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东: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三个教育 王开东: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三个教育王开东: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三个教育

王开东: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三个教育

疫情期间,坑爹的孩子不少。我们在教育自己孩子的同时,也在思考。家庭教育或者我们父母,最应该教给孩子什么。在我看来,父母能够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主要有三项。

一是良好的习惯。

我曾经在叶圣陶先生的母校工作过几年,对叶老有很深的感情。叶老的孙女叶小沫女士还曾赠送我她的大作。叶老是人民教育家,所说的都是大白话,先生用最平易的语言说出最深刻的教育箴言。他说教师,教师全部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他说教学,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他说教育,教育无非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为此,叶老还专门写过两篇文章《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叶老认为,习惯不嫌其多,但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这两种习惯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和妨害他人的习惯。其实这两种坏习惯说的还是习惯的重要性。

习惯为什么重要?因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习惯为何要养成?因为习惯需要身体力行,需要随时加以注意,需要一定时间量的保证,在很多次躬行实践之后,才会慢慢养成,达到一定的效果。

在《习惯成自然》中叶老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

养成的第一步就是真个去做,把“所知”活出来,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知行合一。

养成的第二步就是不断地活出来,长时间活出来,自然而然地活出来。

养成的最后一步就是如肺腑出,不加思考,不由自主,自然而然,基本上如条件反射,这就是能力水到渠成了。叶老认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

他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

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

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他进而指出,“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习惯既然如此重要,当然应该从小养成,从家庭中养成。到了学校,目的还是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出了学校,要终身学习,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要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一以贯之,持之不懈。好习惯,才有好人生。

父母给孩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还是举叶老例子来说。

首先,叶老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家庭教育的作用甚至永远超过学校教育。家长教育子女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成人的基本义务和责任。如果放弃了这个责任,就是不爱自己的子女,就是不应当有子女。

家庭教育之所以重要,一是因为“家庭久,学校暂”,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二是儿童具有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儿童最初接触的东西、阅读的材料,能够“印其脑中深镂而不可拔”,正如惠特曼所说,儿童最初看到的东西,那个东西就成为他的一部分,他就会变成那个东西。

其次,叶老非常重视孩子品质的培养。他不太在乎孩子的分数,更看重孩子技能和品质的培养。他认为学习成绩仅占教育中很小的一部分。不宜为了成绩牺牲掉更多的东西。他反对强制和苛求。主张不教中有教,善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启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觉性,使孩子自能读书,不待

不待老师

作文,

不待老师

叶老的三个孩子,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真善美是叶老一生的追求,他希望子女也能有这样的品质。就学习而言,他重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叶老就要求孩子读书,读什么书都可以,不作限制,但读完后要和他交流读书心得;也可以写文章,但不给他们出题目,对什么有兴趣就写什么。孩子写完就给他们评点,告诉他们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为什么。三个孩子后来都走上了文学的道路,这与叶老的启蒙教育不无关系。

最后,叶老最在意的还是终身教育。叶老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能做主动有为的人。”

读死书就会把书读死,把书读死是没有用的,学生是种子,不是瓶子。教育,应该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应该更加关注源头活水,与生活打成一片。听叶小沫说:“相对成绩来说,爷爷更愿意听我们说说发生在身边和学校的事情,我们正在参加的哪些活动,正在看的课外书、看的电影。谈话中他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和建议,会引导我们多看、多想、多实践。”

对于我们家长来说,我们不是培养一个个冷漠的得分机器,应该先抓习惯,再论成绩,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事半功倍。

比如培养孩子如何能够坐得住,如何保持注意力集中,尊敬老师,有

问题就要问,今天的事情今天做,定期归纳整理,独立完成作业等等。

如果这些习惯养成了,还担心什么成绩呢?

