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没有惩罚过自己孩子的父母,大多数父母在孩子不听话时都给予过惩罚。其实,惩罚和奖励一样都是家庭教育的手段,是一块硬币的两面,用得好都有利,用得不好都有弊,关键是把握运用的尺度。那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好“惩罚”这门教育艺术呢?
家庭教育需要惩罚
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卢梭小时候,家里很穷,为求生计,只好到一个伯爵家去当小佣人。伯爵家的一个侍女有条漂亮的小丝带,很讨人喜爱。一天,卢梭趁没人的时候,从侍女床头拿走小丝带,跑到院里玩赏起来,后来被仆人报告了伯爵。卢梭死不承认偷拿,导致他和侍女都被辞退。当两人离开伯爵家时,一位长者意味深长地说:“你们之中必有一个是无辜的,说谎的人一定会受到良心的惩罚
”四十年后,卢梭在自传《忏悔录》中坦白说:“这种沉重的负担一直压在我的良心上……”
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教育艺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成长;
对错误的放任,无疑如鸦片一样毒害孩子的心灵;
不要从小剥夺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让孩子受到必须的惩罚就是承担自己的责任。
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
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促进孩子(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而惩罚在促进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的意义、价值和功能。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有责任帮助孩子学习如何面对包括惩罚在内的社会基本规范和执行原则。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必要的惩罚是心理教育的有效手段。
惩罚不是体罚,而是一种教育手段。
惩罚的基
础是学校里的制度、班级里的班规、家庭里的家规家风,是各方约定或传承的,根源于制度和传统的遵章办事,是合情合理的“法治”。
惩罚的目的是育人,不是为了“治”孩子,是为了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树立责任感和自信心,惩罚教育以尊重和关爱为基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尊重孩子的情感。
惩罚不是讽刺挖苦,不以侮辱孩子人格,伤害孩子为目的,而是促使孩子不断进步。
体罚则是教育者情绪化的行为,罚无所依,任意宣泄,转嫁在孩子头上。
体罚是有损人体健康的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是一种人身攻击,是一种野蛮落后,极不道德的解决方式,有悖人性。体罚也是一种违规违法行为,中国和外国都是如此规定,必须禁止。
适当惩罚是一种合理的教育方式,惩罚教育中不包括体罚。
有教育者借用足球比赛的规则形容惩罚:踢足球既然犯规了,即使是被罚点球,也要坦然对待。不服就不要犯规,要避免惩罚,就要避免犯规,犯了规就要接受惩罚。
因而惩罚具有唤醒作用、警示作用、激励作用。
把握惩罚的尺度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一旦发生都要受到适当的,及时的惩罚。
比如:
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让他承认错误,勇于道歉,并让孩子戴上手套把碎瓷片收拾、清扫干净。这也是惩罚。
要注意的是,时过境迁再来惩罚是没有作用的。
惩罚要适量而行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让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
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
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
要依照规则进行适当惩罚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家长应和孩子在事先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家风家规等优良传统、家长平时的楷模行为都可以作为“判例”式的规则用在家庭教育中。
主要是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会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
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加大惩罚孩子的力度。
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不要又罚又赏同步进行
家长之间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
在对待事情上,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地奖励,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
家长之间不要一个扮演红脸一个扮演白脸。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另一方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
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注意惩罚后的教育
惩罚不是目的,教育才有作用,因此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行为才能停止。
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
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这样的教育,效果就不明显。
实施惩罚应该讲究方法,把握尺度也是一种艺术性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端正孩子品行,增强孩子耐挫能力,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本文原载于《家庭教育》2017年下半月版第7-8期,作者:徐韵安。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新媒体编辑:杨洋,新媒体
责任编辑:何彩琰。图源:来源于网络/见标注。
关键词
,查看
往期精彩
内容▼
孩子考7分,父亲放烟花庆祝:爸,我没考上清华,就是因为你欠了场烟花
我的宝宝为什么会口臭
幼年后天教育有多重要?只有做好了早期教育,后边的路才能更加好走!
我家宝宝好记性—提升幼儿记忆力
父母其实和孩子一样,也需要成长
儿童抽动症的识别和干预
“走开,这是我的!”如何应对幼儿过强的“占有欲”?
关注孩子的归属感
陪伴,是智慧的家庭教育
彩虹果蔬,为健康添色
二胎问题引发的心理困扰
“多媒体”育儿,别样精彩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1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