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争抢玩具,家长该怎么办 孩子争抢玩具,家长该怎么办孩子争抢玩具,家长该怎么办

孩子争抢玩具,家长该怎么办

小梦同学有个经常在一起玩的小伙伴,暂且叫他小W。前些日子,两个孩子因为抢玩具发生冲突的事儿,让我印象深刻。

有天下午吃过晚饭后,小梦和小W两个孩子就玩了起来。刚开始还玩得热火朝天,没过一会儿,他俩就吵起来了。

这是我的,我不要给你玩

!”小梦试图夺回她的玩具。

“不给

!”小W明显不想归还。

我就在坐在旁边,眼看他俩从“动嘴”激化到了“动手”。

阿姨,她不给我玩!

”小W哭着向我求助,手里死死地抓着玩具。

妈妈!这是我的,我也想玩!

”小梦见状也哭了起来。

两个孩子眼巴巴的看着我,都打算通过我的力量来实现他们自己的诉求。

所以,问题就变成了:

如果你是家长,你该怎么办呢?

在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大家应该都不少见,可是听到的声音经常是这样的:

——你要学会分享,大家都喜欢分享的孩子。

——你怎么这么小气,玩一下怎么了,他玩一下就会还给你呀。

——你再这样,大家都不喜欢跟你做朋友了。

之前有个朋友还跟我提起过帮别人照顾孩子的苦衷:自己的孩子和朋友的孩子发生争抢时,一般都会劝告自己的孩子要谦让、要分享。这样一来,自己的孩子就很委屈,时间长了,朋友自己的心里难免也会不舒服。

其实,在我看来,

家长委屈自己的孩子,其实伤害的,是两个孩子。

当孩子之间发生争抢时,只有公平公正对待每个孩子,才能帮助孩子们构筑健康的心灵城堡。

家长做类似上面的干预时,实际上是对ta的行为贴了标签。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不对的。

但孩子之间的社交,是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的。

他们不过是在争夺对一件事情的掌控感或话语权。

孩子未来的社交模式,往往来自于ta年幼时与玩伴/家人之间的社交练习。今天我们委屈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分享谦让,成年后的ta可能就会委屈自己成全别人。今天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有没有因为这样的委屈而心有不甘过?所以

此时的“不公平”的谦让并不是一种美德,而是一颗不健康社交模式的“种子”。

那我们再回到两个孩子争吵的情境中。说实话,那一刻我有点无措,无措是因为我不知道怎样解决问题,才能不伤害其中任何一个孩子。其实,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孩子之间抢玩具,并不是因为孩子特别想玩那个玩具,有时候抢过去也不玩。也不是因为孩子不喜欢分享,其实

ta真正在意的,是当下ta对自己所属物品的掌控。

所以,我从这个角度去尝试引导——

“这个玩具是谁的?”我问。

“我的!”

小梦理直气壮地说。

“小梦的!

”小W小声说。

“小W,你很想玩这个玩具,是吗?”我接着问。

”小w回答。

“因为这是小梦的,你试着问问她,我可不可以玩一下你的玩具?”

这个时候,玩具还一直在小W的手里。

小梦,我可以玩一下这个吗?

”小W立刻向小梦询问并期待得到同意。

不要!我也想玩

”小梦不打算同意。

“小W,玩具还在你手里,你要不要先还给她,再问问试试?”

其实,这个时候我是有点忐忑的,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是小W犹豫了两秒就把玩具还给了小梦。

“我可以玩一下这个玩具吗?”

小W把玩具还给小梦后,再次向小梦询问并期待得到同意。

这一刻我从内心很感谢小W对我的信任,并愿意尝试。

可——以——,小W,你可以玩这个玩具,我最喜欢和你分享了!”

这个结果是出乎我意料的。两个孩子之间的气氛,就像初春的冰面一下子化开了。

“哇!”

我内心就是这样欢呼的。

那一刻我好感动。很多时候,我们责怪孩子不懂分享,责怪孩子自私的时候,其实

ta们只是在练习一项与生俱来的不想被控制的生存本能。

在这个过程中,小梦获得了来自妈妈的安全感、被信任感、对自己所属物品的掌控感,以及主动分享带来的快乐。小W获得的是社交规则和被信任感。试想一下,如果我当时简单粗暴地让小梦“分享、谦让”,不仅消耗了我和小梦的亲子关系,也伤害了小W的社交规则,给他造成可以通过权威解决争端的错误认知。

孩子之间如果有一方每次都是通过权威来解决争端并实现自己的目的,形成的错误认知,会影响ta的社交关系。

上面提到了掌控感和安全感,那“感”是怎么来的呢?

感,是来自大脑中的一类记忆,这种记忆被称为内隐记忆。内隐记忆是大脑的本能系统形成并储存的一类记忆。孩子在生活经历当中,如果更多的是被重视被保护被帮助被尊重,那么ta的本能系统会形成大量与此相关的记忆,这类记忆积累起来,就形成了安全感。

如果孩子在生活经历当中,更多的是能够成功地做成想做的事,成功地摆脱控制,成功地控制他人,那么在他的本能系统中形成大量与此相关的记忆,积累起来就形成了掌控感。足够的掌控感意味着什么呢?这里要提到另外一个词——自信心。

自信心是什么呢?自信心是过去很多成功体验的结晶,把很多我能行的经历归结起来就是自信。

所谓自信心的核心就是掌控感。

沃尔特·米歇尔的《棉花糖实验》里面有段话是这样说的:

孩子在生命早期获得的成功和掌控方面的经验,会使他变得更愿意更有能力去坚持追求目标,去形成对成功的乐观期待,去应对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失败沮丧以及诱惑。孩子获得的控制感、主导感以及乐观期待会变成他人生旅程中的指南针和源动力。

有人会说,如果让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让ta不受控制,让ta成功控制别人,那岂不是要反天了?ta会把屋顶都给揭了的。给ta练习空间不代表完全放手、完全自由。可以在不违反原则、不伤害生命健康的前提下,给ta练习的空间。比如ta不喜欢刷牙洗脸,这会伤害健康,就不能由着他。比如ta做违法犯罪的事,这就是违反原则,更不能由着ta。但是ta想玩泥巴,ta想走不平坦的路,ta想处置任何自己的东西,ta想自己洗衣服,ta想穿你的高跟鞋……的时候,

你可以给建议,但是请把决定权和选择权交给ta。

小梦和小W发生争抢时,我的处理方式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给有的孩子用这个招,可能根本不管用。我还从《天天游戏力》里面学到一种方法:

当两个孩子发生争夺并向大人发出求救信号的时候,大人可以变身女巫(男巫也没问题),用阴阳怪气的声音说:哼哼哼哼,我是女巫(怪兽)!快抢啊,你们快抢啊!我最喜欢看小孩子抢玩具了。因为大人变身成了一个坏形象,面对这个“坏人”,他们反而会停止争抢,一致对外。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独一无二的个体,上述的两个方法也不一定适用所有的孩子,仅供参考。但是在面对小年龄孩子社交冲突的时候,要遵循两个原则:

1.大多数小年龄孩子的社交冲突中,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作为家长不要粗暴地裁判谁是谁非。

2.认识到孩子的个体差异,没有通用的社交规范,面对孩子灵活运用,不生搬硬套规则和方法。

在育儿的过程中,大家有好的建议或困惑,欢迎留言分享讨论。

END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