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校受委屈,家长该如何处理 孩子在校受委屈,家长该如何处理孩子在校受委屈,家长该如何处理

孩子在校受委屈,家长该如何处理

当孩子受委屈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抓住时机,教会他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想办法克服困难。

孩子在校受委屈,家长如何处理?

因为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进而演变为双方父母争执,甚至引发家校矛盾的事情,这样的现象我们常常会遇到。

面对孩子的遭遇,家长的态度以及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

孩子被“欺负”了到底应该怎么办?是将孩子保护到底,为孩子讨说法?还是听之任之,完全交给孩子自己解决?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是怎么说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与他人相处期间产生些摩擦,受点委屈。

听到或看到此类由于父母干预导致事态恶化的报道,我总会回想起之前看到过的一则新闻。

在普吉岛的某亲子度假村,一天下午,孩子们上完网球课后,因为工作人员的疏忽,一个澳洲小孩被遗漏在了网球场未带回住宿区。

当年轻的工作人员发现人数有误后,惊慌失措地返回场地将孩子带回。

孩子因为在无人的场地一个人待了很长时间,又害怕又无助,脸上挂满泪水。

这时,母亲出现了。试想,此时作为母亲的你,知道孩子的遭遇后,看到自己孩子这幅可怜兮兮地模样时,你会怎么做?

很心疼,很愤怒,怒骂工作人员?还是向上级投诉这位粗心的员工,要道歉,要赔偿?

让人意外的是,这位妈妈,蹲下来安慰她4岁的小孩说:“已经没事了,那位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的紧张难过,她不是故意的,现在你去亲亲那位姐姐的脸颊,安慰她一下。”

听到妈妈的话后,那位4岁的小孩,垫起脚跟,亲了亲蹲在她身旁一脸歉意的工作人员的脸颊,并且轻轻的告诉她:“不要害怕,已经没事了!”

对于这位母亲这样的做法,你会感到无法理解吗?

孩子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避免不了一些小摩擦,偶尔也会受些小伤,吃些亏。

在这种时候,家长如何应对这些情况,才能有效保护孩子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自我认知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通过和周围人的交往,尤其是和成年人的交往中逐渐明晰自己的生命角色,了解自身角色的生命内涵,初步体验社会的秩序与规范。

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个这样的社会化过程,但人与人又的确会有能力、素养与品质等方面的差距,问题就在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的不同。

更加具体的说,就是他们从周围的人群中所感知的信息不同,这些不同最终熏染出了不同的孩子。

家长的处理方式决定孩子的未来

其实,孩子在学校受委屈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关键是父母怎样帮助孩子,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才不至于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

在一定程度上学校是一个小社会,那么多孩子在一起难免会发生一些磨擦。而且,由于每个孩子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性格和想法。

孩子们在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时,必然会出现不同的意见和行为,使某些同学占了便宜,某些同学受了委屈。

这都是非常正常的,关键是父母怎样帮助孩子,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才不至于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

这个故事里面的妈妈表面上是宽容了这样一个工作人员,但事实上,在她让自己的孩子去安慰那个惊慌失措的姐姐时,她是把自己的孩子置于一个强者的角度去安抚他人。

对于孩子来说,那个下午他被扔在网球场上的那段时间和经历就变得不再阴暗,反而那一天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因为,他被当成是一个大人,一个能够承担责任的大人,很勇敢地去安慰了一个看上去比他还要强大的人,那么这个孩子会更阳光,更自信。

反之,如果这位妈妈过分地去保护孩子,在孩子面前强烈地指责控诉工作人员,那么孩子就会自我强化自己所受到的伤害,他会感到自己的脆弱,这才是真正的伤害。

那个下午在他的记忆里肯定会极其的灰暗,甚至会成为童年里一道抹不去的伤痕。

或许单独面对这位犯了错的工作人员时,这位妈妈也会严肃指出她的失职。

但毫无疑问,那个下午,她在孩子面前的表现是完美的,她克制住了内心的各种情绪,平和地面对了这一切,她这一举动真实而有效地呵护了自己的孩子。

父母的的态度影响亲子关系

反观我们自身,当孩子放学回来,受委屈哭了,你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是指责孩子不争气?还是偏袒,怒气冲冲去算账?亦或者,没什么大事,孩子就是小孩子脾气?

