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家都知道想象力是创造性的前提,可现实生活中我们老师或家长的一些行为却抑制了孩子的想象力。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某个学校的考试中,有这么一个问题:
“雪化了是什么?
”这个问题对于稍微有点常识的人来说,是很简单的,但是老师在后来的阅卷中发现,有一个孩子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
“雪化了是春天。
”然而,这个别出心裁的答案被打上了一个鲜红的“叉”号,至于原因,自然是因为跟标准答案不符。
好一个跟标准答案不符!
它如同一把坚硬的锉刀,毫不留情地磨掉了孩子们的想象力。
那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呢?
首先,我们应该要读懂孩子想象力发展中的敏感事件
孩子想象力发展过程中,会有一些特殊表现。
很多父母会误以为孩子出了“问题”。
所以,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想象力发展需求,很有必要。
1、当孩子的问题像连珠炮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很多年轻父母都懂得,也都做得不错。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更是激发孩子想象力的原动力。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有一段时间是个“问题”小孩儿,孩子的小脑袋里装了无数个问号,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
父母不要因此反感,压制孩子的好奇心就是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久而久之,孩子将不再爱问爱想。
总之,要积极地鼓励孩子爱提问的习惯。
别嫌孩子缠人。
当孩子问得没完没了时,可以这样答复他:
你问的问题我不知道,也许目前这世界上没人知道,也许你长大后会知道,那么,你将会成为第一个发现这个答案的人。
2、当孩子开始怕黑
很多孩子不爱睡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怕黑,如果问他为什么怕黑,孩子给出的答案恐怕是千奇百怪的。
不少父母为此头疼,甚至会责怪孩子太胆小。
怕黑可能源自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这也是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
当人面对一个未知的洞穴,且需要伸手进去时,由于处于信息缺乏的状态,便非常容易对未知感到害怕。
也就是说,当孩子对黑暗中周围的一切产生了不确定感,他的安全感也就大大降低了,这就是孩子对黑暗恐惧的心理根源。
所以,3至6岁的小孩会怕黑,是正常的自然心理。
这并非坏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怕黑是因为他的大脑有了初步的智慧,到了感知运动这个阶段。
随着自我的增强,智力也开始探索未知,并创造幻想。
有些父母平时喜欢跟孩子说一些故事,日积月累,孩子就会自己产生想象,认为这些电影、画册、故事里的场景和情节也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
3、当孩子开始“撒谎”
有些父母会发现,孩子经常会说一些“不真实”的事件,并认定孩子学会“撒谎”了。
比如明明跟他一起出去玩,没经历的事,他却说得跟真的一样;
比如今天没有吃包子,孩子却说今天幼儿园的包子特别好吃等等。
是孩子在和父母撒谎吗?
其实不是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能完全区分想“想象世界”和“真实世界”,这些被孩子说出来的事件,其实都是孩子想象世界中的事情。
其次,家长朋友们可以这样做:
1、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别显得“太聪明”
常常见到大人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说太多的话。
比如去博物馆、去动物园、植物园,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增长见识,就会不厌其烦地指着所见到的事物,不停解释给孩子:
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一副全知的样子,然后孩子的眼睛逐渐就不在外部,而在父母的嘴巴上了。
其实大可不必。
当孩子认真看世界的时候,我们闭嘴,孩子的心才不容易受到干扰。
孩子开口问了,那我们再告诉孩子答案不迟。
日常生活中也是。
孩子问“为什么”时,很多父母会急于给出答案。
甚至会担心自己回答不出来会影响自己的权威形象。
不如试试反问孩子呢。
比如说:
“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也许孩子会给出一个非常精彩的答案来。
一定记得,和孩子一起玩,要克制自己的“聪明”,尽可能保证孩子是游戏的“主人”,这样才能给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留下足够的空间,而孩子也可以在自己的想象中玩得更尽兴、更自主、更活跃。
2、亲子阅读中,父母需学会适度“留白”
所谓留白,就是减少我们所说的,所做的。
有的孩子亲子阅读开始的很早。
不少父母看到孩子有进步,或者开始识字后,就会欣欣然开始进阶,给孩子买许多科普类、知识类的书。
科普类、知识类在孩子5岁之前可适当接触,但要少。
因为科普书里面会把各类百科知识、各种标准答案全部都列出来。
知道的标准答案多了,孩子们问“为什么”的热情就会降低。
一位从孩子几个月就开始亲子阅读的妈妈,曾说到:
孩子快4岁了,但是阅读年龄也差不多要四岁了。
我总觉得那些低幼绘本对他来说是不是太简单了,所以后面给他读了不少“大部头”,尤其是各种科普、百科全书之类。
不过,问题似乎也来了。
读《神奇校车》之前,他会蹲在地上,盯着一只小虫子看半天。
可是读完《神奇校车》,他就很少再去好奇地琢磨小虫子了,只是一本正经地告诉我:
这是昆虫,有翅膀,身体一般分为两截……
我们都看到,经典绘本里都是多图少字。
它好在哪儿呢?
并非因为孩子阅读能力低,绘本里才不说那么多的,而是精炼的语言加上充满表现力的画面,对天马行空的孩子们而言,是最好的激发想象的工具。
待孩子稍微大一些,必要的知识储备有助孩子想象力发展。
但是过早接触,并且接触过多,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
该是天真烂漫的年纪,还是让他们天真些为好。
5岁之后,再慢慢去接触不迟。
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同样也有“留白”的讲究。
比如,不要每次把故事念完就算大功告成。
可以在接近尾声的时候,停下来,问问孩子:
你觉得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让孩子去完成一个故事试试。
3、想象力和知识从来不是死对头
在呵护孩子想象力的时候,另有一类父母会走另外一个极端。
即把想象力和知识人为地对立起来。
“想象力比知识重要”,这是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
到后来,就被推论为:
“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
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
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
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
这其实是谬论。
前述我们在给想象力下定义的时候,就已经很清楚地看到了:
想象力不是无源之水。
它需要基于必要的知识。
人类想要飞行,为此最后制造了热气球、直升机、飞机等等,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看到了天空中的飞鸟的自由。
伟大的作家写出的各种美丽奇幻故事,也并非无中生有,其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情节,也都遵循着现实世界的最基本规律。
没有知识,或者缺乏人类通识的了解,那么再“脑洞”大开,也是无法想象的。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要让孩子多体验、多探索,多给他们机会亲自动手去实践。
首先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生存经验;
同时保持和发展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最后去捕捉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进行思维加工,使之变成有价值的成果——这就是想象的过程与价值所在。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1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