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国栋
,广州市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情感障碍(心境障碍)、强迫症、社交恐惧的诊断和治疗工作。
发表科普文章:
网上帮助患者:
3033
获得患者投票:
获患者感谢信: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无异于揠苗助长
在当代中国,许多父母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这个理念,很多家长不顾孩子的感受和意愿,强行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开发智力”的幼龄教育或“培养素质”的艺术课程。按照儿童的天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的最爱乃是玩耍,并通过这样的玩耍认识世界、结识伙伴、学习适应社会的规则与知识,而其他所有违反这类天性的教育,无异于“揠苗助长”。
“掉队焦虑”可以理解为:某些易焦虑的人对未来的不切实际、过分的担心,就好像在队伍中行进时担心自己被落在最后乃至被队伍遗弃。
因此,他们要求自己要尽可能争取在行进中赶超同伴,争取排在尽可能领先或更为有利的位置,以保证达到“万无一失”的保险程度,不被自己所追求进入的群体遗弃。
这种掉队焦虑也有点儿像赶往车站搭乘末班车乘客的心理:担心错过了这一班车就无法回家,而尽可能加快行进速度赶上早一点儿的班次。有“掉队焦虑”的家长大概就是以这样一种心态来看待孩子的未来,仿佛不让孩子抢到一个有利位置,就会丧失一切并抱憾终生。正是这些有“掉队焦虑”的家长,几乎撑起了中国学前教育整个天空,并且成为中国应试教育模式长盛不衰的强大推动力。
孩子为得到父母宠爱而变乖
有“掉队焦虑”的父母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奔波于各种幼教场所,从钢琴班、英语班到绘画班,恨不得自己和孩子都能生出哪吒那样的“三头六臂”,让他们在这些幼教班之间分身有术、闪转腾挪,使孩子们对所学知识能过目成诵、无所不通,争取在正式进入全日制教育前就成为多才多艺、文武全能的神童,从而实现父母们的愿望——赢在起跑线上。
由于有掉队焦虑父母的灌输和当代学校教育中以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孩子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这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把父母的外源性的掉队焦虑内化为自己的、自觉的“掉队焦虑”,并因此在成长过程中过分在意其父母们所期望的“赢”,甚至把“赢在起跑线上”作为自己人生的目标。
因此,
这些孩子可能不仅因为担心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和期望积极接受学前教育会招致父母的不满和担心,得不到父母的宠爱,甚至会主动追求将学前教育项目加码,成为在应试教育竞赛场上起跑最早的“运动员”,成为让父母和教师都满意的“尖子生”,获得骄傲的资本。
由于最初由掉队焦虑催生的学习动力和不断因为考试成绩优秀受到有形和无形褒奖而得到的“正性强化”,这些在极早便开始适应应试教育的孩子们,越来越符合父母和教师对其的期望,成为我们社会大多数人认可的“乖孩子”,也成为其他不够“乖”的孩子们的榜样,往往让不太乖的孩子们因此自惭形秽、无地自容。
乖孩子往往承受不了挫折
“乖孩子”普遍存在承受不了挫折和失败的心理缺陷。他们在学业方面的成就既是他们自己和父母骄傲的资本,更是他们一路前行的包袱,因为他们把自己在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优异成绩也当作了自信的源泉和傲视他人的资本,甚至当成检验他们生存价值最重要的标尺。
一旦他们的考试成绩不如其预期或劣于其心目中的竞争对手时,往往会觉得自己以往自信的源泉和傲视他人的资本丧失殆尽,颜面扫地。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反败为胜,他们就可能彻底崩溃,发生焦虑抑郁之类的精神障碍,成为精神科的患者。
而且,这些孩子们往往为了保持持久的优势,只专注学业而忽略了其他兴趣爱好的发展,甚至把同学作为竞争对手乃至潜在的敌手,未能与同学们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和友谊,这也使他们在遭受挫折时难以得到有效的支持和抚慰,是他们难以从深重的失败感和耻辱感泥淖中自拔的原因之一。
当然,也有一些“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一些追求过度安全和保险的行为模式,例如,反复验算数学题目、反复检查试卷答案等,在遭受学业考试失败的挫折后出现典型的强迫症表现,成为强迫症的患者。这种“乖孩子”得精神病的病例,在我们精神科医生的临床实践中已是数不胜数。
女孩子易受“掉队焦虑”的影响
实际上,在“掉队焦虑”影响之下成长起来的“乖孩子”对其人生和社会的不利影响远不止这些。我认为,中国各种学历教育甚至职场竞争近些年来普遍存在的“阴盛阳衰”现象就与“掉队焦虑”式教育模式有关。因为女孩子们自身生物学基础和心理基础,如与男性相比,她们的冒险精神和好奇心不够强,胆量不够大,更容易接受和相信诸如“社会竞争激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类包含掉队焦虑含义的信息。
因此,在小学、初中阶段甚至高中阶段,刻苦读书的女孩子比例要远高于男性,在那些需要死记硬背下苦功的文化课成绩方面,也多优于男生,这从中国近些年来大学文科专业学生女性比例占绝对优势可见一斑。与此相反,多数男孩子对包含掉队焦虑信息相对不那么在意或相信,极易对来自父母传递的这类信息萌生反感情绪,甚至故意反其道而行之,以致小学、初中阶段多数男生的平均成绩要劣于女生。
尽管不少男孩子自信以后可以通过自己的天分或“冲刺”在各种学业考试中胜出,但由于当前的应试教育更注重考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而这些知识恰恰不是可以靠天分或短期冲刺性“恶补”能够学好的,最终这些男生们在考试中屡屡铩羽而归,甚至因考试成绩不佳而一蹶不振。
这样,无论是什么专业,只要考的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女生往往都可以过关斩将、蟾宫折桂。由此,形成了阴盛阳衰的局面,并严重挫伤了男性学生们的好胜心和斗志,最终使整个男性群体处于一种难以重振雄风的尴尬境地。当然,也有一些男性同样接受了“掉队焦虑”的影响,成为应试教育的佼佼者,但在其他方面却缺乏竞争力,缺乏男性的阳刚之气和勇猛行为,甚至有隐隐的阴柔之风,也成为阴盛阳衰现象的陪衬。
另外,有“掉队焦虑”的父母们普遍关注其子女在应试教育方面的能力,会身不由己地忽略培养其心理素质、生存能力乃至身体素质方面的竞争优势。而且,为保证自己子女在应试教育模式中“不输在起跑线上”,这些父母们会过度干预孩子的个人生活、对孩子采取很多过度保护的措施。
这样的做法,不仅使其子女除了考试成绩的优势之外一无所长,而且还对家长的控制模式和过度保护形成依赖,一旦脱离了家长的控制或过度保护,即出现自我放纵的现象。不少这样的“乖孩子”一旦有机会暂时地摆脱竞争压力的威胁,就会放纵自己的行为,沉迷于自己以往向往而不可得的活动,甚至因此丧失了以往在应试教育中所具有的学习成绩方面的优势,最终发展为“破罐破摔”的结局。
由此可见,家长们在“掉队焦虑”支配下竭力培养“乖孩子”的结果,对于这些孩子们并不是什么好事,对这个社会的未来也不是什么好事,可能恰恰应了那句“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的话。
苗国栋
大夫已开通
网络咨询
服务;
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进入
苗国栋
大夫的个人网站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1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