海棠妈妈们先不要回答,我们先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小明放学回家一脸不悦,扔下书包就坐在沙发上生闷气,眼圈还红红的,一看就是在学校里哭过。

妈妈问他怎么了,他也不说,妈妈心想男孩子不能太娇惯,也就没管他了。

晚上爸爸回来,带他玩了会他最爱的游戏,他才开口今天为什么不开心,原来是在学校受委屈了。

上课时,他正在思考老师说的问题,不自然地用手托着脸,被老师误以为是上课开小车,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点名批评了他。

他委屈急躁地解释说不是,反而被老师骂了一顿,说他不仅不专心听课还狡辩、撒谎,小家伙当时在课堂上就气哭了。

小明说这件事时妈妈恰巧经过,不由分说对他就是一顿批评。

“肯定是你上课走神了,不然李老师怎么会说你?那么多同学都没被误会,就你被误会?!别给自己成绩差找理由!”

心情刚刚平复下来的小明立马又被激起,小家伙气的小拳头攥的紧紧,然后带着满腔的愤怒吼道:“我就是在思考问题,我没有走神!我不想和你说话!!!”

说完气冲冲地跑回自己房间。

小明不喜欢妈妈喜欢爸爸,因为妈妈对他总是缺乏理解和支持,遇到事儿就爱对他“摆事实讲道理”,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批评。

而爸爸就不一样,总能在第一时间观察到他情绪的波动,然后以一个非常轻松愉悦像朋友间对话来开导他安慰他帮助他解决问题。

面对委屈,家长需要正确的引导

被老师误解,像小明妈妈这样的处理方式,你上学时是否也亲身经历过?

明明满肚子委屈,想要一个理解的拥抱,却换来更猛烈的误会和嘲讽。

家长不巧当的教育和沟通方式,让孩子们情愿把所有的委屈收起,心扉从此对父母关上。

就像今天,爸爸一下班回家就发现儿子不开心,主动询问,然后在轻松愉悦的对话中让孩子打开心扉。

特别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语气,从来不会逼问、追问他不想问答的事。

对于今天课堂上发生的事,爸爸处理的方式是这样:

首先,鼓励小明说出委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允许他释放情绪,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

“儿子,我知道你在这件事上受了委屈,爸爸特别理解你,其实啊爸爸在上学那会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我不仅在在学校挨骂,回家还被你奶奶一顿打呢!”

“等过几天爸爸会抽时间给你们李老师打电话,和他说明情况,相信李老师一定也会因为自己误判感到一丝内疚。”

“你在爸爸妈妈心目中一直都是好孩子,在李老师眼里也是一名优秀的学生。”

孩子可能会因为委屈的情绪得不到释放而导致心理上的压力,长期下去,心理压力就会转化成心理创伤,进而对孩子的健康人格造成一定的影响。

所以,家长需要倾听孩子的委屈,并且积极引导他们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

其次,试图让小明理解老师,在换位思考中让他学会宽容和理解他人。

“儿子,虽然李老师误会了你,但你要知道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他希望你能认真听讲,学好知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我们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老师见到你的学生正用手托着腮不动,你会不会也以为他在走神?你的学生在全班面前顶撞你,你会不会觉得不被尊重?”

小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在换位思考中让孩子学会包容和谅解。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矛盾和冲突,其实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大可不必动怒,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谅解他人,当孩子能明白这个道理后是有利于他长大的为人处世。

最后,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儿子,其实这件事李老师误会你是不对,但是事实上你也是有问题的,托腮这个动作虽然是处于下意识,但是就是很容易让大脑处于放松状态,最后可能老师说的问题没想明白,可能真的就走神喽!”

“下次我们再思考问题的话是不是可以端正坐姿?还有当老师误会时,我们是不是可以私下找老师沟通而不是当堂顶撞?你那样不仅耽误同学们宝贵时间还会影响课堂气氛啊!”

通过不断的引导让孩子学会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小明的感受就是:我不是孤单的,爸爸是我坚强的后盾,他最理解我!

小明妈妈之所以不得小明心,就错在习惯于“讲道理”来压制他的表达。

我们是父母,更是孩子的教育者

面对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你是小明妈妈还是小明爸爸?

今天的孩子大都总是倍受父母长辈的关注,从而导致孩子的自我优越感、自尊心越来越强。

所以,当给予他们的关注稍微欠缺一点时,他们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和接受。

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一句无足轻重的话,可能都会使孩子感到莫大的委屈,会让他伤心不已,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把事情严重化。

其中最大的责任在家长,一方面是因为家长的过度纵容或者严厉,另一方面因为家长没有摆正的态度,进行正确的引导。

小编在这里,望所有的父母能够知道,我们是父母,更是孩子的教育者,而且是陪伴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教育者。

其实有时候,问题解决的关键并不在于技巧,而在于我们是否具备一个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是否能够在做事之前有一个冷静的思考过程,思考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带给孩子的影响。

但愿你我在遇到问题时,不总是那个只把孩子护在身后的英雄父母,而更是正确引导孩子解决问题的教育者。

(图文整理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想了解更多,请扫以下二维码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