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高效课堂,学生主体,小组合作,小组展示,小组互评,小组打分,这些似乎是我们每天都在面临的词汇,耳熟能详,不觉长茧。那么这样的形式下,教师在哪里?当然还在教室,目前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还没有哪个学校改革到教师可以不进课堂的。教师进课堂之后的角色是什么?肯定不能是满堂灌,一言堂了。因为你的课堂已经是学生的讲堂了,你只能是看着学生在表演,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那么问题来了,这节课到底谁说了算?学生?老师?我们在更多的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时候,却忽视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导致不少老师成为了课堂的看客,而且还不鼓掌。导致不少老师已经不能驾驭课堂,而是被课堂裹挟。如果这是课改的成功,那么这就是教师的悲哀。当新的高考改革还没有来临的时候,我们这样的薄弱学科却已经提前下岗了。

诚然,这不是我们在座的每一老师希望看到的,我们希望我们能被重视,能在课堂上去引导学生而不是被学生所引导。既然如此,那就想想吧,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后面还有一句话,那就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呢?

一、教师对教材的整合、对知识的处理

小组合作,编写导学案,这基本上是目前各家课改的基本路子,被导学案束缚之后,教师的就像是带着镣铐的舞者。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就默认了,就这样吧,反正也不用你做学案,拿着现成的学案上课还那么多事。那么你就不是在主导,而是被主导。以高一的课程为例,我们组也是由备课组长负责学案的制作,但具体上课的,是每一个组员,在导学案固定的情况下,我是这么去处理我的课堂的。每一个单元都先确定一个主题:这个单元要讲什么?围绕着这个主题,给学生勾勒出单元的整体框架,然后利用导学案让学生把这个单元的基础知识预习明白。在课堂上,不再去纠结一课一节的内容,而是围绕着主题进行教学。这样,打破了教材的束缚,可以随心所欲的讲述自己要讲的内容。下面我以刚刚结束的第四单元为例进行简单的说明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这部分我在讲的时候会举例子,具体的学生的案例就不放在这里了,因为是上课的内容,我能讲清楚的,放心吧)

1、让学生根据目录分类哪些内容属于内忧、外患、奋起并说明理由

2、快速阅读教材内容,补充上面的分类

3、整合分类,找出本单元的主题

4、结合学案,完成相应基础知识预习,探究,课堂练习

5、围绕着主题,构建本单元的知识框架

二、教师对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的指引

历史学科是有其特定思维的,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史使人明智。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应该让学生逐步养成不盲从盲信,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的优良品格。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这些,单靠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不了的。这就需要教师的主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从而向着良性的方向去发展。我在第二单元处理习题的时候,发生了这样的一个案例。

公民居民自由民平民人民

连续的教高三学生,所以我根本就没有把这个题目当回事,压根也没想到这个题目会出问题。但我差点忘了,我现在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一切就皆有可能了。问题出现了,就得解决问题。于是我下意识的提问学生公民的概念,这几乎毫无悬念,大家都会。接着为了说明这个题目中选项的不正确,我又追问居民的概念,学生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概念,但是学生用了一个数学上的等式给予了回答:

居民=公民+妇女+儿童+外邦人+奴隶

我觉得表述也可以接受。其实,到此为止,这个题目就算是可以有个交代了,但我那个时候似乎突然不想就此结束,觉得就此结束似乎对于一节历史课来说,有点单薄了,尽管我知道我后面还有一堆问题需要去处理,但彼时彼刻,我却忘记了自己的教学任务,突然想继续这个游戏下去,于是,问题来了,当然不是“挖掘机技术到底哪家强”这样的问题。

那么自由民呢?那么平民呢?

