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JohnBradshaw
译者:郑玉英&赵家玉
选自:《家庭会伤人》
亲子间有一种很微妙的关系,就是孩子对父母亲的看法,是由父母教出来的。在生命的最初十年,父母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他们教导孩子周围事物中的种种意义。如果孩子学到的是要不顾一切地爱父母,对父母忠诚,孩子怎么可能去反对呢?
在所有生物中,人类的婴儿最为依赖。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aulPiaget)的观点,8岁以前,孩子的思考方式是充满神奇魔力、不合逻辑且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你问一个4岁的孩子他是否有哥哥,他会说“有”。但是你换个方式问他的哥哥是否有一个弟弟,他通常会被搞迷糊,或者说没有。
另一个例子是站在一个巳能分辨左右手的孩子面前,伸出你的双手,问他哪一只手是你的左手,由于他的左手正对着你的右手,他会把你的右手说成是左手,因为他的思想尚未成熟,还不能完全分辨自己和周围事物的不同。他会把自己的观点投射在一切事物上,并且以为自己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在他眼中,一只玩具熊和他一样具有感情。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很有价值,有助于孩子的生存。
所谓有助于孩子生存,指的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有种自我保护的效果,就像儿童们常“神化”父母,认为他们是全能的,只要有父母在,就不必担心。
这种视父母为神的信念能帮助孩子免于黑暗,亦免于死亡及
被遗弃的恐惧。然而,这种自我保护的代价是:孩子将父母神化和理想化的同时,也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培育羞愧感的困境。
比如,当孩子受到父母亲虐待时,无论是性骚扰或身体及情绪上的伤害,孩子都会压抑自己,承担所有来自父母的指责以及要求,因为唯有如此才能继续拥有父母全能的保护。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面对父母亲的缺陷,会使他产生无法忍受的焦虑,唯有顺服才能免于恐惧。
基本上,孩子们对于所意识到的威胁和无法忍受的情境,具有心理防卫的能力。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我防卫”,包括否认、压抑、解离(dissociation)、理想化等。这些自我防卫出现在生命早期而且自动运作。正因为它们是在潜意识中运作,故其危机也是潜藏而不易被发现的。
幻想是人类心灵世界中一个重要的活动,无论是精神病还是正常人,都能在幻想中与他人联系。当我们的情绪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会在幻想中创造出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这种幻想有如沙漠中的海市蜃楼一样,使人有勇气继续支撑着走下去。
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不犯错的照顾者,因此,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发展出一些幻想中的亲密关系。事实上,长大离家的意义就是要克服这种幻想,接受我们基本上是孤独的事实,它也意味着我们要独立面对黑夜的恐惧及死亡的真实性。成长要求我们放弃在幻想中理想化的父母形象。
一个孩子越是在情感上被剥夺、有缺憾,他与父母在幻想中的联系就越紧密。也就是说,一个人越是被无情地遗弃过,他对家庭的依恋和理想化就越强烈。所谓把父母理想化,也包括相信父母的抚育方式完全正确无误。
除了幻想以外,我们还有其他的心理防卫,读者可在表1-1中看到。
假我的发展
任何一个孩子都无法接受父母亲的缺陷和不正常,因为未成年的孩子十分无助,充满依赖感,无法再面对父母不完美的事实。因此,大自然给孩子一种保护方式,是让他们拥有一段以自我为
中心的岁月。在这段孩童的岁月里,他们具有许多神奇而不合逻辑的思考方式。这些方式使孩子们将父母理想化,而把错误及缺陷归于自己,这样他们才能得到安全感而生存下去。
