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活动怎么样?”
“不知道。”
“考试难不难?”
“不知道。”
“新来的老师好不好?”
“不知道。”
若问一个家长在亲子互动中,最恼火又最无奈的是什么时刻,那一定是孩子说“不知道”的时刻。
当孩子说“不知道”的时候,家长感受到的是一肚子问题,一脑袋好奇突然被一盆冷水浇灭了。
恼火的同时,还无处释放这些恼火,结果更加令人发指地恼火,因为孩子已经给出了终极答案——
“不知道”
这个时候,家长的心里就像闷着一个“火药桶”,却只能生吞下去,只能硬生生地湮灭在自己翻江倒海的内心。
那么孩子为什么总是回答不知道呢?
孩子回答不知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下,主要可以分为这三大类:
1、真不知道
问题超出了孩子的认知能力或知识范围,孩子理解不了问题,是真的不知道答案,所以他们只能说不知道。
比如父母用了一个新词语来提问,孩子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词,他自然就不能回答相关的问题。这时候父母就需要用孩子理解的词语来提问,孩子就可以回答了
2、虽然知道但却不敢回答
大概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孩子知道,但是却说不知道。这跟孩子的心理有关。
孩子在过去回答问题时,经常受到父母的批评、否定,以至于孩子害怕说错,所以在回答问题时,宁愿不回答,也不愿意被评价,被批评。
这种情况的典型例子就是孩子做作业时,很多时候孩子已经算出答案了,但是因为父母比较严厉,经常因为错误批评打骂孩子,孩子自然就产生畏惧心理,害怕答案是错误的,所以就不敢回答了。
大多数回答不知道的孩子都是属于这种原因。因为父母觉得他们知道,但是他们就是不敢回答,或者说不知道,因此父母就着急,情绪波动更大,这时孩子就更不敢说了。
3、心情不好,不想回答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情况,当心情不好的时候,什么都不想说,这时候如果别人问问题,自己就懒得回答,直接说不知道。孩子也一样,他们也有不开心的时候,不开心时也就懒得回答父母的问题。
在亲子沟通中,家长必然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年龄、阅历、角色所决定的,不能逃避的责任。
要想让话题能够顺利进行,家长的沟通技巧,提问方式至关重要。
多提问“什么”少问“怎么样”
例如,“你说说今天的电影怎么样啊?”这样笼统的问题,总是让孩子不知所措。
“怎么样”之类的问题,需要高度总结、提炼的能力,需要对事情有整体性的把握,这显然是超出孩子的思维水平。
在面对这类没有明确方向所指的问题时,孩子的自然反应就是“不知道。”
要改进这个问题,可以这样问:
“今天的电影里,你最喜欢的是哪个环节?
“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情节?
“有哪个角色让你觉得很佩服吗?
这样细节化的问题,给孩子一个明确的判断范围,也帮助他从经历的一系列的事件中筛选、澄清问题所需要的具体情况。
多问“什么”少问“为什么”
家长跟孩子聊天最容易把天聊死的问题就是“为什么?”
例如:
你喜欢今天的电影吗?
“喜欢。
“为什么喜欢?
“嗯嗯嗯……不知道。
“为什么”这类问题,需要很强的内在逻辑感,尤其是对前因后果的感觉要了然于胸。
而孩子的思维,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孩子,他们更多的是凭借对事情的直观感受和印象。
所以当被问到“为什么”的时候,孩子是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所以他会说,“不知道”或者“不为什么”。
所以,就上面的问题,不要问孩子“为什么喜欢?”
而是可以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个情节?哪个角色?”“这个角色、情节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其实,这就是把“为什么”这个问题给切割明确的答复。
如此的一问一答,多循环几轮,就一定会有一番畅快的谈话。
巧用选择性问题
也许有家长会说:“我也问孩子细节性问题了,可是孩子的反馈还是不积极,那该怎么办呢?”
例如:
“今天的电影,你最喜欢哪个情节?