追问的结果就是学生继续用数学的等式应付我,因为这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因为他们的功利性和功利心都在等着我处理后面的问题呢,谁也没有想到我会在这里纠缠不清,死缠烂打穷追不舍般的提问。于是,下面的这两个等式,就是他们的答案:

自由民=居民-奴隶

平民=公民-贵族

一节历史课快要变成“数学课”了,回答问题的学生沾沾自喜,不回答问题的学生再等着我讲后面的题目,等着我赶紧收场,赶紧打住。我已经觉察到了这一点,也感受到了学生的不耐烦。但我需要继续,因为目的,还没有达成,追问就得继续。

那“什么是人民”这一问题抛出的时候,学生不再不耐烦了,而是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是人民?因为这个在书上是没有答案的。那就小组讨论吧。有投机取巧的同学,翻出了汉语大词典去查人民的含义:

人民主要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

还有甚者,说出来下面的这段大有来头的话:

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不管学生的方式如何,动起来就是我想要看到的结果,只有动起来我才能继续去问:我们是不是人民?

异口同声:是

问:我们会不会永远是人民?

不再是异口同声的是,而是有了杂音:不一定。

暂时不去关注那些异口同声的答案,我去追问那些杂音:为什么不一定?

学生甲:如果将来出现了不拥护祖国的行为,就可能不是人民了。

(对自己未来的行为没有把握)

学生乙: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可以举例子,有些人,比如你懂得,以前肯定是人民,还是人民的领袖呢,但是现在肯定不是人民了。所以不是永远是人民。

我:(开玩笑)你不要下断论哦,国家还没说不是呢。

学生都笑了。

我继续:可见,人民这个概念,和之前我们说的公民、居民、自由民、平民,都不一样。前面的那些,我们可以很肯定的说出概念和范围,但人民似乎我们就不那么肯定了。换句话说,“人民”是靠不住的。

学生丙:人民是和敌人相对的,此时的人民,或许是彼时的敌人。此时的敌人,也可能是彼时的人民。

我:很好。那能不能用我们所学知识去证明呢?不要再举上面那个“你懂得”了。

学生丙继续:好吧。克里斯提尼时代有个陶片放逐法,那个被放逐的人,在没有放逐之前,肯定是人民,但是被放逐,是因为成了民主的敌人,也就是人民的敌人了。

我:很好。那么被放逐的那个人,是不是公民呢?

异口同声:是

追问:那么是不是居民呢?

异口同声:不是,因为已经被放逐了。

追问:那么是不是自由民呢?

异口同声:不是,因为已经不自由了。

追问:是不是平民呢?

回答:是!

回答:不是!也可能是贵族。

我:很好。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这里,只有公民才是永恒不变的,其他的称呼,都是会变化的。你只要是法律认可的公民的,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那么你永远都是公民,都具有公民的权利。但如果你是居民,有人可以赶走你,如果你是自由民,有人可以让你不自由,如果你是平民,或许某一天你会成为贵族或者其他,如果你是人民,也可能随时被宣布为人民的敌人。

我:在中国古代,我们都是臣民,在现代中国,我们要成为公民。

学生鼓掌!

我:讨论到此为止。我们继续处理其他的题目。

三、教师身上能体现出学科的魅力

可以说,自从有了学案导学这个模式,很多老师都会发出这样的一个疑问:这课,不是谁都能上吗?或者说,哪个老师上不都一样吗?是的,我和大家一样,突然间发现历史学科失去了自身的魅力。历史老师失去了个人的魅力。慷慨激昂的演说家老师没有了,娓娓道来的说理型老师也没有了,幽默风趣的老师更是没有了。大家都是一样的,检查学案预习情况,布置小组探究任务,点评,总结,布置作业。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这意味着我们已经丢了自我,本我,真我。

教师要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通过自身的魅力来找寻历史学科的魅力。袁腾飞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不是因为学案做的好,纪连海如果是导学案做的好,也不会上百家讲坛;同样,陈老师的这节课,倾注了自己对甘地的理解,认识,电影看了很多遍,书读了很多本,正是这样的备课足够功夫,才有了我们看到的甘地这节课虽然是传统的课堂,但却让人感觉是历史的课堂。

我在从教之初,就曾经跟自己说,你的课堂,应该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继续学习历史,这样的学习,才是真爱,真爱才能长久。所以我几乎每节课都会发现历史的快乐所在。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大家都会用来讲述宗法分封的时候使用,但是我们得告诉学生破坏规矩小则扣分,大则亡国,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的事情大家都会讲,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耶稣和洪秀全都是上帝的儿子,这样幽默式的语录,每节课都有,只要大家用心去备课,其实都可以实现的,在这里,我可以给大家推荐几本我读过的,觉得还算好的书给大家:《一个都不正经》《大家都很二》《历史就这七八样》,同时,大家也可以关注一下我的QQ空间。