在这些不合理的童稚思想里,孩子一方面把父母理想化,另一方面却内化了父母对他的批判。其实,在那些批判中,常常充满了父母对他们本身不能接受自己的部分。而后,孩子又会把这些缺陷及难以接受的部分,投射到别人的眼光中,于是,孩子仿佛在心中重复收听、收看那些引起他羞愧的眼光和批评。
孩子会依照父母对待他的方式来对待自我。如果他经常因为发怒、悲伤或对性好奇而被父母亲羞辱,那么,每当他有这些感受时,就会觉得羞耻,到最后会对自己所具有的一切情绪、需求和欲望都感到羞耻。
由于这些内心挣扎和分裂的过程太痛苦,孩子便被迫发展出一个假我--------个按照文化或家庭需求而塑造成
功的面具,或是一些僵硬的角色。认同假我久了以后,就会忘记自己真正的感觉和需求,与真我逐渐分离;真我退缩到意识层面之外,不容易再接触到,而由内化的假我部分形成自我概念,即使度过充满幻想的时期,开始拥有逻辑思考能力后,仍然会一厢情愿地将父母理想化。
不过,8岁以后的孩子开始会进行一些具体的逻辑思考,也能够参考别人的眼光,以较为客观的角度看待事物。他开始明白圣诞老人只是童话人物;他开始在游戏中跟别人合作;他的神奇幻想减少,能够了解规则并遵守规则。
即使如此,这个时期的孩子仍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完全区分人我之间的差别,直到青春期初期,才开始有能力设身处地地了
解别人和爱,才会形成假设并加以验证。当有一些新的数据证明他的假设是个错误时,他会愿意加以修正。
孩子心中有一项假设,因为早就有人这么告诉他:“成人都是对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他找不到任何让自己不如此相信的反证。而且,孩子相信这一假设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爱父母,与他们在情感上深深相连。被虐待的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尤其强烈,因为被虐待的经历使他们有较低的自我价值感,也不太相信生命具有选择性。一个人越是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则越对改变感到无力;越感到无力,则越觉得自己无可选择。此外,越是在心中接受不合理的假设,就越对父母的话深信不疑,并将它合理化,以避免和父母产生距离。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思考父母所定的规则是否合理,以及能真正的爱自己,他必须能在心理上和父母分开及独立。对于8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们不愿做也做不到的。
进人青春期后,大部分的孩子会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家庭以外的活动上,表面看来像是在反抗父母的命令,事实上,对家庭越存有幻想的青少年,越会投靠同侪团体。对他来说,同侪是另一个新的父母。然而,一旦过了认同危机,大多数青年又会重燃对家庭的依恋,特别是在他们安定下来建立小家庭时,过去所熟悉的一切,包括父母教养他们时所用的那些规矩,又会令人很心安地回来,于是,“毒性教条”被奉为圭臬而代代相传。
由社会学看毒性教育
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的观点去了解,何以那些不合理的抚育方法能够历经考验而持续存在。社会学家在探讨人跟社会的互动上,发现社会现象其实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例如一家公司,每年安排员工旅游,只要连续五年这样做,它就变成一种传统,一旦有一年不举行,员工就会发出怨言。可见,一些规则和仪式很容易就会成为人们习惯中的一部分。
制定了规则和仪式之后,还要经过合法化的过程,使它具有公信力,然后才会成为大家默认和共识的事实。很久以后,我们忘记了这些规则其实只适用于某些情况,而非绝对及永远正确,然而,规则一旦被合法化,就在人的心目中有了绝对而神圣的地位,似乎不可侵犯和改变。
矛盾的是,人们因为需要一个结构化的环境而创造社会,可是社会却形成了合法的共识,反过来创造人群和影响我们的生活。家庭、婚姻和育儿之道,都如此产生。