孩子可能还是会答:
“不知道。”
那么,你可以给孩子一个选择性问题。
例如:
“今天的电影,你喜欢那个飞车的情节,还是逃跑的情节?
“你喜欢战斗的情节,还是主人公最后牺牲的情节?
选择性问题的好处在于,给回答者一个限定,二选一或者三选一,
使回答者便于判断并做出决定。
选择性问题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可以提供多重选择,反复使用。
正面管教中有一个小技巧就是
“提供有限选择”
因为太大的选择空间,往往会给孩子产生判断的困扰和负担。
为了帮助孩子有效率地完成任务,家长可以先完成一部分事先的筛选,进而给孩子有限的几个选择。
所以,之前的选择性问题,最终总会帮孩子澄清他喜欢的情节,这就是帮他筛选的过程,也是促进孩子思考的过程。
“不知道”的背后,可能是一个没搞懂问题的孩子。
在解决了沟通技巧的基础上,我们来分析一下孩子给出“不知道”这样的回答的原因。
通常情况下,“不知道”意味着对所问的问题不知该如何回答,不明白问题的期待,不清楚其提问目的。
这是一个事实,对不明白的问题就回答“不知道”,所以,一个回答“不知道”的孩子,很可能是一个没搞懂问题的孩子。
既然孩子的“不知道”就是不懂所问,那么,家长判断孩子是否搞懂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
当然,他也许会理解的非常到位,那么家长可以重复之前的问题,或者换一个提问的方式,让对话进行下去。
尊重和信任是沟通的前提,交流只能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和完成。
这一基础意味着沟通双方是平等的,代表着彼此是可以相互接纳的。
1、学会倾听,且允许孩子发脾气。
学会倾听,这是沟通的第一步。假如孩子正因某事在气头上,要允许他发脾气。父母不妨先坐好,安静地等待孩子,安静地看着孩子,不去打断他的话,全神贯注地倾听,不左顾右盼,停下手边的工作,这等于告诉孩子:你是被我们在意的,我们在认真地听在注意你所说的感觉或问题。
2、真诚地作出反应,表达父母的真实感受。
真诚地作出反应,而不是敷衍,真实地表达父母的感受,而非得只有训导。
孩子往往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语调暗含着一种态度,它同谈话的内容同样重要,从接受者的角度看甚至还比内容更重要。想一想我们是用怎样的语调来同自己的朋友交谈的,我们对孩子又是怎样说话的,是否居高临下了,生气时是否对孩子叫喊了,渐渐地那叫喊的音量是否变成了你说话时的
“正常声音”了?
另外“身体语言”不可忽视,据美国人类学家得出的结论是:在所有的影响力中,语言占7%,音调占23%,表情及肢体动作各占35%,可见其作为沟通工具的作用。
3、选择恰当的谈话时机,有冲突时也要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
一天中什么时机是适合谈话的呢?
生理规律告诉我们,下午
5点-7点是生理活动最低点,迫切需要补充营养,恢复体力。
所以,孩子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时是不易谈严肃的话题的,因为一天下来的疲劳使人难以集中注意力,也不好控制自己的情绪。晚饭过后,心情逐渐开朗,这是比较好的时机,找到孩子的兴奋点,父母便可润物细无声地转达其观点了。
冲突也许在所难免,原则是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批评不是攻击,批评只对事不对人,用建设性的意见代替批评,将批评转化为希望,这才是批评的最终价值之所在。
4、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是需要父母帮助的,父母给出的指导要越具体越好,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好和孩子一起讨论确定,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兴许就化解掉了。通过讨论方向会更明确,问题本身也会显得清晰、明朗,这都有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思想家卢梭说过:
“这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和刻意感动。
而我们有些家长特别擅长
“讲道理”,尤其擅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他们把和孩子的每一次聊天都要做成“语重心长”的思想工作。
这样做,除了家长自我感动,孩子迟早会麻木,并选择从亲子沟通中逃跑。
总之,作为家长不要从表面意义上看待孩子的“不知道”。
只要家长掌握沟通的技巧,建立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相信孩子就不会用“不知道”来当挡箭牌啦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1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