于严厉,而寻求报复?
建议父母把孩子的“愿望”和“行为”分开处理:
——你可以这样想,但你不能那样做。
——你是想让妈妈陪你玩吗?还是你不高兴了,因为我刚才……
——你可以不高兴,但你不能扔东西到楼下。
——你可以好奇,但你不可以不打招呼就翻抽屉。
请孩子把学到的规则告诉给每一位大人,大人给予肯定。
——爷爷,这个抽屉是你的,我不能随便翻;
——奶奶,如果我想拿你的东西,我要先和你商量;
——爸爸,不能从阳台往下扔东西,太危险,会砸疼别人;
——妈妈,砸疼了别人,别人会不高兴,会来找是谁扔的。
这一步,是为了让孩子感到:“我学到了新的知识
”不是因为我“坏”,我品德不好,而是因为我“不知道”。
当我知道了,我就肯定会做出对自己、他人有益的行为。
大人的认真倾听,点赞拥抱,会让孩子获得自豪感、可控感、甚至成就感(掌握了明辨是非的规律),而避免了过度的“羞愧感”。
因为,孩子本来就不是“坏”,而是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等待和鼓励孩子在同伴中学习社交规则。
道德发展的关键:从自我中心向考虑别人的感情、观点、动机转化。因此,同伴交往是最佳的“品德教育”的自然环境。
比如:
孩子的角色扮演游戏,有机会扮演执行规则的角色(警察、医生、老师等)的儿童,更可能遵守规则;
普通的同伴冲突,就是孩子学习同理他人的好机会。
金宝贝《父母课堂》
社交发展的主题中,我们具体介绍了:
如何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培养友善的行为?
如何帮助孩子遵守规则?
如何帮助孩子从同伴冲突中学习等等。
您会发现很多“不良行为”,仅仅是适龄的行为;很多“缺点”,仅仅是这个年龄孩子的“特点”。
最后,我们希望倡导:
品德教育,
其实是认知教育、情感教育。
让我们把“讲道理”变成“翻译知识”;
把“训诫”变成“理直气柔地启发”吧!
因为,每个孩子都值得正确的品德教育。
金宝贝广州活动小助手
小助手微信:
gymboree128SA
了解更多活动讯息
长按二维码添加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1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