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信公众号:育才家园(ID:edu683)
家庭教育是什么?
是父母的对孩子的督促和引导,更是父母自身的一言一行。
孩子的状态,往往是大人状态的镜像。
孩子天生具备模仿能力,会让他下意识地去模仿身边人的举动。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复制品,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孩子的模仿对方。
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孩子的大部分问题都来自父母
网上广为流传的一组漫画,
揭示了残酷的事实: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家长的问题。
每个人都能成为父母,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这一职位。
我们总是能发现孩子的诸多问题,却很少认识到这些问题大部分都源自父母。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曾意味深长地对父母说:“孩子们的眼睛是照相机,脑子是录音机,您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的心上。”
在孩子还小,对世界还没有形成是非观念的时候,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孩子的标杆。
父母的粗鄙、自私、冷漠、嫉妒、不求上进、怨天尤人,都会在孩子那里无限放大,更可怕的是,他们不认为这是错的,因为父母就是这样做的。
孙思邈历览前代医籍,以方书浩博,简册繁重,难于寻检。他根据自己在医药学上的研究和实践,删繁就简,编为《千金方》,“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之济,德踰于此”。(《千金要方序》)是书简易实用,可以救急,故曰《备急千金要方》。这部书包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卫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对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所以把妇人方、少儿方列于全书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经验总结起来,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千金要方》的补充,书中收载了当时所用药物八百余种,对其中二百多种药物的采集、炮制等不仅作了详细的记述,并且补充了许多治疗方法。孙思邈认为食物对养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别列出《食治》一门,详细介绍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疗病的作用。并注重饮食卫生,如主张“食欲数而少”(《千金要方•养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陈腐的东西,食毕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数百步”(《摄养枕中方》),等等。他认为作医生的应当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食治》)他说:“药、食两攻,则病勿逃矣。”(《千金翼方•养性》)还主张把药物与针灸结合起来治病,所谓“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针灸》),这是医学上提倡综合治疗法的先声。当然还应指出这些书里还夹杂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这正是作为道教徒的孙思邈的宗教世界观的局限性。
明正统《道藏》中所收医药类书籍自《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难经》以及上述之《肘后方》、《千金方》等约二十部,但还有一些道教医籍如张三丰《仙传方》、赵宜真《济急仙方》、邵真人《青囊杂纂》、臞仙《寿域神方》等都未收入。总之,道教是重视医药的,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宗教上的求仙长生,但其内容包含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应该引起重视,加以发掘整理。
一、道教与医药
道教为了达到成仙长生的目的,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寿。所以,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重要方术之一,凡是学道求仙的人必须懂得医药,医药成为有知识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课。道教徒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死。《抱朴子•对俗篇》说:“知上药之延命,故服其药以求仙。”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才用来治病。上药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药,葛洪说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云:“九转之丹,服之一日得仙。”还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这种金丹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历史上许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药,不仅没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诗上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历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诸帝,如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药中毒死的。①五代时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冲等炼金石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临死时给他的儿子齐王李璟说:“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视以为戒。”(《南唐书•烈祖本纪》)自宋以后炼外丹服食术求仙之风才日渐衰微。隋唐以前由于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药,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长生不死的“上药”,这种“上药”事实上是没有的,上药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寻可以延年益寿、治病养生的中、下药。为了服食,必须懂得医药,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医药学家。
《神农本草经》是战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这部书里就带有明显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久服可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中品药百二十种,可以抗御疾病,补虚弱。下品药百二十五种,可以除寒热邪气,破积聚。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羽毛,行厨立至。……中药养性(生),下药除病”。(《抱朴子•仙药》)可见上药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这些药物大都出战国秦汉时方士所传,其中对好些药物都说:“不老神仙”,“长生不老”就是证明。在《汉书•艺文志》里就把“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书同列于方技略,正说明古代迷信与科学是互相杂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药物中列于首位的就是历代方士奉为仙丹妙药的丹砂。葛洪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药》)“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炼丹中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丹砂(HgS)加热离解出水银,水银和硫黄反应,加热升华,又生成丹砂。道士们不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把它看得很神秘,视为仙丹,结果许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时珍批判道:“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着之性。得凡火锻炼,则飞腾灵变,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纲目》卷九水银条)
