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有了孩子时,你就成为了父母,而当你有两个孩子时,你则变成了裁判,孩子们总是冲突不断:
他们争吵不休,争抢玩具、争抢妈妈……如果是双胞胎,你为了公平起见,每次还要买相同的玩具。
在孩子们的众多争端中,争抢玩具是最为普遍、发生最为频繁的事情了。那么,他们为什么总要为玩具争来争去呢?只是因为喜欢那个得不到的玩具吗?
争抢玩具的原因
的确,一方面是孩子真的喜欢,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
1.孩子等待的能力有限。
越小的孩子等待的能力越有限,2岁以内的孩子更希望自己的需求即刻得到满足,马上就能拿到玩具。
2.交流能力有限。
他们还不知道怎样进行交流和协商,所以干脆抢过来。伴随着语言的发展,交流能力的提升,这种情况会逐渐转好。
3.以自我为中心。
2-5岁的孩子,多是以自我为中心,即在思考问题时总是以自己的角度为出发点,这并不是说孩子自私,而是他们认为别人看到的世界与他们看到的是一样的。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按照想象去执行规则,他还不能理解成人或者周围环境对他的要求。所以,他们经常“所见即所得,玩具是我的,椅子是我的,凡是我看在眼里的,都是我的。”特别是玩具,玩具对他们而言不仅是玩的东西,还意味着更为重要的——自我。他们捍卫玩具的同时,也是在捍卫不被侵犯的自我,他们靠得到这些东西来体会自我满足的幸福感。
4.寻求关注。
表面上的争玩具也许是在争夺父母的爱和关注。事实上,无论你做得多完美,孩子们之间的冲突总会存在,因为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冲突,冲突是所有人际关系的一部分。从人类进化的角度讲,幼小的孩子本能地就会去争夺自己赖以生存的资源——父母的时间和精力,以及他们身边存在的一切资源。所以,当你来宣判某个玩具该属于谁来玩,对孩子来说,也就意味着你把你的爱也从他手里夺走了。
5.只是想一起玩。
当婴幼儿想跟哥哥姐姐一起玩儿时,也会造成争抢的假象。比如姐姐在塔积木,弟弟想过来和姐姐一起玩,而他最直接的选择了一个不那么合时宜的方法,把姐姐的房顶拿了下来,这时姐姐本能地就会去阻止他--抢回来。看起来是弟弟先抢了姐姐的东西,实际上他仅仅是想和姐姐玩而己。
通常的做法
那么,面对孩子争抢玩具的情况,父母通常的做法有哪些呢?
一种做法是:“视而不见”。
另一种做法是:做”裁判”,来宣判谁先拿到的,或者谁对谁错。
事实上,两种做法都不是最得当的。
对于“视而不见”,的确,没有父母的干预,孩子的确会比较少打架。有些孩子觉得他无法说服兄弟姐妹考虑自己的需求,就放弃了争取。没有父母的干预,大部分纠纷的结果是力量较强的孩子获胜,弱者只能服从。即使父母在场,即使假装无视孩子的纠纷,也会提升争端的侵略性。孩子明白父母不会干预行为,还可能导致更频繁的或更有攻击性的冲突。所以,如果一方请你帮忙,或者有强烈的负面情绪,或者某一方总是处于“弱”势,那么你需要适当的去干预。
很多父母想管,可是发现越管越麻烦,不管还好,一管反而双方都有理,一碗水怎么也端不平。这往往是因为父母们迅速判断情况,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该怎么做才是对的。这样做的负作用就是削弱了孩子自行处理问题的主动性,而且还容易形成依赖。一位妈妈就曾谈起:一次,老大和老二在抢玩具,妈妈跑过去问情况,老大告诉妈妈是自己先拿到的,妈妈就立即判了案:哥哥先拿到的,要让哥哥先玩。自此以后,每次争抢玩具,哥哥都煞有介事的对妈妈辩解:是自己先拿到的。尽管妈妈明明看到是哥哥在抢弟弟的东西。
所以,重要的不是父母的干预本身,而是干预的方式是否得当。如果作为裁判出现,即父母们的干预是为了决定谁对谁错,并告诉孩子们如何解决问题,反而会增加打架的频率,而且孩子也不会拥有承担责任,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该怎么办?