前面曾提到,在过去的150年中,我们的育儿方法没有很大的改变。而这些年来,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却经历各种巨变,因此,一些对今天有害无益的教条,在100多年前可能是适合的,因为那时人类寿命较短;家庭共处的岁月不长,而且离婚率也很低,婚姻的寿命一般是15年。当时很少听说因为孩子面临青春期而导致家庭冲突,通常到了13岁,孩子已经失去双亲之一;到15岁时,孩子已经完成正式的学校教育,女孩的青春期通常到17岁才开始。
在经济方面,家庭与谋生的工作紧紧连接在一起,父业子传的制度,使父亲和儿子之间有比较亲密的关系,儿子有机会观察父亲工作的方式而产生敬佩之心。他们看到父亲在田里翻土,在屋后盖房子、建仓库的本事,看到父亲用手制造出许多了不起的东西。反观今日,大多数父亲都从事信息和机械性的现代工作,他们很少留在家中。有人估计,一般管理阶层的父亲,平均每天只有37秒钟和他们的新生儿相处。
今天的孩子弄不清楚父亲的工作性质,由于父亲很少在家,以至于孩子跟母亲的来往相形之下过分紧密,而造成严重的婚姻及亲密关系上的问题。社会上产生了许多厌恶女人的男人以及爱得太热切的女人,或许都是童年欠缺父亲陪伴的结果。
孩子,尤其是男孩,曾经一度是家庭中最大的资产,中国的谤语说:“没有儿子的富人富不久,儿子多的穷人也穷不长。”
反观今日,儿童却是我们最大的经济负担,要支持一个孩子完成大学教育,需要花许多钱。此外,父母亲还得投注25年的心血在孩子身上,与他维持亲密的互动关系。
150年来,科学、哲学、神学各方面的人性观,都有大幅度改变;主控育儿及人格形成的一些信念也受到影响。100年前,民主、社会平等以及个人自由等,都是一些崭新的观念,未经任何时间的考验,那时候的世界单纯多了。牛顿观察大自然法则,构想出世界的新概念,有如工业革命中的机器的发明,带动了革新的思潮。那段日子里,进步就意味着思考和论证,
人类被视为理性的动物,而情绪和欲望被视为理智的重大干扰,需要仔细考虑和控制,不能轻易表现。人类满足于固定秩序的安全感,只要人类肯遵守自然的法规,一切事物都美好无边。
这些法规已经输入男人或女人心中,多数人相信它们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父母拥有无上权威,他们的任务是教导孩子遵守人伦礼节。西方的父母、成年人认为孩子的情绪和自由意志必须加以压抑,也需严加管教。中国的父母更相信自己需要花许多精力去破解孩子的野性,“省了棍子,坏了孩子”,没有人能对这种教训孩子的方式有异议,倘若有所异议,就会被视为大逆不道。今天看来,那个时代的大逆不道也许只意味着具有独立的思考及意见而已。
爱因斯坦的研究改变了上述观念,他的量子论取代了牛顿的宿命性观点和有如撞球般的组成分子。量子论向时空的基本观念挑战,认为宇宙事物皆为相对。海森堡(WernerHeisenberg)的不确知原理(principlesofuncertainty)接着出现,他认为事物中存有一些我们知道它存在,但却无法测量的极微小部分。
很明显地,旧有的世界观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1500万人的死亡而结束。
人类曾一度沉醉在“世界进步乃属必然”的幻想中,理性主义以及科技进步也都如此保证。然而,今天我们不禁要问,这些保证的理由及启示在哪里呢?
受到战争惊吓的人们,在事后仍然拥护秩序和相信世界是可以预测的,国际联盟也努力防止战争和破坏的事情再度发生。
然而,不到20年战事又起,这一次带给世界不可言喻的震惊。希特勒和他的手下,在6年内杀害了5000多万人,其中有600万犹太人是被有计划地送人煤气室和死亡集中营,他们的残忍和没有人性史无前例且超乎想象。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一个人想把上百万的人送人煤气室?又为何有成千上万的人愿意效忠和帮助他呢?
对于这个问题,曾经有过许多探讨,但是没有一个令人完全满意的答案。然而,我们必须为它找出一个解释,因为在纳粹之后,核武器开始发展,若是再度被狂人所利用,人类都将毁灭。
希特勒为何可以得逞?部分原因与政治及经济有关,如追求个人权势、贪婪等;部分是社会学的解释,亦即关乎某些利益团体和主宰其间的法规,以及效忠该团体所要求的共识、态度;还有一部分则是心理方面的原因,与主宰家庭结构的规则有关。
艾丽斯·米勒曾经提出有力的证据,证实希特勒在童年时曾受到身心虐待。希特勒的父亲在各方面都是一个暴君。据推测,希特勒的父亲是有一半犹太血统的私生子,因此他把怨气都出在孩子身上。希特勒利用百万名犹太人当替罪羔羊,重演他的悲惨童年。
然而希特勒不可能独自完成他的暴行。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个疯子可以使优秀的德国国民做出那些残忍的事?
