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交往心理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交往心理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交往心理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交往心理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老师,孩子一生都脱离不了与父母的密切关系。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晚期阶段,正好是心理断乳的关键期。如同生理断乳,心理断乳也会给大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交往焦虑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大学生面临着踏入成人社会,并在其中生存与发展的艰巨挑战,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不少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那么,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影响大学生的交往焦虑呢?若影响,又是哪些教养方式利于或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积极的交往心理?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进行的一项面向广州市多所大学里的300个本科大学生的调查显示,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交往焦虑的重要因素。以下3类负面因素值得关注。

父母会对子女表现出过分的溺爱、迁就和偏袒,会导致子女形成“唯我独尊”———自私、任性的性格。这样,子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过分以自己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没有耐心倾听别人说话,不愿承担责任,不愿跟别人合作,不能融入到集体中去。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遭到大家的冷落、拒绝和孤立,渐渐地就会产生交往焦虑,总是担心别人会不会接受自己。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孩子一个人身上。如果爱孩子的方式不当,同样有可能造成孩子的交往焦虑。

过度保护、干涉

由于对孩子的高度期望,父母很容易对孩子过度地保护和干涉。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孩子的将来,害怕孩子会受不良思想和不良行为的影响,对其活动范围进行了过多的限制,甚至在择友方面也进行了诸多的规定。再者,很多父母十分注重孩子的前途发展,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免受挫折,他们事事包办,将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得很完美,每一步都考虑得很周到。这样做看似是对孩子好,其实不然。父母的这种过度的保护和干涉,使子女往往很难产生对最初接触者的信任感与安全感,这种信任感与安全感的缺乏会随着儿童的成长而发展、延续直至变成一种对周围的人和世界的不安全感,从而影响了其子女在成年后与他人的顺利交往,导致其在交往中更多地采取回避与犹豫的态度,缺乏主动性。同时,过于依赖父母,缺乏必要的锻炼,对自身的能力认识不够,孩子容易自卑和否定自己,形成软弱和缺乏自主性的特点。

拒绝、否认

经常受到母亲拒绝的孩子在交往中可能变得胆怯、不自信,为人处世小心翼翼,惟恐遭人指责,甚至导致个性变得自卑,倾向于逃避社交以免“露丑”。由于过分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刻意掩饰自己以期望得到外界的认可,这些孩子反而在社交中显得更紧张、局促、笨拙,使自己处于焦虑恐惧中。所以,母亲应该给予子女多点支持与肯定。只有得到父母的赏识,孩子才会赏识自己,进而赏识别人,而一个真正懂得赏识自己和别人的人,就容易在交往中左右逢源,如鱼得水,也就少许多无谓的焦虑了。

建议:对待孩子不可一意孤行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理解,是孩子产生对别人信任和好感的基础,能帮助子女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形成积极自信的性格特点。同时,子女在交往中也学会对他人表现出关爱和理解,与人为善,也就易为他人所接纳,自然就不会产生过多的交往焦虑。因此,父母对待孩子既不可以一意孤行,用专制甚至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也不可以漠不关心,采取放任的态度,而应该多和子女沟通、交流,支持和鼓励他们。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