那么,面对孩子们争抢玩具的情况,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1.制定相关的家庭约定。
比如和孩子们商量哪些玩具是自己私有的,特别是老大,他并不需要在弟弟出生后就分享出自己所有的玩具。对于私有的玩具,他可以放在自己的房间里。在家庭的公共区域,比如客厅,设置一个公共收纳玩具的区域,公共享有的玩具可以放在那里。
2.自我调节下的轮流。
当孩子争抢玩具时,我们经常会让他们轮流,然后帮他们决定轮流和等待的时间,比如10分钟,《不分享也没关系》的作者希瑟.舒梅克建议,让孩子自行来决定玩玩具分享的时间,但会限定一定的范围,比如不能隔夜,这即可以保证每个孩子可以充分享有自己的玩具,他们的专注和创造力也不会因此被打断,当把主动权给孩子时,很多情况下孩子更愿意关注到对方的感受。
3.鼓励孩子主动交换。
家庭就是一个小的社交环境,而交换是则是社交的一大跨越。当老二拿走老大的玩具,老大希望你帮他抢回来时,你可以问问他:“你不希望把这个玩具给弟弟玩,那你觉得哪个玩具可以给他呢?试试好吗?”久而久之,他就可以学会使用这一替代性的方法。
同时,教会你的小孩子学会用交换的方式来和哥哥姐姐沟通交流玩具的事情也将很好的促进他们的社交发展。
4.鼓励孩子表达需求。
鼓励孩子把自己的需求表达出来。前提是你需要了解孩子的需求。比如,老大正在玩玩具,老二过来“抢”走,如果老大以前都是用“打”或“抢”来回应老二的行为,那么你还可以教他学会说“不”,这一刻教老大长篇大论并不现实,而教给他用平和、坚定,不伤害人的方式大声说“不”,是可以具备一定的震慑作用的。对于小宝宝,他可能听不明白那么多的话,但哥哥姐姐说“不”时的态度他是完全可以接收到的。
当然,你也可以视情况教会老大更多的表达方式,比如,“等我玩完再给你”,“我现在想一个人玩,你去玩木马吧。”
对老二也是如此,教会他“我也想玩”,“我可以玩吗?”“我可以做什么呢?”也很重要。
5.把问题的解决权交给孩子。
对于一个玩具两个孩子都想要的情况,不妨把问题抛给孩子们。《如何说孩子才会和平相处》一书中,就抢玩具这件事情提供的处理方法就非常的系统,在处理过程中,妈妈会告诉孩子们:“这个问题的确很棘手:一个玩具,两个孩子都想玩。但我相信你们两个小脑袋瓜踫到一起,一定会想出对彼此都公平的法子来。”之后,妈妈会选择离开,整个过程充满了信任。
很多情况下,孩子们的确会想到很多法子,在他们冲动时,他们的理性大脑停止运转,即使知道可以轮流和交换,他们也不会选择要这么做,而当父母们帮他们平静下来,帮他们制定一个共同的目标时,孩子们往往能冷静地想到解决的办法。即使没有想到,这时结果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因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所形成的合力,他们彼此倾听需要、相互协商、妥协和共同商量解决方案的过程变得更为宝贵。
当然,这其中也还包括对孩子们无条件的爱和关注,接纳他们的感受。孩子们不需要为了争夺爱而争玩具,他们只需要去享受玩玩具时自身的愉悦和满足,还有自由的支配意识。
养育两个孩子的确会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真实的小社会中,不光有争吵、争抢、冲突、还会有关爱、尊重、接纳、鼓励、支持和共赢,你现在给孩子们的,就是他们未来所拥有的。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亲子沟通专家指导
落地方法|答疑|课程|咨询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1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