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孩子幼儿园“不合群”真正原因,帮您“不慌不忙”培养孩子 揭秘孩子幼儿园“不合群”真正原因,帮您“不慌不忙”培养孩子揭秘孩子幼儿园“不合群”真正原因,帮您“不慌不忙”培养孩子

揭秘孩子幼儿园“不合群”真正原因,帮您“不慌不忙”培养孩子

前几天有妈妈给小编留言,说孩子三岁多了,已经上幼儿园一学期了,但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也不喜欢和任何除妈妈之外的人身体接触,怎么办?想着太多的爸爸妈妈都有了这样的疑惑,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孩子“不合群”的问题。

一、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叫“不合群”。

孩子三岁以后,如果较长时间不和小朋友一起游戏、经常独处、以及被别的小朋友孤立等等,都可以称为“不合群”。

心理学中所讲的“不合群”是指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孤独、寂寞或懒于交际的一种特殊心态。

孩子如果总是“不合群”,就会因为缺乏与同伴的交往,而产生孤独、执拗、任性等不良心理,这对智力发展和情感健康都很不利。

因此,引导孩子喜欢交往、顺利交往,使他们愿意参加群体活动,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

二、其次,孩子“不合群”的真正原因。

“不合群”的孩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类表现为爱哭闹、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而造成孩子“不合群”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

1、孩子“不合群”在某些方面是正常现象。

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独特的“趋避性”,就是指当孩子第一次面对新事物,包括人、物或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反应。有些孩子天生趋避性低,不太容易很开放地与人相处。如孩子刚到陌生的环境,“不合群”的短暂现象就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有些孩子天生性格比较内向,喜欢安静、独处的环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于这类孩子,父母不要强行让孩子放弃自己的喜好,去迎合伙伴,要保持孩子自己的特质,从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开始,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孩子自信后,利于他敞开心扉,更加积极主动。

而当孩子长到2~3岁的这个阶段,大多数时间就是喜欢一个人玩,哪怕旁边有同龄的小伙伴,他们也最多是“相安无事”地自管自开心。3岁前孩子们以旁观或独自游戏形式为主,4、5岁后才发展为合作游戏或协同游戏。

所以如果一个3岁前的小孩总是喜欢一个人玩玩具,而拒绝分享或不想跟人一起玩,甚至为了独自玩耍而抢玩具,那是正常的,不能因此认定孩子性格“不合群”。当然,也会有部分早熟的孩子在3岁前喜欢跟别的小朋友玩。

2、孩子“不合群”和家庭教育有关系。

1)家庭氛围不良

比如父母关系不和、争吵不断,或父母长期不在家,缺少亲子交流等。这样的家庭环境极易导致幼儿产生心理压抑。孩子渴望交往但又不敢与其他人交往,害怕遭到拒绝,长此以往极易形成自卑、孤僻、消极的内向性格。

2)养育方式不正确

不良的养育方式包括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幼儿“有求必应”;总认为“只有”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形成了幼儿“虚高”的自我评价;随意训斥、打骂幼儿,给幼儿的生活带来阴影。溺爱和“虚高”的自我评价极易使幼儿形成过分的自我中心、过度依赖、倔强、适应能力差等不良品质或习惯,从而使幼儿缺乏交往动机,直至不愿交往。“大棒政策”更加不能培养主动交往的幼儿,相反很可能给幼儿的交往造成终生障碍。

3)交往环境单一

部分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防止孩子被同龄伙伴抓咬,就禁止孩子与其他同伴交往,导致幼儿交往的机会被剥夺。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时候缺少正常的交往环境,就会缺乏交往的基本技能,不会商量,不会谦让,不会主动争取朋友,从而直接影响幼儿交往态度的形成和交往能力的提高。

而很多孩子由保姆照顾,保姆不爱出门,不爱说话,孩子也会受不良影响,喜欢自己待在家里玩,很少出去。时间长了,必然就缺少与人交往的经验。这类孩子到人多的地方也“不合群”。

3、孩子“不合群”是病理问题的表现。

大多数的“不合群”现象都可以通过家庭的努力而改变,但一些疾病同样也会导致孩子出现“不合群”的表现,常见的有:自闭症、抑郁、语言障碍。

自闭症

,自闭症是一种生理心理的严重疾病,往往表现为:对人完全不感兴趣,很少主动和人交流,只对无生命力的物体感兴趣;严重的语言表达障碍,说话极少甚至终身不说话;兴趣爱好非常单一,经常重复很刻板的行为,比如反复玩一个玩具、每天吃同一种菜等、反复说一句话等;大多数智力有障碍。

,如果孩子突然对几乎所有的玩耍方式失去兴趣,表现为情绪低落,忧愁,容易发脾气,觉得自己很差劲,做什么事都往后缩,同时伴随有胃口不好、疲乏无力、睡眠反复不正常等。这样的情况若持续2周以上,就要考虑是否有抑郁症的可能。

