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好习惯好行为怎样培养 孩子的好习惯好行为怎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好行为怎样培养

孩子的好习惯好行为怎样培养

小编有话说:小编做了个调查,大家普遍想看到关于孩子习惯养成方面的内容,所以小编今天特地选择了一篇在校一线教师关于孩子习惯养成方面的文章。相信肯定能给家长朋友们一些启发!

另外你还想看到哪些方面的内容,记得给小编留言哦!

巧用奖惩可以肯定孩子正确的行为,纠正不良的习惯。然而并不是孩子犯的所有错误都需要惩罚,也不是所有出色的表现都需要奖励,最重要的原则是

“五不罚”与“两不奖”。

五不罚——看过程,重态度,不乱罚;首犯不罚,屡犯罚;悔改不罚,满不在乎罚;好心做坏事不能惩罚;自然教训已足够,专门惩罚可减免。

两不奖——杜绝错误不能用奖励的方法;自我动力十足时不需要外部奖励。

看过程,重态度,不以结果论惩处。

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避免以后再犯,所以

在惩罚孩子之前,我们要先了解导致错误行为的原因,重点看事件发展的过程、孩子采取的态度,而不是一味盯着结果。然后再决定罚与不罚以及罚的程度。

某次单元考试后的第二天,看到小宇眼圈红红地来上学,一问才知道因为考试成绩下降,他妈妈生气了,不但训了他,还罚他一个星期不许出去玩。

其实这孩子平时学习挺努力的,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只要发现作业有题做错,下课一定会自觉改正了才出去玩。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纯属发挥不好。

我认为小宇不但不应该惩罚,还需要得到家长的宽慰和鼓劲,

惩罚不仅不能提高他的学习成绩,还会让他对学习心生恐惧,影响学习兴趣和信心。相反,如果孩子失分的原因是写字潦草,就应该加罚练字;如果是计算马虎、抄写遗漏,则应该加练计算,甚至减少大运动量的游戏让孩子静静心。

在多年教学的生涯中,我体会到家长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只批评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孩子;对于付出努力没有成功的孩子,则应该多鼓励、多帮助,不苛责。

首犯不罚,罚屡犯。

年龄小的孩子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勇于探索,因缺乏某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是犯下无心之过。

首次犯错就惩罚孩子,孩子会担心犯错误以及犯错后遭到惩罚,会让他们变得胆小、懦弱、无主见,凡事都不敢去尝试,凡事都要征求大人的意见才敢行动,这对孩子的发展是一个大障碍。

因此,老师和父母都应该表现得更宽容一些,对于首次犯错的孩子重点是讲清道理,提醒警告。而对于屡教不改,多次犯同样的错误的孩子就必须给予适当惩罚了,以便让他们明确是非观念。

刚上学时我们班的小调皮们上下楼梯时总是闲不住,打打闹闹的,甚至抓着楼梯扶手往下滑,吓得我一身冷汗。为此我专门召开了以校园安全为主题的班队会,让小朋友们找找学校里有哪些好玩但是很危险的游戏,说说什么游戏能玩什么不能玩,讨论一下怎样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班会上我们只讲道理,不批评人,更不惩罚谁,目的只为大家能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学会自我防护。但是班会之后,谁再为了好玩不知轻重,给自己或他人带来危险我就绝不手软了。

几天后我惩罚了一个仍抱着楼梯扶手往下滑的孩子,罚他一整天在每个课间都站在楼梯口负责安全检查,不许出去玩。自从罚了他以后,我们班抱着扶梯当滑梯的现象绝迹了。

悔改不罚,罚满不在乎。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要让孩子知错改错。

如果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做了傻事并后悔不已时,我们大可先不惩罚他们,而是观察他们后续的行为,是否痛改全非。

如果孩子只是表面沉痛或者压根就是满不在乎,抑或只是一时后悔,事后行为照旧,就应该让他长长记性了。

例如,我们班有一个小淘气,下课时他从一个正在写作业的同学身边走过时,趁人不备猛地按一下人家的头。看着同学吓了一大跳,他觉得非常好玩。这种行为非常危险,那位同学很可能被手持的铅笔扎伤。我批评小淘气时,他却满不在乎,觉得哪有那么碰巧的事。为了有力地说服他,我上网找了好几个这样的案例,还有视频、图片。他看到血淋漓的事实惊呆了,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好心做坏事-不能惩罚。

