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刊  资讯  教育建筑持续火热,学习空间如何迈向未来 2016年5月刊  资讯  教育建筑持续火热,学习空间如何迈向未来2016年5月刊 资讯 教育建筑持续火热,学习空间如何迈向未来

2016年5月刊 资讯 教育建筑持续火热,学习空间如何迈向未来

教育建筑持续火热,学习空间如何迈向未来?

HOWTOCREATEFUTURE

ORIENTEDLEARNING

SPACEWITHTHEBOOM

OFSCHOOLS?

3月30日至31日,由《灵犀空间》杂志社与北京中外友联建筑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届现代中小学及

学前教育设施规划设计国际研讨会」在浙江杭州召开。来自日本、德国、美国以及海峡两岸的资深专家以「创造面

向未来的学习空间」为主题,结合国内外优秀学校新建及改扩建建筑案例,在整体规划、空间布局、建筑设计、室

内设计等领域进行详细地讲解。

汤志民:

迈向未来的学习空间

台湾政治大学教育学教授、台湾学校建筑研究学会名誉理事长汤志民

汤志民在台湾从事教育事业30余年,他认为未来学习空间是

比现在更进步、更理想、更能符合学生学习、生活、互动需求的学

校设施环境。

汤志民介绍了21世纪优质学校营造新趋势,要将安全健康、

人文艺术、自然科技、学习资源有机结合。他指出了迈向未来的学

习空间有六个面向,包括人文环境、优质设施、永续校园、科技设

备、弹性空间、复合营运等。其中人文环境重视人性、文化、学

术、性别平等、无障碍设置等,优质设施指的是未来学习空间会更

注重造型、美感、增能、活化、再利用的规划,使学校朝向安全学

校、优质学校、特色学校、创意学校大步迈进。安全、精致、活化

等优质化发展,是既有建筑更新和保存的策略,也是未来学习空间

与建筑生命周期延伸的重点思考。科技设备指的是未来的学习空间

与设备更重视科技、资讯、网路校园环境的规划,使学校朝向科技

学校、虚拟学校、网路学校、云端学校、未来学校大步迈进。资

讯、网路、数位、云端等科技化发展,是世界进步的主要趋势,未

来学习空间势必以此为轴心观念。复合营运指的是未来学习空间会

反映更多复合化的特质,即学习空间营运会更重视省钱、有效、多

功能、开放校园的规划,使学校朝向社区学校、社区中心学校、终

身学习学校大步迈进。设施共构、资源整合、资源分享等复合化发

展,将成为未来学习空间的核心前提。

同时,汤志民还介绍了台湾学校建设的概况。和内地开发商主

导的校园建设不同,在台湾,学校建设是由教育主管单位负责主导

的,校长要参与到学校的规划设计中。在这个过程中,工程部门看

重的是房子的安全性能,除此以外,学校还重视空间可否适应课

程,所以建筑师和校长的沟通则尤为重要。他列举了美国、英国、

德国、丹麦、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对教育建筑的投入,并介绍了台

湾近年来推广无障碍设施、开放式校园、永续校园、未来教室等举

措。同时,汤志民列举台北政大附中、台南六甲国小、宜兰冬山国

小、北京四中等大量案例,解释了学校建设如何结合自身情况,发

展出具有丰富的艺术人文内涵的学习空间。

在校园的实际设计过程中,汤志民认为如果项目地够大可以预

留空间,但是如果项目地不够大,就要寻找更专业的人来做更为前

瞻的设计,让同一空间可以实现多目的使用,成为弹性空间。同时

他也强调说:「当学校作为教育空间时,经营管理很重要。」

现场观众提问

迫庆一郎:

愉悦教育建筑——中国和日本的最近作品

日本SAKO建筑设计工社创办人、主持建筑师迫庆一郎

北京蒲蒲兰绘本馆是迫庆一郎第一次接触儿童空间的项目。这

个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他小时候的画的一幅图。在蒲蒲兰绘本馆的项

目中,甲方给了他很大发挥空间,于是在绘本馆,孩子们可以在墙

上、楼梯等地看到彩虹的色彩,在高低变化的天花板上,彩虹也出

现了弧度、宽度的变化。

迫庆一郎的每次设计挑战都在想要解决社会问题。在设计天津

圆圈幼儿园时,他用福建土楼的做法解决了安全和舒适的矛盾,而

在「天津折线」项目中,迫庆一郎对教室的布局做了改变,最终呈

现出空间的多样性。在这所学校中,空间颜色十分丰富,而且拥有

各种各样的视角,从墙上的圆形窗口望出去,孩子们总能看到不一

样的画面。

同时,迫庆一郎也介绍了SAKO建筑设计工社在日本的作品。

在福冈台阶托儿所,迫庆一郎的设计有两个主题,一是立体的环

游,一个是室内室外的连续性。由于福冈台阶托儿所位于福冈市一

个繁华的地段,旁边是商业区,周围全部都是混凝土建筑,没有树

木,所以迫庆一郎在室外走廊的的藤架上种了爬山虎,将来这里会

形成一个立体的绿色建筑。

浮羽共同体是幼儿园和老人院一体的建筑。以前日本的孩子和

父母、祖父母一起生活,他们可以看到人变老的过程,但是现在的

孩子却很难体会到。迫庆一郎相信如果孩子可以看到人的变化,就

会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在老人院的一层,老人们可以坐在椅子上可

以看到孩子们的活动,听到孩子们的声音。一个老人和七个孩子组

成一个小组,孩子们在老人院中有自己的爷爷奶奶。日本存在严重

的老龄化和少子化的问题,迫庆一郎期待着未来教育设施可以让老

人和孩子在一起相处。

苏珊娜·霍夫曼:

塑造跟从儿童心灵的故事

德国DieBaupiloten建筑设计公司创始人苏珊娜·霍夫曼

苏珊娜·霍夫曼在演讲中主要介绍了在设计未来学校过程中,

如何与师生互动来设计出更好的建筑。她的团队由12位建筑师、

设计师组成,着眼于社会教育和生态教育,并将两者结合做一些创

新的实验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他们非常注重相关利益群体的参

与。她指出在一个民主过程中,使用者要求有话语权、参与权,这

一趋势越来越明显。

参与式设计是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结合的平衡之

选,苏珊娜·霍夫曼希望和未来建筑物的使用者实现对话,找到共

同的利益攸关点,共同创想出未来的愿景。作为建筑师要了解使用

者的基本需求和梦想是什么,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去了解他们的想

法。业余人士可能看不懂建筑图纸,但是建筑师可以将氛围作为设

计的工具来使用,氛围可以为未来的设计打开无尽的想象空间。

苏珊娜·霍夫曼列举了DieBaupiloten建筑设计公司的儿童项

目。在一个幼儿园翻新项目中,团队听取了孩子的建议。这所幼儿

园名为「小鸟巢」,孩子们通过绘画表达了他们认为鸟巢最重要的

是什么。孩子们希望幼儿园中有一个树屋,于是团队在园中搭建了

一个树屋,并且保留了旁边树木上原有的鸟窝。最后,孩子们很喜

欢这个设计,并且很享受鸟巢的内部空间。

最后,苏珊娜·霍夫曼分享了对于德国未来学习空间的展望。

德国将来会以同一模式建立一批学校,中间有开放的空间,周边主

教室、换鞋区以及艺术手作区等多功能区域。同时,学校也将开放

给社区,让学校和社区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就需要和社区做更充分

的交流。

黄汇:

中国中小学校设计的变化趋势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主编、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黄汇

黄汇指出当前正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全国都在大量

建设中小学,国家对中小学建设的重视是空前的。她说:「我们在

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是在开垦一片苗圃,来栽培明日太阳。」在新

时期中,学校建设有了新要求、新规矩、新高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

指出,要争取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更

加丰富的优质教育、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中小学建设应做到安

全、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城镇和农村中小学校(含非完全小

学)的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的建设水平一元化。要实现入学机会

公平、教学质量公平、就学条件和环境公平。设置通讯外网,为教

育资源较匮乏地区进行远程教育是很重要的措施。

黄汇以丰富生动的案例,详细解释了在学校设计中需要注意的

事项。对于化学实验室、力学实验室、电学实验室、美术教室、风

雨操场、图书馆等多种类型的空间,她都针对不同课程可能出现的

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设性的细致意见。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健康成长

的环境,她指出普通教室要有充足的日照,学校要通过心理咨询帮

助学生解开心结,卫生间设置方面国家规定女生厕位是男生大小便

厕位数的一倍等。她还通过详实的案例指出学校设计在采光、噪声

控制、节水、节能等方面要进行特别考虑。最后,黄汇对建筑师的

设计工作作出提示,包括设计说明不要忽略学校规模、每个班的学

生人数、学校及地方特色课程的要求等。她说:「从前讲全面设

计,现在是共享设计,建筑师要做一个当家人,为大家着想,这样

作品才会有足够的生命力。」

邵兴江:

全程规划——教育、建筑、文化一体化设计

浙江大学教育领导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育空间设计研究所所

长邵兴江

邵兴江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指出中国未来学校建设将持续

火热,其背景原因包括城市化问题、老校舍面临重建改建的问题、

人们对学校空间需求的本质性变化。他认为当代的中国学校设计面

临三大挑战:一、似专业化,教育被抛弃,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和教

育技术革新的突飞猛进,当代中国学校建筑基本「横亘不变」,落

后英美等西方国家一百年;二、在效率主义下,学校巨无霸化,儿

童的地位没有得到足够个重视,在大体量的建筑背景下,儿童的空

间存在感被忽略;三、在形式主义下,功能被抛弃,中国设计师特

别关注总图布局和立面形象,而英美日等国的设计师更为关注建筑

平面、室内等设计。

面对当前的需求和挑战,邵兴江认为必须要重新认识「学校空

间」,聚焦儿童的学习能力,深度重构面向未来的学习空间。他指

出,要重新认识学生,未来新型学习者是网络一代,他们的学习更

具有小组活动倾向、多任务导向等特征,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与建

构者,需要成为问题的发现者、解决者,学校要为他们的高质量学

习提供全面的支撑。要重新认识教师,教师不再是只是的「灌输

者」和「主导者」,而是成为面向学生能力的引导者、促进者与支

援者。要重新认识学校,学校应当回归「学」的本质,通过「生生

对话」「师生对话」「与环境对话」,建构适应不同儿童需求、以

素质建构为中心的学习生态链。

通过重新认识,邵兴江指出教育界和建筑界的沟通还不够,需

要有更加好的碰撞。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他认为需要引入学校的全

程规划和一体化设计。要充分认识学校建筑的重要性,学校不仅仅

是一个遮风挡雨的空间,而是具有重要的「境教」的功能。全程规

划就是要超越建筑界和教育界,让懂教育的顾问团队全程跟踪设

计。顾问的核心职责包括整体规划、全程跟踪、专业咨询等,服务

于设计而高于设计,提高项目的整体教育绩效。

格雷尔·克里斯托弗:

设计与未来课程和教学相适应的学校

美国教育建筑规划设计公司总裁、创始人格雷尔·克里斯托弗

格雷尔·克里斯托弗和大家分享了如何通过教育建筑激发儿童

的学习和想象能力。他认为设计师工作的出发点是孩子,如果不了

解孩子的需求,就没办法为他们设计合适的房子,让孩子去体验、

去学习。

在引领客户方面,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况、社区的特

色、老师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完成最终的设计。而每一个社区都有

不同的特色和需求,格雷尔·克里斯托弗列举了美国教育建筑规划

设计公司的诸多项目,诠释了学校如何融入社区特色。

格雷尔·克里斯托弗说:「帮助孩子以另一个角度审视世界,

是我们要做的一件事。要在设计中丰富孩子的体验,让学校更加好

玩和有趣。」学生很需要归属感,所以才会参加各种各样的俱乐

部,格雷尔·克里斯托弗认为可以通过共同的视觉符号让孩子找到

共同的兴趣。他展示图片介绍了诸多富有特色的学校,希望告诉大

家现在教育不只是局限在课堂,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而打造好的

学校会帮助学生探索未来的职业追求。

最后,格雷尔·克里斯托弗说:「我们的工作是倾听客户的需

求,和教育部门、社区、老师、学生等相关人士讨论,共同想象未

来的学校,最终一步步达成他们的梦想。」

吕羽:

释放创新力——利用学习空间迎接新纪元

美国Perkins+Will建筑设计事务所董事、中国区总经理吕羽

吕羽首先介绍了美国Perkins+Will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历史,事

务所于1935年在芝加哥创立,多年设计过诸多教育建筑项目。事

务所在1940年设计的克劳岛小学,至今仍在使用,很多现在的教

育理念,在这所七十多年前的学校中已经有所尝试。多年来,事务

所一直在尝试不同探索学校类型,包括北京顺义国际学校、耀华国

际学校等。

最近Perkins+Will建筑设计事务所在关注学习空间怎样最大支

持创新理念的活动,思考如何通过学习环境的打造,让孩子的创造

力得到最大发挥。吕羽说:「未来世界怎样变化是未知的,但是变

化的速度一定会越来越快。」

世界在变,教育在变,教育空间设计也要随之而变。吕羽认为

学习已经不再是坐到课堂听老师讲一节课,而是不受时间、空间的

限制,在任何场所都可以进行。分数也不再是评判学生的唯一标

准,新的时代更看重人的全方位能力。同时,教育者本身的角色有

了很大转变。

吕羽分享了他对教育建筑的思考,包括将思维显化、以实践为

导向、支持项目主导学习、展示学生作品、提供灵活性、提供自我

空间、结合科技、提供非正式的学习空间等。他以上海美国学校浦

西校区探究与设计中心为例,介绍了Perkins+Will建筑设计事务所

的设计作品。最后,吕羽分享了对于未来人才培养的思考,包括充

分认识世界、跳出思维定势、掌握新知识、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以

怀有创新思想的人才来加速创新发展。他表示未来是一个充满挑战

的世界,希望和大家一起合作培养21世纪的人才。

大卫·蒙特:

创造关联——学习与环境

美国Mahlum建筑设计公司合伙人、K-12教育建筑负责人大卫·蒙特

大卫·蒙特指出打造联结是建筑师工作的重点,包括学生与学

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学校与社区、人与自然的联结。

Mahlum建筑设计公司的目标是不断建立建筑物与环境的联系,使

得未来的环境更加健康与美丽;是帮助学生锻炼强健的体魄,让老

师拥有愉悦的工作;是通过设计让生态可以得到良好的保护。

Mahlum建筑设计公司所在的西雅图,是美国发展最快的城市

之一,享有「美国受教育程度最高城市」的美誉。大卫·蒙特介绍

了公司在过去15年中的8个学校项目,他表示这是一个不断学习、

改变的过程,但是一个综合主题一直没有改变。

大卫·蒙特通过对每个项目细致描述,分享了Mahlum建筑设

计公司在教育建筑方面的经验。他表示以前学生的背景是相似的,

但是现在学生背景越来越多样化,孩子们的文化背景、经济条件、

语言能力、上学的动机都有很大差别。过往以一概全、一刀切的教

育方式已经过时了,而现在的教育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孩子的具

体情况,帮助他们成长。同时,教室要更加灵活,便于学生做一些

团队协作的活动。学校规模也要规划好,适合学生参与项目,支持

学生完成实践作业。另外设计校园时,建筑师要注意采光、通风,

让学习环境更加舒适。

范须壮:

以场所精神为出发点的中小学校园设计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第六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范须壮

杭州高级中学钱江校区是范须壮进入设计院后接触的第一所学

校项目,他并没有按照常规的高中来进行设想。在设计时,他考虑

的三个关键词是传承与创新、场所的记忆、诗与远方。在杭州高级

中学钱江校区,轴线与序列很好地回应了百年杭高应有的气质和空

间特征。校园空间环境是帮助学生成长的最好老师,新杭高设计试

图对百年杭高经典的入口轴线和七进贡院的空间序列做出回应,以

体现新老杭高的传承关系。杭高的甬道非常有名,学生毕业时候都

要在甬道拍照,甚至毕业生也会回来拍摄婚纱照。所以,范须壮特

别考虑了入口甬道的设计。走进老杭高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枝

叶茂盛的梧桐大道,甬道尽头是教学楼,穿越甬道仿佛摒弃了外界

的嘈杂,进入求知的殿堂。新杭高的设计在老杭高入口甬道的基础

上进行了传承和创新。在新杭高的设计中,图书馆、音乐厅、报告

厅和天象馆整合成一栋综合楼,布置在南北时空文化轴的中部,南

侧毗邻集会广场大草坪,与校门相呼应,寓意新杭高的学术殿堂。

新杭高试图创造大量的社会交往空间,不同的尺度、不同的开放

性、不同的私密性、富含情感内涵的空间,鼓励师生在校园中漫

步、交流。此外,范须壮还介绍了在新杭高的设计中,对形象校

门、复合空间等区域的设置。他还播放了动画视频,让与会者对杭

州高级中学钱江校区有了更为形象的认知。

范须壮说:「要设计出优秀的校园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

是,为师生设计幸福而美好的校园,是我们设计师的使命。为了下

一代,我们要多付出些,让明日的学生更快乐些。」

文/苑城摄影/乔彬

编辑整理/戴梦馨

文字及图片版权归本刊所有,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sunyue@ingen.net.cn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