语言障碍

,如果孩子说话比其他孩子晚很多,到3周岁还不能和家人、同伴有最基本的沟通表达,就有可能是生理或心理原因导致的语言障碍,须及时请医生干预。

当然,爸爸妈妈不要太过惊慌。孩子是不是真的得了这些病,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的,需要到专业的儿童精神科、心理治疗机构让专业医生来判断。

三、如何对待孩子“不合群”问题。

针对孩子“不合群”,有些父母觉得这是小问题,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有些父母却非常紧张,担心孩子性格孤僻,会影响以后的社交。一般来讲,大多数孩子在陌生的环境或意外情况下,都会表现出短暂的退缩。但通常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迁逐渐适应,并会在做游戏等活动中主动发展自己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但如果这种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就容易发展成社交敏感症,甚至“社交恐惧症”。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既不能太过重视这个问题,又不能忽视它。重点的,就是要看孩子“不合群”的真正原因。要培养一个“合群”的、乐于交往、善于交往的孩子,必须从消除那些造成幼儿“不合群”的原因入手。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改善家庭成员间关系

全家人应和睦相处,互相体谅,给孩子一个祥和、安全的家庭交往环境。尽量不在孩子跟前过多地暴露父母双方的分歧甚至争执,避免给孩子的心理带来阴影。

2、转变养育观念,改进养育方式

要尊重孩子作为主体的人格和权利,避免包办代替。家长应注重培养幼儿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摆脱依赖思想;引导幼儿学会关心自己的亲人,注重亲人的感受,防止过分的“自我中心”;家长不必时时刻刻陪伴在孩子身旁,要有意识地给孩子独立游戏的机会,让孩子在独自游戏中独立探索、解决问题,逐渐形成坚实的自信心。

3、营造真实的交往环境

家长应尽可能多地让孩子与他人交往,让他们享有接触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自由;积极引导幼儿主动与同伴交往,帮助幼儿分析和解决同伴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孩子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努力结交好朋友,发展初步的友谊。

那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2-3岁

2-3岁的时候很多孩子的社交都会向前迈进一大步,他们终于意识到了,身边那个小伙伴的存在。这个阶段的物权意识已经非常明确:这是我的,那是你的,你我各自占山为王,井水不犯河水。孩子们还是各玩各的,但是他们会开始互动,会简单的交流,会互换玩具,但他们依然不会合作玩耍。跟同龄孩子共处的时候,他们不再限于观察,而是会开始模仿其他孩子。当一个孩子拿着小火车在地上跑,另一个也会跟着做一样的事。

爸爸妈妈这样做:

要让孩子接触更多的同龄孩子,逐渐的延长接触的时间,这有助于他们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这个时期父母要做好“把关人”的工作,孩子的社交经验不足,所以大人要适当干预。

如果是遇到特别暴力、特别爱抢夺、打架的孩子,要尽量远离。孩子最初的社交环境,要尽可能公正一些,不能让他占绝对优势变得蛮横和暴力,也不能让他过于吃亏变得过分忍让和妥协。

3-4岁

3岁之后,孩子们才会真正意义上的“一起”玩耍,同时也明白了真正意义上的“分享”。

当小伙伴需要一根蓝色的画笔,刚好他有的话,他会主动地给对方,这就是协同玩耍,但是,他们可能依然不会合作,不会共同去完成一副画作。

爸爸妈妈这样做:

孩子已经非常适应与小朋友的交流了,也有了一些基础的沟通经验。他需要扩大自己的社交圈,稳定的社交圈非常有必要,所以这也是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最佳时机。在幼儿园里,他可以学到很多跟小伙伴的相处经验。也能适应和不同的人、甚至是不投脾气的人和平共处。

4岁之后

直到4岁,孩子们才会为了某个共同的目标来合作玩耍,它们会合作搭一座城堡、一起玩扮家家。每个孩子都要在游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游戏才能继续和完成。有的孩子是指挥者,有的孩子是追随者。很多孩子从这个年纪开始,有了“好朋友”的概念,从众多的小伙伴中,他知道了谁能跟自己玩的来。

爸爸妈妈这样做:

千万不要跟孩子说:为什么你要听他的?或者,他那么调皮,那干嘛天天跟他玩?这个阶段沟通能力和聆听能力是关键,合作是主旋律。家长要尽量少介入,让孩子去寻找自己的定位。

幼儿健康的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发展中的问题,比如“不合群”,也不是短期就能纠正的。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引导幼儿告别“不合群”。另外要注意“不合群”和“自闭症”“抑郁”“语言障碍”等情况的差别。对于那些用尽办法不能奏效的孩子,家长应该向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医学工作者请教,以便及时给予孩子科学的干预。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