艾瑞克森的解释是:希特勒启动了成千上万青少年潜藏的愤怒。好像一个青少年帮派的头头,以老大哥的姿态协助大家将心中的愤怒合理化;这种愤怒是久经否定而潜藏心中,对于残酷成长过程的一种反弹。当青少年们认同专制又具有攻击性的父母时,
那些被牺牲的犹太人代表了他们曾经被迫害的内在部分。德国的举国疯狂行为是极权家庭生活的合理化结果,在这种家庭里,父母单方面或双方面皆美其名曰教育子女,实则任意鞭打、责骂、处罚、取笑、操纵、虐待或者忽视他们的孩子。
希特勒的家庭是极权政体的原型。他的成长过程和其他德国人相似,甚或更为严厉。由于家庭的相似性,希特勒因而得以操纵德国的群众。
艾丽斯·米勒曾说,一个人如果学会有效的操纵技术和利用大众成长于其中的社会系统,便可以完全控制大众。
难以察觉的“乖顺”
我热切呼吁人们注意,有一些非常不易察觉的规则促成毒性教条的产生。这些规则潜藏在家庭里,并非规则本身阴险难觅,而是因为这些规则潜藏在人类成长过程所必须具有的律法当中。服从及秩序是所有家庭及社会系统所必须具备的,而律法在保护人类的安全上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学习做一个合作、善良、不自私及温顺的人,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事,这些规则潜藏其中,所以不易被发现。
然而,缺乏批判性的分辨能力,以及丧失内在自由的服从,正是导致黑色纳粹主义以及其他人类惨被操纵的可悲事件的主因。这种服从是盲目的,它隔绝了人类的敏感性和大自然的法则。
同样地,不能自主的整洁秩序,导致强迫性的不自由;缺乏活力和情感的法律以及理性主义,只会造成机械性的冷漠和残酷的控制。倘若体恤、温顺和不自私,缺乏内在的自由、独立及判断力,那么就只会制造一些应声虫和马屁精,这些人可以轻易地被任何一个权威人物所控制。
心灵被扼杀是今日世界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家庭的危机。我们一步一步地否定孩子的感受,特别是有关愤怒及性的感觉。一个人一旦失去了与感觉的接触,也就丧失了跟身体的联系。此外,我们也常控制孩子的思想及欲望,如果一个人的感觉、身体、欲望及思想都被控制,也就意味着他失去了自我。失去自我的人,他的心灵也被扼杀了。
人类最大的悲剧是“活着却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的世界正被这种悲剧所释放的愤怒气息所控制,这种愤怒可能投射到陌生人身上,也可能发泄在自己身上,或是转换成一种羞愧的上瘾行为,或是借由暴力和犯罪,在社会上施展出来。
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一些规则,其实是病态的,因此,也导出病态的家庭。所以,找出自己家中特有的问题,是每个人的重要功课。一旦我们能够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便能做出一些补救措施。亨利·大卫?梭罗(HenryDavidThoreau)曾说:“如果我们在绝望的生活中沉默不语,那么大多数的人类永远无法知道,到底他们的问题从何而来。”
本章摘要
——世界上大约有3/4的人受到强迫行为的严重影响,而这些上瘾行为的基础,建立在家庭学习上。
——毒性教条鼓吹孩子是父母的财产、支持体罚、否定民主式的亲子关系、赞成权力分配的不平等。
——毒性教条的规则之一是不能批评父母和家庭。因此,孩子为了生存,必须美化他们的父母,而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就成为不成熟的成年人。
——不成熟的小大人心中住着一个灵魂被扼杀的孩子;真我已被破坏,假我制造成功,他相信自己是个糟糕的人。
——“社会体系”是具有成员、法规及结构性互动过程的整体。社会能创造一些大家共识的事实,而存于人们的潜意识里。家庭就是一个整体大于部分的系统,家中的规则如果不能质疑、不可更改,家则成为封闭系统,其封闭性可延续至世世代代。
转自微信公众号:心灵自由
林文采博士
马来西亚最著名的心理专家,二十五年的心理辅导经验
美国心理辅导学博士;美国临床辅导学博士
马来西亚萨提亚中心首席导师
著名的萨提亚临床督导及课程导师
马来西亚、中国等地进行教学、辅导工作
教学深入浅出,精彩连连,并且中文流利
著名萨提亚大师JohnBanmen博士强力推荐的导师
世界上在家庭治疗领域贡献卓著的“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创始萨提亚人女士说:“孩子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
从萨提亚的观点来看,孩子现有的问题都是父母参与造成的,同时孩子出现的状况,也是父母个人成长和夫妻关系转化的极佳契机。你准备好停止创造问题么?
