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放养”的孩子更具创造力真正的改变从创新教育模式开始 【原创】“放养”的孩子更具创造力真正的改变从创新教育模式开始【原创】“放养”的孩子更具创造力真正的改变从创新教育模式开始

【原创】“放养”的孩子更具创造力真正的改变从创新教育模式开始

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是创造力的竞争!这也是中国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的大的时代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一代的创新力、创造力关乎着中国未来三十年的发展走向。

我们今天对新一代创造力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常常在想,假如中国能多几个马云这样的人,我们的社会将会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创造力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接下来将成为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稀缺资源。怎样让我们的孩子即使在长大成人之后依然具有超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不同的土壤培育出的花朵各不相同,

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应该从父母教育理念的改变开始,

从改变我们的教育模式开始,从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成长环境开始!

一、从改变我们的教育模式开始

说到教养孩子,我们都习惯了“圈养”,习惯了用大人相像中应该有的模式去“订制”孩子的成长。却很少有

人去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我们有没有给孩子的发展创造一个自由生长的环境,一个适合创造力自由迸发的环境?

我们的学校是不是早已习惯了老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高高在上,摇头晃脑地讲,讲台下三四十个学生,有的在打瞌睡,有的表情木然,有的抓耳挠腮,更多的是心不在焉,神游教室外?

更可悲的是,这种一对多的教育模式竟然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我儿子幼儿园主班老师跟我多次反应,我儿子在老师讲课时总爱交头接耳,跟周围同学说话,不但影响课堂秩序,也干扰了其它孩子的听课。当听到这个情况时,我一方面为儿子的特别表现而不好意思,另一方面又觉得哪里不对劲,才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就被要求坐在板凳上安静地听老师大段大段的讲课,3、4岁的孩子并没有学习任务,那么老师讲课主要讲什么内容呢?这是我很疑惑的一点。

很难想象,一群三四岁的孩子,可怜巴巴坐在板凳上,不允许说话,不允许随便乱动,要坚持二十分钟、半小时,听老师讲什么劳什子课!

我们从小就养成了刻板教条的习惯,因为我们从小就生活在限制和规矩当中!孩子活泼好动本是天性,却要被生生按在椅子上听课!孩子本性天真烂漫,却要被告知这个不能说,那个不能做,因为违反规矩,因为不合礼数!当孩子指着黄色说这是月亮的颜色时,我们非要纠正这是“黄色”!

生活中类似的细节举不胜举!

我们的家长在家里早已习惯了要么居高临下,以权威自居,要么匍匐在孩子脚下为奴为婢,当然,最拿手的还是习惯性地对孩子说“不”。

“不要吃手!”

“不要玩水!”

“不要跟陌生人说话!有危险!”

“不可以把路边的石子带到客厅里!”

“不要去玩泥巴!脏死了!”

我们常常

以安全、卫生、健康、保险等各种名义,给孩子提出各种看似合理实则毫无意义的要求,也无数次否定了孩子一次一次想要尝试冒险的心。

孩子天生就自带无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的社会和家长最需要做的只是尽量保护好这种源自纯真的创造天性。

我们的教育方式早就应该随着时代而改变,从粗暴的带着各种条条框框的“圈养”到放手给孩子更多自由的“放养”,改换一种教养的模式,顺应孩子的天性,不约束,还孩子自由,不勉强,不设限,才是对孩子创造力最大的保护!

二、只有当你开始真正理解孩子,你才明白哪些行为是在限制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有时候,孩子喜欢做的事在大人看来简直毫无意义,但是那就是他们获得发展的方式。很多孩子几岁的时候都喜欢玩碎纸屑,喜欢从地上捡一些小玩意儿(在大人眼里那些都是垃圾)拿在手里把玩,家长心里一万个不理解——这有什么好玩的呢?

我曾经看见两个孩子有模有样地捡拾地上的垃圾,集中到一个地方去“做饭”,打开煤气,放油,放菜,饭好了……一遍遍重复,两个孩子玩得不亦乐乎。

这实际是非常有意义的试验,孩子在这样的过程里完成了平时他想接触又接触不到的关于厨房的探险。

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方式也是大人所不能理解的,比如他们会一起笑,一起喊叫,毫无目的地追着跑,这就是他们的交流方式。而不是像大人想象中正襟危坐的谈话才是交流。

要真正理解孩子,不妨再当一回孩子。

父母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开始,就意味着再走一次从婴儿长大到成人的成长之路。

有一次在接孩子放学回家的路上,儿子问我:“星星去哪了?”我抬头看了看天,天已经黑了,是阴天,的确没有星星,于是,我调动起自己的知识回答他:“星得被云挡住了。”儿子追问:“被云挡住了是什么意思?”“就是被挡住了嘛!”我词穷了,最怕他十万个为什么式的提问了。儿子显然对这个回答不满意,想了一会儿:“什么挡住了!星星不想出来,它今天不高兴,所以以不想出来!”我顿时觉得脸红起来,忙不迭地点头说:“嗯!对!应该是这样的!”所谓的童话就是这样写出来的吧。这可比“被云挡住了”的解释诗意多了!

三、创造力来源于个性,而个性来源于自由和尊重

从父母到学校,再到社会,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环境,多肯定,少否定,多认同,少限制,将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最大激发。

过去,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倾向与将孩子打造成一件模式化、标准化的“产品”,从这样一个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孩子走向社会,被明码标价一般的推向工作岗位,毫无个性可言。这样的教育与人性追求自由的需求背道而驰。

我们的学校在想尽一切办法把我们的孩子打造成“考分机器”,我们的父母在想尽方法让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一样优秀:

别人的孩子钢琴考了八级,你为什么只考到六级?

别人的孩子知书达理,你为什么没规没矩?

别人的孩子长得又高又壮,你看看你又瘦又小!

在父母的心里,有一个“模型标准”叫“别的孩子”!

一个班级里,有学习能力强的,就有学习能力弱的,有成绩好的就有成绩差的,一个好老师的最大功绩是能挖掘出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因为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

对于父母来说,要认清这个事实,你的孩子永远都成不了别人的孩子,为什么不多看看自己孩子的优点,并适度给予鼓励和赞扬呢?

每个孩子生来就与众不同,每个孩子生来就是为了让这世界多姿多彩,所以,为了今后这个世界更发展的美好,首先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发展环境。

四、教育不应该变成“让一条鱼去爬树”的怪物

如果你的孩子是一条“鱼”,那你就给孩子准备好一个鱼缸,一桶水和适当的养料,以供它生长嬉戏。如果你的孩子是一只“鸟”,那就带它去林间草地,给他准备适宜长大的空间,以供它自由飞翔。

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变成“让一条鱼去爬树”的怪物,我们应该首先鉴别出我们的孩子到底是一条鱼,还是一只鸟,或者是其它一种,然后给它提供适宜的空间和环境,让孩子最终长成他应该成为和想成为的那个物种。

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孩子想适合当鹰,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成龙成凤,你拼尽全力想要给他的,也许根本不是他想要的,教育的意义无非是让人“成为你自己”。

我们的教育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要尊重一个事实:

每一个人的脑袋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者们需要“因材施教”,深入每一位学生的内心,激发每一个儿童的学习之魂,并坚信,没有相同的孩子,没有单一的解决之道!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