惩罚孩子要考虑动机,不能光看结果。受能力和经验的限制,孩子常会“好心”办“坏事”。

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帮我擦讲桌时,把鼠标碰掉摔坏了,一群孩子大惊小怪,赶着向我报告。我走到教室时,闯祸的孩子怯怯地看着我。我不但没有批评他,还安慰他,表扬他爱劳动,并向同学们解释他不是故意弄坏教学设备的,他才放松了下来。这种情况下如果批评孩子,只会适得其反,挫伤孩子做事的积极性。

自然教训已足够,专门惩罚可减免。

有的时候孩子闯祸,带来的结果已经使他受到足够的惩罚和教训了,那么老师和家长就可以“心软”一次。

例如,孩子不顾父母不许翻墙的禁令,结果掉下来摔破膝盖,这时父母的搀扶比责骂更有效。

罚与不罚的核心就在于,惩罚的目的是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明辨是非,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

家长在惩罚孩子之前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孩子的情绪、心理,想清楚什么样的处理措施对修正孩子行为最有效,然后再决定罚还是不罚,罚到什么程度,用何种方式罚。

惩罚不可滥用,滥用惩罚会让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同样的,奖励使用不当同样弊大于利。

杜绝错误不能用奖励的方法。

奖励是用来肯定正确良好的行为的,不能用来杜绝错误行为。

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胡闹,往往会利用给好处的方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例如,“你先别闹了,你不闹的话,妈妈就给你一块糖。”“你把自己的书包收拾整齐,等一下我给你买冰淇淋吃。”“先写完作业再去玩,听话,写得好妈妈给你5元钱”等等。

家长通过这些许诺确实能暂时发挥积极作用,孩子在得到家长的许诺后,确实能表现好一些,但是,

这样做本质上却在传达一种错误的认知,在给孩子做负面暗示:如果你想得到奖励,可以先干点坏事,引起家长的注意,然后只要表现好一点就可以得到奖励了。

而且这种事先许诺式的表扬奖励,用多了会使得孩子变得非常功利,学与不学、干与不干,取决于有利无利、利大还是利小。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任性且缺乏责任心,遇事讲条件,见利行事。

像这种本来就应该做到并且能够做到的事,万万不可滥用奖励。只有当一个孩子已经养成了坏毛病,扭转困难时,家长可以用适当的肯定和奖励帮助孩子面对挑战,付出努力,坚持到底,克服自身弱点。

我教的班里有一个小孩,由于父母在外地工作顾不上管他,他养成了不写家庭作业的坏毛病。后来他爸爸调回本市,痛下决心要修正他这个毛病。爷俩定下目标,如果孩子能坚持一个月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放假就带他去野营。战胜贪玩儿的欲望、克服惰性,约束自己的行为长达一个月,这对他而言是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个奖励是积极正面的,父亲是在告诉孩子:有付出就有回报,只要坚持就能战胜懒惰和贪玩。

自我动力十足时不需要外部奖励。

当孩子对于某个科目或活动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或者已经具有进取心并表现突出时,家长如果给予过多的表扬和奖励,反而会削弱孩子的兴趣和上进心。

我教过一个非常喜欢踢足球的孩子,教练说他能吃苦、有拼劲、是个好苗子。他的自觉源自对足球的热爱和成就感,并不需要家长过多的表扬和物质上的奖励,只要获得大人的认可就足够了。而如果这时家长还说:“儿子,你真棒!进球了我奖你10元钱!”这样的功利性奖励多了,反而会使孩子的目标发生偏移,对踢球的兴趣逐渐变味,一旦奖励消失,孩子就不愿意去踢球了。

好在这个孩子的妈妈十分懂得巧妙利用孩子对足球的狂热,把踢球当成一种奖励,让它成为其他科目学习的动力。他这样对孩子说:“每天踢球,复习和写作业的时间就少了,有可能会影响学习。”然后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怎么做到既能踢球,又不会影响学习成绩。于是孩子向妈妈保证平时一定抓紧时间、提高效率,上课认真听,作业抽时间完成且保证质量不下降。如果学习不努力,成绩下滑,就停上足球课。在这个他爱极了的巨大奖励之下,他的学习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成绩越来越好了。

更多习惯养成内容请回复“2”进行查看!

(本文内容来源

潘红艳老师《陪宝贝上小学,走好每一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素材仅供大家学习参考,如有任何疑义,欢迎联系小编交流!

更多家庭教育、成长安全精彩内容,关注“明天家长频道”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