如果您是家长,请不要等到
孩子不爱学习爱上网,不爱劳动爱赖床,
不爱和人交往,对他人友好,却总与家人冲撞。。。。。。
总之,
不要等孩子出现了各种各样状况的时候,才开始忙于解决问题!
出现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很早就种下的因!
快来参加心理学双博士林文采博士的亲子关系工作坊吧!
大人早学习,孩子早受益,少走弯路!
适合对象:0-18岁孩子家长,老师,咨询师,社工等助人工作者
懂得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地培养自信、负责、健康的孩子。
轻松培养健康、独立、为自己负责任的孩子,收获一段滋养人生、滋养家庭的亲子关系,也是送给孩子一辈子的最好的礼物!
【课程形式】
透过示范、讲解、小组讨论、体验学习等,让学员的理论及技巧,能更好的帮助自己、帮助孩子过一个快乐和谐、有自信的人生。
【课程安排】
以下为基本课程内容,现场会根据每期课程学员情况做相应小幅调整。
第一天上午
心理营养
孩子成长各重要阶段心理营养
Ø心理营养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
Ø0-7岁,孩子各重要成长阶段的心理营养(重要、安全、肯定、模范)
Ø8-16岁,如何弥补0-7岁缺失心理营养
Ø16-25岁,如何补救孩子缺失的心理营养
Ø心理营养缺失孩子的行为解读
第一天下午
家庭图
家庭戏剧”片段演示和替代及其心理分析
Ø亲子关系谈话中困扰的呈现
Ø我们为何会用这种谈话的模式
Ø片段切入,每个人的家庭图
Ø其他角色进入剧中,进行替代
Ø沟通模式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第二天上午
情绪管理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Ø30-60分钟问答时间
Ø情绪的由来
Ø情绪对个性的影响
Ø坏情绪对亲子沟通的障碍
Ø如何将情绪变为生产力
Ø成功孩子——学做情绪的主人
第二天下午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学习有效沟通的方式
Ø沟通的模式
Ø学员演练
Ø学习如何开启自身的智慧和内在的资源去影响孩子
Ø说话的艺术——无需打骂、交换
第三天上午
因材施教
掌握孩子的天生气质,有效沟通
Ø30-60分钟问答时间
Ø孩子的四种气质
Ø儿童的不适行为:三个层次与原因
Ø四种错误动机引发的偏差行为
Ø偏差行为的预防和改变
Ø培养自信、乐观、负责、自我价值高的孩子
第三天下午
亲子冲突的应对策略
高情商EQ的方法
Ø分辨“你信息”和“我信息”
Ø应用“我信息”
Ø高情商的8个学习活动
Ø成功孩子教养——EQ管理
Ø和谐家庭关系——感情银行的使用
30mins
Ø内容小结
Ø提问和解答
【课程特色】
浓缩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和家庭教育的精华
这个工作坊浓缩了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几十年的亲子教育和家庭治疗的实践经验,包括了其中最精华的部分,充分体现了萨提亚模式这一国际著名家庭治疗流派在亲子教育和家庭治疗方面简单、深入、实用有效的特点。
与国际最先进的、专业的、亲子教育理念接轨
这是一个国内少见的国际级亲子关系工作坊,由具有心理学博士背景的萨提亚导师林文采亲自主讲,她将帮助您学习如何运用国际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您教养孩子的能力和水平。
方法简单、实用、有效,得到广泛肯定
通过学习,您将真正了解到底是哪些因素会有助于孩子形成一个健康的心态;您还将学习到,成为一位有能力、有爱心并可以为孩子提供支持的家长所必需的态度、方法和技能,该课程的效果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肯定。
林文采博士亲子工作坊,原价5800元,4800元,5人以上团报,再减300元,2016年3月31日优惠截止!
开课日期:
2016年10月28-30日(周五-周日)
上课地址:
武汉萨提亚中心
投资费用:
5800元,提前报名优惠价4800元,
5人以上团报,再减300元,2016年3月31日优惠截止!
授课语言:
【电话】:
027-687849921897168426118971684262
【地址】:
武汉市武昌区中南国际城
2802
室(近傅家坡客运站,农业银行营业厅楼上)
【QQ】:
798895250
【课程顾问】:
13871391976
郭孟昕18971471012
【微信公众号】:
whsatir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1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