四、主导个性化教学

我校考试一直采用的是必由学系统。这套系统的优点就是可以实现个性化的教学,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问题展开教学,因为这套系统可以给教师提供每一次考试的全面数据分析。教育数据与其他领域的数据比较起来,有一些独特的特征。总结起来就是教育数据是分层的(hierarchical)。

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在《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增进教与学(公共评论草案)》中写道:“教育数据是……分层的。有键击层(keystrokelevel)、回答层(answerlevel)、学期层(sessionlevel)、学生层(studentlevel)、教室层(classroomlevel)、教师层(teacherlevel)和学校层(schoollevel),数据就寓居在这些不同的层之中。”

掌握了不同层级的数据,就可以为身处不同层级的人提供相应的数据报告,帮助他们更好地认知Wheretheyare,whattheyknow,whattheycandotoimprove,辅助更科学的决策。

当某个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时,一些变量就需要一起分析了。例如,学生回答正确率低的问题就是好问题吗?此外,时间也是重要的因素。比如,一个学生在考试的第一部分耗时太多,是否意味着其接下来就会飞速、凌乱地答题。一道问题的答题顺序、结果、具体情况,都给研究者提供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大量数据。运用这些数据,我们就能揭示学生的学习模式,利用所有这些数据就能获悉——到底是什么因素给学生构成了最好的学习环境。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给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模式。

在个性化历史教育领域,传统上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分析单个学生的学情动态,逐一制定相应的教学解决方案,因此备课时间和教学成本居高不下。但“大数据”让这一切变得更简单了。以我们学校正在使用的必由学系统为例,它就是应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每一次学生考试的情况,分析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的考试成绩、学情反馈和阶段性成果,从而及时找到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实现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动态管理。

从下图可以看出,必由学的大数据分析系统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教师、家长、机构四类用户群有机整合在学习管理系统中,各司其责,相互作用,实现了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家庭辅导和自主学习管理环境。

从定量分析角度来看,必由学为每一个学科的每一个阶段考试提供了多维度的数据分析。这意味着什么呢?第一,我们可以看到个体学生在学习期间的测试结果,从而得出针对他们学习结果的个性化报告。第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所有的学生,他们的总体水平在哪里、他们的困难在哪里、哪些此前已经出现过的问题学生答对或答错了、哪些问题的线索让学生获益了,从而帮助教师达到知情教学。

这些数据不仅仅让老师们可以更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可以让他们根据孩子情况对教学进行个性化的设置:这些孩子的基础知识需要加强,所以我今天多给他们一些记忆背诵的练习作业;那些孩子的解题能力没有掌握好,所以我给他们一些相应的题目练习。

总之,通过大数据进行学习分析能够为每一位学生都创设一个量身定做的学习环境和个性化的课程,还能创建一个早期预警系统以便发现滑坡甚至厌学等潜在的风险,为学生的多年学习提供一个富有挑战性而非逐渐厌倦的学习计划。

因此,有识之士预言,未来的学习将是大数据驱动的新时代。教育从业者最好的选择就是积极迎接这个新时代,通过大数据来分析学习进程和结果,进一步改善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从而真正实现“改善学习成果,促进自主学习”。

五、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对学科前沿知识与学科动态的关注

暑假期间,我去北京大学进行了北大先修课程的学习培训,通过短短的学习,我发现我们高中的历史教学与高考脱节太多,主要表现在对学术的前沿和动态的不关注。在听大学老师讲课期间,我发现很多高考题目,其实就是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在高考中的体现。因此我在本学期将北大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作为校本科进行讲述,也就是将大学课程的内容放在了高中进行,作为对学生课外学习内容的补充与拓展。这里讲述的很多观点和教材并不一致,但是与高考一致,这里呈现的很多材料在我们做的各种练习册上都是见不到的,但是在高考中却是经常出现。因为这是初次尝试,效果如何,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