葛洪(283-363年)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他“综练医术”,(《晋书》本传)是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医药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药方》十卷,《黑发酒方》一卷等。他感到医药的方书卷帙烦重,加以选辑整理,编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将方便经验方编撰为《肘后要急方》,用以救急,便于携带,可以悬于肘后,故又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它包括传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儿科及兽医等各方面。对各种病的起源、病状、治疗方法都有所叙述。如其中关于痘症(天花)流行和结核病的记述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又提出用狂犬脑敷贴伤口来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这也为后来科学证明狂犬脑里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质。《肘后方》经陶弘景增补为《肘后百一方》,“取佛书人有四大,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之义名之”(《直斋书录解题》)。以后金代杨用道又取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所附药方,加以增补,名为《附广肘后备急方》,足见这部书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
陶弘景(456-536年)丹阳秣陵(江苏南京)人。弘景知识广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学者。史称其尤明“医术本草”。(《梁书》本传)他的医药学著作有《本草集注》,增补葛洪《肘后方》为《肘后百一方》,还有《药总诀》、《效验施用药方》、《集金丹黄白要方》、《服草木杂药法》、《灵方秘奥》等。
如上所述,由汉代结集的一部古代药典《神农本草经》载有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一分类法受炼丹方士的影响,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成仙,显然是不科学的。《本草》经过汉魏晋以来的历代传抄,字义残缺,品次错杂,弄得很混乱。陶弘景是精通药物学的,他在《本草》学上的贡献是:(一)整理了《神农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变了把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的方法,他根据药物种类的不同分为玉石、草木、虫兽、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类,这种分类法显然比三品法更科学、更明确一些。以后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分类都是在这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二)根据汉魏晋以来几个世纪许多名医用药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于《神农本草》三百六十五种药物之外,又增补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取名为《名医别录》,把《本草》中药物发展成七百三十种。(三)对药物的性能、形状、特征、产地都加以说明。对于一种药物有多种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为本。中医在用药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别。但在《神农本草》中则以上品为君,中品为臣,下品为佐使,这种机械的划分显然是受了炼丹家方士的影响。陶弘景以药物主治之病来确其性能,如治黄疸病的药有茵陈、栀子等,祛风的用药有防风、防己、独活等。这是对《本草》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四)在药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药为君,辅助的药物为臣、佐使,又根据人的老少、男女、身体的虚实以及各地的生活习惯、环境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发展了《本草》学。
隋唐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年)。他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精于医药。著《备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
所以,当父母批判孩子身上各种问题时
,不妨反思一下自己,自己给孩子做了哪些错误的示范。
家庭是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如果复印件出了问题,那么我们一定要回溯到原件上去找问题。
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
都有一对优秀的父母
同样的道理,当父母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有多优秀时,不妨看看别人家的父母有多优秀。
没有天生的坏孩子,也没有天生的优秀孩子,只有父母教育的区别。
网上曾经有一个近十年高考状元父母职业的统计表,
其中,教师占的比例最大,35.09%,其次就是公务员,打工人员和农民只占了很少的比例。
很多优秀的父母,孩子成绩基本不会跑偏,而那些资质平常的父母们,孩子甚至连考高中都困难。
这不仅仅是资源分配的不对等才造成这样的结果,更多是父母思维的差别。
他们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对知识总是怀有敬畏之心,所以在孩子的学习上从来不放松;
他们深知习惯对人一生的影响,所以总是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从不纵容孩子;
他们深知陪伴是对孩子最深情的告白,所以哪怕再忙,也会挤出时间用心陪伴孩子。
是的,从来没有什么横空出世,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的奋力托举。
如果,你想要孩子有一个好未来,不要只和他说:“不要害怕读书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要知道,在这条路上,父母的付出同样不可或缺。
教育,最忌讳的是“双标”
看过一个育儿博主发的视频,视频里:
孩子兴高采烈的说:“妈妈,我和你说......”
话还没说完,就被妈妈打断了:“食不言寝不语知道吗?快吃饭!”
爸爸也说:“吃饭的时候别说话。”
然后转头就和妈妈聊起来。
孩子委屈巴巴的说:“可是爸爸妈妈也在说话啊!”
妈妈说:“我们是大人,有重要的事情要谈,你一个小屁孩能有什么事,快吃饭,饭都凉了。
在网络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
“用圣人的标准来要求别人
,却不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这句话用在很多父母身上也很恰当。
很多父母总是不经意间有这样的“双标”行为,一边要求孩子不能做,一边自己却不在意,该怎样还是怎样。
孩子还小,迫于父母的权威什么都不敢说,但是却在心里默默将对父母的信服度减一分,将对父母的不满加一分。
甚至到后来,孩子对父母的话不以为然,这时候父母就开始抱怨,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自己已经说了无数遍,孩子就是听不进去。
教育孩子,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父母以什么标准要求孩子,就以什么标准要求自己,这样的教育才有力度,这样的管教才能让孩子信服。
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的好: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
教育孩子,光讲大道理是行不通的,说一千句都不如父母一次的以身作则。
正如董卿所说的: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去做什么样的人。
你希望孩子努力读书,那父母自己就要不断进取,闲暇的时候少玩手机多看书;
你希望孩子积极乐观,那父母就要少说抱怨丧气的话,遇到任何困难都能积极想办法解决;
你希望孩子善良大方,那父母就要乐于助人,不欺凌弱小,也不谄媚强者。
再也没有比“管好自己”更有用,更有效的教育了。
因为,它饱含着言行的自持,更传递着榜样的力量;它指出了教育的本质,也道出了家教的影响;它诠释了家风的熏陶,也践行了灵魂的光亮。
它告诫天下的父母:
管教,是先自管,而后管人;家教,是先自教,而后教子;正能,是先正己,而后辐射后代。
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
父母在教育路上第一重要的,不是有多专业的育儿技巧和理念,是能够自省,是能够通过孩子身上的问题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
第二重要的是,做好榜样,能够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每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我们当父母的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
来源:家庭教育
靖江外国语学校人民路分校
我们共同的家
欢迎各位家长及热心人士关注靖江教育、靖江外国语学校人民路分校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您扫描我们的二维
码。办人民满意教育,我们永远在路上!
你们的关注是我们的荣幸,你们的转发是我们的期待。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多一次转发,多一次分享,传递正能量,您是第一棒!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1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