二是强健的体魄。

在这次疫情中,国家提出一个重要观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始终是第一位的。这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生命无价。没有生命健康,一切都将成为水月镜花。生命健康是1,没有这个1,后面所有附加的0都毫无意义。

没有健康的体魄,就不会有快乐的灵魂。钟南山院士勤勤恳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他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体魄,否则他老人家什么也做不了。所幸他老人家身体非常棒,肌肉线条分明,他房间里还有单杠和力量器械,真是活到老,锻炼到老。

苏格拉底认为,灵魂与身体是二分的,灵魂高于身体,灵魂是根本和主宰,身体是附庸和工具。尼采则不然,他认为灵魂与身体是不可分的,灵魂并不高于身体;相反,灵魂是身体的工具。身体不仅是美德的起源,而且是一切知识和真理的起源。

尼采把强健的身体推向一个极致。老人家早在1917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大声疾呼:“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也把身体看成是第一位的。

当年马约翰在清华大力推崇体育锻炼,成为清华体育运动的倡导者。他认为体育能增进国民的民族自尊、自强意识。清华大学就因为马约翰把体育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面,若干年后陈省身曾回忆学生中有一个说法:“北大有胡适之,清华有体育馆。”

一直到今天,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1+X课程,还强调以体育为核心课程。在今天应试教育的喧嚣之下,坚守这个理念是需要勇气的,但他们确实培养出了元气充沛的少年。

北京大学也把体育放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孙绍振教授,先生在北大读书,每天被逼着长跑,本科4年,助教1年。五年跑步,形成了一个铁律,养成了长跑的习惯。这一跑就是50多年,他从北京跑到福建,一直跑下来,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如今80多岁了,仍然腰板挺直,走路迅疾,坐如钟,行如风,照样写作讲课两不误,思维敏捷,下笔千言。

后来张嘉泉先生提出身体教育学,主张身体是教育的根本,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中心点。身体教育学既通过身体培养品格,又针对身体培养体格。身体不是革命的本钱,不是应试的工具,身体既是教育的载体,也是一切教育的服务对象。

这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强健体魄的锻炼,强调增强体质、提高耐力水平,磨炼意志品质。

一是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一运动理念。

二是认真上好体育课,要求掌握两项以上能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

三是自觉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让体育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强健体魄不是

一个手段,

其本身就是教育目的。

既然体育的认识已经到了这个层面,那么作为家长,更应该带着孩子锻炼身体,养成强健的体魄。有强健体魄的人

就会精力旺盛,

自信勇敢,富有激情与挑战,同时健康的体魄,还会产生健康的心理

只有病恹恹的人才会对自己的身体疑神疑鬼。

美国著名演员阿诺德认为,要让自己的孩子经受斯巴达式的残酷教育,多让孩子吃苦,锻造,不给一分钱,让孩子摸爬滚打,决不宠坏孩子。还有一种就是迈克尔·杰克逊,生下来就让孩子含着金钥匙,不经任何风雨,做黄金屋中的花朵。我倾向于前者,事实上最终的成功者也是前者。所谓富不过三代,一种是到第三代变穷了,所以富不过三代。还有一种是,到了第二代没钱娶老婆,当然没有第三代了。

三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前面两种学校还有一定的作用,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家庭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在我看来,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少有以下几条。

第一,早睡早起,每天保持一定的睡眠。事实证明,睡眠是一个人健康的最大保障,也是提高免疫系统的不二法门。

第二,多喝水、少吃肉。人其实是碳水化合物,人能够7天不吃不喝不会死,但不能有一天时间离开水。水是生命的第一源泉,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喝水喝好。让孩子养成喝水的习惯简直太重要了。

第三,合理饮食,定时排便。少吃太咸或太甜的东西,咸和甜是健康的大忌。不及时排便,很多毒素因此进入到身体和血液。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第四,永远保持愉悦心情,坚信一切都会过去。成功的喜悦会过去,失败的痛苦也会过去。唯一重要的是人的成长,这个成长永远属于自己。

第五,让锻炼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什么叫生活的一部分?就是自然而然,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运动成为长在记忆里的一部分,像喝水吃饭一样自然,自然而然地运动,自然而然地锻炼。这就是健康生活的六字诀,管好嘴,迈好腿。

在疫情居家期间,父母有的是时间与孩子相处,在这个相处过程中,如果能够把这些健康生活方式坚持下来,与孩子一起坚持信守,一旦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就会有美好的人生图景。

但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谓要有强健的体魄,不就是叶老所说的养成运动的好习惯?所谓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就是养成生活的好习惯?再加上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养成工作的好习惯,差不多美好生活全部都包含了。

难怪叶老说,教育,无非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个“无非”太厉害了,叶老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例外。我之所以例外,也只是强调,当我们都做好了,就会山河无恙,人生如初见美好。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王开东or王开东讲作文

投稿:wkd001@126.com

联系:heimawangzi142494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